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認識生物資源
擴展閱讀
磨鏈鋸用什麼工具好 2025-02-09 11:12:58
鞍山哪裡有農產品出口 2025-02-09 11:06:09

如何認識生物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7-06 23:06:46

⑴ 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的區別

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本質區別在於生物資源可以不斷自然更新和人為繁殖擴大,而非生物資源和拆則不能。利用生物資源可以不斷自然更新和人為繁殖擴大的特性,只要培棚謹保護好生物資源本身配基不斷更新的生產能力,就能夠達到長期利用的目的。

⑵ 生物資源有什麼特點

你說的不清楚啊,生物資源太廣.給一個方面,不知是不是你想要的.

中國的氣候、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分別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 光、熱條件優越,但干濕狀況的地區差異大。
中國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跨近50個緯度,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20°~50°之間的中緯度地帶。全年太陽輻射總量一般西部大於東部,高原大於平原。以西藏為最高,西北地區和黃河流域的太陽輻射條件優於世界上不少平均溫度相似的地方,長江流域優於日本和西歐。農作物生長期間的熱量條件,除分別占國土面積1.2%和26.7%的寒溫帶以及青藏高原多屬高寒氣候外,其餘72.1%的地區處於溫帶(占國土25.9%)、暖溫帶(佔18.5%)、亞熱帶(佔26.1%),以至熱帶和赤道帶(占 1.6%),全年 0℃以上積溫均在2500℃以上。其中以海南為最高,達8500~9000℃,無霜期 100天至全年無霜。因而如僅就熱量條件而言,夏季都可種植多種喜溫作物,大部地區並可復種,一年種二熟或三熟。全國各地的干濕狀況大體可以 400毫米等雨量線為界,即從大興安嶺起,經通遼、張北、榆林、蘭州、玉樹至拉薩附近,沿東北斜向西南一線,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東南部為濕潤、半濕潤區,西北部為半乾旱和乾旱區,約各占國土的一半。東南部受太平洋季風環流影響,雨水較充沛,年降雨量隨緯度高低和距海遠近變化於400~2400毫米之間,乾燥度一般低於1.5。且雨、熱基本同期,8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作物活躍生長期內,這是90%以上的農區和林區都分布在東半部的重要原因。
夏半年南北之間的溫度差異較小。北方夏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方高,可使一年生喜溫作物的北界大大向北推移。冬季氣溫則比世界同緯度地方低,又使冬小麥等越冬作物的北界南移。季風氣候的不利方面主要是它的不穩定性,即夏季風各年的進退時間、影響范圍和強度都不相同,因而降水年內分布不勻,年際變化也大,洪澇、乾旱、低溫、霜凍、台風等農業氣象災害的頻率較高。
西北部半乾旱、乾旱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僅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乾燥度在1.5以上,有的甚至達20以上。因而限制了農業和林業的發展,只在較高的山嶺有少量森林資源。但這些地區有遼闊的草原,形成了中國的牧區。
② 土地資源的絕對量大,按人平均佔有的相對量少。根據統計資料,全國土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7.3%,僅次於蘇聯和加拿大而居
世界第 3位。耕地面積按沿用習慣畝統計數字為14.9億畝(註:較實際面積可能偏低),約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次於蘇聯、美國、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積17.3億畝,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次於蘇聯、巴西、加拿大、美國而居第5位。草原面積47.9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面積約33.7億畝,僅次於澳大利亞、蘇聯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約7.2億畝。淡水水面2.5億畝,其中可供養殖面積約7500萬畝;海塗面積約2997萬畝,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23億畝,為發展淡水及海洋漁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
中國按人平均佔有的各類土地資源數量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國土的25%。此外還有約19%難於利用的土地和 3.5%為城市、工礦、交通用地。人均耕地面積僅約1.5 畝,為世界平均數4.5畝的1/3,是人均佔有耕地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積約 1.8畝,森林覆蓋率為12.7%,而世界平均分別為13.6畝和31.3%。人均草地面積5畝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數10.4畝的一半。
③ 河川徑流總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協調。中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平均降水深628毫米)中,約有56%的水量為植物蒸騰、土壤和地表水體蒸發
所消耗,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7115 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而居第 6位。但如摺合為年平均徑流深,則僅為284毫米,較許多國家為低。人均佔有年徑流量僅為2558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數10800立方米的 1/4,美國的1/5,蘇聯和印度尼西亞的1/7,加拿大的1/50。
按耕地每畝平均佔有徑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資源中參加短期水量循環(一年或幾年)的淺層水概算每年平均綜合補給量(天然資源)約為7718億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重復計算部分,全國水資源平均年總量約為27362億立方米,比河川徑流量約增加3%。

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總耕地的37.8%,擁有的徑流量卻佔全國的82.5%;黃淮海三大流域徑流量只佔全國的6.6%,而耕地卻佔全國的38.4%。長江流域每畝耕地平均佔有水量達2800萬立方米左右,黃河流域為260萬立方米,海河流域僅為 160萬立方米。水量在時程分配上也極不平衡,年際間變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徑流量達 533億立方米,1972年僅只99億立方米,相差5.4倍。全國有相當大的地區,易受洪、澇、旱、漬等自然災害的侵擾。

④ 生物種屬繁多,群落類型豐富多樣。造成這種多樣性的原因是由於中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十分復雜,另外也與引起北半球溫帶許多第三紀動植物種系滅絕的
第四紀冰川的影響較小有關。就全國范圍看,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類型,從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到寒溫帶針葉林幾乎都可見到,植物區系的豐富程度僅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有「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水杉和銀杉等,更是世界稀有的珍貴動植物種類。如此多樣的生物資源不但是農業多種經營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為農、林、牧、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基因庫。利用和保護 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一切自然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需要的負荷能力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不足的矛盾已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愈來愈受重視。
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具體條件和資源的不同特點,制訂符合國民經濟全局利益和各種資源宏觀經濟效益的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是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國家,由於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和土地後備資源多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農業集約化程度和集約經營方式;由於自然資源的性質和組合特點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
其次,為了有利於資源的不斷更新和永續利用,需要在採取各項開發、利用措施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對資源系統所起的長遠影響和整體影響,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各構成因素之間、農業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之間以及局部地區與全國以至世界范圍的資源利用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的掠奪性經營,諸如種植業中的盲目開荒、林業中的過度採伐、草原牧業中的超載放牧、漁業中的過度捕撈等,對於農業生產力以及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嚴重惡果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為此需要通過各種經濟、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制訂和實施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法規,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和水資源法等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有大量動植物種質資源集中蘊藏的地區,則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
再是,目前世界上一方面存在著人口不斷增長與資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自然資源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被開發利用或處於開發利用上的落後狀態。因此,人類在繼續利用已被利用的資源的同時,需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不斷增強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便挖掘迄未很好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據測算,如現在栽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全世界平均不到0.1%,而最高產的地塊接近5%,在實驗室中可達10~12%。此外,遺傳工程、生物固氮等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電子技術、核技術等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等,也已為農業自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帶來新的前景。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農業自然條件和農業自然資源》,農業出版社,北京,1983。

⑶ 什麼是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除提供人類生活和生產建設必需的物質外,在保證生存環境穩定、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個地區內遺傳、物種和生態多樣性的總稱。遺傳多樣性導致了物種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多型性的生境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⑷ 生物資源講了些什麼呢

生物群落

說到生物資源就要談到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生態學研究對象中的一個高級層次,具有個體和種群所不能包括的特徵和規律,是一個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部分,正是生物群落在地貌類型繁多的地球表面上有規律的分布,才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正是生物群落構成了生物資源。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外貌結構(包括形態結構和營養結構),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並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體。也可以說,一個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它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

生態學家很早就注意到,組成群落的物種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規律的。早在1807年,德國地理學家A.Humboldt首先注意到自然界植物的分布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集合成群落的。1890年丹麥植物學家E.Warming在其經典著作《植物生態學》中指出,形成群落的種對環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或一個種依賴於另一個種而生存,有時甚至後者供給前者最適之所需,似乎在這些種之間有一種共生現象占優勢。另一方面,動物學家也注意到不同動物種群的群聚現象。1877年,德國生物學家K.Mobius在研究牡蠣種群時,注意到牡蠣只出現在一定的鹽度、溫度、光照等條件下,而且總與一定組成的其他動物(魚類、甲殼類、棘皮動物)生長在一起,形成比較穩定的有機整體。Mobius稱這一有機整體為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中的物種之間、生物與它們所處的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生物群落是一個經過生境選擇的功能單位,作為一種能夠自我調節和自我更新的作用機構,它們處在為了空間、養分、水分和能量而競爭的動態平衡之中,每種成分都作用於所有其他成分,並以生境、產量以及一切生命現象在外觀與色彩和時間進程方面的協調一致為特徵。

從上述定義中可知,一個生物群落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1.具有一定的物種組成。每個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種群組成的。因此,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徵。一個群落中物種的多少及每一物種的個體數量,是度量群落多樣性的基礎。

2.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生物群落是不同生物物種的集合體,但不是說一些種的任意組合便是一個群落。一個群落的形成和發展必須經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適應。哪些物種能組合在一起構成群落,取決於2個條件:①必須共同適應它們所處的無機環境;②它們內部的相互關系必須協調、平衡。因此,研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是闡明群落形成機制的重要內容。

3.具有形成群落環境的功能。生物群落對其居住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形成群落環境。如森林中的環境與周圍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溫度、濕度與土壤等都經過了生物群落的改造。即使生物散布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對土壤等環境條件也有明顯的改造作用。

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結構。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結構單位,它本身除具有一定的物種組成外,還具有外貌和一系列的結構特點,包括形態結構、生態結構與營養結構。如生活型組成、種的分布格局、成層性、季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系等,但其結構常常是鬆散的,不像一個有機體結構那樣清晰,故有人稱之為鬆散結構。

5.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群落的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特徵的種群,群落不是靜止地存在,物種不斷地消失和被取代,群落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使群落時刻發生著動態的變化。其運動形式包括季節動態、年際動態、演替與演化。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由於其組成群落的物種不同,其所適應的環境因子也不同,所以特定的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圍不同。從各種角度看,如全球尺度或者區域的尺度,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分布。

7.具有特定的群落邊界特徵。在自然條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顯的邊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區分;有的則不具有明顯邊界,而呈連續變化中。前者見於環境梯度變化較陡,或者環境梯度突然變化的情況,而後者見於環境梯度連續變化的情形。

物種組成

群落的物種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徵。群落學研究一般都從分析物種組成開始,以了解群落是由哪些物種構成的,它們在群落中的地位與作用如何。不同的群落有著不同的物種組成,以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例,群落喬木層的優勢種類總是由殼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構成,在下層則由杜鵑花科、山茶科、冬青科等植物構成。又比如,分布在高山的植物群落,主要由虎耳草科、石竹科、龍膽科、十字花科、景天科的某些屬中的種類構成;村莊、農舍周圍的群落多半由藜科、莧科、菊科、蕁麻科等組成。

構成群落的各個物種對群落的貢獻是有差別的,通常根據各個物種在群落中的作用來劃分群落成員型。

1.優勢種與建群種。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種稱為優勢種,它們通常是那些個體數量多、蓋度大、生物量高、生命力強的種,即優勢度較大的種。群落不同的層次可以有各自的優勢種,其中,優勢層的優勢種稱為建群種。比如森林群落中,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常有各層的優勢種,而喬木層的優勢種即為建群種。建群種對群落環境的形成起主要的作用。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群落中,各層的優勢種往往有多個。

2.亞優勢種。指個體數量與作用都次於優勢種,但在決定群落性質和控制群落環境方面仍起著一定作用的植物種。在復層群落中,它通常居於較低的亞層,如南亞熱帶雨林中的紅鱗蒲桃和大針茅草原中的小半灌木冷蒿,在有些情況下成為亞優勢種。

3.伴生種。伴生種為群落的常見物種,它與優勢種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如馬尾松林中的烏飯樹、米飯花等。

4.偶見種或罕見種。偶見種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現頻率很低的物種,多半數量稀少,如常綠闊葉林中區域分布的鍾萼木或南亞熱帶雨林中分布的觀光木,這些物種隨著生境的縮小瀕臨滅絕,應加強保護。偶見種也可能偶然地由人們帶入或隨著某種條件的改變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的殘遺種,如某些闊葉林中的馬尾松。有些偶見種的出現具有生態指示意義,有的還可以作為地方性特徵種來看待。

⑸ 那些是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資源。當前,地球上的生物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衰退甚至滅絕。2000年來,全世界大約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
地球上有多少生物品種,卻知之不清。據估計在500萬至5000萬之間或更多,其中僅有140萬被定名和描述。
動物:首先應該是分為兩個大類;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有;鳥,蜥蜴,壁虎,蟾蜍,青蛙,老虎,貓.魚.
無脊椎動物有;蜜蜂,蜘蛛,蚯蚓.
鳥類;鳥. 節肢動物;蜜蜂,蜘蛛.
爬行動物;蜥蜴,壁虎. 兩棲動物;蟾蜍,青蛙.
哺乳動物;老虎.貓. 環節動物;蚯蚓.
魚類;魚.
這些動物由低等到高等依次是;按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是這樣:
腔腸動物
環節動物
節肢動物
軟體動物
脊索動物
這五個都是「門」級的分類
甲殼動物是節肢動物門里的一個綱
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里的一個亞門
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分別是脊椎動物亞門里的量個綱
從腔腸動物到軟體動物(包括脊索動物門里除了脊椎動物亞門以外的其他種屬)統稱為無脊椎動物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和鳥綱是恆溫動物
除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外的其他一切動物種屬統稱為變溫動物
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又合稱為種子植物
藻類:常見的海苔紫菜都是
蕨類:種子蕨等(看名字就知道它已經接近種子植物了,屬於高級蕨類)
裸子:松樹,衫樹等
被子:很多了,白菜啊,水果樹什麼的都是

還有把植物分為木本與草本的,不過進化學上獎草本比木本高級
藻類:常見的海苔紫菜都是
苔蘚:葫蘆蘚等...
蕨類:種子蕨,腎蕨等
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無種皮包裹的植物(松樹,柏樹,衫樹等)
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裹的植物
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⑹ 什麼是物種資源

生物物種資源是指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以及種以下的分類單位及其遺傳材料。專家認為每個生物物種都包含豐富的基因,基因資源的挖掘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一個民族的興衰。例如,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創造了中國雜交稻的奇跡。生物物種資源的擁有和開發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物種資源豐富,但是破壞程度也很嚴重。1999年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部分畜禽種質資源已經滅絕,嚴重瀕危的畜禽品種達37個。

非法收集、採挖、走私、私自攜帶出境等,使生物物種資源大量喪失和流失。例如,有些外國公司或外國專家在我國各地搜集珍貴花卉植物資源,導致大量珍貴花卉資源,特別是蘭科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和流失。

這種狀況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正採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力求使這種不利局面得到緩解。經過多年的努力,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至2004年底,我國共建自然保護區2194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7處),面積達14822.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8%。鼎湖山、長白山、卧龍、梵凈山、武夷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和西雙版納等10處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鳥島、鄱陽湖、東洞庭湖、東寨港等6處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⑺ 生物資源的簡介

生物資源的基本特性:
(1)生物資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為條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斷自然更新和人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資源的基本屬性。為人類提供無窮無盡的各種產品。
(2)生物資源的可解體性
可解體性:生物資源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破壞而導致某些生物種類減少以至滅絕的特性。每種生物都有自身獨特的遺傳基因,並且存在於該種生物的種群之中,任何其他的生物個體都不能代表其種的基因庫。生物資源破壞後難以自然恢復,從這個意義上看,生物資源是有限的。
(3)生物資源用途的多樣性
生物資源種類的多樣性和功能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用途的多樣性。
(4)生物資源分布的區域性
生物總是生長在與其生態相應的環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資源分布的區域性是人類進行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的重要依據。
(5)生物資源的未知性
表現在:很多生物還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價值;即使已經認識、開發的生物資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價值,如銀杏。
(6)生物資源獲取的時間性圖
不同生物種類,獲取有用物質的時間不一樣。「三月茵陳四月篙,五月六月當柴燒」 。(7)生物資源的可引種馴化性
野生生物資源可以通過人為的引種馴化而成為家養生物。生物的引種馴化,不僅可以解決野生生物資源獲取的困難,而且可以拯救、保護瀕危物種,擴大分布區,提高產量。
(8)生物資源的不可逆性
生物資源屬可更新自然資源,在天然或人工維護下可不斷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環境條件惡化或人為破壞及不合理利用下,會退化、解體、耗竭和衰亡,有時這一過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資源的穩定性和變動性
生物資源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變動性。相對穩定的生物資源系統能較長時間保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平衡,並對來自內外部干擾具有反饋機制,使之不破壞系統的穩定性。但當干擾超過其所能忍受的極限時,資源系統即會崩潰。不同的資源系統的穩定性不同。通常,資源系統的組成種類和結構越復雜,抗干擾能力越強,穩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 生物資源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資源包括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三個層次,對人類具有一定的現實和潛在價值,它們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物質體現。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結構千差萬別,分布極其廣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如平原、丘陵、高山、高原、草原、荒漠、淡水、海洋等都有生物的分布。已經鑒定的生物物種約有200萬種,據估計,在自然界中生活著的生物約有2000~5000萬種。它們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類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衛生保健等都離不開生物資源。此外,它們還能提供工業原料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穩定。
分類簡介:
生物資源生物資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的總和。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三大類,其中:
動物資源包括陸棲野生動物資源、內陸漁業資源、海洋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包括森林資源、草地資源、野生植物資源和海洋植物資源,
微生物資源包括細菌資源、真菌資源等。
從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為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栽培作物資源、水產資源、馴化動物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遺傳基因(種質)資源等。 生物資源生物資源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對象,並可為工業、醫葯、交通等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生物資源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已越來越為人們了解和重視,同時生物資源的承載能力與人類需求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故其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和充滿活力的領域之一。
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資源指對人類具有實際或潛在用途或價值的遺傳資源,生物體或其部分、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中任何其他生物組成部分。」「最好在遺傳資源原產國建立和維持移地保護及研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設施」。也就是說明生物為我們提供食物,能源和各種原材料。調查身邊的經濟生物的種類,了解這些生物具有的經濟價值,可以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生物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利用合理,並進行科學的撫育管理,不僅能生長不已,而且能按人類意志,進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僅會引起其數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滅種。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由於對自然界的不當開發利用,地球系統脆弱的生態平衡已經被破壞。研究表明,每年大約有10000個物種消失,滅絕的速度是史前時期的100到1000倍。預計未來30年,我們將失去百分之五到十的熱帶雨林,隨之將有60000個植物品種,甚至更多的脊椎動物和昆蟲滅絕。有資料顯示,到2015年全世界將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物種趨於滅絕,地球已基本喪失自我再生的能力。 一、貫徹「保護、培育、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保護好現有植物。
二、適當增加物種數量,不斷擴大其種群數量。
三、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嚴禁捕殺野生動物,不得妨礙野生動物的活動。
為了使生物資源得以持續利用,必須強調保護的原則與戰略。
一類是就地保護,即在原生地既保護種群,又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與整個生態系統。
一類是異地保護,將物種遷出原生地加以保護,例如種子庫、基因庫,也包括利用超低溫對生殖細胞與胚胎的保護等。
要強調科學管理,其管理原則與方法的核心要求,是要使開發利用與物種種群的恢復增殖相協調,利用生物資源的強度與開發速度不能超出生物資源的生態耐受能力,不能破壞生物資源的復原和再生特性,使之不致出現衰退與滅絕。總之,不能「竭澤而漁」或「殺雞取卵」。對於已經出現衰退的生物資源或退化的生態系統,要通過科學的管理,採取重建或恢復的種種措施,使其結構與功能得到恢復,重現旺盛的再生能力。

⑻ 生物資源包括哪些

問題一:生物資源有哪些 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資源包括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

問題二: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哪些 自然資源按提供物質能量的種類可為分為5種: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按性質可分為兩類: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
如果想一種種的說出自然資源,那太困難了,因為太多了,總之,凡是取自於自然環境、可以被人類生產活動大規模利用的,都可以稱為自然資源。

問題三:生物舉仿資源指什麼 生物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有的學者把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資源。

問題四:生物是人類的重要資源包括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生物資源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 大氣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自然資源,礦物資源

問題五: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自然資源按提供物質叢明能量的種類可為分為5種: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按性質可耽為兩類: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
如果想一種種的說出自然資源,那太困難了,因為太多了,總之,凡是取自於自然環境、可以被人類生產活動大規模利用的,都可以稱為自然資源。

問題六:生物資源包括什麼 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資源包括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

問題七: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哪些 自然資源按提供物質能量的種類可為分為5種:土地資源正鄭纖、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按性質可分為兩類:可再生資源、非可再生資源。
如果想一種種的說出自然資源,那太困難了,因為太多了,總之,凡是取自於自然環境、可以被人類生產活動大規模利用的,都可以稱為自然資源。

問題八:生物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

問題九:生物資源指什麼 生物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有的學者把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資源。

問題十:生物是人類的重要資源包括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生物資源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 大氣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自然資源,礦物資源

⑼ 生物資源是指自然界可供開發利用的具有生命的物體,包括什麼

生物資源屬於自然資源,是指生物圈中對人類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有機體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生物群落。
經典的生物資源是指當前人類已知的有利用價值的生物材料。泛義而論,對人類具有直接、間接或具潛在的經濟、科研價值的生命有機體都可稱為生物資源,包括基因、物種以及生態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