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國內的土地資源和農業怎麼樣
擴展閱讀
如何清除電腦輔助工具 2025-02-08 14:24:31
委託代理成本什麼意思 2025-02-08 14:02:59

國內的土地資源和農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7-16 01:02:54

A. 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


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

①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144億畝),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約為1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約40畝)的1/3;

②山地多,平地少。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多。我國海拔小於500米、海拔在500~4000米、海拔大於4000米的土地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7.1%、51.7%、20.2%(未包括1%的水域);

③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以耕地為例,我國大約有20億畝的耕地,其中90%以上分布在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在全部耕地中,中低產耕地大約佔耕地總面積的2/3;

④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大。在大約5億畝的宜農後備土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僅約為1.2億畝。

土地資源指可供農、林、牧業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中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類型利用,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棗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3.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復雜,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

B. 我國的土地資源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土地資源具有如下特點:
(1)土地類型多樣.其中濕潤、半濕潤區土地面積佔52.6%;乾旱、半乾旱區土地面積佔47.4%.從地形高度看,從平均海拔50米以下的東部平原,逐級上升到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2)山地面積大.山地(包括丘陵、高原)面積約633.7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66%.全國1/3的人口,2/5的耕地和9/10的有林地分布在山地.
(3)農用土地資源比重小.中國土地總面積很大,按現有技術經濟條件,可以被農林牧漁各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資源僅627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65%.其他約1/3的土地,是難以被農業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在可被農業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佔比重相對較小.耕地約1.35億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林地約1.67億公頃,佔17%.
(4)後備耕地資源不足.據統計,在天然草地、蔬林地、灌木林地和海塗中,尚有適宜於開墾種植農作物、發展人工牧草和經濟林木的土地約353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

C. 國土資源的我國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
其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國。
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北緯53°30′),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緯4°),跨緯度49度多;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經135°05′),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3°40′),跨經度60多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距離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是中國土地的基該國情。
中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國土面積僅為11.65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中國耕地面積還在繼續減少,人均耕地面積1.40畝,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37%左右,給為加拿大的1/18,俄羅斯的1/10,美國的1/8,印度的1/2。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173.52萬公頃(18.26億畝),園地1181.31萬公頃(1.77億畝),林地23611.74萬公頃(35.42億畝),牧草地26186.46萬公頃(39.28億畝),其他農用地2549.11萬公頃(3.82億畝),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64.72萬公頃(4.00億畝),交通運輸用地244.43萬公頃(0.3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362.86萬公頃(0.54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與2006年相比,耕地減少0.03%,園地減少0.04%,林地減少0.002%,牧草地減少0.03%,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增加2.05%,水利設施用地增加0.37%。
國土資源 ①土地總量大,人均佔有少。中國的國土總面積雖居世界第三位,與整個歐洲面積差不多。但是,中國有13億人口,人均佔有土地面積12畝,只及世界人均數的1/3,僅相當於加拿大的1/47,美國的1/4。從土地利用結構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積少。世界總土地面積中,農、林、牧用地佔63.3%,而中國只佔47.8%。世界人均耕地為4.52畝,林地為13.6畝,牧地為10.37畝;中國人均耕地為1.41畝,林地1.8畝。這表明,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資源十分貧乏。
②山地多於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9%,平原和盆地僅佔31%。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74個國家的1986年統計資料表明:中國人均耕地和永久性農作物用地,只佔世界人均擁有量的30%,在世界各國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個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中國人均耕地數量僅高於日本、孟加拉國,居第24位。中國以佔世界6.8%的耕地,養育著佔世界21.8%的人口。這說明中國農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說明中國耕地的人口承載力已逼近極限。
③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中國90%以上的耕地和內陸水域分布在東南部地區,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東北部和西南部地區,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這決定了中國不同地區土地的人口承載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載力大的中國東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緊張。
④後備土地資源有限。中國農墾歷史悠久,質量好的土地資源絕大多數已被開發利用,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在中國現有的土地後備資源中,宜墾地約為5億畝,其中質量較好的宜農土地只有2億畝,截止2013年最多隻能開墾出1億畝耕地,難以改變中國人均耕地少的現狀。
⑤水土資源不平衡。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長江、珠江和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2.3%。而這些雨量豐裕的地區,耕地僅佔全國的36%,黃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諸河流域水量約佔全國總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區的耕地卻佔全國耕地的63.7%。中國處於季雨地帶,由於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使季節性和地區性缺水更趨尖銳。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土地利用受水土資源不平衡因素制約。 ①耕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處於低水平。全國已有666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有463個縣(區)低於0.5畝。二是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低。全國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區的佔66%,在平原、盆地僅佔34%。現有耕地中,有9100萬畝坡度在25度以上,長期耕作不利於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國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嚴重。受荒漠化影響,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國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耕地大量減少。導致耕地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1986—1995年,農業結構調整佔用和災害損毀的耕地有7000多萬畝。二是非農建設佔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統計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達1億畝。由於客觀原因,上述數字低於實際佔用耕地的數量。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受「地大物博」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保護耕地的意識還不夠,對耕地減少帶來的危機感、緊迫感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地方的領導不能正確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耕地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重工輕農,以犧牲耕地去追求暫時經濟發展的問題,以致使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趨嚴重。中國要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定的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的生產目標,必須確保耕地總量平衡。據對交通、鐵道、水利、民航、地礦、煤炭、石油、電力等部門的調查,預計今後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需佔用耕地約3000萬畝。而且耕地減少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區域性人地矛盾也更為尖銳。
④外國勢力的騷擾。從釣魚島事件的「保釣買釣言論」以及菲律賓從二零一三年四月開始的黃岩島事件,南海地區的漁業及油氣開發收到了極大的干擾。 截至2007年初,全國已發現171種礦產,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59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2種,水氣礦產3種。如按亞礦種計,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總數達到224種,除鈾、釷、地下水、礦泉水及新上表的1種(亞)礦產外,其餘219種(亞)礦產與上年度相比,查明資源儲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種,有所減少的70種,沒有變化的41種,分別佔49%、32%和19%。
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8處,其中,能源礦產地50處,金屬礦產地73處,非金屬礦產地82處,水氣礦產地3處。77種礦產有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12.11億噸,天然氣6974億立方米,原煤406.25億噸。石油新探明冀東南堡、大慶古龍、長慶姬塬等3個億噸級大油田;天然氣新探明吉林長嶺、長慶神木、四川廣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處300億立方米大氣田。 按照不同的應用需求,製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數據(通常為 1:10萬、1:5萬、1:1萬等)。該方案 在實現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的基礎上,制定了較為合理的技術路線(圖 1)。

圖 1 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技術流程圖
1 數據處理
對遙感影像數據按照不同需求進行地形圖糾正與配准,使同一區域、不同類型衛星數據地理坐標以及象元空間解析度匹配。同時,對影像進行融合鑲嵌處理,滿足應用需求。
2 人機互動式解譯
在影像處理後的基礎上通過人機互動式解譯方式判讀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3 野外核查與成果匯總
通過實際外業核查對土地利用解譯信息進行確認與訂正,根據影像判讀與野外調查獲取結果,進而統計土地利用圖斑的類型、位置、范圍和面積等信息,並製作圖件。 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即土地使用過程中地表自然屬性發生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城市擴展佔用耕地與非耕地等類別。
在構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專題資料庫的過程中,構建GIS平台人機交互直接判讀(下稱人工解譯)為核心的中國土地利用遙感制圖技術方案,同時採用基於遙感監測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全國土地分類》(2002 年標准))分類系統,形成一致的判讀標准,從而保證遙感人工解譯的精度。在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兩期遙感影像的直接對比分析,採用土地利用變化分類判(即直接解譯動態斑塊)和「圖斑分割」的方式對土地利用動態信息進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變換和融合等圖像處理技術,使發生變化的部分從背景影像中顯現出來),進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圖斑,並加以定性與集成。 1 遙感影像成果
以GIS為操作平台,利用不同比例尺地形圖,對需求區域的不同遙感數據源採取影像處理。處理過程主要包括輻射校正、幾何糾正、融合、鑲嵌等。
2 土地利用圖件成果
利用人機互動式解譯與實地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與動態圖斑。
3 數據統計成果
匯總行政區劃土地利用類型面積。

D. 我國土地資源的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土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6.5%,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地跨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和赤道帶。由於地處歐亞大陸東岸,東臨太平洋,受東南季風影響,中國東部地區與同緯度國家相比,具有氣候潮濕、水熱條件豐富的特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條件。此外,中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高原約佔中國土地面積的66.1%,其中山地約佔43.5%、丘陵約佔11.7%、高原約佔10.9%。全國2000多個縣,約有56%位於山地丘陵地區;全國約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絕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區。

我國土地資源有如下特點:①土地資源類型復雜多樣,為各種產業尤其是農林牧副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必須注意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土地。②土地資源豐富,但人均面積小,土地利用需要走資源節約型的農業發展道路。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低。④不同適宜性土地的地區分布不均勻。⑤後備土地資源不足,據《中國1:1000000土地資源圖》,我國可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後備土地資源為1.46×108hm2,若作為林牧用地,人均0.16hm2

E.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有優越的熱量條件;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半濕潤與半乾旱、乾旱兩大地理區域。

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

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

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

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

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

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

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總之,中國土地資源雖然類型齊全,但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所以雖然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