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分析東北經濟區資源枯竭型城市應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只能轉型唄。
看看除了資源還能發展點別的什麼,找到門路利用剩下的資本去發展,根本的還是發展各種經濟。但說實話,東北作為49年以後,全國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斯大林模式經濟體,發展經濟本身就有很多難題要解決。如今東北早不是當年那個「東北亞地區中心」了,當年這屬於極大地區位優勢,哈爾濱和上海區別不大。
現在是上有經濟衰退的俄羅斯、西邊有窮逼蒙古、東邊是更窮的朝鮮,從中心變成了死角。特別是黑龍江,而東北的資源型城市又普遍分布於黑龍江。所以想找別的路子也真挺難,除了農業、林業、製造業、重工業以外,基本沒別的,偏偏這幾項全國產能過剩,所以今年東北經濟告急。
當然,大慶算個例外。大慶已經是二線城市了,但靠的也是大型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老東北的強項產業,如今都是市場需求不足。
② 針對資源枯竭城市的工業發展有何建議
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問題。我國一些典型資源型城市轉型初步取得成功。如大慶市以同種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撫順市以替代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產業,淮北市以優勢產業為主、發展生態城市,棗庄市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煤炭產業,阜新市退出傳統的工礦業,發展現代農業。遼寧阜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試點市。所以升級轉型方向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並不是唯一。
③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崔彬
1 資源型城市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資源的開發而興建或發展起來的,隨著資源的枯竭和經濟體制的轉換,資源型城市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重重壓力。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緊迫問題。
1.1 我國資源型城市(礦業城市)基本情況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截至1996年我國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資源型城市126座。礦業城市是資源型城市最主要的類型之一。
礦業城市是指因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而興起或發展起來的城市,以礦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通過礦業向國家提供礦產品和礦產加工製品,在我國佔有重要地位,並為國民生產發展發揮過關鍵性的作用。據最新研究統計,目前我國有礦業城市(鎮)426座,礦業城市人口達31084萬人。礦業城市(鎮)在我國較集中且分布不平衡,數量較多的省區依次是:河北、河南、貴州、山西、新疆、陝西、四川、江西、廣西、福建、湖南、湖北、山東和遼寧、安徽、內蒙古也有數量不等的礦業城市(鎮)。全國426座礦業城市中,地(盟)級市86座,佔20.2%;縣級市有125座,佔29.3%;鎮級有215座,佔50.5%。
1.2 礦業城市的分類
在區分資源型城市數量的界定標准上,許多學者意見紛紜,在學術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1.2.1 成因型分類
(1)無依託礦城。指在原先沒有城市的地方,因礦業開發活動而形成的礦城,如玉門、克拉瑪依、大慶、東營等。
(2)有依託礦城。指的是原先已有城市,後因附近地區發現和開發礦產,因而使早先的普通城市具有礦城的功能。如邯鄲、濮陽、徐州等。
(3)歷史礦城。指的是原以礦業開發為特點,後因替代產業發展,礦業在產業結構中已不居主導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鎮、鹽城及美國舊金山等。
(4)礦名礦城。以礦而得名或以礦而著稱的城市。如四川的石棉(石棉)、浙江縉雲(膨潤土)等。
1.2.2 工業經濟型分類
(1)石油城市(大慶、東營、盤錦等);
(2)煤炭城市(大同、平頂山、陽泉、唐山等);
(3)有色金屬城市(金昌、白銀、個舊、銅陵等);
(4)鋼鐵城市(鞍山、邯鄲、包頭等);
(5)化學化工城市(格爾木、雲浮、自貢、鍾祥等);
(6)陶瓷建材城市(宜興、景德鎮、佛山等);
(7)旅遊療養城市(五大連池、從化等);
(8)綜合性城市(邯鄲、唐山、淄博等)。
1.3 礦業城市的重要作用
1.3.1 礦業城市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礦物能源和原材料
我國形成了能源與原材料的強大供應系統,已成為體系完整、礦種齊全、礦產資源量和礦產品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礦業大國;我國煤炭、鋼鐵、水泥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0種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礦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全國生產的礦產總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鐵礦石、70%的天然氣是由礦業城市提供的。
1.3.2 礦業城市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礦業城市對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99年,全國礦業城市(鎮)國內生產總值達30417億元,佔全國的37.3%;人均GDP為9817元,相當於全國人均GDP的1.5倍。礦業城市以佔全國24.7%的人口提供37.3%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礦業總產值2895億元,佔全國當年礦業總產值3573億的81%,占當年全國GDP的3.5%。由於礦業的巨大後續效應,礦業產值及礦產品加工工業產值則約佔全國GDP的30%;礦產品及相關能源、原材料產品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5%。礦業城市向國家交納了大量利稅,為國家財力增強做出重要貢獻。目前,礦業城市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GDP總量的37%,人均GDP為全國人均值的1.5倍。
1.3.3 礦業城市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礦業城市多建於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礦業城市是區域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高度聚集的場所,是區域人財物的聚集中心,它所固有的輻射力、吸引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如攀枝花,從1965年開始,經過35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最大的釩鈦生產基地,周圍輻射20萬km2、2000萬人口,成為川滇交界地區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中心。礦業的發展對於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2001年,西部地區礦業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的18.47%,青海、新疆的礦業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的55%以上。
1.3.4 礦業城市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礦業城市的興起,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僅礦業城市中的礦業職工就約有827萬。礦業的發展帶動與促進了礦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為擴大整個社會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礦業城市裡聚集著全國80%的礦業職工,全國25%的人口。這對於安排就業、促進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礦業城市已吸納人口達3.1億人。
1.3.5 礦業城市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我國是一個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國家,1949年城市化率僅有10.6%。由於一大批大型礦產地的發現和勘查開發的成功,先後建起了400多座礦業城鎮,大大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1999年的城市化率已達31%,縣以上礦業城市在全國城市中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9.8%上升至2001年的33%左右。
礦業企業的發展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19.4%,1996年佔29.4%,2000年達31%左右。在這一進程中,礦業城市的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礦業城市在全國城市中的比重穩步提高,1980年佔9.8%,1987年佔18%,1991年佔20%,1997年佔25%。
我國礦業城鎮中生活著3.1億人口,礦業城市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3.1億人的生產生活和切身利益問題;礦業城市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需的礦物能源和礦物原材料持續供應問題。在50餘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礦業城市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資料,繳納了巨額利稅,並在帶動區域和全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為新興礦業型城市的白銀市,也首當其沖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全國生產的礦產總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鐵礦石、70%的天然氣和其他一些礦物原材料由礦業城市提供的,礦業城市的經濟發展關繫到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目前礦業城市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GDP總量的37%,人均GDP為全國的1.5倍;礦業城市對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對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4 礦業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
據分析,全國現有的426座礦業城市(鎮)中,處於成長期的有84個,佔19.7%;鼎盛期的291個,佔68.3%;進入衰退期的51個,佔12%。當前,礦業城市共同面臨著:
(1)支柱產業單一,長期以來,礦業城市(鎮)以礦業極其相關產業為支柱產業,城市的主旋律是以礦為本。
(2)後備資源不足。目前有700多座礦山即將閉坑或面臨閉坑的威脅,將直接影響到300多萬礦工和上千萬職工家屬的工作和生活。
(3)企業負擔過重,礦業作為第二產業,承擔了過高的稅費,缺少與國外同類企業的競爭力。
(4)環境壓力很大。全國每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中85%以上來自礦山開采,現有固體廢礦渣積存高達60億~70億噸。礦山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廢水和廢氣,僅煤礦排放的廢水每年達26億噸,廢氣達1700億m3。
(5)城礦關系不順,礦業城市(鎮)由於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給城市管理上帶來很多不順。
(6)競爭能力不強,礦業城市(鎮)由於產業的單一,人力資源的單一,環境的污染,在進入市場經濟中缺乏競爭能力。
總之,資源型城市的這些問題早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存在,只不過是隱性的,而進入市場經濟以後逐步顯現出來,其主要原因有:
(1)資源型城市與綜合性城市相比,前者以礦為本,後者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差異和理念差異;
(2)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資源型城市市場經濟因素先天不足,進入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從頭培育市場經濟;
(3)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的主體多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有大中型企業暴露出來的矛盾與問題自然成為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
(4)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經濟運行模式:資源開發-產品-三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經濟效益的低下。
1.5 資源型城市經濟運行模式
長期以來,礦業城市的基本經濟運行模式是:礦產資源開發-礦產品-尾礦的線形經濟運行模式,其結果是高消耗、低產出、強污染。今天,礦業城市面臨的問題,就是這一經濟運行的惡果。因此,在礦業城市亟待轉型的今天,改變礦業城市舊的經濟運行模式,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模式勢在必行。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滿意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 可持續發展
2.1 定義
布倫蘭特夫人領導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提交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2.2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Fairness)
公平性原則包括三重含義:一是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二是代際間的公平;三是全球分配的公平。
(2)持續性原則(Sustainability)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應考慮資源的臨界性」(《Our Common Future》)。因此,持續性原則的核心就是指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
(3)共同性原則(Common)
2.3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
(1)資源的承載力:通常被稱為「基礎支持系統」。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的資源佔有量以及它對於該空間內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能力。如果可能滿足(當代與後代),則具備了持續發展條件;如果不能滿足,則須通過依靠科技進步挖掘替代資源,務求「基礎支持系統」保持在區域人口需求(當代與後代)的范圍之中。
(2)生產能力:通常被稱為「動力支持系統」或「福利支持系統」。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資源、人力、技術和資本的總體水平上,可為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所能提供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要求此種生產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統的前提下與人的需求同步增長。
(3)環境的緩沖能力(環境容量承載能力):通常被稱為「容量支持系統」。人對區域的開發、人才資源的利用、人對生產的發展、人對廢棄的處理等均應保持在環境的允許容量之內。否則,發展將不可能持續地進行。
(4)進程的穩定能力:通常被稱為「過程支持系統」。在整個發展的軌道上,要盡可能避免與防止出現由於自然波動(特大自然災害與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擾等)與經濟社會波動(因戰爭或重大決策失誤所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損失)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里有兩條途徑可選擇:其一,培植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包括抵禦自然災害或經濟波動、震盪所引起的不穩定與經濟失衡的能力;其二,增加系統的彈性,即受到干擾時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亦即有迅速的系統重建能力。
(5)管理的調節能力:通常被稱為「智力支持系統」。它要求人的認識能力、人的行動能力、人的決策能力與人的調整能力應適應總體發展水平,即人的智力開發與對於「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駕馭能力要適應持續發展水平的要求。
上述五個要素全部被滿足之後,便可被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作出判斷,並可全面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潛力。
3 國內外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
對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與延續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比較研究,總結了洛林模式、九州模式、休斯敦模式、威爾士模式、魯爾模式等五種資源型城市產業延續的成功模式:法國洛林模式的成功做法是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日本九州模式是以財政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美國休斯敦模式則是以拓展產業鏈條來帶動城市的持續發展,英國威爾士模式是以大項目引進帶動城市產業調整的,德國魯爾模式是以人力資源開發促進資源產業轉型的。
總之,國外資源城市的基本經驗是:以引入高新技術為突破口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轉換,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分工細化為路徑推動產業鏈條延伸,營造中小企業的生長平台;以政府財政為杠桿和市場化運作為基礎推動衰退產業區域振興,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4 中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約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資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雙重約束:其一是資源枯竭帶來的城市發展困境;其二是資源型國有企業的「體制瓶頸」約束。這雙重約束交織在一起,使得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困難重重。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維護資源基礎,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資源產業,建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的體系;節約利用資源和能源,建立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和高產出的可持續發展體系;防治環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健康的生態環境體系等。
朱訓將礦業城市發展的戰略具體總結為:
(1)多元發展戰略;
(2)適度開發戰略;
(3)集約經營戰略;
(4)綠色礦城戰略;
(5)科教興城戰略;
(6)築巢引鳳戰略;
(7)城礦互利戰略;
(8)城礦扶持戰略。
5 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各國際組織,各個國家、地區從不同角度相繼開展了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提出了各種類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框架。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與設計問題上,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模型:
RCSD=f(Q1,Q2,Q3,Q4,S,T)
式中,RCSD-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程度;Q1-經濟系統;Q2-社會系統;Q3-資源系統;Q4-環境系統;S-空間變數,即處於不同空間的城市;T-時間變數,即發展的不同階段。
每一個子系統又由多個指標進一步體現:
Qi=f(Qi1,Qi2,…,Qin) i=1,2,3,4
參考文獻
於立.2004.資源型國有企業退出問題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王信領等著.2000.可持續發展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劉江主編.2001.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曾珍香,顧培亮.2001.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與評價.北京:科學出版社
滕藤.2001.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孔繁德等.2004.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李仁柱等編著.2003.工業興市戰略初探.北京:當代雜志出版社
齊建珍.2004.資源型城市轉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凌亢.2000.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朱訓.2003.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國土資源,(1)
朱訓.2004.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基礎.資源·產業,(5)
崔彬.2004.礦業城市循環經濟模式.資源·產業,(5)
崔彬.2005.礦業循環經濟模式.資源·產業,(6)
張耀軍,成生魁,閔慶文.2002.全球化背景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3)
宋冬林.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的理論認識[J].求是學刊,(4)
1991.Government of Canada Prosperity through Competitiveness,Minister of Supply and Service,Ottawa,Canada
1990.MICHAEL 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NY
Grabher G.1991.Rebuilding Cathedrals in the Desert:New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Firms in the Coal,Iron,and Steel Complex of the German Ruhr Area.In Bergman,E.M,.Maier G.and Todtling F.(eds):Regions Reconsidered:Economic Networks,Innovation,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strialized Countries,New York:Mansell
Conrad Jon M.1999.Resource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rnberg John.1999.The Ruhr:Germany's Rustbelt Bounces Back With High Technology and Tourism.German Life.August/September
Barber.1997.『The client therapist relationship: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British Gestalt Journal,6,1
Cockman P et al..1992.Client-centred Consulting,McGrawHill,Maidenhead Greenson,R(1967)The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Mark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
Rigby D K.1997.Management Tools and Techniques:An executive's guide Bain and Co,Boston
Markh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
Blanchard K H,O'Connor,M,and Ballard.1995.J.Managing by Values,Berrett-Koehler,San Francisco
Hersey P Blanchard K H and Johnson D E.1997.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3rd edition),Prentice-Hall,London
④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怎麼樣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往往也是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的城市。
當累計采出儲量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五年時間的地方,就可以被劃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又與計劃經濟、國企改制等特殊背景交織在一起。和軍說,許多城市的興衰系於單一資源產業,甚至全省系於單一產業,國企佔比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國企改制困難可想而知。
中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實現產業轉型,和軍表示,強化地方的造血功能是關鍵。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培育東北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北經濟發展問題。
施新政認為,經濟的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的轉型及落地速度。很多時候錯過了一步,後面就很難再追上。得有經濟模式的創新,另闢一個賽道,看未來技術的發展是什麼方向,經濟的發展是什麼方向。
⑤ 礦產資源缺乏後城市發展如何轉型地理
礦產資源缺乏後的城市的經濟轉型是個世界性的難題,資源枯竭型城市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出路的問題。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
禁止開發煤炭、石油,尋找綠色替代能源
堅持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
大力發展投資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產業
⑥ 我國2個的資源枯竭城市及枯竭原因和區位條件,目前城市轉型現狀如何,還有啟發
其實我覺得也許他有可能已經資源接近枯竭的,但是很大的原因都是國家不想讓他再去通過開采。自然環境。而他轉型的話一般都轉型為服務行業或者是旅遊業,但是一般有些城市它沒有這些行業,而且它發展的話沒有直接。需要靠國家來引入。
⑦ 民生為先,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轉型之路
鶴崗低價房的事情沸沸揚揚,但是,在低房價的背後是一個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許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為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強度開發,一些城市的資源已經用盡或幾乎用盡。大量資源型企業難以維系。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束縛,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的城市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資源枯竭型城市必須培育和改善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對各類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