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隨著人口的增多都會帶動哪些資源的消耗
這是我以前用的課本,
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一)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可以從下面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我國的情況來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頃,1980年降到0.1公頃,僅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0.37公頃的1/3,到2000年將只能人均擁有耕地0.08公頃了。也就是說,每公頃耕地需要養活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1950年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頃耕地將養活12人。而按中國目前的生產力,需要人均0.2公頃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養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經濟和工業的適度發展。然而,由於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業和城市發展蠶食耕地等種種原因,至使我國的可耕地面積正以每年47-67萬公頃的速度減少。1984-1987年間平均每年減少耕地65.5萬公頃。
(二)人口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森林是保持人類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口過分增長勢必毀林造田、毀林蓋房……,結果使越來越多的森林資源受到破壞。
(三)人口對能源的影響
人口的增長使能源供應緊張並且縮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時間。
(四)人口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隨著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燒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嚴重。同時,城市綠地面積的縮小使城市環境自凈能力下降,從而進一步加重了對環境的壓力。
(五)人口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人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勞動者,在一定條件下,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反而不利於工業的發展。首先,不利於在企業中採用自動化技術與設備來減少職工人數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六)人口對氣候的影響
人口增加,會因呼吸、燃燒和工業發展使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學煙霧事故。
B. 十幾億人口要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要消耗多少資源
需要先看看發達國家的定義,不同發達國家不一樣。
比如韓國和美國和冰島,都是發達國家,資源方面美國消耗最多,因為浪費。
其次看十幾億人口分布的地區,熱帶地區消耗資源最少。
C. 簡要說明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經濟及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根據我國的詳情,我國生態最使用人口為7億,生態最大人口為15億。意思就是,只從自然環境上講我國的最適宜人口為7億,多於7億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過大,造成破壞。人口多有利有弊。
有利點:人口多,社會內需大,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多,勞動力多,對於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好處;
不利點:對環境壓力較大,生活壓力也較大。
所以,我們要提倡節約。不能懸系美國,地方那麼大,人口也就3億,但是他們的生態環境也不咋地。要學習歐洲,保護環境,節能減排。
D. 人口過多、資源不足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人口總量佔世界的1/5。雖然各種資源的絕對量並不少,但以人均擁有量計算,則屬於資源貧乏的國家。據統計,我國人均土地面積為0.777hm2,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0.106hm2,僅為世界人均數的43%;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數的1/4;礦產資源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擁有量的27%,相當於美國人均的1/10,前蘇聯的1/7;森林人均佔有量為美國的1/190,英國的1/47,法國的1/30,甚至是資源匱乏國家日本的1/2。正可謂「人口多、家底薄」。然而,我國在改革開放中,僅用了30年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路程,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經濟發展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振奮之餘,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巨大挑戰。據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2004年全國僅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指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除上海外全國各省(市、區)均普遍存在,其中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山西、福建等省(區)最為嚴重;地面塌陷也廣泛分布於24個省(區、市)的300多個縣(市),塌陷坑總數達4.5萬多個,中南、西南地區最多,約占岩溶塌陷點的70%,而采空區塌陷以黑龍江、山西、安徽、山東等省最嚴重;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內,其中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50多個城市問題比較突出。另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截止到2005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106hm2,退化、沙化、鹽鹼化土地135×106hm2,兩者之和已佔我國國土面積的51%。上述數據表明,在自然資源不足,人口負擔沉重的條件下,尚未徹底擺脫以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必然帶來地質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的後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路程中還面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種種課題。盡管在資源、環境利用和保護的法制建設上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法律法規的完善,執法守法意識的提高,全民環保觀念的培養,還是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這只看不見的「社會之手」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左右著我國的地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