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鐵礦資源儲量122b+33是什麼意思
122b+33? 可能是122b+333吧?你可能沒有抄全。這是對礦產資源級別或者說是分類的一種表示方法,詳細情況一兩句說不清楚,給你貼某礦種的勘查規范片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類型條件
8.1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依據
8.1.1 地質可靠程度
8.1.1.1 預測的:
是指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在具有初步的數據並能與地質特徵相似的已知礦床類比時,才能估算出預測的資源量。
8.1.1.2 推斷的:
是指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礦產的地質特徵以及礦體(點)的展布特徵、品位、質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的部分。礦體的連續性是推斷的。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有限,可信度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對礦區的一定范圍依照詳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礦床的主要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基本確定,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較多,可信度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礦區的勘探范圍依照勘探的精度詳細查明了礦床的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已確定,礦產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詳盡,可信度高。
8.1.2 經濟意義
8.1.2.1 經濟的:
其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確定的生產指標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也允許,即每年開采礦產品的平均價值能足以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或在政府補貼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條件下,開發是可能的。
8.1.2.2 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其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在將來由於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或政府給予其他扶持的條件下才可變成經濟的。
8.1.2.3 次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或技術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使成本降低後方能變為經濟的。
8.1.2.4 內蘊經濟的:
僅通過概略研究做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評價,未做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於不確定因素多,無法區分其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
8.2 礦產資源/儲量類型(附錄A)
8.2.1 儲量
8.2.1.1 可采儲量(11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階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對開采、選冶、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會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應的修改,證實其在計算的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1.2 預可采儲量(12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勘探階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但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表明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1.3 預可采儲量(122):
是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可提供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 基礎儲量
8.2.2.1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111)。
8.2.2.2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1)。
8.2.2.3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2)。
8.2.2.4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床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2.5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6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
是指在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上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 資源量
8.2.3.1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3.2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
與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分布特徵相同,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但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3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4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6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達到普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資源量只根據有限的數據估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7 預測的資源量(334)?:
依據區域地質研究成果、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或極少量工程資料,確定具有礦化潛力的地區,並和已知礦床類比而估算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表A.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經濟意義 地質可靠程度
查明礦產資源 潛在礦產資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斷的 預測的
經濟的 可采儲量(111)
基礎儲量(111b)
預可采儲量(121) 預可采儲量(122)
基礎儲量(121b) 基礎儲量(122b)
邊際經濟的 基礎儲量(2M11)
基礎儲量(2M21) 基礎儲量(2M22)
次邊際經濟的 資源量(2S11)
資源量(2S21) 資源量(2S22)
內蘊經濟的 資源量(331) 資源量(332) 資源量(333) 資源量(334)?
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b=未知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
㈡ 我國以往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分級簡況
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分級源自前蘇聯,屬於技術型分類系統。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是參考前蘇聯的規范,1959年制定出自己的《礦產儲量分類規范》,該規范將礦產儲量劃分為平衡表內和平衡表外兩類儲量,按研究工作程度將儲量分為A1、A2、B、C1、C2等五級。且根據儲量用途劃分為開采儲量(A1級)、設計儲量(A2、B、C1)、遠景儲量(C2級)和地質儲量。後經多次修改才形成我國較為完整的儲量分類分級系統(表8-3)。
表 8-3 國內外礦產資源主要分類概略對比表
礦產儲量分類是根據我國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並考慮遠景發展的需要,將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儲量分為: 能利用 ( 表內) 儲量和暫不能利用 ( 表外) 儲量兩類。
能利用 ( 表內) 儲量: 是符合當前生產技術經濟條件的儲量; 暫不能利用 ( 表外) 儲量: 有益組分 ( 或礦物) 含量低,有害組分含量高而又不易處理的,礦體厚度薄,礦山開采技術條件或水文地質條件特別復雜,或對這種礦產加工技術方法尚未解決,不符合當前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工業上暫不能利用而將來可能利用的儲量。
礦產儲量 ( 資源) 的分級是根據對礦床的勘查研究程度和相應的工業用途,將礦產儲量 ( 資源) 分為 A、B、C、D、E、F、G 七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