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如何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園課程

發布時間: 2023-07-11 00:30:22

㈠ 如何開發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愛家鄉教育

[內容摘要]

社區是幼兒生活、學習和活動的外在環境,蘊涵著豐富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意識地利用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愛家鄉教育,是一個值得研討的課題。本文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談談自身在這一方面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

社區 教育 資源 利用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接受教育的內容應是以幼兒生活為基礎,應與幼兒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幼兒生活的社區,蘊含著許多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譬如社區環境,作為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與幼兒的生長息息相關,它以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形態完整地出現在幼兒的面前,時時刻刻都以一定的方式作用於幼兒。如何利用好這筆財富,為幼兒教育服務,這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將社區資源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的一個組成局部,以「大自然大社會」中的「活教材」 支持幼兒的學習,引導幼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幼兒園教育內容選擇要求。《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一起為幼兒的發展發明良好條件。」這為我們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愛家鄉活動指明了方向。

在以往的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在如何開發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愛家鄉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顯性和隱性的教育資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開發利用,開展幼兒愛家鄉教育的系列活動,取得可喜的效果,在此僅做拋磚引玉之談。

一、利用社區資源萌發幼兒愛家鄉情感

筆者工作所在的幼兒園地處老城區,周邊是泉州有名的古巷——舊館驛。小巷以其幽雅的環境、古樸的民風著稱,幼兒每天從這里經過都在感受著它特有的魅力。於是我們利用這有利條件,開展了《我們的社區》系列活動,通過帶領幼兒實地觀賞、進行古厝寫生等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下去感知周邊環境的優美,萌生出熱愛小巷的情感。

在觀賞中我們還帶領他們到小巷裡的同伴家中做客。做客中他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回來後,我們組織幼兒根據觀賞古巷的感受,開展繪畫活動——《我們的社區》。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參與討論,自身最喜歡小巷的什麼建築?這座建築是什麼樣子的等等。在此基礎上,幼兒還將此活動延伸到了《我們居住的小區》系列活動中,幼兒在繪畫、交流中表達了自身對居住小區的`喜愛之情。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老師既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運用示範,而是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提問來開展活動,引導幼兒去感受社區周邊環境的幽雅、古樸,讓幼兒進行觀察和考慮,充分發揮想像。活動中幼兒的興趣較濃,活動開展比較勝利。通過這一連串活動的開展,既培養了幼兒熱愛小區、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繪畫能力。

二、利用社區資源深化幼兒愛家鄉情感

將社區資源作為課程的資源,將幼兒的好奇心轉化為幼兒的學習動力,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展開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轉化為教育中的肯定,是利用社區資源生成課程的價值所在。泉州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風景名勝享譽海內外。我園又處在泉州名勝——開元寺和近,以家鄉的環境和人文優勢作為幼兒教育的內容,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實地觀賞又是我們開展愛家鄉教育主題活動的一大舉措。我們帶領幼兒觀賞開元寺,觀賞了東西塔,在欣賞一樽樽浮雕的活動中,幼兒始終興趣盎然,問題一個接一個:「東西塔有幾層?」「東西塔是什麼做的?」「上面的雕像怎麼刻上去的?」等等。這些問題成為小朋友們急於探究的熱點,於是我們引導幼兒通過查找資料、向家長咨詢、閱覽書籍等多途徑,對東西塔進行了一番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了解了所在社區輝煌的過去,深化了對自身家鄉的情感。

幼兒的興趣是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的起點。引導幼兒關注自身社區周圍的生活,就是支持幼兒對生活的熱愛!教師的引導、支持使社區成為幼兒不時探究的源泉,更有力地促進了活動的深入開展。社區資源為教師支持引導幼兒探究提供了和其豐富的寶藏,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基礎。教師讓幼兒充分了解社區資源,挖掘社區資源潛在的教育價值,構建幼兒與社區資源互動的平台,和時滿足幼兒的學習熱情,支持幼兒的探究需求,促進了幼兒主動學習的生成和深化,滿足了幼兒好奇的天性,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

三、利用社區資源升華幼兒愛家鄉情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居住環境的配套設施不時完善。我園地理位置優越,處於老城區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泉州市政府、開元寺、小學、菜市場、超市、茶店等均分布在我園和近。幼兒園周邊的生活設施都是我們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都能成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的活教材。因此,我們合理、充分地利用這些社區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

例如在主題活動《美麗的泉州》中,天福茗茶店成為了小朋友們探究的對象。在研究家鄉的特產中,幼兒對安溪的茶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我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組織幼兒到和近的天福茗茶店觀賞。一進茶葉店,幼兒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了:「怎麼茶葉店有這么多茶葉啊」、「怎麼還有這么多好吃的東西」、「這里的茶壺、茶杯和我以前見過的怎麼都不一樣啊」……在實地觀賞的過程中,實物的出現在幼兒的腦海中激起了思維的千層浪花。他們在驚嘆家鄉特產豐富的同時,更進一步激起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泉州的特產我最喜歡這安溪鐵觀音茶」、「我們泉州還有好多特產」……知識是通過社會情景中的交流而形成的,具有社會性。把幼兒帶到社會中,給幼兒充分、自由的想像、發揮的空間,我們的教育效果遠比預期的來得好。因此,把幼兒帶入社區,讓幼兒在社會情景中去感知、學習,並且獲得快樂的體驗,是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和社會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對幼兒進行熱愛家鄉教育的一種嘗試,其效果遠比單純枯燥的說教來得好。

綜上所述,社區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並給保守的教育模式以極大的沖擊,為現代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社區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珍貴的,它為我們開展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實踐證明: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主題活動,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鞏固和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促進了幼兒的智力發展;增進了幼兒間的互相合作與關愛;培養了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作用。

今後我們還將不時探索,進一步深入挖掘社區中可用的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開辟新的領地。

㈡ 利用家鄉本土資源促進幼兒園游戲的開展

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如何因地制宜,發揮本土特色的優勢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成為游戲實踐的迫切需要。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利用家鄉本土資源促進幼兒園游戲的開展,歡迎借鑒!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為游戲中充滿自由、自主和愉悅。游戲是幼兒特有的生活方式,幼兒通過游戲不斷地體驗成功與失敗;不斷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人格,獲得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各類幼兒園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要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要依據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戲材料。我園地處江南水鄉,物產豐富。

一、利用家鄉的本土資源,積極營造有利於幼兒游戲開展的環境

環境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刺激,輕松和諧的環境能讓幼兒產生愉快、振奮的情緒,形成同伴間和諧融洽的氣氛,從而提高活動的效率。環境是幼兒發展的首要條件,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牆面環境還是區角環境都留有很大的教育空間。高淳山清水秀,無論是美麗的`固城湖,還是原生態的大山,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物質材料和具有本土氣息的自然資源。如:生態園的吊瓜子、固城湖的大螃蟹、河蚌等等。隨著對本土文化認識的深入,老師的目光從鮮艷漂亮的成品教玩具轉向了身邊的自然材料。

第一,我們利用自然資源和廢舊材料,師生共同參與製作,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在園內,一張張漁網和河蚌做成的裝飾圖,懸掛在過道上,一節節蓮藕串成的風鈴,掛在窗口。走廊上、大廳里,有體現家鄉民俗文化的展板、圖片,有親子遠足和各類活動的留影,有孩子們稚嫩的作品等。

第二,我們在班級環境創設上,積極探索、體現特色,讓幼兒感受到濃濃的家鄉氣息。教師在活動室里用農作物、漁網、稻草、樹葉、螃蟹殼等自然材料布置了主題牆,並且組織幼兒收集家鄉民俗圖片、特產開展手工製作活動。

第三,有效利用廢舊物品製作游戲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周圍環境和家鄉的了解。如:用稻草、麻繩、玉米皮製作的「農家樂」;用枯稻草製成的稻草人;用吊瓜子、河蚌製作的掛飾;用泥巴捏成的小人、小動物。這些本土資源材料的創造性使用,給幼兒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和無窮的樂趣。利用這些材料產生的游戲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動腦的機會,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我們根據四季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式,讓幼兒走進自然,感悟自然。春天時,組織幼兒養蝌蚪、放風箏、挖薺菜、包餃子,體驗民風民俗;秋天時,組織幼兒秋遊、挖山芋,體驗勞動的艱辛,豐收的喜悅;冬天時,帶領幼兒堆雪人、打雪仗,感悟季節的變換。我們還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了解身邊的社區,關注周圍的生活,開闊眼界,豐富經驗,體驗被社會接納、重視的感受,從而更順利地開展活動。

二、創造性地開展各類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游戲

高淳文化底蘊深厚、物產豐富。我們充分利用、挖掘地方資源,創設游戲區角。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戲活動為載體,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區域游戲,進行特色教育。

「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全面開展區域活動」是我園的特色。我們發展區角作用,把本土特色帶進幼兒的區域活動,根據幼兒需要和近期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並提供相應的材料、教具,讓幼兒嘗試操作。這滿足了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需要,豐富、色彩鮮艷的操作材料,也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地學習。

三、利用家鄉的本土資源,豐富幼兒戶外游戲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開展以多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並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我們利用家鄉的本土資源,變廢為寶,優化幼兒戶外游戲,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如:利用稻草做成形態各異的稻草龍,讓幼兒給稻草龍「穿衣打扮」;利用細竹竿、竹滾圈等開展跳躍游戲,訓練幼兒動作的靈敏性及協調性;利用清洗消毒後的廢棄漁網,製成各種小魚兜,開展游戲「網小魚」。我們堅持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的原則,開發本土資源,利用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展「舞龍」「舞獅」「抬花轎」等戶外游戲。這些游戲都是幼兒十分熟悉的,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增強了體質。

另外我們還動手製作了大量的體育玩具,如:用布和玉米粒縫制的毽子、用玉米葉編的跳繩、用玉米骨做的搭建材料、用竹子做的高蹺等。利用這些特別的玩具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耍中學會攀爬、鑽、平衡、堆積,在玩耍中發展幼兒的交往、合作、動手、創新的能力。

幼兒園游戲計劃安排

游戲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體驗游戲帶來的無窮快樂和智慧。因此,我班很注重遊戲的開展,本學期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制訂如下游戲計劃:

一、開展區角建構游戲

1、目的:發展幼兒空間想像力,創造力,激發他們探究和創造精神。

2、具體辦法:在走廊一角固定好建構游戲區,每周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大型積塑、雪花片、廢舊的大小紙盒、飲料瓶、泡沫等。讓幼兒在游戲活動時或課間自由活動時進行圍合搭建。

二、開展益智區游戲

1、目的:激發幼兒積極參加認知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認知環境中獲得知識。

2、具體辦法:在活動室一角設立益智游戲區,每次投放不同的材料,如:七巧板、拼圖、數字接龍卡片、認字卡片、走迷宮書、撲克游戲牌等等。在游戲活動時間引導幼兒自由玩。

三、開展生活區游戲

1、目的:幫助幼兒樹立勞動意識,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2、具體辦法:在活動室一角設立生活游戲區。每次活動游戲前投放好生活方面的材料,引導幼兒自由開展游戲。

四、開展科學區游戲

1、目的:引導幼兒學會觀察事物,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2、具體辦法:在走廊的一角設立科學游戲區,幼兒在課間自由活動時間和游戲活動時間,到科學游戲區中玩中學、學中玩。

五、開展語言區角游戲

1、目的: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文字的興趣。

2、具體辦法:在活動室的一角設立語言游戲區角,教師要經常更換投放的材料,讓幼兒隨時自由地玩。

㈢ 結合實際,試述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

結合實際,試述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在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深度開發本園所擁有的優勢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簡單模仿、照搬其他幼兒園而無視本地本園現有資源的做法。例如,看到某城市幼兒園內有假山和池塘,農村幼兒園也模仿照搬。各園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和重視本地本園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進行開發利用。例如廣東、福建、海南等地有物種繁多的熱帶植物和水果, 教師可以利用它們進行課程設計。
(二)定向開發本園欠缺的課程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都很大,各地各園課程資源的多寡和優劣也不相同。基於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考慮,幼兒園的課程設計應盡量彌補資源缺陷,滿足幼兒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例如對於建築物密集、綠地稀少的大、中城市幼兒園而言,自然資源的欠缺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陳鶴琴等教育家都曾強調,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城市幼兒園應盡量利用園所的空地和角落,開辟自然角或種植園地,讓幼兒觀察植物生長,體驗播種、澆水、施肥、收獲的樂趣。對於一些自然資源豐富但文化資源欠缺的農村園,則需著力開發文化資源,為幼兒精選圖書,開展早期閱讀教育等。
(三)做好課程資源的整體規劃
本園擁有哪些課程資源,如何獲取這些課程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等都需要全盤考慮。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必局限於某一主題、某個教學活動的操作材料和實物,教師要主動走出園門,全面了解、搜集本地本園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社區人文資源、家長資源等,結合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理念,統籌規劃幼兒園課程資源。參見教材P60。 【答案解析】

㈣ 巧用資源開發園本課程

暖陽高照,在集美學村的歸來堂,廈門集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當起了小導游,他們正在介紹陳嘉庚故居的 歷史 ,吸引了很多遊客駐足。

這是集美幼兒園「真·正」園本課程的典型場景。依託愛國華僑陳嘉庚的 歷史 資源開發園本課程,是集美幼兒園的辦園特色之一。這也是廈門市集美區巧用資源,用「園本課程」激發辦園活力的一個側影。

用好本土資源,建設園本課程

集美幼兒園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於1919年2月創辦,是一所有著百年 歷史 的幼兒園。陳嘉庚先生以自己的辦園初衷給幼兒園的建築命名為「葆真堂」「養正樓」「熙春樓」,這些建築沿用至今,並成為支撐集美幼兒園百年常青的文化寶庫。

集美幼兒園利用好這些 歷史 文化資源,給孩子們講陳嘉庚的故事,帶著孩子們參觀陳嘉庚故居,還編制了《陳嘉庚爺爺的故事》繪本,並引導孩子們排演嘉庚戲劇。幼兒園多年開展這些特色活動,逐漸形成了「真·正」園本課程。

園長陳衛紅介紹,陳嘉庚先生在創辦幼兒園時,就提出了「葆有幼兒本真天性,養正幼兒純正品行」的辦園理念。幼兒園結合 歷史 ,提出了「真·正」園本課程理念。

多年來,這些 歷史 資源激發了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 情感 ,而利用 歷史 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也為幼兒園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成就了辦園品牌。

「閩南童玩」是閩南文化的組成部分。2010年,「閩南童玩」被列入第三批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則把傳承「閩南童玩」作為本區的地域特色之一,舉辦了多屆童玩文化節。

灌口中心幼兒園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讓孩子們學會玩「投壺」「套圈」「跳房子」等 游戲 ,並開發出了「童心·童玩·童樂」課程。春節臨近時,該園還在園本課程中加上了迎接中國年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動手貼春聯、剪窗花、猜燈謎,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用好優勢資源,轉變課程觀念

「並不是所有的幼兒園都有特殊資源,特別是一些新開辦的幼兒園,需要自己整合資源,來開發園本課程。」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黃菊芳說。

「我們美術教育有基礎,師資力量也多,所以開發了『玩·美』園本課程,把 游戲 和美術結合起來,突出對孩子的美育。」集美區英村(兌山)幼兒園園長蘭全鳳介紹,她所在的幼兒園創辦於2013年,在美術教育方面形成了優勢。現在孩子們常常在 游戲 中學習繪畫、手工製作等。如何做到講衛生、遵守交通規則?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們都用卡通畫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美術作品在幼兒園里隨處可見。

「我們舉辦了多年閱讀節,教師在繪本教學以及繪本 游戲 劇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所以我們加強了以閱讀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開發。」集美區寧寶幼兒園園長高雪蓉介紹。

走進寧寶幼兒園,一樓有閱讀小火車及親子閱讀吧,二樓有閱覽室和閱讀小屋,三樓有閱讀長廊,班級活動室里也設有閱讀區,在幼兒園的走廊上、班組的區域里,各種繪本更是隨處可見。

高雪蓉介紹,對幼兒園孩子來講,繪本閱讀也不是什麼特色活動,但是學校堅持把它和基礎課程相整合,與主題活動相整合,從而讓孩子們在真情境、真 游戲 中收獲成長。

集美區教育局幼教幹部蔡愛卿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因此,區教育局引導各園要整合現有優勢課程,開發園本課程,進而轉變課程觀念。

用好教研資源,提升教學能力

孩子們在戶外 游戲 過程中抓到一隻蝸牛,有的孩子主張把蝸牛放走,有的孩子主張把它留下來觀察。面對分歧,集美區誠毅幼兒園教師葉琴英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讓孩子們開展辯論。主張觀察的孩子說:「我們要觀察啊,把蝸牛放走,它會遇到危險!」主張放生的孩子說:「把蝸牛放在盒子里,它會想媽媽,它沒有生活在大自然里。」主張觀察的孩子反駁道:「我們可以把盒子的環境弄得像大自然。」最後,想放生的孩子說道:「既然能把盒子弄得像大自然,為什麼不直接把蝸牛放回大自然呢?」

「聽完孩子們的辯論,我覺得他們就像哲學家,要深入讀懂兒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葉琴英說。幼兒園最近關於兒童觀的學習讓她明白,只有認真傾聽,才能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

但是,如何設計具體活動?如何釐清兒童觀?誠毅幼兒園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青年教師,拯救小蚯蚓、認識花草……活動過程中,幼兒園會組織骨幹力量進行點評。青年教師在獨立思考中,在老教師的指導下,教學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我們在點評過程中,會把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作為重點。」集美區誠毅幼兒園園長高雪柳介紹。她說:「我們總園和分園,有40多位新教師,參與園本課程建設,是鍛煉他們的好機會。」

除了讓教師在園本課程建設中得到鍛煉,集美區還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提升隊伍素質。以寧寶幼兒園為例,該園承擔了「中班親子閱讀指導策略研究」等多個區級課題。高雪蓉說,這些課題能幫助教師深入研究繪本閱讀,反思課程觀、兒童觀,從而提升專業素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2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