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公認的水資源人圴多少立方米
國際公認的缺水標准分為四個等級:
(1)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上圖淺綠色區域);
(2)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上圖黃綠色區域);
(3)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上圖深黃色區域);
(4)人均水資源低於 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上圖淺黃色區域)。
我國是屬於缺水的國家了:輕度以上缺水地區,已佔全國總面積的2/3以上,涵蓋了大多數中東部地區!
⑵ 宜昌的自然環境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版圖面積21084平方公里。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市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距今18億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峽地區地質地貌後,完成《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而成為一代宗師,引起世界地質學界深厚興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市內的西陵峽。地層是中國南方標准地層區之一,出露的許多典型地質剖面在中外地質領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峽震旦系剖面,創立了震旦系這一地層單位,為國際地質界所認同;黃花場奧陶系剖面地層發育完整,化石豐富齊全,被認為是中國奧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灣奧陶系與志留系界線剖面,是國際上已知的3個最好的這種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區無大斷層通過,地殼相對穩定,無孕震構造。據1600多年的記載,城區地震烈度未超過5度。宜昌市位於揚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質構造總的輪廓是,地域內中、北部為黃陵背斜,東邊有當陽盆地,西邊為秭歸盆地,南邊為長陽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邊為五峰向斜,西北邊為神農架背斜,北側為台緣褶皺帶。從地質力學角度看,為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宜昌市地形比較復雜,高低相差懸殊。西部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69%,主要分布在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縣和夷陵區的西部,大部分山脈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脈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興山縣仙女山海拔2427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區有許多峽谷,有的雄奇險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有的幽深秀麗,曲折迂迴。長江、清江、香溪河、黃柏河流域都有這種峽谷,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處於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由低山或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高階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總面積的21%,分布在遠安、宜都、夷陵的東部和當陽北部。東部平原位於江漢平原西緣,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楊林湖海拔35米,為全市的最低點。占總面積的10%,分布在枝江、當陽東南部、城區東南部和宜都、遠安沿長江、清江下游兩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長陽、興山秭歸、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種多樣,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異、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宜昌水系均屬長江流域,可分為長江上游幹流水系、長江中游水系以及清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和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除長江、清江幹流外,集雨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境內河流有164條,占境內集雨面積的91.5%。河流總長5089公里,河網密度0.24公里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14條、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4條(沮漳河、黃柏河、香溪河、漁洋河等)。
長江:自秭歸縣破水峽入境,經宜昌至枝江縣鴨子口出境,在本市境內流長237公里。
清江:發源於恩施利川市齊嶽麓肖家塘,全長440公里,在宜昌境內153公里,即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鹽池入境至宜都市陸城注入長江,是本市境內長江的最大支流。
香溪河:因相傳王昭君在此浣紗而使河水生香氣而得名。發源於神農架林區的騾馬店,流經興山縣,在秭歸的香溪鎮注放長江,全長110公里。
沮漳河:在當陽市兩河口以上分為東西兩大支流,西支為沮河,發源於保康縣的衛家大岩,全長226公里:東支為漳河,發源於保康縣的黑林,全長199公里。沮河、漳河在兩河口匯合成沮漳河,全長88公里,於宜昌與荊州分界處注入長江。
黃柏河:東支發源於夷陵區(原宜昌縣)樟村坪鄉的黑良山,全長126公里;西支發源於宜昌縣的武郎寨,全長70公里。東西兩條支流在宜昌縣黃花場附近匯合成幹流,長32公里,經宜昌縣縣城小溪塔注入長江。 土壤,從紅壤土到棕壤等九種類型均有分布,其中優質熟化土壤佔耕地的48%。
水能蘊藏量,除長江,清江外有175萬千瓦,可開發量105萬千瓦。水資源總量為131億方,過境客水約4572億方。
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資源居全省第二位,覆蓋率為48.5%。宜昌市森林資源豐富,生物種類呈多樣性。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203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不含灌木林)達到55.3%,活立木蓄積量3986萬立方米。全市有森林公園11個(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後河國家森林公園、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等),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3個、市級2個,面積75萬畝。全市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後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小區34個、市級自然保護小區3 個,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3 個,保護面積273萬畝,佔全市森林面積的16%。全市現有國有林場23個,經營面積110萬畝;集體林場79個,經營面積21萬畝。
生物種類多樣,有種子植物5582種,物種數量佔全國種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其中1630種為中國特有。全市已知陸生脊椎動物610種,其中國家、省級保護動物177種。 宜昌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這里人傑地靈,孕育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以及聞名中外的著名學者楊守敬等諸多先賢名流,歷代著名文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多會於此。他們游覽西陵山水所留下的勝跡,陶醉西陵風光所寫下的詩文,為宜昌增添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宜昌還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里。「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飛橫予「當陽橋」,關公敗走「麥城」被擒「回馬坡」等等故事和遺跡俯拾皆是。這里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氣勢恢弘的關帝陵。同時也是關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內,屈原祠、昭君村、讀書洞、娘娘井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向人們反復講述著無數優美動人的傳說。 涼蝦
涼蝦以大米、玉米等為原料,以紅糖水為調料,清涼解渴,夏季勾兌冰紅糖水後飲用,風味更佳,是深受宜昌居民喜愛的飲品。由路邊小販經營,多為家庭自製,價格為五角到一元一杯。說到涼蝦,先想到的卻是齊白石的蝦畫,微微波瀾、淡然自在,很有閑趣涼蝦也有此意旨,它雖不能裹腹,卻襯心解渴。端在手上,望著在清水中做碧波盪漾的涼蝦,似若白玉翩然翻舞,沁沁涼爽,微微甜蜜,即可賞心悅目又能品茗玩味,真是駐足小憩的襯心之樂。致祥路有一家「鄭信記」,是涼蝦在宜昌行業的領頭人。在桌前籠一排盛放涼蝦的器皿,像很大的酒杯。一溜是色彩繽紛的品種:金黃的玉米、烏亮的黑米、晶瑩的白米,還有檸檬、橙汁兒、葡萄味的涼粉,奼紫嫣紅。
蘿卜餃子
蘿卜餃子獨一無二的本地特產,外地人都不知道蘿卜還能炸製成小吃。蘿卜餃子雖好,也得看季節。逢著蘿卜上市,那多半不久,街邊、市場、小巷的路口就有一準香的蘿卜餃子饞人,叫外地的遊客覷見,總是非常希罕。蘿卜餃子雖然也叫餃子,但其製作原料以及製作方法卻與北方水餃大相徑庭。北方水餃主要原料為麵粉、瘦肉和蔬菜,而蘿卜餃子主要原料為大米、黃豆和蘿卜。北方水餃多為下水煮熟,而蘿卜餃子則非下油鍋炸不可,否則就不能成形。所以吃起來的時候,水餃要輸蘿卜餃子一段香脆。
涼拌魚腥草
魚腥草,又名節節根、節兒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莖葉有魚腥味而得名,全草可入中葯。宜昌市境內均有生長,多為野生,還有人工載植。一年四季都有上市(春季最多),以莖肥嫩者為佳。配姜、蒜泥、醬油、醋、蔥段、味精、麻油等即成,此菜脆嫩、清香、爽口,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不僅是宜昌市民的一大嗜好,且成為賓館宴席上的美味佳餚,深受歐美食客的喜愛。
香辣蝦
香辣蝦是一道汁濃、麻辣味濃,肉質緊韌爽脆的名菜。從一開始的香辣蟹,到如今衍生出來的香辣蝦、香辣田螺,在大江南北都成為餐桌上的寵兒。香辣蝦的精髓在於其肉質和炒制時加上多種特製香料的調和,讓人回味無窮。
合渣
合渣又名懶豆花,是土家族的傳統小吃。合渣的製作比較簡單,只是在開頭「推」的階段稍辛苦些,因此人們稱製作合渣為推合渣,其製作程序是:將黃豆洗凈用水泡脹後,連豆帶水在石磨上一轉一轉地磨成漿,架火煮開,然後放入切好的新鮮蘿卜菜葉,再煮開,就製成了一鍋乳白帶綠的合渣。由此可見,「推合渣」比起製作豆腐要簡單得多,不用過濾,不用壓榨,一般也不用點鹵,難怪土家人又稱合渣為「懶豆腐」。合渣的營養搭配也很科學,黃豆中的蛋白質與蘿卜菜中的維生素、無機鹽配在一起,達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五峰名茶
人間珍品處處有,最難忘卻五峰茶。五峰是中國名茶之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縣內海拔最低處150米,最高2320米。山間終年雲霧環繞,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形成了五峰「雲霧山中出好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此外宜昌的當陽、長陽、遠安、秭歸、宜都、夷陵區(特別是鄧村)等地,也出產茶葉,主要為:春眉茶、峽州翠綠茶、茉莉春尖茶、宜紅工夫茶、鹿苑茶、仙人掌茶、峽州碧綠、鄧村綠茶、絲棉茸茶等。
遠安西河魚
西河魚出自宜昌遠安縣的西河中,此河河水清澈,天然魚類資源豐富,有很多少見的魚類珍品。西河魚味道醇美,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河魚多肉少刺,甚至被外地人稱為「無刺」,價格在當地魚類中也是最昂貴的,高出其他河流中魚價格2到3倍。
百里洲沙梨
沙梨是宜昌市下屬百里洲鎮特產,「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1995年注冊「百里洲」沙梨商標,市場公認暢銷品牌、星火計劃名優產品,2000年被授予「中國沙梨之鄉」等稱號,2001年經農業部食品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為鮮梨優等品。
柑桔
宜昌出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宜昌就已栽培柑桔。由於宜昌地理氣候環境優越,宜昌適宜栽桔,遠非「千樹」,而是居全省之冠,2011年產量達211.78萬噸,居全省之首,且有著眾多的優良品種,其中,秭歸縣的臍橙和桃葉橙、夷陵區蜜橘、宜都市甜柚、當陽市金水柑、興山縣錦橙、窯灣鄉蜜橘、清江椪柑等一批特色產品榮獲國家和省優質果品稱號。精品名牌有秭歸長紅臍橙、秭歸桃葉橙、秭歸橘橙、秭歸紐荷爾臍橙、秭歸夏橙、秭歸錦橙、秭歸羅伯遜臍橙、秭歸血橙、秭歸朋娜臍橙、宜都甜柚、宜都光明柑、宜昌柑、宜昌蜜柑、窯灣蜜桔、南豐蜜桔、華農少核本地棗。
臍橙
因果頂生一小次果,隨實膨大,開裂呈臍狀,故名臍橙。又名抱子橙,無核橙。果實成熟呈圓球形,大則橙紅,肉脆芳香,味甜汁多,嫩而無渣。港、澳外,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臍橙產自宜昌秭歸縣,中國著名的臍橙之鄉,而且還有眾多的其他美味可口的橙子系列品牌。
紅橙:從錦橙芽中選育出的新品種。其特徵是:果形端正,果色橙紅,皮薄肉嫩,酸甜可口,品質上等,11月中旬成熟。主要產地為宜都三斗坪太平溪一帶。曾獲湖北省科技成果獎。
桃葉橙:葉片狹長似桃葉。1959年開始,從眾多甜橙中篩選出的優良品種。果面橙紅、光滑、皮薄、籽少、質脆、甚甜、清香、汁多。秭歸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秭歸就已栽培柑桔。桃葉橙是秭歸縣1956年-1965年在新灘鎮(現為屈原鎮)龍馬溪村從普通實生甜橙中選出,是我國三大地方良種之一。因其末梢葉片狹長似桃葉,故名「桃葉橙」。
獼猴桃
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2008年紐西蘭舉行的國際獼猴桃大會上,200餘位獼猴桃專家一致認定: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獼猴桃原產地在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鎮。這是繼2004年在武漢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獼猴桃學術研討會上被確認後再度被確認。有關部門已正式向國家申請「霧渡河獼猴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利於獼猴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
白花桃又名秭歸白花桃。以花瓣和果皮均為白色而得名。六月成熟,形長圓,頂端稍尖,果皮密被短柔毛。果肉白色,或淡綠色,汁清香,脫核,品質優良。加工的罐頭暢銷省內外。
柿分為食用柿和油用柿兩大類。食用柿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營養豐富,味甜汁多,可生食,也可製成柿餅、柿乾等。亦可加工為柿蜜、柿糖、霜糖。還可釀酒制醋。柿餅、柿蒂可以入葯。油柿是化工原料。其加工製品遠銷獨聯體、日本、香港等地。
清江魚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魚,好魚味美奇,無公害,無污染,無激素是清江魚最大的特徵。特定的環境,優異的水質,適宜的氣候,生長出美名遠揚的清江魚。隔河岩庫區形成以後,幽靜清雅的清江水更是為清江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清江魚以肉質松軟見長。
三峽苕酥
提起三峽特產,當然不能缺少三峽苕酥。三峽苕酥是以三峽地區土家民間傳統食品「苕絲糖」為基礎,精選三峽地區沙土鮮紅苕(又名番薯、甘薯或地瓜)、優質鮮糯米、雞蛋為主要原料,採用土家民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土家臘肉
先將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鹽炒香磨研成粉,待豬羊修凈破腹後即砍下頭、腿、前胛,腌好入缸,所余按五、六斤一塊砍成條形,逐塊腌好,依層而放,每層再撒上鹽和佐料,如此腌制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 市委書記:黃楚平(湖北省委常委,2012年07月擔任宜昌市委書記)
市長:馬旭明(2013年3月擔任宜昌市長)
人大主任:黃楚平
政協主席:李亞隆 宜昌市交通,原以內河航運和鐵路為主,到2010年,宜昌市形成了1條黃金水道(長江)、3條鐵路(焦柳、宜萬、漢宜)、5條高速(滬渝、荊宜、三峽翻壩、宜巴、保宜)和1個區域性機場(三峽機場)在宜昌交匯,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路。 市區內交通站點類型 運輸站(單位)名稱 地址 機場 三峽機場 宜昌市猇亭區機場路 城市機場候車廳(直達天河、三峽機場) 葛洲壩賓館院內 火車站 宜昌站 西陵區東山大道107號 宜昌東站 伍家崗區 當陽站當陽市枝江北站枝江市枝城站宜都市枝城鎮長陽站長陽縣賀家坪鎮三友坪村宜昌南站(貨運)點軍區橋邊鎮黃家棚村枝江站(貨運)枝江市紫荊嶺鎮興山站(鄭渝鐵路、十宜鐵路待建)興山縣宜昌北站(待建)夷陵區公交 宜昌交運集團 夷陵大道83號 長途客運宜昌市長途汽車客運站西陵區東山大道126號宜昌市汽車客運中心站伍家崗區宜昌市宜港汽車客運站伍家崗區沿江大道142號港口宜昌港內河航運
宜昌水運源遠流長,河流眾多,有著天然的航運條件,自古江河便為宜昌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三峽大壩建成後,宜昌黃金水道成為一條連接重慶、湖北的水上高速公路,昔日的川鄂咽喉,成為承東啟西,國家東、西部交通的重要樞紐和通道。2003年,三峽庫區蓄水成庫後,川江航道進一步向支流延伸,支流航道條件改善,高速客運范圍不斷擴大。長江高速客輪公司推出了宜昌至重慶、成都車船聯營「一票通程」業務,縮短旅客在途時間,開辦高速客船貨運業務,將宜萬線調整為每日3個航班。截至2008年5月底,宜昌共有高速水翼飛船19艘、2470客位。
宜昌的港口航道範圍涉及一干(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水庫、葛洲壩水庫、隔河岩水庫和高壩洲水庫),宜昌市境內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香溪河、黃柏河、清江等共規劃港口岸線72段,總長104.8公里,其中已利用港口岸線32.96公里,規劃利用54.78公里,規劃預留17.04公里。到2008年,宜昌港共有生產性泊位354個,非生產性泊位18個。清江和香溪河航道通過大規模的整治,以長江干線為主線,以清江、香溪河為兩翼的宜昌水運網路初步形成。長江上游航道拓展,加上分道航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化的通航管理方法及設施設備的採用,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水上高速公路初步形成。長江及清江庫區內因水位抬升,眾多支流河汊部分航段恢復通航,新增多條優良等級的支流水運航道。清江航道在隔河岩、高壩洲水利樞紐建成後,通過恢復性疏通和整治,可通航300噸級船隊。香溪河航道在三峽工程蓄水後,恢復通航,通過進一步整治,千噸級機駁船可航行至峽口、高陽。2008年,宜昌境內航道里程為678.44公里,其中航道里程達到598.1公里。
公交網路
宜昌公交集團擁有71條公交線路,覆蓋宜昌城區;
旅遊客運
宜昌市的旅遊客運公司有宜昌新世紀旅遊客運有限公司、宜昌金海旅運、宜昌希望旅運等多家客運公司都成為了宜昌旅遊客運的主要組成部分。
公路網路
按照《宜昌市交通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實施方案,全市將重點建設高速公路240公里、一級公路280公里、二級公路680公里、縣鄉等級公路1700公里、通村公路2700公里。使宜昌區域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旅遊圈快速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路;實現100%的縣級農林漁場通公路。
構建「六線三環公路主骨架」,即宜張、宜巴、保宜、漢宜、荊宜、滬渝六條高速公路,全長約670公里。其中擬建宜張高速公路106公里,在建宜巴、宜保高速214公里,已建漢宜、荊宜、滬渝高速公路350公里。三環即為,一環連接兩橋夷陵長江大橋與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間的中心區域快速通道;二環是以江南、江北翻壩高速公路為依託,連接兩大水樞紐、4座長江大橋的半小時經濟圈;三環即一小時旅遊交通圈700公里。
港口
打造三峽航運中轉中心,使宜昌成為長江流域新的增長極。突出「港口優先」發展戰略。圍繞「三個目標」,即億噸大港、沿江強港;黃金水道、黃金岸線;以港興城、港城同興。立足「四個定位」,翻壩中轉港、工業輸出港、三峽旅遊港、西部出海港。重點布局「一軸兩翼九區一中心」。
鐵路
宜昌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鐵路樞紐之一。境內擁有焦柳鐵路、宜萬鐵路、漢宜鐵路、鴉宜鐵路,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漢宜客運專線、紫雲鐵路、翻壩鐵路,使宜昌成為縱橫鐵路大動脈上的交通節點。
航空
作為三峽區域唯一的一類航空口岸,宜昌三峽國際機場按4E級標准規劃,一期工程按4D級標准建設。佔地面積3966.4畝。現有跑道長3200M,寬45M,厚0.38M,可滿足B747、B757、B767、A320等同類及其以下機型起降;停機坪設有12個停機位;航站樓建築面積14816平方米。同時建設一條與跑道平行的滑行道,航站和候機樓面積擴大到5.4萬平方米,年旅客吞吐量可達500萬人次。現已開通至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國際航班。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所。全年在校生5.66萬人,畢業學生1.37萬人。年末共有在校研究生2043人。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學170所,在校生15.07萬人,畢業生5.39萬人。普通小學282所,在校生15.69萬人,畢業生2.76萬人。幼兒園383所,在園兒童7.85萬人。
普通教育 宜昌市葛洲壩中學(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實驗初中夷陵中學(省示範學校) 宜昌市一中(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三峽高中(省示範學校) 夷陵區上海中學 夷陵區小溪塔二中東湖高中 小溪塔高中 二中(市重點) 三中 夷陵區小溪塔三中宜昌四中 五中 宜昌市六中 七中(市重點) 夷陵區鄢家河初中八中(三峽大學附屬中學) 九中 雷鋒中學 夷陵區黃花初中十一中 宜昌外國語學校(十二中)(市示範學校) 十三中(田家炳中學)(市示範學校) 十四中 夷陵區蓮陀初中十五中 十六中 十八中 猇亭中學 夷陵區梅林中學花艷中學 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 二十三中 夷陵區土門職高二十四中 二十五中 點軍一中 點軍二中 夷陵區土門初中點軍三中 點軍四中 點軍五中 市特殊教育學校 夷陵區龍泉初中葛州壩旅遊學校 宜昌金東方小、中、高三校 宜昌英傑學校 天問學校 夷陵區小溪塔實驗小學博文學校 金海學校 長江中學 宜昌成功少年學校 夷陵區小溪塔馮家灣小學宜昌新陽光作文學校 宜昌市天問學校 少年西點陽光學校 宜昌市實驗小學 夷陵區車站小學宜昌市外國語小學 宜昌市成才實驗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綠蘿路小學 宜昌市學院街小學夷陵區鄢家河小學小溪塔第二完全小學宜昌市隆中路小學宜昌市葛洲壩實驗小學高等教育
三峽大學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三峽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宜昌市廣播電視大學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003個(含村衛生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0個。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985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9112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402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794人,注冊護師和護士10241人。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11074人,報告死亡40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72.78/10萬,死亡率0.99/10萬。
其中,三甲醫院主要有:宜昌市中心醫院、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宜昌市腫瘤醫院)、宜昌市中醫院(宜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國葛洲壩集團中心醫院。
⑶ 我國淡水資源的總量約為多少立方米人均為多少立方米
我國水資源總儲量約2.81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佔有水平很低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淡水資源問題比較嚴重,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於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低於500立方米嚴重缺水線。
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
我國淡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並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64%。
⑷ 水資源的問題
水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從全球范圍講,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自然生態系統既能控制水的流動又能不斷促使水的凈化和反復循環。因此水在自然環境中,對於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千立方米。節約水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得!!
水資源的性質與特點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凈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全世界用水量達3萬億噸。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少雨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
水資源的利用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我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水資源的利用與供需矛盾
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7.2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我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我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我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我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我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3.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因此極易污染。常見的水體污染有下列幾類。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我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編輯本段]
1.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建立節水型經濟
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關鍵在於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經濟。節水型經濟的主要標志應該是,發展素質好、產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產業,並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要適應水資源條件;要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發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農業產品用水定額與排水定額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普及先進的生活節水設備;加強水的多次重復利用,發展污水資源化等。搞好工業節水,既減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減少了工業廢水量。工業節水的指標通常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來表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國平均只有20%左右,僅有少數城市達到40%。我國農業用水佔全國取水量的88%,和美國49%、前蘇聯59%、日本46%、法國47%等相比差距很大,這同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今後應該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發展符合水質標準的有機污水的農業灌溉,培育並推廣耐旱作物,以獲得穩產高產。
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
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使污水資源化隨著工業三廢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將趨緩和,而有機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顯得重要。
利用污水處理廠是工業化國家治理有機污水的主要途徑。美、英、法、德國等,平均每1~1.5萬人就有一座污水處理廠。但是這些廠只能解決生物降解有機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機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轉向發展舊有的土地處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凈化方法,利用生態系統對有機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如美國密執安州馬基斯根的生態工程是由貯水塘、曝氣塘和灌溉田所組成,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威里比牧場則利用氧化塘、農田和牧場所組成的處理系統。通過環境生態工程使污水資源化而獲得再生水源,用於擴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緩和局部地區的水資源緊缺的狀態。
3.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
天空水(即空氣中的含水量)只有28萬億噸,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002%,但是在天氣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為水汽,雲和降水雲層只佔5%。天空水總量雖少,但其循環很快,循環周期僅8.7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環周期為400年,也就是說,一年裡天空水可以循環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萬億噸,遠遠超過地表水的總量。
開發利用天空水資源首先是調查研究本地區的天空水資源狀況,包括天空水汽、雲和雨雪的時空分布,氣候特徵和變率,天空水資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緊缺地區開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國40多年來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合適的雲層條件下,用正確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達10~30%。我國從1958年開始也進行了多次試驗,福建古田水庫1975~1986年的12年試驗結果,平均增加降水量為23.8%,僅以發電一項計算的投資效益比就達1∶50。
4.防洪減災的主要對策
洪澇災害是一種自然社會現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影響。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人類對災害的發生規律、演變過程的認識會不斷提高和深化,通過災前預報、預警和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為此,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全國國土整治的中心任務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出全國的長期性洪澇治理總體規劃,並通過立法予以實施。同時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規,實行以法治水,強調實行統一管理。加速洪澇災害的預測預報、報警和災情評估的研究工作。產業布局要適應水環境的變化,通過各種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築堤壩,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設立滯蓄洪區等,使水環境向有利的方向轉變,以獲得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的三峽工程是一項以防洪、發電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設成功,對防洪減災和經濟建設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國節約水資源現狀
[編輯本段]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立方米。長期以來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
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一、 我國節水現狀
在生活節水方面,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市鎮,基本做到了安裝計量水表收費,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費制。
在工業節水方面,目前全國用水重復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萬元產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減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計節水量近200億立方米,減少排污量近150億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億立方米。
在農業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國建設了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209個高標准節水增效示範區,並對99個大型灌區及40個中型灌區進行以節水灌溉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節水示範區,1998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2.285億畝,其中噴、滴灌和微噴灌面積2600萬畝,管道輸水灌溉面積7800萬畝,渠道防滲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另外,推廣非工程措施節水面積2.24億畝。
二、 我國節水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節水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區域性的工作,搞好節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要通過節水來緩解華北地區和黃河下游斷流這類區域性缺水和水環境問題,更需要全區域(或全流域)社會成員和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見成效。而我國人民群眾對節水的認識普遍不高,節水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
2、投入不足 。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多樣,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進技術,像工業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卻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等,其中節約冷卻用水相對比較容易,而節約洗滌用水、工藝用水則相對較難。但不管要節約哪種工業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設備,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藝設備。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隨著節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高,單方節水投資會愈來愈大,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目前我國從上到下工業節水尚無固定投資渠道,節水工程一般是爭取一個上一個。農業節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強,但力度不夠,投入不足與技術落後使我國工農業用水水平與國際差距拉大。
3、機制不力 。當前節水工作還沒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水價太低是主要原因,許多節水工程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上,而國家又缺乏優惠發展政策。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許多用水大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並沒有真正變成企業、農戶的自發行動,節水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4、法制不強 。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為,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抓好節水必須充分考慮節水工作的特點,既要靠市場推動,也要加強政府行為。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才可能促進我國的節水工作躍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