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香港整體淡水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如何成為稀缺性資源 2025-02-10 09:09:43

香港整體淡水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7-04 05:59:53

㈠ 香港人喝的水從哪裡來

香港人喝的水是東江水。


無論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須按合約規定購買最少約8億立方米東江水。


廣東向香港供水從一開始就不是免費,早在1964年雙方就簽訂了購買協議


20世紀中期,當時在英國管理下的香港缺水,於是便希望廣東能向香港供水,解決缺水問題。最終,經批准深圳修建水庫,並於1960年建成,同年11月,當時的香港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達成協議,每年購買中國2300萬立方米水資源。


1964年,粵港雙方正式簽訂協議,同意自1965年3月起,廣東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於6820萬立方米生活用水。1979年,雙方進一步磋商並達成連年增加供水量的協議,至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


  • 供水額度能超不能少,香港不要也得要,5年間港府無奈把30億港元東江水排入大海

從簽署的協議看,廣東每年要按協議商定的額度為香港供水,但這個額度只能超不能少。無論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須按合約規定購買最少約8億立方米東江

水。可近幾年來,香港雨水充沛,很多蓄水池供水充足,所以來自東江的水有時會供大於求。根據香港水務署的數據,由於無處儲存,在1998年至2003年期

間港府已把價值30億港元的多餘東江水排入大海;僅2005年香港排入大海的飲用水就超過了1.09億立方米,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價格超過3億元。


2012年至2014年3年間香港向廣東買水,就需要支付高達112億4134萬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5日,香港發展局與廣東省水利廳在深圳簽署了2012年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新協議,根據新協議,香港將於2012年繳付35億

3870萬元、2013年繳付37億4330萬元和2014年繳付39億5934萬元的固定總金額,作為購買東江水的費用,這些協定保證了香港有充足的淡水資源——70%的水來自廣東東江。


  • 粵港供水業務賺取的利潤超5成,香港向內地買水比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水貴10倍

東江-深圳供水項目由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擁有,母公司為粵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粵港供水99%權益),至於在香港上市、屬廣東省政府旗下公司的

粵海投資,則是粵港供水控股的控股公司,持有該公司89.08%權益。粵海投資集團2010年綜合收入為63.52億元,其中供水業務收入為40.67億

元,占集團收入達六成四,算是主要收入來源;資料更顯示,2010年度供水業務的稅前盈利為20.68億元,換言之,供水業務賺取的利潤逾五成。


內地提供的未經處理的「原水」比深圳居民使用的自來水2.4元人民幣/噸價格還高。有香港媒體曾經拿情況相近的新加坡做過比較,認為東江水水價偏高。「新

加坡由馬來西亞購買原水的價格,是東江水價的—成。」香港《信報》的調查更是直接指出,港人詬病將此認為是「高價、低質、暴利」。

㈡ 香港缺水的自然原因

香港地區處於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范圍有限,無大河流。且地域狹小,地勢崎嶇。沒有大型水庫,又因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用水量又大。導致水資源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缺水嚴重。

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



(2)香港整體淡水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香港氣候:

香港為四季分明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3℃。冬季溫度可能跌至10℃以下,夏季則回升至31℃以上。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80%。全年雨量充沛,四季花香,春溫多霧,夏熱多雨,秋日晴和,冬微乾冷。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㈢ 香港人民的飲水來自何處

香港人民的飲水主要來自東江水,而東江水通過東深供水工程引流到香港。

東深供水工程是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線東莞8個鎮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擔負著三地2400多萬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為香港的繁榮穩定、深莞地區的加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據介紹,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香港的用水困難。1963年,香港遭遇嚴重乾旱,政府租用游輪到珠江口抽取淡水,並對市民限制供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個小時,全港350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香港水荒引起國家極大關注,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興建東深供水工程,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經過四次大規模的擴建、改造,目前,東深供水工程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設計年供水能力24.23億立方米。工程北起東莞橋頭鎮,全長68公里,由4座泵站逐級把水位提升46米後,輸入深圳水庫,最後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香港與廣東曾在2017年12月14日簽署2018年至2020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保證香港有穩定的東江水供應。

協議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許永錁在香港簽署,將保證香港直至2020年有穩定、具彈性和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確保供水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也不受影響。

根據新協議,水價將會每年上調0.3%,這一增幅反映粵港兩地相關消費物價指數和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變動。根據現有供水協議,粵方會維持輸港東江水水質符合用作平常飲用地表水的最高國家標准。

(3)香港整體淡水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香港與廣東曾在2017年12月14日簽署2018年至2020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保證香港有穩定的東江水供應。

協議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許永錁在香港簽署,將保證香港直至2020年有穩定、具彈性和切合實際需要的東江水供應,確保供水即使遭受百年一遇的旱情也不受影響。

根據新協議,水價將會每年上調0.3%,這一增幅反映粵港兩地相關消費物價指數和人民幣兌港元匯率變動。根據現有供水協議,粵方會維持輸港東江水水質符合用作平常飲用地表水的最高國家標准。

㈣ 為什麼香港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大陸

首先要弄清楚,這種提供是一種純商業的行為,而且所謂幾乎全部在數據上是得不到支持的,只能說香港每年的總淡水用量有逾半是來自東江水,就算香港用不完也得買,因為這是協議中的條款,所以單從每年的供水量來看,才會讓人誤以為香港的淡水是壓倒性地全來自東江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香港每年降雨量有2,382.7毫米,不足以維持淡水供應,19世紀中、開埠前後主要依靠山澗溪水和市民私人開鑿的井水。當時,黃泥涌附近的溪澗是比較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政府便參考中國傳統農業灌溉技術,利用竹筒接駁成水管以供應附近洋人住宅區。[1] 山水後來不敷應用,政府便於1851年開鑿五口水井,但這種水源經常受到污染,成為傳染病溫床。

1850年代,香港政府因應洋商要求,積極考慮公共供水計劃。時任港督威廉·羅便臣爵士於1859年2月29日懸獎1,000英鎊徵求供水計劃;[2] 最後決定利用水塘儲存雨水,以求穏定的淡水供應,並於1863年完成興建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水塘成為了港英時期香港的主要淡水來源,政府先後建成了17個水塘及水庫。重光後的數十年,由於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資源充沛,新興建的水塘工程,規模相當龐大。當中著名的有在海上興建的船灣淡水湖和萬宜水庫。

雖然不斷興建水塘,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長的人口。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嚴重天旱,實施4天供水4小時。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港英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淡水。在1960年至1989年之間,港英政府和廣東有關當局簽署了五份供水的協議。自此開始,香港的淡水主要來源就變成依賴廣東省的東江。

香港購買東江水的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當年港府每年從東江引進2,270萬立方米的淡水。1964年,港府與廣東省當局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從廣東省購入6,800萬立方米淡水,及後在1972年增至8,400萬立方米,至1976年更增至1.09億立方米。在1978年所達成的協議中,廣東省當局同意將年供水量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億立方米。雙方又在1979年12月進一步磋商,並於1982年再作修訂。根據新協議,雙方同意廣東省在1982年為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淡水,其後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1989年廣東省當局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規定供水由1995年的6.9億立方米,續年增加,在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

不過,由九十年代起,香港工業北移,用水量顯著下降。經長時間商議後,港府與廣東省當局在1998年達成協議,雙方同意1998年至2004年內供水量的每年增幅可減少2,000萬立方米。結果,這七年內的總供水量累積減少了5.6億立方米。廣東省方面也同意有關每年最終供水量11億立方米的條文會維持不變。2008年12月簽訂新協議,根據這項綜合協議安排,港府會每年一次過向廣東省方面付款,在現行協議下,每日供水比率會有較大靈活性,以配合於本地收集所得的雨水在季節上的變化,這會使香港能更有效地控制水塘的存水水平,從而減少浪費情況,並節省抽水成本。[4]
[編輯] 爭議

近年因香港水塘儲水充足,出現水塘滿溢的情況,在1998年至2003年期間已把約值30億港元的多餘的東江水排入大海,更引發傳媒大幅報道,稱此舉為「倒錢下海」。2005年香港各水塘總存水量為5.54億立方米,占總容量94.64%。而於同年,因連場豪雨,導致水塘滿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達1.09億立方米,如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即逾3億元。[5]

2010年,香港有立法會議員報怨廣東東江水價過高。就以過去5年來說,每年向廣東買水的花費是24億港幣,以2002年為例,合約訂定買水量是8億立方米,但香港實際用水是7億4千4百萬立方米,按東江水價每立方米港幣3元8角半計,這樣就有1億7千3百萬港幣倒在海里。但廣東和香港的供水合同要2010年屆滿後方可檢討,香港親大陸政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鑒林多次和廣東省官員會面,希望更改目前的不平等條約,改成供水量實報實銷,他還准備帶團到北京向中央請願。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員王家英認為,東江水供應香港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達成的,當時港英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用水,而形成當前東江水供多於求,他稱透過中央的壓力要廣東省減價違反了商業行為,因為這個例子一開就破壞了香港一貫行之有效的商業的精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