㈠ 我想知道怎麼才能計算出土地價格、房屋價格和在哪能看到土地拍賣價格
我是國土資源管理局裡的工作人員。現在你可以登陸「中國土地市場網」,裡面全國所有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的公告、成交結果、土地出讓合同重要要素等信息都可以在里在查到。另外,我們一般是拿土地成交價格除以該宗地的容積率,就可以得出每平方米建築面積應分攤的土地價款(也稱樓面地價),再加上每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建築成本、建設稅費、開發商利潤,就是房價的構成了。比如,一宗地成交價格是5000元/平方米(土地面積),除以該地塊的規劃容積率3.0後,每平方米樓面地價為1660元。假定每平方米建築成本為電梯1200元,應交納的稅費為每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元,那麼該樓盤的每平方米建築總費用為3360元了,再加上開發商自已的利潤假設為每平方米500元,該樓盤的房價就不會低於3900元/平方米了。當然,因為房屋價格最終受供求關系、建築成本(如材料、人工)、土地價格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你想完全憑土地價格來推測房價是不太科學的。不過,我認為,對於二、三線城市,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房價跌多的可能性要比房價上漲的可能性小。
㈡ 拋開土地成本,單單建一棟32層的,一平方成本多少呢,為什麼
要分不同區域,包括中裝修在內,每平方米建築面積大概在兩千至一萬兩千元!前提條件是層高三十二樓,不是二十樓以下,更不是磚混結構!防八級地震!
依據人類 社會 的基本核心價值觀的原則,公民的基本住房民生保障面積不應該加土地成本價(一生只能享受一份,從出生時開始享受,死後還給國家,子女不能繼承宅基地)!也就是象農村居民一樣享受住房民生保障!(近似於城鎮居民集資建房,也相當於城中村改造還房,但不能超過基本面積)!
任何一個人只要從來到世上,都有權享受一份土地面積,這份土地面積應當根據行政轄區內的人均計算!
把這一份土地面積用一部分來種農產品解決生存(就業,工作),另一部分用來建設住房,城鎮居民把這份土地用於就業和居住!(修建工廠,開公司,經商創業)!
所以如果住房面積超過了基本住房民生保障面積的就應該上稅,也就是收土地稅!收到讓超住房面積的人把住房賣掉為止!這才是公平原則!
前幾年我在粵東老家,自己的宅基地,建了13層,帶電梯,毛坯房成本每平方500元(批好水泥底),我旁邊的5層半,包工包料每平方350元(不含批好水泥底)。2019年10月,我朋友在廣東陽江市陽西蓋商品房(陽西碧桂園旁邊),在建中,共11棟,每棟15層,電梯房,他跟我說每平方米造價600元(毛坯)。
不算土地的話,成本不超一千。建築主體在6一7百左右,其它幾百就是磚體門門窗水電等。為什麼現在稍微有點資金的企業都在開發房地產,你們自己想一下!
這個成本幾方面組成,直接成本包括材料費和人工費,機械費,租賃費等,間接成本包括管理費各種稅費等,各個省份人工費和材料都有區別,現目前高層建安成本一般都會在2500-3500左右。
材料費,人工費,機械台班費,設備費,還有其他的設計,規劃,綠化費,以及政府收取的各種管線的配套費,人防工程費,還有地域區別,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成本也有很大的差異。另外這幾年建築工程式控制塵等費用也大幅增加。不一而足。以二線或者三線城市估計不會低於三千元。
中國人必須搞清楚房價的真正含義,不是普通商品單個價格,而是房子所擁有的生活資源價值的價格。
這個房子周圍就業資源、教育資源、交通資源、醫療資源、休閑購物資源、社保養老資源決定房子價值和價格,所以就有「城中心房、學區房、地鐵房」的由來。
所以,房價主要組成並不是房子本身建築物成本,而是土地資源價值,很多人誤解土地資源,把建築物本身佔地看成土地資源了,實際上恰恰相反,房子所擁有的生活、工作資源才是真正的土地資源。
而這些資源有建設、維護和運行費,必須要由土地出讓金或房產稅來實施,二者必有其一。
你這太泛了,公區標准,電梯數量,點狀或板樓,地下室層數,有無景觀,建築立面都可能影響建安成本。32層,基本可以控制在100米內,大概2000多到3000多。還得看所屬區位,交通,人工成本均不同,另外鋼筋水泥的價格是浮動的,也會有影響。
這個成本幾方面組成,直接成本包括材料費和人工費,機械費,租賃費等,間接成本包括管理費各種稅費等,各個省份人工費和材料都有區別,現目前高層建安成本一般都會在2500-3500左右。
房地產開發成本包括:土地費用、前期費用、建安綠化成本、銷售費用、工程配套費、管理成本和財務成本等等,如果剔除土地費用的話,小高層商品房其它成本約在3500~5500元范圍(高檔小區除外),由於各城市的材料及人工費用不同,導致造價不同。
32層大概100米,超高層,不算地下車庫和人防,單平方建築成本(不含管網,道路等配套)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