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遊資源分哪些種類
由於旅遊資源涵蓋的內容極端豐富,因此對蘆高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是非常必要的。所謂分類,就是根據地域、形式、內涵等特徵,按照手嘩脊一定的目的、需要,將旅遊資源進行科學歸類。按照傳統的旅遊資源觀分類,一般可分為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風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照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則可分為觀光型、度假型、生態型、特種旅遊和專項旅遊等;按照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畢滲,則可劃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型,自然資源是指由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動植物等自然因素構成的、能夠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天賦性;而後者的內容則非常廣泛,類型也多種多樣,包括歷史古跡、偉大建築、民風民俗等,這類旅遊資源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
2. 現有旅遊資源的分類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風景學,自然沒有對風景的分類,然而有關旅遊資源的書籍頗多,其各自對旅遊資源都進行了分類。在此先介紹部分旅遊資源分類方案(按出版先後排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書的風景分類方案。
1.王柯平主編《旅遊審美學》之分類
山景——如蒼山翠嶺、幽谷奇峰;
水景——如浩盪江湖、流泉飛瀑;
海景——如碧海金沙、島嶼風光;
地景——如水鄉田園、草原大漠;
雲景——如雲霞變幻、太虛萬象;
洞景——如洞天福地、鍾乳奇石;
花景——如名貴花卉;
林景——如森林植被;
其他——如珍禽異獸等。
2.楊學峰主編《旅遊資源學》之分類
1)歷史遺跡;
2)古建築;
3)陵墓;
4)城鎮;
5)園林;
6)宗教文化;
7)社會風情;
8)地質地貌;
9)水體;
10)生物;
11)天象氣候。
3.梁明珠主編《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之分類(表3-1)
表3-1 旅遊資源分類
4.張建萍著《生態旅遊》之生態旅遊分類
(1)自然生態旅遊資源
1)陸地生態旅遊資源:①森林生態旅遊資源;②草原生態旅遊資源;③荒漠生態旅遊資源;④濕地生態旅遊資源。
2)水體生態旅遊資源:①河流生態旅遊資源;②湖泊生態旅遊資源;③海濱生態旅遊資源;④溫泉生態旅遊資源。
(2)人工自然型生態旅遊資源
1)園林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中國園林;②西方園林。
2)城市生態旅遊資源。
3)科普生態旅遊資源:①植物園;②野生動物園;③世界園藝博覽園;④自然博物館。
4)景觀生態恢復生態旅遊資源。
(3)人文生態旅遊資源
1)農業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2)宗教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圖騰崇拜;②禁忌習俗。
3)民俗文化生態旅遊資源:①傳統民俗文化;②儉朴自然生活方式。
5.黃子燕著《中外旅遊休閑地理》之分類
1)地質地貌景觀:①按高度劃分;②按成因劃分;③按岩性劃分;④按作用力劃分(火山、流水、風沙、冰川、海洋);⑤按功能劃分(觀光休閑地貌、考察探險地貌)。
2)水體景觀:江河、湖泊、泉井、瀑布、海洋。
3)天象氣候景觀。
4)生物景觀。
6.白文明著《中國自然風景大觀》之分類
1)中華五嶽;
2)佛林禪寺;
3)道教洞天;
4)萬窟造像;
5)山嶽奇觀;
6)地質公園;
7)旅遊名山;
8)雪嶺冰峰;
9)高山峽谷;
10)溶洞天坑;
11)草原草甸;
12)沙漠戈壁;
13)森林景觀;
14)古樹名木;
15)大江大河;
16)流水清溪;
17)疊水瀑布;
18)湖泊水庫;
19)園林池沼;
20)江南水鄉;
21)沼澤濕地;
22)海島海岸。
7.1992年中國旅遊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之分類
1)地文景觀(15種);
2)水域風光(7種);
3)生物資源(6種);
4)古跡和建築(32種);
5)休閑健身(11種);
6)購物(5種)。
8.國家標准之旅遊資源分類(表3-2)
此分類顯然是在1992年中國旅遊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的分類基礎上發展補充而成。二者在分類的方法原則上沒有區別,只是國家標准分類的內容更加豐富全面。
所有前述分類方案,在分類方法與原則上與此也沒有區別,只是重點與簡略取捨有一定差別。因此,本書涉及現有風景分類的評述,以國標為主,其他不再涉及。
表3-2 國家標准之旅遊資源分類(GB/T 18972—2003)
續表
9.《中國森林公園游》編輯部編《中國森林公園游》之分類
1)山嶽型森林公園,如張家界、四川瓦屋山、大別山、廣西八角寨;
2)湖泊型森林公園,如浙江千島湖、廣東流溪河、西藏巴松湖;
3)火山遺址型森林公園,如黑龍江火山口、吉林龍灣、廣東西樵山;
4)沙漠與沙地森林公園,如內蒙古額濟納胡楊、新疆胡楊;
5)現代冰川與冰川遺跡型森林公園,如四川海螺溝、陝西太白山;
6)海島型森林公園,如山東長島國家森林公園、福建平潭海島、廣東南澳海島;
7)海濱型森林公園,如河北海濱、山東日照海濱;
8)溶洞型森林公園,如浙江雙龍洞、山西禹王洞、河南五龍洞、雲南靖華洞;
9)溫泉型森林公園,如廣西龍勝溫泉、遼寧大黑山、江西明月山、陝西太白山;
10)草原型森林公園,如河北塞罕壩、內蒙古黃崗梁和海拉爾;
11)城郊型森林公園,如上海余山、江蘇徐州環城、浙江蘭亭、福建福州。
這一分類方法採用森林與地貌的組合。本書的分類,正是採用這一原則,只不過擴大了范圍,以所有風景美因子的全面組合為分類依據。
3. 旅遊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按成因和屬性可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能使人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和物象地域組合,如山、石、水、氣、光、動物、植物等;人文旅遊資源是指古今人類創造的、能激發人們旅遊動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歷史古跡、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園林等。按資源性狀如旅遊資源的現存狀況、形態、特性、特徵來劃分,可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築與設施、旅遊商品、人類活動等。全國旅遊標准化委員會頒發國標GB/T18972—2003《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所採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案,它將旅遊資源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個基本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