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種質資源保育包括什麼
擴展閱讀
安利的產品應該去哪裡買 2025-02-07 23:22:43
開美甲店擺攤價格怎麼定 2025-02-07 23:14:14

種質資源保育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23 20:49:05

Ⅰ 水稻種質資源的利用包括哪些方面

(1)建立了系統化的水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保護技術。從研究水稻種質資源核心種質入手,提出並驗證了核心種質分層構建指標,構建核心種質並用於資源引進與保護中;根據有利性狀地理分布和等位酶、SSR多樣性的時空變化特點,明確重點引進地區與目標,收集引進水稻資源75 106份;通過比較異質種質SSR位點的動態變化,提出150個單株的適宜繁殖群體和等穗法的收獲方式,建立繁殖更新程序,保證水稻種質的遺傳完整性,從而形成系統化的多樣性保護技術。
(2)建立了標准化的水稻種質資源測試技術。在杭州市、海南省、貴陽市、南京市進行多年多點鑒定評價,研究不同性狀表達程度的分布和變異特徵,分析形態性狀與分子性狀間的相關性,確定水稻種質資源性狀分級范圍,合作制訂國家標准和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填補了國內水稻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標準的空白;鑒定評價2.5萬余份水稻種質,新增資源信息86萬余條,完善了國家資源資料庫。
(3)發掘了一些重要的新基因、新資源。多點多菌株多種接種方法,發掘紋枯病抗源1份,並定位了4個紋枯病抗性QTLs;通過標准化的鑒定評價,獲得一批抗性、氮磷高效利用資源,定位了11個耐旱性、7個氮高效和2個褐飛虱抗性QTLs;創制野栽新種質,創新種質獲品種權1項,發掘出19個優異親本資源並成功應用於育種實踐中,其中密陽83等10個種質已成為核心親本發揮了重要作用。
(4)建立水稻資源共享平台,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向全國水稻研究單位免費提供標准化的資源評價數據和針對性的種質實物35 463份次。利用這些具詳盡評價數據的種質材料,引種單位在Nature發表論文1篇、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4篇,育成品種37個,累計推廣應用6 274萬畝、農民增收25.1億元。

Ⅱ 植物種質資源究竟是研究什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謝謝

主要工作:
資源植物的種類、分布、分類、化學成分;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等等。

Ⅲ 種質資源庫的分類

貯藏環境(主要指溫度和濕度)對種子的壽命影響很大。根據庫內溫、濕度環境的不同,種子貯藏建築可分為5類:①超長期貯藏庫,溫度-18℃,相對濕度40%左右,貯藏期為50年。②長期貯藏庫,溫度-10℃以下,相對濕度30~40%,貯藏期為30年以上;③中期貯藏庫,溫度0~5℃,相對濕度30~40%,貯藏期為15年左右;④短期貯藏庫,溫度10~15℃,相對濕度50~60%,貯藏期為1~3年;⑤普通種子庫,採用自然或機械通風調節庫內溫度,種子貯藏期為3~6個月。超長期貯藏庫、長期貯藏庫、中期貯藏庫和短期貯藏庫都需配備製冷除濕設備。
中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材料分兩級保存。長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長期庫貯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農業科學院(所)或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的中期庫保存。長期庫向各中期庫提供更新用種;各中期庫除向長期庫提供貯存種子外,還向育種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庫可作為各省市種子公司用以保存優良種子的庫房。普通種子庫為保存第二年生產用種的庫房。

Ⅳ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保存

使果樹種質資源不至散失,並能延續下去的資源研究工作內容之一。當自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諸如洪澇、乾旱、嚴寒、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等,都能夠導致種質資源的散失以至滅絕。人類的社會活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加速了對自然界的開發,環境污染,濫伐森林,過度墾荒等又進一步加重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劇了種質資源的散失。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出於集約化的管理和對產量、品質等方面的要求,良種化程度越來越高,使用的品種日趨減少,許多地方品種以及野生資源被閑置或淘汰,也造成了種質資源的大量散失。為了進一步改良現有栽培品種和不斷發掘新作物的需要,必須重視種質資源的保存。

保存的范圍

包括:①國內外栽培品種中的新、老品種和地方品種;②近緣野生種;③有潛在利用價值的野生種、變種、品系。一些地方品種或野生種,盡管品質或產量不夠理想,但具有某些突出的特性,如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等,都是寶貴的種質資源,應該妥善保存。對一些瀕危的種質資源,更要及時收集,避免失去。

保存的方法

大多數果樹用無性繁殖,這與用種子進行繁殖的糧食和蔬菜等作物、在種質資源的保存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果樹種質資源的保存可分為植株保存和離體保存。

植株保存

又分為就地保存和遷地保存。就地保存是在種質資源原來所處的生態環境中,不經遷移,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如劃定各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適於保存成片或瀕危的野生資源。又如人工圈護適於保存稀有的良種單株;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古樹。就地保存的優點在於可以使種質資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繼續生存下去,利於保持種質的穩定和延續;所用成本較少,保存個體較多,同時在研究其起源、演變、發展、生態條件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缺點在於其所處環境往往偏僻,管理、調查都不方便。遷地保存是將種質資源從原產地或次生地引出,置於種質庫、種質資源圃、品種資源圃、原始材料圃等圃地加以保存。以種質資源圃栽植保存果樹種質資源,可以相對集中地保存較多數量,採用良好的栽培措施,妥善管理和保護。在保存的同時可以進行系統觀察和鑒定,積累數據資料,可以提供培育新品種的雜交親本;以及繁育良種用於生產。對多年生的果樹種質資源來說,栽植保存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但是,圃地栽植保存因果樹植株高大,佔地廣,樹種、品種之間性狀不一,不易管理,投資較多;每一品種(系)只能保存少數植株,容易受自然災害或病蟲害的威脅而造成重大損失;為長期保存起見,在栽植一定年份後(多年生果樹植物15~20年)需要進行更新。

資源圃選址應考慮:①具有適合該樹種生存的氣候和土條件,無環境污染和嚴重病蟲為害;②有果樹栽培的基礎和設備條件:③交通便利,便於科研、教學活動和交流。資源圃的建園規劃如道路、灌溉系統、防風林的設計等,按果園建園(見果園規劃)的要求進行。株行距根據該樹種盛果期樹的冠徑、土壤條件、栽培方式等綜合考慮確定。如果通過修剪控制樹冠,可適當密植。保存株數因樹種和品種而異,喬木果樹每品種保存3~5株,灌木和藤本果樹6~8株,草本的20~25株,珍貴資源還可以適當增加株數。植株要按樹種、栽培品種、野生種類等分門別類進行定植。同一樹種當中按成熟期的順序排列,以便管理和觀察。為了節約土地、便於管理,國外曾試驗用矮化砧高度密植保存品種,但發現高度密植時根系交錯,病毒病、根部病害構成危害,如何在實際上應用,尚需研究解決。利用盆栽或者直接栽植於溫室或網室,可以使種質資源避開不利條件和病毒及某些病蟲害的侵襲。由於溫室、網室成本高,空間有限,管理費工,只適於保存少數珍稀的種質資源,難以保存大量種質資源。

離體保存

是在適宜的條件下,用種子、花粉、休眠枝條、分生組織等保存種質資源。離體保存具有保存數量多,便於繁殖,節約土地和勞力,避免不良條件影響等優點。但是有許多實際困難還需要研究解決。

種子保存

簡便易行,但大多數栽培果樹用種子繁殖不能保持種質穩定不變。因此,除少數樹種(包括實生砧木及野生果樹種子)可保存種子之外,多數樹種靠種子保存種質資源尚無實際意義。一部分以種子繁殖的果樹如核桃、山核桃、栗、榛、人心果、香榧等,當它們的種子含水量降低到12~31%(因種類而不同)時,生活力即下降,這類種子被稱為頑拗型(recal-ci trant)種子,尚無妥當的長期保存方法。

花粉保存

在適宜條件下,存貯花粉以達到保存種質的目的。影響花粉生活力的因素與種子類似,主要是溫度與水分。花粉的貯存年限遠較種子為短。薔薇科(Rosaceae)、松科(Pinaceae)等的花粉壽命較長。日本的後澤、澀川報道(1951年)蘋果花粉在-20℃條件下貯藏達9年。維塞(Tys Visser 1955年)將蘋果花粉貯藏在液態空氣中(-190℃)經2年花粉仍保持新鮮。由於貯藏條件了解不夠,用花粉長期保存種質資源在目前還有困難。貯藏的花粉用來進行果樹品種的改良雖具有實際意義,但花粉並不能保持原來種質的穩定延續,還存在著如何用花粉重新組合成原來二倍體植株的難題。

營養體保存

休眠期的枝條在低溫(-2~2℃)保濕(相對濕度96~98%,可包塑料薄膜保持適宜范圍)條件下可以短期貯藏。但是,保存種質資源起碼要求貯藏10年,果樹營養體長期冷凍貯藏的技術,現時還未達到實用階段。日本曾開展了多年生木本果樹種質資源長期保存的研究,1976年報道在5℃條件下,已成功地將葡萄、梨等的插條、接穗保存2年。酒井昭(1977年)發現:將蘋果枝條通過逐步降溫至-40℃的預冷,然後置於液氮(-70~-90℃)中冷凍保存,木質部在-40℃即受凍,但韌皮部和休眠芽在-90℃仍能生存,枝條融解後芽接成活率可達80%,長期貯存時的條件,適宜貯藏的營養體,貯藏期間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進行再繁殖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分生組織保存

高等植物的分生組織有胚的特性,可以分化出新的組織和器官。這種特性及組織培養技術的發展,為使用分生組織保存種質資源提供了可能(見組織培養、莖尖培養)。利用分生組織繁殖新的個體,可以有很高的繁殖系數,並能提供無病毒、無病蟲的個體。由分生組織育出的幼小植株、培養在瓊脂培養基上面生長緩慢。每隔半年或一年轉移帶有適當葉片的莖段,能夠使之不斷延續下去,這樣的植株稱為分生無性系(mericlones)。這一技術對於保存那些有頑拗型種子的果樹很有價值。

總括來說,如果單純以保存種質資源為目的,離體保存開辟了一些新的途徑,但如果同時要對種質資源進行觀察和評價,則仍要進行栽植保存。在栽植保存中可以對種質資源的植物學特徵、生物學特性、果實經濟性狀等進行系統觀察,並按統一表格記載。無論何種保存方式都要有詳細的記載檔案(見資源記載檔案)。

Ⅳ 種質資源的重要性是什麼

保護種質資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種質資源是極其珍貴的農業遺產與自然資源。隨著自然資源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新品種或雜交種的推廣,使得很多老品種,特別是古老的地方品種逐漸被淘汰,因而使通過長期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所形成的某些重要遺傳資源有消失的危險。而且新品種代替老品種進行得很快,往往出現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大面積推廣某一二個經濟價值高的優良新品種。一旦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或者出現新的病害,就會造成毀滅性的損失。植物種質流失的嚴重後果,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Ⅵ 天麻種質資源圃包括什麼

天麻種質資源圃是一個用於保存和管理天麻種子、幼苗和成株的地方,旨正皮在保護和繁育該植物的種質資源。具體來說,天麻種質資源圃包括以下內容:

  • 天麻種子:種質資源圃收集、保存和管理天麻的種子,這些種子可以用於種植和繁殖天麻。

  • 天麻幼苗:種質資源圃培育和保存天麻幼苗,這些幼苗可以用於種植和繁殖天麻。

  • 天麻成株:種質資源圃保護和管理天麻成株,這些成株可以用於觀賞、繁殖和研究。

  • 種質資源信息:種陸缺質資源圃收集和整理與天麻相關的種質資源信息,包括天麻的遺傳背景、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等。

  • 種質資源研究:種質資源圃還為研究人員提供天麻種質資源早清辯,用於天麻的遺傳改良、種植技術改進、葯用成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Ⅶ 種質資源都包括什麼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系指農作物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范圍。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表現自身的遺傳現象,它是生命延結和種族繁延的保證。農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就是對遺傳現象生動的描述。豆和瓜的繁衍就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

在生物細胞里,有許多稱之為染色體的雙螺旋長鏈,它是由一種生物大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簡寫作DAN)組成。DAN分子是由4種核苷酸錯綜復雜的排列組合構成的長鏈,生物的遺傳信息即寓於脫氧核糖核酸之上,DAN很長,核苷酸很小。因此,一個DAN分子包含的遺傳密碼數量十分驚人。如果把一個核苷酸當作一個字元的話,那麼一個普通植物細胞里貯存的遺傳信息,大概相當於一個小型圖書館全部藏書的字數。生物界如此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其奧妙即在於此。

地球上約有100萬種動物、30萬種植物和很多微生物,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只要發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為培育農畜新品種開辟廣闊天地。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將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來,貯存在一個「倉庫」中,這個倉庫就稱之為「基因庫」,通俗的名稱叫「種質庫」。用以保存種質資源,庫內有先進的保溫隔濕的結構和空調儀器,常年保持著低溫乾燥環境,減緩種子新陳代謝,延長種子壽命,使種子在幾年乃至近百年仍不喪失原有的遺傳性和發芽能力。實際上,單個的基因——DAN片段很不便於分離和貯存。基因庫中收藏的品種乃是完好的基組合——農作物種子或者組織細胞。因為農作物品種的基因組成已經查明,並已繪製成基因圖貯存在電腦里,待需要應用某種特殊基因時,只要提取相應的種質材料進行遺傳分離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基因庫,科學家索取任何育種材料都會得心應手,可以直接應用於雜交育種工作,培育所需的有用的新品種或新物種。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類種質庫500多座,收藏種質資源180多萬份。其中,禾穀類120萬份,豆類35萬份,根莖類8萬份,飼料類20萬份。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種質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種質庫,收藏種質二十多萬份。設置於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種質庫,收藏種質七萬多份。種質庫為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