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 哪些資源可以為班本課程服務
幼兒園所在地的物理環境和文化環境中,是否有可供班本課程教學的元素。
幼兒園的家長們中間是否能否為班本課程教學提供協助等等。
『貳』 幼兒園班本課程如何開展
淺談如何開展園本課程?
園長幼師通
2019年06月16日 · 花信教育公司董事長
一、園本課程的涵義
何為園本課程?園本課程是以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構建的課程。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形成符合本園發展的教育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使教育具有特色,使幼兒園具有特色。
二、課程園本化的意義
1.克服國家課程的諸多弊端:
(1)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的脫節。
(2)國家課程與幼兒園辦園條件的脫節。
(3)國家課程與教師現狀的脫節。
2.體現幼兒園自編課程的優勢:
課程論專家斯基爾邁克指出:「設計課程的最佳場所在於學生與教師相處的地方」。
(1)課程更具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求與學生的需求。
(2)教師能較容易的獲得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3)擴大教師的專業權力。
(4)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興趣。
(5)調動教師積極性,提供發揮和顯示自己才乾的機會。
三、課程建設要素
1.主題來源、思路
從幼兒的發展出發寫明設計意圖或主題來源及設計思路。
2.主題框架網路圖
預設網路圖:活動初期,圍繞主題准備如何搭建大框架、小主題。主題結束後網路圖梳理:隨著主題的深入開展、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實際開展的各種活動(生成活動)等,編制出完善的網路圖。
3.環境創設展示
大環境:圍繞主題有哪些社區資源可以利用,准備建立哪些園級游戲區域。
班級環境:准備建立哪些班級游戲區域,梳理出遊戲區域的名稱、准備的材料和工具。
班級主題牆:准備建立哪些班級主題牆,有哪些大、小板塊。
4.具體活動內容
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運動活動、學習活動
5.觀察、反思與調整
以觀察記錄、案例分析、教育成長故事等方式呈現,重點是評價幼兒發展。把自己認為本主題活動的優缺點及改進建議寫出來,以便其他教師推廣使用。
6.家園共育
在本主題活動中主要開展哪些家園聯系工作,有哪些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地方。
四、如何開展園本課程建設?
園本課程建設形式:構建以主題活動為基本形式的整合課程。
(一)確定主題。
根據幼兒園實際、幼兒的整體情況,已有資源確定主題。
(二)構建班級課程計劃。
主要包含設計思路、班級風格、主題框架、區角框架、評價與反思、家園、成果幾個要點。其中,最為復雜的是框架中具體內容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課程整合
第一:熟悉園本資源。幼兒的經驗,教材、已有教師用書、學校資源(硬體條件、環境)、本地特色資源(飲食、文化、特產等)教師資源(技能與特長)、家長資源(經驗與物質)等。
第二:選擇園本化資源。
根據主題思路挖掘出所有本園有利資源本地。
第三:整合課程主體內容。
圍繞主題遵循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將選擇出的園本資源進行有效組合,生成班級課程主體框架。具體內容按生活、學習、運動、游戲四個板塊分類,將五大領域內容融入當中。
2.課程改編
按主題課程設計借用已有教材的形式、理念改編成主題中需要的內容。
3.課程拓展
將園本資源個別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增加課程的深度。
4.課程補充
課程補充是為了彌補主題課程內容的空缺,通過網路、借用他人的資源等其他途徑豐富、補充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的廣度。
(三)設置區角。
根據主題課程需要設置班級區角和園級區角。園級區角主要是指全園共用的戶外區角和功能房區角。班級區角分特色區角和常規區角。特色區角主要是為主題課程內容中需要拓展的內容而建,每班可建二到三個特色區角。特色可能是新生成的一個區角,也可能是一個常規區角在一個方面的深入變成特色區角。常規區角是每個班常用的,適用所有主題的一些常用區角。如: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生活區等。所有區角根據主題的發展提供、調整材料,區角活動內容是為主題服務,是主題活動小組化學習,是主題學習的運用與深入。
(四)有效利用家長資源
1.挖掘家長資源。
根據班級主題挖掘家長的有效資源、提煉出系列家長能配合、提供的清單。
2.讓家長願意提供資源。
利用家長會、個別家訪、單獨交流等介紹班級活動,了解資源給她孩子帶來的好處,得到家長的認可,讓家長積極配合、支持。
3.讓家長能提供資源。
有徵對性的讓家長提供相應的資源。如:農村相應季節的蔬菜、竹木,鎮上的開美容的提供精美的化裝品盒子等。
4.讓家長提供滿意的資源。
提供樣品,讓家長知道如何操作,提供有用的資源。
(五)開展班級課程活動,不斷反思調整。
根據班級課程計劃開展相應的內容,在進行有序的活動中要不斷進行反思,其中可能有部分計劃不適用,可能又延伸出了其他內容等,就根據孩子的發展求進行調整、變化。
(六)過程性展示。
主要是通過主題牆和區角體現幼兒在主題學習中的系列變化,如:活動內容、精彩瞬間、成果等,體現形式可以是照片、作品、記錄等。展示時要將展示內容進行精選、按一定的主線美觀展現出來,讓孩子主動與環境對話,與環境互動中獲得發展。
(七)成果收集。
在進行系列活動中,要根據預設成果進行有目的地收集。形式多樣,如系列照片、精彩視頻、兒歌集、作品集、觀察記錄、個案、反思等。邊收集邊整理形成班級成果資源包。
(八)全園研討與分享。
每個環節都可以全園研討、共同商議、相互獻計獻策,形成集體智慧的結晶。最後形成的成果要全園分享,這是共同學習、資源共享的最近平台,也是開展園本課程的價值。
作者:蔣燕(四川省宜賓縣觀音鎮中心幼兒園)
文章來源於網路,由園長幼師通小編轉載整理,只為分享優秀教育理念,促進幼教行業健康發展。感謝原創作者的辛苦創作的付出,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