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掌握生產資源
擴展閱讀
怎麼在網上發布電影資源 2025-02-07 23:53:48

如何掌握生產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7-23 20:12:24

1. 企業如何正確獲取資源

一般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只依賴於一種主要途徑來獲取資源。有些企業的大部分資源都是自己研發的,有些偏重授權許可或合資,還有一些則專注於並購。 在資源開發出現問題時,企業往往把它歸咎於執行不力。但作者的研究顯示,資源獲取方式才是成功的關鍵。與採用單一途徑的企業相比,通過多種方式獲取資源的企業更有優勢:它們在未來5年內繼續經營的概率比那些主要依賴聯盟的企業高46%,比專注於並購的企業高26%,比堅持內部研發的企業高12%。在疏於關注自己所用策略的管理者中,有54%的人獲取資源的失敗率較高;而在那些全面評估並謹慎選擇各種途徑的管理者中,只有20%的人出現較高的失敗率。 本文作者在過去10年裡進行了大量研究,並與全球眾多行業的管理者進行了廣泛討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框架,能夠幫助你在獲取資源時做出更具戰略性的決策。根據這一框架,你需要考慮三個問題: 你是否已經擁有相關資源?如果你需要的資源與企業現有資源相似,如果你在目標領域強於競爭對手,那麼內部研發新資源要比從外部獲取更快也更有效。這也就是說,大多數漸進式改進最好還是在內部完成。但內部研發也可以激發一些重大項目的誕生。例如,以色列制葯企業泰華公司不僅生產通用名葯,還利用其已有的研發能力以及與眾多科學家的長期合作關系,開始生產專利葯。 你和資源提供者是否有共同的價值認識?如果看起來內部研發能力不足,那麼與外部資源提供者簽訂合同(如授權協議)或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是從外部獲取資源的最簡便方式。但是,只有當雙方對資源價值達成共識時,簽訂采購合同的選擇才可行。如果合作雙方從一開始就沒有達成共識,那麼采購合同恐怕就很難達成。原因在於,如果一方對資源價值的了解少於另一方,它就會因為害怕遭受算計而不願簽署合同。德國博世公司曾打算通過采購合同引進日本電裝公司的空調技術,但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因為電裝公司對資源價值的了解遠多於博世。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考慮是否與外部提供者建立某種更廣泛的聯盟關系,如研發和營銷合作,或者建立獨立的合資企業等。如果雙方無需委派很多人員和部門來協調共同的活動,那麼聯盟關系往往最為有效。 你需要與合作夥伴建立多深的關系?如果建立合作關系無法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者為了獲取所需的資源,需要大量人員和部門的參與,那麼企業收購或許是你的最佳選擇,尤其是當你與資源提供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極為重要的戰略性資產時。當然,企業收購是一種「粗暴」的資源獲取方式,往往會讓收購方付出巨大代價,並干擾其業務的穩定發展。但收購也確實能讓尋求資源的企業在目標資源和現有資源的協調方面掌握主動權。與聯盟相比,它使企業能夠為未來發展構建起一個更加穩定的知識平台;而與單純的許可相比,它也可以使企業匯聚更加全面的資源。

2. 西方經濟學作業,生產資源包括哪些

生產資源即是生產要素,生產要素通常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經濟信息和經濟管理等六種:
1、土地不僅包括其本身,還包括地下的礦藏和地上的自然資源;
2、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
3、資本包括資本貨物(機器設備、廠房建築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和借款等);
4、技術包括文字、表格、數據、配方等有形形態,也包括實際生產經驗、個人的專門技能等無形形態;
5、經濟信息要素是指與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直接相關的消息、情報、數據和知識等;
6、經濟管理要素又稱為生產組織要素或企業家才能要素。

生產要素,指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

生產要素需求的特點: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
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對生產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對生產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企業。
4、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於生產產品,希望從中間接地得到收益。

決定生產要素需求的因素:
生產者對於一種生產要素需求的大小,決定於以下幾個因素: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表示某種單位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大小。
(2)所生產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本身價格的高低。
(4)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
(5)短期和長期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時間因素亦會對要素需求產生影響,因為短期與長期的要素需求彈性不同。

3. 什麼是生產資源

生產某些某件物品所需投入的東西稱之為生產所需的資源也可以叫生產資源。

資源,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資源生產力亦稱「資源生產率」。單位自然資源投入的產出能力。自然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最常見的是能源生產率,或稱「能源效率」,是量度每單位能源的產出率或附加價值。單位資源產生的效益越多,資源利用效率就越高,資源生產力也越高。

要求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產出最多的價值,使廢棄物量減到最小,從而減少經濟活動的不利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