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哪個國家屬於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擴展閱讀
大綱工具找不到了怎麼辦 2025-02-08 13:45:05
投資中石油怎麼賺錢 2025-02-08 13:44:27

哪個國家屬於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發布時間: 2023-07-16 05:39:36

A. 國外部分國家水資源管理模式

4.2.1 美國水資源管理模式

美國的水權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作為公民的私有財產受到法律的保護。美國的水權制度以各州的法律為主,呈現出地區差異性。美國東部水資源豐富,採用河岸權;美國西部乾旱缺水,採用的是優先專用權。

美國建立了水權的交易機制,美國的河岸權作為私有財產,可以轉讓。一般允許用戶對所擁有的優先專用權進行有償轉讓,節約用水者把省出的水滿足其他用水戶需要時也能夠得到合理補償。美國有比較發達的水權交易市場。在美國西部,大多數水權交易通過市場來進行,由水權管理部門批准,辦理有關手續,交付相應費用買進水權和出售多餘水權。然而政府需要保留或購買一些水權,以維持帶有公益特點的用途,比如養魚和保護生態環境。

美國區別不同性質的水利工程,給予不同投資政策。與其他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相比,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美國聯邦政府對類似我國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如防洪、環保和印第安人保護區的工程給予撥款建設,而且運行管理費用也是政府撥款解決。對有償服務型水利工程如灌溉、供水和水力發電工程給予長達五十年的低息貸款,建設期免還本息,灌溉工程只還本不還息。

美國的水資源屬州政府所有,水資源管理實行以州為單位的管理體制。全國無統一的水資源管理法規,各州自行立法,以州際協議為基本管理規則。州以下分成若干個水務局,對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等水務進行統一管理。州際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則由聯邦政府有關機構協調,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美國聯邦水資源管理共有四個部門,依據聯邦政府授權的職能相應地進行水資源管理。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擔負農業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保;內政部國家地質調查局水資源處負責收集整理、監測、分析和提供全國所有水文資料,在四大河流域設有辦事處,為政府、企業和居民提供准確水文資料,為水利工程建設、水體開發利用提出政策性建議;國家環保署制定環保規定,調控和約束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止水資源污染;陸軍工程兵團主要負責政府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規劃和施工。

美國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任務是對水資源有效管理,提高利用率和防止污染。管理重點是節約與保護水資源。在用水結構中,工農業用水量在下降,城市居民用水和服務業用水增長較快,採取各種措施降低水量增長。

美國水資源管理充分利用價格杠桿作用,節約效果明顯。水價制定遵循市場規律,水費包括供水債券、水資源稅、供水與污水治理費、地下管道接管費、家庭排污附加費、廢水檢測費、取水許可費。水價每年修訂一次,近年來水價年增幅8%,達到自1985年以來全國保持用水零增長的目標。如水價增長一倍,家庭用水減少25%。

總之,美國水權、水價和水市場的運營,使開源節流成為市場機制調控的自覺行動,在促進美國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起了顯著的作用。

4.2.2 英國水資源管理模式

4.2.2.1 英國水資源管理體制及其機構設置

英國目前定型於中央對水資源的按流域統一管理與水務私有化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中央依法對水資源進行政府宏觀調控,通過環境署發放取水許可證和排污許可證,實行水權分配、取水量管理、污水排放和河流水質控制,並實施管理成本與收入平衡原則,每年預算約6億英鎊,主要來源於防洪稅、取水許可證及環保費、政府撥款和項目合作費。

英國水資源管理機構設置為國家級、區域級、地方級三級機構。

①國家級機構包括代表政府制定和執行環境標准、批准取水許可以及防洪的國家環境署和代表政府對水的價格進行宏觀調控的水服務辦公室。

②區域級機構多為按流域劃分的水管理機構和稅務局,後來私有化改為水公司。

③地方則一般設置用水戶協會。

4.2.2.2 英國私有化的供水公司

英國供水公司在獲得政府取水、污水排放許可證的基礎上,或者說在政府分配的水權和指定的服務區域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1989年英國水務體制改革後,將十大水務局進行私有化改造,成立了十個大型流域性供水公司,保留原來29個小型私營供水公司。十大供水公司的水務管理區域基本按流域劃分,負責本流域的供水和污水治理。如泰晤士河水公司1989年實行私有化後,並於當年上市,目前效益很好。1998年英國出台新的法案,主要是打破管網和供水一體化的壟斷經營,實行供水與管網分離的體制。

4.2.2.3 英國水資源管理特點

①以流域為基礎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這一層次主要是政府行為。英國政府通過國家環境署推行流域取水管理戰略(CAMS),按流域分析水的供需平衡、環境平衡、水資源優化配置、跨流域調水的必要及可能性、工程布局及成本、社會成本效益。

②以私有企業為主體的水務一體化經營與管理。這一層面主要是市場行為,這主要是以水權為基礎,水權資產化經營轉化為水服務商品。水務一體化的載體是水務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本市場融資進行基礎配置建設,服務對象是企業、事業單位、家庭等個人和團體。

③完善公民參加水管理機制——消費者協會。

④政府水資源管理的資金有穩健來源。環境署年均收入6億英鎊,45%來源於取水、排污及環保。

⑤著眼於可持續發展。雖然水資源已經基本上能滿足本國生產和生活的需求,但是英國仍然致力於不斷提供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在取水環節,英國規定用水單位必須取得由環境署頒發的許可證,同時交納一定的費用,政府通過控制審批及許可證的發放,避免水資源被過度開發和利用。其次,英國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採取對水資源質量進行嚴格監測等措施,減少水資源污染程度,不斷提供現有水資源的質量。另外,英國還大力提倡節約用水,1993年,英國專門成立了全國水資源需求管理中心,著重研究如何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近年來,英國各界開展了節約和高效用水的廣泛宣傳,積極推廣節約用水的各種先進設備。

4.2.3 法國水資源管理模式

法國歷史上曾實行以區域為主的水資源管理。1964年修訂水法,對水資源管理進行改革。主要內容為:①從法律上強化了全社會對水污染的治理,確定治理時間和目標;②建立了以區域為基礎的解決水問題機制;③建立流域委員會和流域管理局,作為流域綜合治理主要融資機構,將全國分成六大流域,在保護環境前提下,實現流域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4.2.3.1 法國水資源管理的三個層次及其功能

國家級的政府機構是環境部、農業部、設備部(建設、交通、居住部)。環境部起主導作用,內設水利司,主要職責是擬訂水法規、水政策並監督執行,監測和分析水污染情況,制定與水有關的國家標准、協調各類水事關系,參與流域水資源規劃。農業部主要負責農業及村鎮的供水、農田灌溉和農業污水處理。設備部負責防洪及派往各地區管水的分支機構。除此之外,還設立一個水資源管理的部際聯席會議,主要討論國家水資源管理政策和法規。

4.2.3.2 法國流域水資源管理

根據法律授權,流域委員會是一個流域水行政管理的權力機構。其職能主要包括制定區域水政策、批准流域規劃、審查工程投資預算、監督項目的實施等。委員會採取「議會」形式,充分吸收各類用戶代表參與決策過程,如塞納河—諾曼底流域委員會共由118人組成,其中地方政府官員代表45人,用戶代表45人,中央政府部門公務員代表21人,各方專家代表7人,管理面積97萬km2,人口1770萬。

流域水資源管理局是流域委員會的執行機構,負責日常事務。職能是:制定流域開發利用總體規劃;依法徵收水資源、排污和用水費。流域管理局徵收全部水費的20%左右作為公共收入用於投資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程;收集發布各種水信息,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法國市政水務管理,市鎮供水和污水處理是在市鎮內進行的,可以由市政府直接組織經營和管理或是租讓給私營公司經營和管理,即為委託管理。20世紀90年代之後,委託管理佔了75%以上,政府的直接管理不到25%。委託管理分兩種形式:租讓和特許。租讓合同下不承擔固定資產投資和水價制定,租讓期一般為12年。特許合同下,經營者既參加投資固定資產,又參加水價制定,經營期限為20~30年。租讓形式在法國更多些。

4.2.3.3 法國管理水資源模式特點

①流域委員會是一個綜合管理機構,具有「權利機構」、「議會」、銀行、技術咨詢服務、培訓等綜合職能。

②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中,採取以水養水政策。用法律形式確定流域充足穩定的資金來源,統一規劃治理及管理。

③城市水務管理實施有計劃的委託管理模式。即將經營權租讓或特許給私營企業,政府控制水價,居民安全感強。基礎設置以政府投資為主。

4.2.4 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模式

澳大利亞最早採用英國水權,實行河岸權制度,但逐漸發現這種制度不適合缺水的澳大利亞,後來政府規定水資源為公共資源,歸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調整和分配水權,規定水權可以交易。在對水權的界定方面,州政府對河道內的水和所有地下水擁有使用和控制權,農戶對河道外的水擁有使用的權利,同時有從流經其土地的河道內為家庭生活和家禽引用而取水的權利。其他取水、用水都必須申請,而水權可以轉讓。

1994年澳大利亞政府推行水改革以來,各州政府和地區負責自然資源管理,制定相應水改革措施,逐步推行水市場、水權交易、全成本回收定價、灌區管理企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運營方式多樣化,如BOOT投資方式等制度改革,各州政府通過法律形式推行改革,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保證了生態可持續發展,使有限水資源為社會效益創造最好最大價值。

4.2.5 日本水資源管理模式

4.2.5.1 日本水資源管理機構設置

在2001年1月政府機構改革之前,日本中央政府與水資源管理有關的部級機構多達6個,分別是:環境廳,其下的水質保全局負責水質保護;國土廳,其水資源部負責水資源規劃;厚生省,由生活衛生局水道環境部負責飲用水衛生;農林水產省,林野廳指導部負責河流上游流域治理;通商產業省,其下環境立地局負責工業用水,資源能源廳負責水力發電規劃管理;建設省,由河川局負責河流治水和用水,都市局下水道部負責下水道規劃和綜合協調。這些機構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1998年8月,以6個有關部級機構的9個相關處為成員的「構築健全的水循環體系相關省廳聯絡會議」組成。該會議以構建健全的水循環體系為目標,首先開展各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意見交換,並研究互相之間開展合作和協調的方式和途徑。2001年1月政府機構改革之後,因國土廳和建設省都被合並於國土交通省,相關的部級機構減少為5個。

日本還有一個半官方的水利機構——水資源開發公團,是根據1961年頒發的《水資源開發公團法》和《水資源開發促進法》成立並開展工作的。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國家的各項長期規劃和地方政府的遠景規劃,對日本的七大水系統一進行開發、治理,調整各方面的關系,籌集資金,統籌全國的水資源開發事業。

4.2.5.2 日本水資源管理層次

日本的水資源規劃分為全國規劃和水系規劃2個層次。從規劃的沿革來看,先有水系規劃,後有全國規劃。水系規劃是根據《水資源開發促進法》的規定,以「水資源開發水系」為對象制定的。根據該法的規定,凡是在產業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迅速,需要制定緊急用水對策的區域,作為該區域主要供水水源的河流水系將被指定為「水資源開發水系」,並對該水系制定水資源開發基本規劃。自《水資源開發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先後有利根川、淀川、築後川、木曾川、吉野川、荒川、豐川等七大水系受到指定,並制定了各個水系的水資源開發基本規劃。規劃的基本內容包括:各部門用水量的預測及供給目標,為了達到供給目標所需要興建的設施的基本情況,其他有關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合理化的重要事務。

4.2.5.3 日本的水資源定價體系

日本的水價分為三個體系,分別為生活用自來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生活用自來水的供給者是自來水公司,為各地方政府設立的公營企業,水價低於供水成本,差額部分由地方財政負擔。此外,城市居民除負擔水費外還須負擔污水處理費。

工業用水的提供者同樣是地方政府的自來水公司,平均價格大大低於生活用自來水的價格。造成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巨大價格差異的原因有:第一,供水成本本身的差異;第二,中央政府從促進產業振興的角度出發,對地方政府的工業用水設施建設費用給予補貼;第三,許多地方政府出於吸引投資的考慮,實行工業用水的優惠價格,由地方財政對自來水公司進行補貼。

農業用水的使用者為農民,由於他們本身擁有水權,因此不是按用水量支付費用,而是以支付水利設施的建設費用和維護管理費的形式付費,這些費用均以農戶所擁有的土地面積作為分攤標准。此外,城市居民除負擔水費外還需負擔污水處理費。

4.2.6 埃及水資源管理模式

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靠興建在其干支流上的水利工程,其中最大的是著名的阿斯旺高壩水庫,是埃及最重要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灌溉、發電、防洪和航運等多種功能。由於埃及人口增加較快,90年代末人口增加到6600萬,水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尼羅河的水源供應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其缺乏的水源主要靠重復利用污水,開發利用地下水和盡量利用本來就很少的降雨來解決。由於增加水資源存在較大困難,循環使用水資源成為最重要手段。對農業廢水採取與地表水、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方法,每年達到47億m3。城市廢水通過凈化用於農業目前處於試驗及小面積應用階段,每年約5億m3

4.2.7 伊朗水資源管理模式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是世界最主要石油產區,在中東地區,珍貴的不是石油而是水。伊朗位於西北亞,是缺水地區之一,但是在不到200mm降水量的情況下,伊朗卻能夠充足供應居民自來水和熱水,可謂是一個奇跡。以伊朗首都德黑蘭為例,2.8萬km2的土地缺水,伊朗政府為了解決德黑蘭的水問題,在德黑蘭和鄰近的四個省成立了統一的德黑蘭水務局,超越了行政區劃,由伊朗電力和水資源部統一管理水資源。管轄范圍包括德黑蘭北、鄰黑海、伊朗最豐水的馬贊達蘭省、德黑蘭西北水資源較多的加茲溫省和德黑蘭西南水資源較多的庫姆省。這種跨區域和行政規劃的統一管理保障了乾旱地區的供水。

德黑蘭水務局同時監管污水處理,德黑蘭建了一個日處理量達250萬t的污水處理廠,由於德黑蘭降雨不到200mm,基本上沒有雨污水,可以說德黑蘭的污水處理是全覆蓋的,幾乎沒有遺漏。污水處理廠是國家控股,公司制運作,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德黑蘭稅務局還負責管理價格,以水價累進來限制用水,措施十分嚴厲。居民用水價格合人民幣2.5元/t,但是每月超過30t,每多用一噸就要加價,如用戶超過90t,可加到人民幣25元/t,對一般收入家庭而言,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在大旱之年,水務局以提價來促進城市節水,並進一步壓縮農民用水,對農民損失,則由政府按照損失給予補助,這筆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多用水的累進加價和提高水價的收益,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的合理經濟機制來抗旱。另外,在德黑蘭水權的配置也有優先權,水資源要統一配置,首先保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其次保證工業用水,包括發電用水,因為工業生產效率高;再次保障農業灌溉用水;最後保證水流下泄,作為生態和旅遊用水。

4.2.8 國外水資源管理模式小結

由以上美、英、法、澳等國水資源管理可見,國外發達國家水資源管理是通過兩個層面實現的,一是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二是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其不同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管理目的的不同。流域統一管理是平衡和協調流域內與水相關的各利益不同方面,實現最終流域的水資源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城市管理的目的是協調供水與排水的關系,在此前提下,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服務對象不同。流域管理主要是區域和行業,服務與被服務對象是由政府協調的;城市水務服務對象是直接用戶,是居民、企業,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經濟關系。

第三,管理性質及手段不同。流域管理屬資源管理,以法律、行政手段為主,經濟手段為輔,包括規劃、資源配置、水權確定、收水資源費、發許可證等;城市水務屬資產管理,即水商品——城市生活與生產用水,以經濟手段為主,是以成本效益為原則。

4.2.9 國外水資源管理模式的借鑒意義

4.2.9.1 健全我國水權立法,把水資源合理利用和污染防治提高到立法層面

國外的先進經驗表明,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水權管理的保障。我國公民享受純凈水源的權利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南水北調等一系列調水工程是否符合被調水源地公民的意願,他們又是否得到應有的補償?政府為了稅收或者政績而允許部分企業排放污水,破壞水源,是否侵犯了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國水權雖然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但是我國公民的水權也應該得到保護。

4.2.9.2 在缺水地區可以採用優先使用權的方法

美國東部水源豐富,西部缺水。而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水資源分布更是不均衡,因此美國的水資源優先使用權是可以借鑒的。比如甘肅等缺水地區應該優先保證居民的生活用水、生產灌溉用水。澳大利亞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它的水權分配方式也適用於我國的缺水地區。首先保障家庭生活和家禽的用水權利,其他用戶要向政府申請。而大量用水的企業要接受政府相關部門審查,審查企業是否存在水浪費現象,是否存在減少排污的設備,是否符合排污標准,水資源利用如何,然後酌情決定是否批准其用水的權利。

4.2.9.3 可以採用累進制定價方法

倡導節約,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層面,可以採用累進制定價方法對用水進行控制。例如,一個城市的生活用水規定一個用水量,超過這個量就要加價,而且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所增加的價格也要上漲。而節約的水量則應該給予補償,這樣更容易形成節約用水的氛圍。

4.2.9.4 水資源管理需要政策支持和群眾參與

英國公民參與水管理機制的完善,每一個區域都有消費者協會,由地方行政人員和一般民眾代表組成,對供水公司提供的服務進行監督,提出意見和建議。消費者協會的存在實際上相當於地方參與水管理。從現階段來講,由於水資源的稀缺性,水資源成為一種消費品。在我國,水資源主要靠政府分配。城市由供水公司供水,相對於供水公司而言,我國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而消費者協會在我國也處於一種尷尬狀態,因而對於水管理機構的監督與反饋是很少的。所以要把公民參與加入到水資源管理中。

4.2.9.5 完善水權交易市場

我國的水權交易基本上由政府主導,水權市場不發達,國家也沒有完善的法律規范。水權交易是未來我國水資源管理的方向,借鑒美國政府的經驗,政府保留部分水權是必須的。一是為了保護特殊用途的預留;二是保證水權交易市場的均衡,限制壟斷。在我國,水權的絕對分配存在很多困難,但是可以以省或市為單位,各地區之間水權可以交易。調水工程要對水源地居民給予補償,而補償的金額可以由城市間協商決定或者根據市場價格,由價格機制決定。污染權同樣可以採取交易的方式,按照科斯定理和制度經濟學派的觀點,如果交易和談判成本為零,無論初始權利歸屬於哪一方,最終都能夠達到均衡狀態。我國可以規定一個總的排污量,通過分配或拍賣的方式出讓給企業,如果企業排放量超過其擁有的排污權,就要購買其差額。而市場對排污權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這樣企業的排污成本就會升高。企業寧願投資進行綠色生產,購買新設備,利用新技術,減少排污量,這樣水資源污染就會減輕。

4.2.9.6 在水權管理過程中要把市場和政府結合起來

法國水權管理並沒有實現私有化,而是實行有計劃的委託管理,只是將經營權「租讓」或「特許」給私營企業。按照市場規律來講,水權私有化是最有效率的,能把水資源調配到最有效率的部門。但是在我國如果把水權徹底私有化,在我國貧富差距較大的國情下,很可能會出現底層勞動者不能得到水資源的滿足,而富人卻會浪費珍貴的水資源。個人無法獲取水資源而大公司、大財團卻可以對之形成壟斷。因而,在我國,對資源的政府管制是不可或缺的,畢竟,要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對於用水多、排污多的企業,可以採用市場機制,使水資源配置到經濟效益最好、污染最少的企業。

4.2.9.7 水資源的差別定價是促進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

①工業和農業可以區別定價。鑒於我國當今農業的保護措施,農業用水價格應該適當調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②工業用水價格內部也可以區別定價,由環保部門對企業進行水污染定級,按不同級別徵收不同水價。一方面促進企業減少排放;另一方面促進技術升級。可以用這種方式支持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打壓落後部門生產。③在日本,城市居民要負擔污水處理費用。我國也可以按企業和城市居民按排污量繳納污水處理費用,即使該企業或個人擁有水權。

4.2.9.8 建設水利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我國大部分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主要分布在夏季,而春秋季節比較乾旱,因而參照埃及的方法,興修水利工程就可以彌補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差異,把多雨時節的水源存放到乾旱時期來用,而且水利工程在發電、防洪等方面能帶來收益,是利國利民的舉措。

水利工程建設,節水工程建設是具有正外部性的項目,而這種經濟行為回報率小,周期長。大多數企業不願意從事這種行業。我國政府可以對這種有益於社會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政策優惠,這樣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對企業和社會是一種雙贏的手段。

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是每個國家都可以採取的節水方法。我國現階段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採用的設備大多沒有安裝節水減排裝置,而這一改革尚在進行中,需要一個過程。可以採用國家和企業共同投資的方式安裝這種節能減排設備。而國家方面的投資可以以減稅的方式實現。農業用水大多是大水漫灌,既浪費水,效率又低。滴灌的方式可以節約大量農業用水,但是需要大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在當前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可以作為將來的謀劃方式。

B. 請教一下

田納西河
田納西河

Tennessee River

美國東南部河流,俄亥俄河第一大支流。源出阿巴拉契亞高地西坡,由霍爾斯頓河和弗倫奇布羅德河匯合而成。流經田納西州和亞拉巴馬州,於肯塔基州帕迪尤卡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以霍爾斯頓河源頭計,長約1450千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大部流經阿巴拉契亞高原區,上中遊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僅能通行小汽輪。下遊河谷較開闊 ,從帕迪尤卡至弗洛倫斯之間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內降水豐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節變化較大,冬末春初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濫;夏季水位較低。成立於1933年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對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防洪、航運、發電、供水、養魚、旅遊等綜合效益的水利網。

田納西流域的開發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美國正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新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為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決定實施「新政」。「新政」為擴大內需開展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美國歷史上大規模的流域開發,田納西流域被當做一個試點,即試圖通過一種新的獨特的管理模式,對其流域內的自然資源進行綜合開發,達到振興和發展區域經濟的目的。此時的田納西流域由於長期缺乏治理,森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經常暴雨成災,洪水為患,是美國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年人均收入僅100多美元,約為全國平均值的45%。

為了對田納西河流域內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面的綜合開發和管理,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簡稱TVA)。經過多年的實踐,田納西流域的開發和管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田納西流域落後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為流域管理的一個獨特和成功的範例而為世界所矚目。

一、田納西流域開發的主要經驗

田納西流域開發成功的經驗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

1.通過立法,為流域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證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州的權力很大。田納西流域地跨7個州,TVA要實現對田納西流域的統一開發管理,沒有立法保證是難以想像的。因此,美國國會於1933年通過《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法》,對TVA的職能、開發各項自然資源的任務和權力作了明確規定,如TVA有權為開發流域自然資源而徵用流域內土地,並以聯邦政府機構的名義管理;有權在田納西河干支流上建設水庫、大壩、水電站、航運設施等水利工程,以改善航運、供水、發電和控制洪水;有權將各類發電設施聯網運行;有權銷售電力;有權生產農用肥料,促進農業發展等等。TVA法的這些重要規定,為對田納西流域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統一管理提供了保證。TVA法自1933年頒布後,根據流域開發和管理的變化和需要,

不斷進行修改和補充,使凡涉及流域開發和管理的重大舉措(如發行債券等)都能得到相應的法律支撐。

2.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TVA被授權依法對田納西流域自然資源進行統一開發和管理,這一管理職能為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這種管理也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TVA成立後的一個時期,主要是根據河流梯級開發和綜合利用的原則,制定規劃,對田納西河流域水資源集中進行開發。當時的目標是以航運和防洪為主,結合開發水電。至50年代,基本完成了田納西河流域水資源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利用,同時對森林資源、野生生物和魚類資源開展保護工作。60年代後,隨著對環境問題的重視,TVA在繼續進行綜合開發的同時,加強了對流域內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為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服務。目前,據TVA稱,田納西流域已經在航運、防洪、發電、水質、娛樂和土地利用等6個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航運方面:田納西河幹流已建成9座梯級船閘,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1,050公里,加上支流通航里程共1,240公里。目前該河經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可以與美國22個州和五大湖相通,每年平均通航船隻34,000艘,水運的通航效益每年約4億美元。

防洪方面:田納西河干支流上已建成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總防洪庫容約145億立方米,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流域防洪標准達到百年一遇。而且田納西流域是美國最早實施洪泛區管理的,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實施洪泛區管理計劃。據估算全流域通過工程與非工程相結合的綜合防洪減災措施,每年平均防洪減災效益約達1.4億美元。

水力發電方面:TVA在40年代基本完成了流域規劃的水電開發,建成水電站30座,總裝機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萬千瓦。水電成為TVA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在實施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和自動化控制水平的水電現代化計劃。

水質管理方面:TVA的主要工作是監測流域各水庫的水質,發布水庫魚類垂釣的水質,防止水電站尾水排放對生物產生有害影響,並與流域內各機構、社區共同致力於改善水質的活動。而制定其河流的污染防治標准和發放排污許可證則由聯邦環境保護局和各有關州負責。20世紀90年代,TVA在田納西流域進一步實施「凈水計劃」,旨在為流域內社區和水生生物提供潔凈的水。

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覽方面:TVA管理著約1,100平方公里的公共土地,17,600公里長的公共沿岸帶,近2,000平方公里水面。TVA根據這些資源所具有的土地開墾、旅遊娛樂、野生生物保護、經濟開發等不同利用功能的特點,制定相關規定,實施有效的管理,使各類開發利用活動與自然保護相協調。TVA還建立了上百個公共游覽區,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

3.經營上的良性運行機制

TVA作為具有聯邦政府機構權力的經營實體,其經營上的良性循環主要依靠三方面的措施來實現:

(1)政府的扶持。聯邦政府對TVA開發項目給予撥款。在1960年前,這種撥款基本上是無償的,僅交納少量的資金佔用費;1961年後,經營項目的撥款要求限額償還。另外,根據聯邦稅收法,TVA作為聯邦機構,可享有免稅待遇,以後改為低稅徵收。政府的扶持政策對TVA的早期發展有很大作用。

(2)開發電力等贏利項目,為發展積累資金。TVA以開發水電起家,到50年代,電力負荷的需求迅速增長,促使TVA積極建設火電站,繼而建設核電和燃氣電站,電力生產逐漸成為TVA最大的經營資產。據2001年資料,TVA已擁有48座各類電站,近3,000萬千瓦保證容量,是美國最大的公共電力企業。電力贏利為流域自然資源管理提供了資金支持。

(3)發行債券,面向社會籌措資金。TVA自1960年開始在國內發行債券,為發展電力籌措資金。1995年開始在國際市場發行債券,TVA對債券的成功運作,促進了其電力生產的發展,也使電力生產經營逐漸成為TVA的經濟支柱。

TVA從早期的政府扶持,到20世紀60年代發行債券發展電力,逐步走上了經營管理良性運行的道路。電力贏利的持續增長,支持了包括水資源在內的流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和管理。此外,TVA在不斷按期歸還聯邦政府撥款的同時,自身的資產總值也在不斷增長。TVA的這種以電力經營為主、「以電養水」的運營方式看起來好像是「不務正業」,實際上這正是特定條件下的一種適宜的發展模式,對流域水資源管理是有利的。

4.管理體制

TVA成立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國會提出,TVA應成為既享有政府權力、同時又具有私人企業的靈活性和主動性的機構,據此,TVA被確定為聯邦一級機構。

TVA的管理由具有政府權力的機構——TVA董事會和具有咨詢性質的機構——地區資源管理理事會來實施。董事會由三人組成,行使TVA的一切權力,成員由總統提名,經國會通過後任命,直接向總統和國會負責,這一領導體制一直延續至今。目前,董事會下設一個由15名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委員會的各成員分別主管某一方面的業務。

TVA的內設機構由董事會自主設置,這些內設機構曾根據業務需要進行過多次調整。如前期根據自然資源綜合開發的需要,設置有農業、工程建設、自然資源開發保護等方面的機構,以後根據發展電力的需要,又增設了電力建設和經營等方面的機構。

「地區資源管理理事會」是根據《TVA法》和《聯邦咨詢委員會法》建立的,目的是促進地方參與流域管理。該理事會可對TVA的流域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咨詢性意見。目前,理事會約有20名成員,包括流域內7個州的州長指派的代表,TVA電力系統配電商的代表,防洪、航運、游覽和環境等受益方的代表,地方社區的代表,理事會成員的構成體現了較廣泛的代表性。「執行委員會」中主管河流系統調度和環境的執行副主席被指定為聯邦政府的代表參加理事會。理事會每屆任期2年,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對TVA的建議,理事會通過投票獲多數即可予以確認,同時,也尊重少數的意見,他們的意見也被轉達給TVA。每次會議的議程提前公告,並正規記錄在案。公眾可以列席會議。

「地區資源管理理事會」雖然是咨詢性質的,但從其成員構成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以及嚴謹的工作制度來看,它是一個有效和重要的機構,為TVA與流域內各地區提供了交流協商渠道,促進流域內地區的公眾積極參與流域管理。這種咨詢機制對TVA的行政決策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和補充作用,有利於改進管理,也符合現代流域管理公眾參與和協商的發展趨勢。

5.流域管理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TVA成立之初的宗旨是促進地區發展和繁榮,近70年的實踐表明,TVA實現了這一目標。TVA對流域水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開發和管理,除水資源綜合開發帶來的各方面的效益外,TVA電力系統為流域內800萬居民提供了廉價的電力;在農業方面,TVA建有全國最大的肥料研究中心,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使農業單產比上世紀30年代提高兩倍多;TVA設立經濟開發貸款基金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1995年以來,共提供金額約1.1億美元,創造新的投資額達30億美元。TVA在水利、電力、農業、林業、化肥等方面的綜合開發和經營,以及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為田納西流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極大地促進了田納西流域整體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改變

了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使其成為美國比較富裕、經濟充滿活力的地區。

TVA還積極參與並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流域內社區的長期發展。它提出的「優質社區計劃」,旨在對其電網服務范圍內的社區,通過幫助其制定規劃發展目標、行動計劃、建立工作機構和提高領導水平,以及促進持續發展,來提高社區的長期經濟競爭能力。

C. 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

2004年3月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簽署了第325號俄羅斯聯邦總統令,任命特魯涅夫·尤里·彼特洛維奇為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部長。2004年4月15日第345號關於自然資源部機關機構的自然資源部命令,決定成立新的自然資源部機關。

1.自然資源部及其機構的職能

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2004年3月9日「關於聯邦執行權力機關的系統和機構」的第314號決議,俄羅斯聯邦政府規定俄羅斯政府規定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的主要職能是:

1)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是聯邦執行權力機關,履行在礦產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安全保障領域制定國家政策和規范法律調節的職能。

2)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對其所屬生態和自然資源利用領域聯邦監察局、聯邦水資源局、聯邦林業局和國家礦產資源儲備聯邦管理局的活動進行協調和監督。

3)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依據並執行《憲法》、俄羅斯聯邦憲法法律、聯邦法律、俄羅斯聯邦總統和聯邦政府命令,制定並向俄羅斯聯邦政府提交聯邦憲法法律、聯邦法律和聯邦總統就以下問題的命令草案:

地質研究,合理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

利用、保護森林資源和森林的再生產;

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利用水體和綜合用途的水利系統、防護性及其他性質的水工設施(行船水工設施除外),並保障安全;

生物界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運用及再生;

特別保護的自然區;

保護大氣;

生產和生活廢料的處置(放射性廢料除外)。

完善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經濟機制。

2.自然資源部下屬國家局的機構設置

自然資源下設4個國家局,其中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有密切關系的為下述兩個局。

3.國家礦產資源儲備聯邦管理局

國家礦產資源儲備聯邦管理局的主要職能如下:

1)組織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及合理利用工作;

2)在俄羅斯聯邦國土及大陸架進行礦產資源地質研究;

3)管理聯邦和地方的礦產資源地質信息資料局,以及關於礦產資源利用問題的資料庫;

4)在許可權范圍內管理礦產資源利用方面的聯邦財產,其中包括管理國家礦產資源儲備;

5)按照法律、俄羅斯聯邦總統令和政府令規定的范圍和程序,在為保障執行聯邦國家權力機關職能必需的方面,履行聯邦財產所有者的權利,其中包括交給聯邦統一企業、國有企業、國家機關、部門下屬局的財產;

6)管理國家礦床和礦化點登記簿,管理礦產資源、提交開采和使用的礦產資源區塊及同采礦無關的礦產資源地段的地質研究工作的國家登記,對其進行國家注冊,管理國家礦產資源儲量平衡表,實行礦產資源狀況的動態監測;

7)按規定程序提交礦產資源利用權;

8)共同進行以下工作有關的國家勞務:按規定程序進行礦產和礦產資源地段的地質經濟評估和價值評估;礦產儲量、關於提交利用的礦產資源地段的地質信息和經濟信息的國家評審,進行礦產資源地質研究工作的設計預算書的國家評審。

4.國家生態和自然資源利用領域聯邦監察局

國家生態和自然資源利用領域聯邦監察局的主要職能如下:

1)礦產資源地質研究、合理利用和保護國家監督;

2)林業資源的利用、保護、防護及森林再生的國家監督;

3)水體利用和保護的國家監督;

4)在職權范圍內對生物界的保護、利用和再生產及其生存環境的國家監督;

5)在職權范圍內對屬於狩獵目標的生物、特別自然保護區的水中生物資源方面俄羅斯聯邦法律的遵守情況進行監察;

6)在職權范圍內對聯邦意義的特別自然保護區的組織和運行方面的國家監督;

7)環境保護領域的國家監督(聯邦生態監督);

8)生產和生活廢料周轉及跨國放置廢料方面的監督;

9)在職權范圍內對大氣保護的國家監督;

10)對臭氧破壞物的生產和需求進行監督;

11)對許可證要求和許可證條件及技術文件要求遵守情況監督;

12)在職權范圍內對水工設施的狀況和使用進行檢查和監督;

13)對危險廢料周轉領域工作發放許可證;

14)組織並進行國家生態鑒定;

15)在本局職權范圍內發放並注銷許可證,尤其是以下活動的許可證:

向環境廢棄、排放污染物,以及對環境的有害物理作用;

放置、埋藏、轉移、儲存、銷毀和利用工業廢料及其他危險廢料;

跨國放置廢料;

對俄羅斯聯邦紅皮書中包括的野獸種類的行動;

從俄羅斯聯邦運入古生物標本、礦物標本和動物標本;

經過俄羅斯聯邦國境轉運有毒物質,以及聯合國關於反毒品和精神麻醉品非法流轉公約第Ⅰ條和第Ⅱ條指明的物質。

5.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的地方機關

(1)聯邦區級

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在全國7個聯邦區設有分支機構,每個聯邦區設有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領域國家監督和遠景發展司作為自然資源部的派出機構,也向總統直接領導的聯邦區特派員負責。它下設5個分局,職能與聯邦級相同,並負責與周邊聯邦區之間的資源調劑,在執行法規上起上下銜接的關鍵作用。

聯邦區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領域國家監督和遠景發展司的職能為:組織礦產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領域的國家監督;在特別重要的含油氣區和礦區組織綜合性礦產資源地質研究和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礦產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領域的綜合———分析保障和信息保障;向聯邦州境內活動的自然資源部的所有地方機關施加作用並協調行動,同俄羅斯聯邦總統派駐各大區全權代表協調行動;在各州設有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局或總局,它們是自然資源部的地方機關,在俄羅斯聯邦主體境內的規定地區行使自然資源研究、利用、再生產和保護並保障生態安全的國家管理職能,也負責周邊聯邦區之間的資源調劑。

俄羅斯聯邦總統向聯邦各大區派駐自然資源研究、利用、再生產和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保障方面的全權代表,副部長為同全權代表的協調人,並制定協同工作計劃,規定聯絡計劃。

(2)聯邦主體級

自然資源部在各聯邦主體設有自然資源管理機構。

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2002年2月26日89號命令還規定,某些聯邦主體中有2~3個自然資源部地方機關,為優化管理機構,賦予其中一個地方機關以協調職能,該機關設立中心會計處,必要時可設立其他中心機構。

D. 自然資源管理

自然資源管理(NRM)G是通過對森林和牧場、農林業、畜牧業和水資源的管理,採取動物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保護沿海生態環境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以保護和改善土壤、水質、空氣、礦產、森林、漁業和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認識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價值、了解自然資源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是保證婦女及兒童生存權益的關鍵。

鑒於各章節的內在聯系,閱讀本章節時應緊密結合「糧食安全和生計」章節。

專欄4.5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EA)」項目正式提出生態系統服務G的概念及定義,並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歸納為四大類:供給功能,如提供糧食和飲用水;調節功能,如調節氣候和控制疾病;支持功能,如維持生存環境中的養分循環和作物授粉;文化功能,如滿足人類精神需求和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體現在:凈化污水、調節河流流量和地下水水位、防病控蟲害、幫助植物授粉和維持土壤肥力及保證人類健康等方面。

目前,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認知還不充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經濟市場、政府決策和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功能都在退化

資料來源:①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 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Available at:http://www.maweb.org/documents/document.48.aspx.pdf.

②Ecosystem Services Project.『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online]Available at:http://www.ecosystemservicesproject.org/html/overview/index.htm.

關鍵問題

保護、維持和改善自然資源狀態對世界生態系統意義重大,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管理方法對發揮生態系統為不同性別的人群和兒童提供發展所需的服務功能也至關重要。只有健康的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水、食物和住所),並幫助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由於人類盲目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經濟的快速增長可能會考慮糧食安全,但通常會忽略對環境的保護,自然環境退化或慘遭破壞的例子不勝枚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尼西亞原始森林的砍伐G,取而代之的是種植商業油棕櫚,此舉為跨國公司賺取了巨額財富,但長久以來依賴森林資源生存的原住居民卻被迫搬遷,猩猩的自然棲息地也遭到了破壞。單一種植制度造成土壤和土地環境的惡化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由於氣候變化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日益突出(專欄4.6),當下保護、恢復和改善全球的自然環境迫在眉睫。災害G和自然資源管理之間關系復雜,災害與環境惡化相互作用,影響逐漸加劇。良好的自然資源管理不僅能幫助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還會減緩氣候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時可以大幅度減少碳排放。

許多案例都表明,合理的自然資源管理方式能夠降低氣候災害的風險,兼顧友好的環境和生態效益。在越南,種植和保護12000公頃紅樹林的成本約為100萬美元,但減少了每年約730萬美元的海堤維護成本46

專欄4.6 自然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氣候變化和災害之間的關系

脆弱的自然資源管理

樹木砍伐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和農田土壤侵蝕造成的河道淤積引發洪水

降雨增加和土壤侵蝕引起農田退化

工業用水量的增加引發農業乾旱

持久性土壤退化引起農業乾旱,降低土壤的保水力和持水量

種植種類單一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社會發展(如城市空氣和水污染)給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災害及其影響

強風或強降水毀壞莊稼,沖蝕表層土壤

洪水和土壤的過度飽和造成植被損失

森林大火奪走野生動物的生命,毀滅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大量設置臨時定居點(如難民營等)使自然資源(森林、水)退化

氣候變化的影響

溫度升高破壞珊瑚礁及魚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場所

海平面上升導致海水入侵,污染淡水水源

溫度升高、生境破壞和海溫升高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包括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溫度升高和年降雨量減少加速了森林和草原的荒漠化進程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岸城市和農田

自然環境面對的問題主要來自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經濟增長和人口過多等壓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土地和土壤:肥沃的土壤是生態環境自然演變的結果,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維持較好的森林質量、植被覆蓋、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G。過去40年,風蝕和水蝕導致世界上30%的耕地退化。約60%受侵蝕的土壤流入河流、小溪和湖泊,堵塞水道,容易引發洪水或導致河流受到化肥和農葯污染47。人類的糧食生產依賴於耕地,因此,可持續的土地資源管理至關重要48

森林:草原、濕地和森林直接為數十億貧困婦女和兒童提供物質資源,包括木材、薪柴、纖維、葯品和食品。受砍伐、大型水壩修建、采礦和工業發展的影響,森林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並繼續以極快的速度退化,人類毀林的速度達到每年1300萬公頃49

水:由於過度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成了世界上最緊缺的自然資源之一。到2030年,全球47%的人口將生活在缺水地區;到2050年,全球水資源缺口將達到50%50。氣候變化已經加劇了水資源的變化(如更多的洪水和乾旱),這一情況將隨著溫度的升高繼續惡化。

漁業:受到過度捕撈及近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和生境51退化的影響,世界上約75%的海洋魚類已被過度開發和利用52。在人類破壞或自然干擾(如不利的氣候條件、污染和疾病暴發)下,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漁業的恢復能力也受到嚴重損害53,海水溫度的上升將進一步加劇海水酸化,因此,漁業資源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一個漸進的不易覺察的過程。一些科學家估計,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地球上每天約有一百個物種滅絕,同時有超過1/4的物種在未來40年內面臨消失的可能54。保護生物多樣性(如自然土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在全球碳循環和適應氣候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並且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服務。

專欄4.7 有效的自然資源管理範例

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對江河流域、土壤含水層、沖積平原及其附近生長的植被進行監測和管理,以起到含蓄水源、調節洪水的作用。

恢復和改善沿海生境:紅樹林可以有效抵抗風暴潮、海水入侵和沿岸侵蝕。

管理草地和牧場:採取適當的措施促進牧草生長,提高牧區對乾旱和洪水的恢復力,恢復牧區的生產力,促進草地和牧區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多樣化的農業生態系統:維持當地原有作物和牲畜的生物多樣性及保持農業景觀的多樣化,可以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有助於當地在氣候變化條件下保證糧食安全。

灌木林地和森林的戰略管理:控制森林火災的發生頻率和過火面積。

建立有效的保護區管理體系:確保保護區能繼續發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恢復力。

保護和恢復林地:減少水土流失,便於林地發揮調蓄功能。

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為農作物和牲畜適應氣候變化提供特定的基因庫。

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方法:選擇性地保留和修剪本地喬木和灌木樹枝,以增加作物產量、飼料產量及退化旱地的薪柴數量(此方法在西非國家尤其成功)。

基於社區的森林管理制度:在官方授權下,制定規范的基於社區的森林管理計劃,促進非速生林的可持續生產力。森林管理為當地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保護了森林冠層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樣性,利於森林生態系統發揮調節小氣候的功能,同時增加碳捕獲量。

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與氣候變化適應的10項原則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應用指南

案例分析:胡波地區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再生項目55

項目實施地:衣索比亞

項目實施方:世界宣明會

在高海拔的衣索比亞胡波地區,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已經發生嚴重退化,土壤侵蝕也十分嚴重,經常遭遇持續性乾旱,而且交通不便,山路崎嶇。為了解決貧困、飢餓和不斷增長的農業用地需求等問題,當地居民對森林資源進行了過度開采,而這些毀林行為已經威脅到當地的地下水安全,導致地下水水位和儲量降低。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該地區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貧困狀況56。當地氣候變化的特點之一是降水強度的加強,而強降水將會引發水土流失,同時增加持續乾旱的風險,而當地居民的生計嚴重依賴於農業,頻發的乾旱和洪澇將影響當地居民的家庭收入和財富積累,使百姓陷入貧困,並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失去信心。

2005年,世界宣明會開始採用移栽外來活樹體的方法開展自然資源的再生項目,這種方法可以促進項目區的持續發展,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等新的資金支持方式一樣,同屬於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制定的清潔發展機制允許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將森林固碳量或吸收量進行交易,把森林固碳量折算成二氧化碳當量,並以此獲得等額的碳信用。

經過兩年的努力,世界宣明會與胡波地區的各級機構(聯邦、區域、地區和區級政府機構,後來都成為項目的推動者和執行者)不斷溝通,設計項目的執行方案,最終形成了基於社區的自然資源再生項目方案,該項目成為衣索比亞首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的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項目。由於注重保護森林和生計之間的聯系,該項目通過植被恢復實現了減緩氣候變化和減少貧困的雙重效益。

該項目採用了世界宣明會開發的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FMNR)G方法,旨在提高社區的恢復力,恢復和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體現了「無害」原則。該項目利用外來活樹體代替傳統種植苗木的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效益更高。作為該方法的補充,育苗圃每年培育超過45萬株的苗木,以恢復無樹木殘留的次生森林裸地。為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該項目選擇了多個本地樹種,共恢復森林2728公頃,森林作為一個「碳匯」既減緩了氣候變化,又提高了環境、社會和經濟對未來氣候變化的恢復力。在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工作人員向原住居民普及了森林所有權和管理權及更復雜的可持續生產系統的相關知識,促進了當地的適應能力建設。

參與項目的原住居民以村為單位形成了7個小組,負責再生森林的管理和保護,由世界宣明會的工作人員負責向小組成員提供技術和能力G建設培訓。項目工作人員在培訓碳交易等方面的知識上也做了很多嘗試,用圖表配以媒體播放等方式生動解釋了碳匯的含義,幫助原住居民了解固碳和碳匯的基本概念,並解答他們的疑問。

在堅持促進系統性的參與和改變,遵循「無害」原則的基礎上,這個項目必將取得減少貧困和提高自然資源管理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長期效益。項目進行一年後,當地森林植被迅速更新。四年後,以前因用作木材、薪柴和飼料而遭砍伐出現退化的2728公頃森林通過可持續管理得到有效恢復。預計未來30年,這些森林將固定大氣中超過8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這不僅利於減緩氣候變化,並為當地農村合作組織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

社區主導的森林恢復可持續管理給當地帶來諸多好處:①森林植被的恢復增加了木材的供應量,可以提高林產品的品種和產量,包括蜂蜜、葯品、纖維製品、水果和野生動物,提高了居民的收入;②新的土地管理方法促進了飼草的生長,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飼料,同時草料切割和銷售也成了新的收入來源;③造林和再造林減少了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蝕。

工具和資源

更多的信息和鏈接,請參見工具和資源第134頁。

E. 自然資源管理機構的歷史沿革

俄羅斯自然資源管理體制變遷的歷史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前蘇聯計劃經濟時期(1917年10月~1991年12月)和俄羅斯市場經濟時期(1992年至今)。

前蘇聯計劃經濟時期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國家是國土資源工作運行和調控的惟一主體。行政命令決定國土資源工作的方向、任務、方法及人財物力資源的供應。前蘇聯地質部曾擁有60萬人的地質隊伍。當時的體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曾為前蘇聯的輝煌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求的不斷變化,它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解體之前其國土資源管理各部門都在不斷進行改革,但只是進行了一些局部的和小規模的調整。

蘇聯解體後,1992年12月在前蘇聯地質部基礎上組建了俄羅斯聯邦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該委員會是俄聯邦政府對地下資源地質研究和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實行國家管理的部門間機構。該委員會的職能主要是實行政府對地礦工作的宏觀管理,如制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國家政策,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律體系,制定礦物原料基地發展規劃,負責礦業權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監督管理,負責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提供信息服務等。在政府行政工作方面,該委員會一方面特別重視地礦立法工作,制定並頒布了「地下資源法」及與其配套的法規條例,頒發了政府管理地礦工作的部委職能的法令,頒布了有關地礦工作的行動准則,另一方面特別重視基礎地質工作和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開展了新一輪中、大比例尺區調工作;決定全部保留28個研究機構和已有的設計機構、試驗機構,對這些機構不實行私有化,經費由國家劃撥。

與此同時,注意在基層調整產業結構,將隊伍規模減少三分之一到一半,按企業的性質和任務,將企業劃分為不實行私有化和股份制的企業(主要包括該委員會直屬的從事公益性、基礎性、專門性地質工作的地質企業,約佔15%)和有條件實行私有化和股份制的企業(主要包括為地勘工作提供物質和生活保障的企業,約佔5%),實行私有化和股份制的主要是直接從事地勘工作的企業,這些企業脫離該委員會領導,成為地勘市場的主體。

1992年,俄羅斯領土、陸架和世界大洋水域的地勘工作由不同部門的單位進行,其費用通過俄羅斯聯邦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由國家預算資金提供。約78%的工作量由移交給該委員會的前蘇聯地質部的企業進行,16.2%的工作量由俄羅斯燃料動力部的企業完成,1.2%的工作量由俄羅斯金剛石金公司進行,其餘為其他部門及一些零散單位的工作量。上述工作量72%集中在俄羅斯最北面的地區及其毗鄰地區,其中盛產油氣的秋明州佔34%。大量的投資用於油氣勘探(68%)。地勘工作約70%的工作量用於保證已建采礦設施對礦物原料的需求,其餘工作量用於研究尚未開發的新區,包括陸架和世界大洋水域。當時俄羅斯地勘部門擁有約450個地勘大隊,從事各類地勘工作的人員共有38.1萬人,其中約有11萬名專業人員。

1996年8月14日,俄羅斯聯邦總統發布1177號關於聯邦政府機構的總統令,決定在已撤銷的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部、俄羅斯聯邦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委員會、俄羅斯聯邦水利委員會基礎上成立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2000年6月,俄羅斯政府又決定將聯邦國家環保局和國家林業局,以及所屬的地方機構並入聯邦自然資源部系統。俄羅斯政府這一重大舉措的目的是強化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更好地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對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自然環境利用和保護,以及對生態安全的要求,俄羅斯的資源管理是從分散趨向統一。

1996年,俄羅斯地質部門系統中共有約410個單位,其中160個為國營企業,人員總數約21萬,幾年中流失的是最活躍和最有工作能力的人員。國營企業數量佔39%,人員佔43%,只完成約20%的工作量。地勘工作的中央撥款和聯邦預算撥款由1991年的99.6%減至1995年的22%。

根據2000年5月17日俄羅斯聯邦發布的867號《關於俄羅斯聯邦國家權力機關》的俄羅斯聯邦總統令,及2000年7月6日495號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問題》的決議,自然資源部進行了改組。改組後的自然資源部下設4個國家局:水資源利用和恢復局、林業資源利用和恢復局、地質和地下資源利用局、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局。2001年又設立環境保護局。國家局主要是業務歸口管理局,而不是獨立自成體系的局。只有聯邦自然資源部是對外獨立的整體。

這一任自然資源部部長為阿爾秋霍夫·維塔里·格里高里耶維奇。設三位第一副部長:卡拉嘎諾夫.В.В.(主管自然資源部國家地質局),羅帕金.В.Н.和羅舒普金.В.П.(主管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局)。設10位副部長:格魯莫夫.И.Ф.(主管自然資源部國家水文局),捷爾卡奇.А.И.,卡塔耶娃.Е.Г.,奇基姆.A.С.,奧索金娜.И.Е.,波沃洛茨基.А.И.,薩多夫尼克.П.В.,埃恩格爾斯伯格.В.К.,揚科夫.К.В.,雅卡文科.М.Е.(主管自然資源部國家環境保護局)。

自然資源部設立幾個委員會:科技委員會,部長直屬社會生態委員會,部屬國家局委員會,部長直屬咨詢鑒定委員會,部屬社會工作全部門委員會,部屬生態教育委員會。

這時的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總編制為811人(不包括工勤人員)。

俄羅斯聯邦原來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2000年,普京剛剛正式就任總統,就於2000年5月13日簽署總統令,將俄羅斯聯邦各共和國、邊疆區和州按地域原則聯合成7個聯邦區,使聯邦中央與聯邦主體之間增加了一層管理監督機構。各聯邦區設總統全權代表一名,以保證總統實施憲法賦予他的權力、提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效率和更好地監督其決議的執行情況。這7個聯邦區是:中部聯邦區(莫斯科),轄18個主體;西北聯邦區(聖彼得堡),轄11個主體;北高加索聯邦區(頓河畔羅斯托夫),轄13個主體;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下諾夫格洛德),轄15個主體;烏拉爾聯邦區(葉卡捷林堡),轄6個主體;西伯利亞聯邦區(新西伯利亞),轄16個主體;遠東聯邦區(哈巴羅夫斯克),轄10個主體。7個聯邦區與7大軍區一致。聯邦區控制軍、警、內務、安全、財政(不含預算)、資源等權力部門。

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原本實行聯邦與州、邊區、自治共和國等89個主體的兩級管理,從2000年開始,隨著國家增設7個聯邦區的中間層次,自然資源部也形成三級管理。俄羅斯聯邦總統向聯邦各大區派駐全權代表,幾位副部長作為同全權代表的協調人,並制定協同工作計劃,規定聯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