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冰洋的海洋資源有哪些
德國地理學家瓦倫紐斯在1650年將大熊星座正對著的海洋劃成了獨立的海洋,並將其稱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為這個地區的氣候嚴寒,海洋表面常年覆蓋著冰層,所以人們經常將其稱為北冰洋。
1.概況
德國地理學家瓦倫紐斯在1650年將大熊星座正對著的海洋劃成了獨立的海洋,並將其稱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為這個地區的氣候嚴寒,海洋表面常年覆蓋著冰層,所以人們經常將其稱為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密切的聯系。海底的過程最早起源於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時期卻是在新生代實現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從而產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現在在北冰洋中所發現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產生北冰洋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北冰洋出處在不斷的擴張運動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間,它不僅只是進行過一次擴張。
北冰洋以北極為中心,被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所環抱。北冰洋的面積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時也是最淺的海洋,它的總面積約是太平洋面積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1%。
北冰洋處於半封閉狀態,因為它被陸地所包圍著。它是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的巴芬灣連接,以狹窄的白令海峽連接著太平洋,通過冰島——法羅海檻和湯姆遜海嶺同大西洋分隔開來。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約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點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為歐亞海盆和美亞海盆,歐亞海盆被一條從大西洋延伸過來的南森海底山脈分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亞海盆被阿爾法山脈分為馬卡羅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於北冰洋獨特的氣候條件,因此,可以將北冰洋的海水分為三層:表層200公尺,由於降水和冰凍等因素,大洋表層的溫度變化比較大,高溫和低溫之間相差4℃;中層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層之間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溫度在1℃~3℃之間;底層的溫度最低,在0℃以下。
因為在北冰洋的海平面覆蓋著的冰層反射的陽光,海水的溫度也比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游生物只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魚類只有北極鮭和北極鱈,哺乳動物有海豹和各種鯨魚,棲息在陸地上的有北極熊和北極狐。這些動物都是生活在那裡的愛斯基摩人的狩獵的對象。
地理特點
根據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點,北冰洋可以被劃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屬於北極海區的海峽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於北歐海區的海峽有: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
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為北極地區,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許多島嶼。北極地區分布著幾十種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廣的就是因紐特人。
2.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北冰洋地區的大陸和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北冰洋的陸棚很發達,最寬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橫亘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的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極洲的格陵蘭島北岸。在北冰洋,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米~2000米,但也有個別的峰頂距水面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區經常會有火山和地震活動。在北歐海區的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島海最深,最深可達5.527米。
北冰洋的氣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面常年被一層厚厚的冰所覆蓋。在北極地區海區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氣溫可達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氣溫也只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別的少,年平均降水量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蘭海的降水量相對要高一些,可達到500毫米。
在北歐海區,寒季經常會有暴風,因為經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響,水溫和氣溫都較高,降水也比較多,洋面結冰的情況還不是很嚴重;在暖季的時候,在海平面上經常會霧,有的時候甚至是幾天幾夜都是大霧不斷。在北極海區,濱海地帶的水面全年的變動很大,從1.5℃到8℃不等。北歐海區的水面全年都在2℃~12℃之間。
洋流
北冰洋的洋流系統是由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而格陵蘭島南下的洋流,在地理學上被稱為拉布拉多寒流。
冰蓋與冰川
由於北冰洋的氣候寒冷,它最大的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布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就只有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的影響,常年不受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布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度可達數百米。
極光
許多的探險家經常去北極點探險,因為那裡每年近六個月都是黑夜,在這段時間,空中經常會有光彩奪目的激光出現。極光一般都是呈帶狀、弧狀或者是放射狀,極光最好的觀測點就是北緯70°附近。相反,在北極點附近,除了漫長的黑夜則是白晝。
3.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
在北冰洋的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而和天然氣,沿海岸地區的則有豐富的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比如:在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科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所以說北冰洋是一個礦物質非常豐富的「寶地」。
世界上的豐富的石油資源在中東地區分布的比較多,但是,北冰洋海域也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科學家們在北冰洋的海底發現了錳結核,主要是在巴倫支海、白海和喀啦海海底。美國曾經以低價購買了阿拉斯加,現在已經在該海域的北海灣進行石油開采。雖然北冰洋的氣溫比較低,但是有暖流匯入的海域也是北冰洋重要的漁場,如:巴倫支海。
海洋生物
海象
海象別名海馬,是海洋中除了鯨類以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頭部扁平,嘴巴短而闊,鼻子粗大,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隻4公斤以上。
雖然北極地區的非常的寒冷,但是,那裏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范圍遼闊的漁區,還有分布有茂密的藻類。海洋里動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除此之外還有馴鹿、極犬等。
4.交通運輸
北冰洋聯系的亞、歐、美三個大洲的最短的航線,所以說,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北冰洋地區已經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航海線和航空線,主要的航線有從摩爾曼斯克至海參崴的北冰洋航線和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維克和倫敦航線。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進入北冰洋就需要乘坐破冰船進入大洋內。世界上惟一的一艘以商業性質運營的核動力破冰船就是俄羅斯的「五十年勝利號」。它有巨大的重量和動能,行駛起來很容易就能在洋面上開辟出一道路來,而且乘坐起來也不像南極那些小型的破冰船一樣非常的顛簸,它是非常的平穩和舒適的。
俄羅斯北冰洋底插旗引發北極科考熱
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2007年的時候,在北極點附近成功的下潛了兩艘微型的潛艇,並將俄羅斯的國旗插在了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了俄羅斯國家對該海域的擁有權。
潛艇返回比下潛更困難
俄羅斯北極考察團中的一位考察專家說「由於潛艇所能供應的氧氣是有限的,他們必須在潛下之後立即返回,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海洋的冰層卡住,他們就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他們也會面臨著危險。」所以,在潛艇在海底停留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他們就立即返回了。
⑵ 海洋資源是如何分布的
海洋地理基本知識
紅樹林是寶貴的海洋資源
按地貌形態與水文的特徵,海洋可以分為海與洋兩部分,海與洋連接處並無明顯的界限,所以常統稱為海洋。海洋不只是代表一個地區,還代表著一個空間,可以自上而下被劃分為4個部分:表層水、水體、海床和底土,整個區域都是海洋資源的賦存環境。
(1)海洋的面積、深度和分布
地球表面的面積大約為5.1×108千米2,海洋的面積為3.61×108千米2,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8%。盡管海洋面積占的比例很大,但海水只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層薄膜。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795米,僅相當於地球半徑的1/1,600,海洋的體積約為13.7×108千米3,相當於地球總體積的1/800。海水的總質量約為13.7×1017噸,佔地球總水量的97.2%。
以赤道為標准,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總面積的60.7%,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總面積的80.9%。
(2)海洋地理單元劃分和特徵
海洋由洋、海、海灣和海峽等幾部分組成,主要部分為洋,其餘可視為附屬部分。
洋:遠離大陸,面積廣闊,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並具有獨立的海流、潮汐、溫度、鹽度和密度的體系,不受大陸影響的水域稱為洋。大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63%,水色深,透明度大,鹽度較高,表面鹽度的平均值約為3.5%,年變化小。洋底的沉積物多為鈣質、硅質軟泥和紅黏土。根據海岸線的輪廓等特徵,全世界的大洋可以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4個部分,它們大約占據了海洋總面積的89%。
海洋
海:介於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水域稱為海。海約佔地球總面積的7.8%,水色淺,透明度小,各海區具有各自的海流體系,海的潮汐沒有獨立的系統,一般從大洋傳來,但其漲落幅度比大洋明顯。海的水深較淺,一般在2,000~3,000米,面積較小。海水溫度受大陸影響大,隨季節更替有顯著的變化,鹽度則易受大陸徑流的影響,其透明度也較大洋低。海底沉積物多為陸生的砂、泥等。海底與海岸的形態,由於受到侵蝕與堆積的影響,變化較大。
根據海與洋的連接情況與一些地理標志的識別,人們又把深入大陸,或者位於大陸之間,有海峽連接毗鄰海區的海域稱為地中海;把位於大陸邊緣,一面以大陸為界,另一面以半島、島嶼或以群島與大洋分開的海域叫做邊緣海。
海灣和海峽:是海或洋的附屬部分。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陸,且其寬度深度逐漸減小的水域稱為海灣,海灣的外部通常以入口處海角與海角之間的連線為界限。海灣中的海水性質一般與其相鄰海洋的海水性質相近,在海灣中常出現最大潮差,例如:我國杭州灣的錢塘江潮馳名世界,潮差一般可達6~8米,最大時可達到12米。海洋中相鄰海區之間寬度較窄、深度較大的狹長條帶稱為海峽。海峽的主要特徵是急流,尤其是潮流很大。海峽中的海流又常常上下或左右流向相反,底質則多為基岩或沙礫。
(3)海底形態
近一個世紀來,由於技術的發展,海底的奧妙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從海岸向大洋方向,海底大致可以分成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單元。
①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是指大陸與海洋連接的邊緣地帶。依據坡度和深度,大陸邊緣可以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以及海溝和島弧。
海底大陸架示意圖大陸架:從岸線到水深200米的區域,平均坡度很小,約0°4′~0°7′,稱為大陸架,面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7.5%。大陸架寬度因地區而異,在海岸山脈外圍,大陸架很窄,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沿岸平原外圍卻非常寬闊,如亞洲北冰洋沿岸寬度可達1,300千米。世界各地大陸架的平均寬度大約為75千米。多數情況下,大陸架只是海岸平原的陸地部分在水下的延伸。
大陸坡:陸架往下,坡度陡然增大,這個具有很大坡度的部分稱為大陸坡。大陸坡平均坡度4°17′,水深范圍為200~2,500米。大陸坡呈帶狀環繞在大洋底周圍,寬度從十幾公里到數百公里不等。
大陸基:在大陸坡基部常有大面積的、平坦的、由陸源物質經過濁流和滑塌作用堆積成的沉積裾,稱為大陸基(又稱大陸隆、大陸裙)。大陸基坡度一般僅有1/100~1/700,平均深度3,700米。
海洋大陸架示意圖
煙台海洋經濟運行良好
海溝和島弧:有些地區,陸坡下面並不存在大陸基,取代它的是海溝或海溝—島弧體系。海溝是深海海底的長而窄的陷落帶,由於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下方俯沖而成。全世界有20多條海溝,多數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無論單獨或連起來看都呈弧形,又稱為島弧。有些地區,海溝緊接著大陸坡的底部分布,更為常見的情況是海溝沿著大陸坡上的島弧分布。海溝與島弧的位置關系,既有海溝在島弧外側的情況,也存在海溝在島弧內側的情況。
整個大陸邊緣除大陸基外,其基底性質均與大陸地殼一樣,下面是較厚的硅鋁層,這與大洋盆地缺失硅鋁層有明顯區別,顯示大陸邊緣屬於大陸的自然延伸。
②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體,位於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之間,坡度平緩,地形平坦廣闊,但也分布著許多次一級的海底形態,如海嶺、海山、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大洋盆地平均深度4,877米,它的傾斜度在0°20′~0°40′左右。沉積物主要是大洋性軟泥,如硅藻、放射蟲和有孔蟲軟泥等,和大陸架、大陸坡有顯著不同。
③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大洋底的山脈或隆起部分,與一般海嶺不同的是,大洋中脊起自北冰洋,蜿蜒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底,像一條綿綿不斷的海底山脈,總長7萬多公里,它突出海底的高度達2,000~4,000米,寬度在數百公里以上,占海洋總面積的32.7%。
海洋資源的分布
海港景觀
不同大類的海洋資源,在海洋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規律。
海水與水化學資源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中;海洋生物資源也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床和海水水體,但以大陸架的海床和海水水體為主;海洋固體礦產資源的濱岸砂礦分布於大陸架的濱岸地帶,結核、結殼及熱液硫化物等礦床分布於大洋海底;海洋油氣資源分布於大陸架;海洋能資源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中;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旅遊資源分布於海洋海水表層、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及海底底床附近。
海洋資源的性質及其所處環境特點
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相比,有其特殊的性質。
(1)海洋資源的公有性
波瀾壯闊的海面
自古以來,海洋通常屬於國家所有,或屬於各國共有,這與陸地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國家管轄海域內的自然資源通常屬於國家所有,這是公有性的一個方面;海洋資源公有性的另外一個方面則體現為國際性。國際水域的資源屬於全人類所有,這在國際海洋法中有明確規定。因此,近年來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勘探和開發,經常採取國際合作的形式,直至成立協調各國利益的國際海洋開發組織。此外,在開發活動中,以海洋資源問題為中心的國際爭端也長年不休。
(2)水介質的流動性和連續性
海水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動的。溶解於海水的礦物隨海水的流動而發生位移,污染物也經常隨著海水的流動在大范圍內移動和擴散,部分魚類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也具有洄遊的習性,這些海洋資源的流動使人們難以對這些資源進行明確而有效的佔有和劃分。世界海洋是連成一個整體的,魚類的洄遊無視人類的森嚴疆界四處闖盪,這樣就給人類的開發帶來一個在不同國家間利益和養護責任的分配問題;污染物的擴散和移動則可能會和給其他地區造成損失,甚至引起國際問題,這些都給海洋資源開發帶來了困難。
(3)水介質的立體性
海水作為一種介質具有三維的特性,因此海洋資源的分布也具有三維特性。海洋資源立體分布於海洋范圍內,與陸地相比,這個特點非常明顯。例如海水中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分布於平均深度在100米左右的水深區域范圍內,而陸上森林的平均高度僅有10米左右;生活在海水中的各種生物、海底礦物以及海濱風光,這些資源也呈立體狀分布於海洋地理范圍內,往往可以由不同的部門同時利用;另外,污染物質的擴散也在某種程度上呈立體狀。海水的立體性,使得各國難以建立固定設施來明確所屬海洋資源的范圍。
(4)海洋資源賦存環境的復雜性
海洋中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比陸地要大,各種生產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受到這些環境因素的制約。例如風浪、鹽分的腐蝕以及海洋自然災害等因素使得海洋開發不僅艱巨性大、技術要求高,風險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