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除了課堂學習外,學校怎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在學校讀書汲取課本的知識固然是學習的一部分,提高學習成績並不是在學校的唯一目的。在學校學習學生更多的是需要帶著汲取知識的思想去學習。因此,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之外,學生還需要學習許多其他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他們的成長路上奠定更廣泛的知識基礎。然而,想要汲取更多的學習知識資源,而且還要對應到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知識水平 ,並不能說讓小學生去參透一些比較難懂的知識和道理,這就需要一個好的學習途徑。泰安校區在豐富孩子們額外學習資源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他們採用了365託管管家該平台上有各種各樣的科普小知識,還有一些專門鍛煉孩子們思維方式的小游戲和一些名師講堂視頻課程。孩子們在學校學完課內的知識之後回到家,除了能夠完成家庭作業之外,還能夠登錄該平台去看一些名師講堂的視頻,去感受不同老師講課的風采,還能夠通過科普知識了解各個領域的一些小問題,可以大大的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㈡ 學校有哪些課外資源可以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1)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情感。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當代中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民族尊嚴感,絕大部分學生對祖國都抱著一種正確的情感和態度,能熱愛的祖國,對社會熱情關注。其表現為:①作為一名中國人,有96%的同學感到驕傲和自豪;②有95%的同學認為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責任;③對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的前景的看法中,充滿信心的佔96%;④對當前台灣當權者大搞「台獨」,92%的同學非常關注,並且認為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容挑釁;只有12%的學生認為「知道此事,但沒什麼想法」。調查結果還顯示,中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特別是社會熱點問題是較為敏感的,而且他們對社會熱點表現出的關注傾向也是與他們自身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比如,在回答「你認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什麼」時,在給出的3項備選答案中,選擇「提高國民素質、節約社會資源」的最多,佔87%;其次為「台灣問題」,佔81%;再次為「教育體制改革」,佔79%,「腐敗問題」佔67%;「擇業就業問題」佔59%。在「假如有外敵入侵或有人分裂國家,需要大批青年應征入伍時」這一問題上,有93%的學生選擇積極主動應征入伍。
(2)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調查中,大多數學生都重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能擺正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92%的學生選擇「為國家的利益,集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44%的學生選擇「權衡利弊,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在對「您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這一問題的看法時,95%的同學選擇「誠實守信」、78%的同學選擇「待人真誠,善良寬容」、66%的同學選擇「自尊自強」。在問到:「看到有人做出損害學校或中國人形象的事,你會怎麼做」時,79%的學生選擇「主動上前勸阻」,56%的學生選擇「視情形而定,能勸阻的就勸阻」,只有2%的學生選擇「與我無關,視而不見」。在對自己的信仰問題上,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做出正確的認識,如在入團或入黨的問題上有79%的學生認為是積極上進。在社會公德意識上大多數學生反映出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如在買東西時,如果售貨員多找了錢,91%的學生選擇「主動退還」,在擁擠的公交車上,遇見老人、孩子或孕婦時84%的學生會馬上起身讓座。在學習方面, 76%的學生在學習上具有較強的主動性,當他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比不上別人時,選擇「佩服他,並努力趕上」; 71%的學生選擇「發展自己的特長,在其他方面超越他」。在課餘生活方面,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並對這些活動產生了極大關注和熱情,如對「青年志願者行動」的看法上,89%認為很好;對班級組織的聯歡會、運動會等活動,92%的學生選擇「積極主動參與活動」。
(3)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和法制意識顯著增強
調查顯示,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明顯增強,從他們身上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時代精神的變遷。在他們回答「將來你選擇職業的標准可能是什麼」時,有87%的人認同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能否發揮個人特長」,有61%的人認同「職業將來的發展前景」,有79%的人認同「工資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在回答「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和困難,你的態度是什麼」時,選擇「相信自己,征服困難」的人佔了78%。另外,從他們對學習態度的認同中,也可以折射出這種主體意識的增強。在回答「你的學習態度主要是什麼」這個問題時,78%的被調查者認同「有選擇地學習和吸取老師和同學的知識」,83%的人認同「根據自身特點,攻已之長,補已之短」。
至於合作意識,在問到「對班級舉辦的聯歡會、運動會等活動,你會怎麼做」時,有89%的人選擇的是「積極主動參與活動」。 在問到「當你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你會如何處理」,有76%的被調查者表示要「溝通交流,化解矛盾」,有46%的被調查者表示要「寬容、忍讓他」。在問到「老師與你商量,將你的座位調到學習較差的同學旁邊,你會怎麼想」時,有77%的學生選擇的是「欣然接受」,表明大多數學生的心胸是開闊的。
與此同時,他們還表現出較強的法制意識。當問到「在上下學途中,當穿越馬路遇到紅燈「時,有89%的學生選擇「嚴格遵守交通法」。
(4) 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增強
在人際交往中能較好的處理老師、父母、同學之間關系。如在問到「當老師教導你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你的選擇是什麼」時,有75%的被調查者表示 「誰對就聽誰的」;在問到「在街上遇到曾經教過你的老師,你會怎樣做」時, 有82%的被調查者表示 「主動問好」;在問到「你與父母交流嗎?」 有67%的被調查者表示 「主動交流」,有59%的被調查者表示 「視情況而定」;在問到「每天進出家門時,你會怎麼做」, 有89%的被調查者表示 「主動和父母打招呼」。在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有69%的學生認為「應當繼承,並由成人發揚光大」,另外有67%的學生選擇「努力了解,從我做起」。在網路普及的今天,大多數的學生能較好的利用網路抵制不良內容的誘惑;在學生對德育工作的態度和要求上,66%的學生認為對其影響較大的是「先進人物的事跡」,81%的認為老師的言傳身教對自己的影響較大一些,47%的學生則認為是「思想政治課」對自己的影響較大一些。
㈢ 學校給我們提供了什麼資源,對人生發展有什麼影響
教育資源,就業資源和人際資源。
1、教學資源好的大學,在資金投入、資源配備方面比一般的大學要好的得多。主要自國家的投入,企業的贊助、優秀校友的捐贈等。因為有資金的保障,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得多,也會集中精力為培養人才作努力。很多一流的大學,從不盲目擴招,既保證了資源的配備,又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好的大學,和一群同樣優秀的人在一起,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思想的碰撞、相互間的啟發,為你的後續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2、就業資源。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上大學都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好的企業都會在好一點的大學去招聘,而且對於好一點的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工資也會相應的更高一點兒。也就是說,對於好的大學,它所提供的就業資源是更好的。同樣的專業,你考上一個一般一點的本科院校和考上一個985級別的大學,肯定985院校給你提供的就業機會更多一點,而且薪資待遇也會相應的更高一點。所以說考上一個好點的大學還是很有必要的。
3、人際資源。身邊的人有兩種,一個是學校的導師,一個是身邊的同學。你永遠無法想像導師在所擅長領域的影響力;你遠不知道你身邊的同學以後會有多牛。就拿一個學術性的東西來說吧,特別是許多場合都用得到的技術性項目,一個導師都是有圈子的,無論是你想深造還是去好的就業。只要關繫到位,這些都是一般院校無法比擬的。而同學更是資源,有很多時候就是別人的隨便幫襯一把,對於自家來說就是天恩再造,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上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