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自然原因:北方地區主要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且降水總量一般小於1000mm,降水量量不多。加之全球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加,導致水資源總剩量減少。
2、人為原因:工農業大量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浪費嚴重;過度開采地下水;破壞植被和濕地,使地表及地下蓄水減少等。
規律:在解決資源性問題時,原因分析一般都是從自然和人為兩大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是本宴世源,而人為因素復雜,也是導致問題凸顯得直接原因。
(1)我國水資源有什麼分布不均的問題擴展閱讀
水資源時空變化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全晌漏肢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搜缺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上述水資源特點是造成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貳』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在分布上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徵。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於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地表徑流的分布趨勢,基本上與降水量相似,但地區分布的不均勻性比降水量更為嚴重。總的來說,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人均佔有水量約為全國均值的1.6倍,畝均占水量為全國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諸河片人均佔有水資源量達全國均值的15倍,畝均佔有水量達全國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卻分別佔到全國的34%和39%。尤其是海灤河片,人均和畝均水量都是全國的最低值,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6%,畝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4%,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4.5倍,畝均水量為9.1倍;西南諸河與海灤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後者的89倍,畝均水量為87倍。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由水循環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時間上的變化很不穩定,因此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具有不均勻性。尤其是我國位於世界著名的東亞季風區,屬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都相當大,而且貧水地區的變化一般大於豐水地區。據統計,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華北、東北的一些地區可達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南方為2~4倍,在北方為3~6倍。年徑流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長江、珠江、松花江為2~3倍,黃河為4倍,淮河為15倍,海河則高達20倍。而且年際間還存在著連豐、連枯的現象,如黃河1922~1932年連續11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現過連續11年和連續13年的枯、豐年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徑流量年際間的懸殊差別和年內高度集中的特點,不僅給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了困難,也是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產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叄』 寫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及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
(1)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呈現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的特點,解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修建水庫. (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上的特點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辦法是跨流域調水. (3)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調到華北和西北地區,解決這些地區的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計劃是從長江下游揚州(城市)取長江水,主要利用京杭運河輸送,直達山東與天津. (4)中線方案利用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自流北上,一直流向北京. 故答案為: (1)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修建水庫;(2)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調水;(3)長江;華北;西北;揚州;京杭;(4)丹江口.『肆』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原因
造成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季風氣候,夏季風特點是高溫多雨,冬季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
從空間分布來講,水資源因東部靠近沿海且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西部深居內陸而形成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受海陸因素影響及夏季風影響)。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4)我國水資源有什麼分布不均的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約6萬億立方米,摺合年降水深為628毫米, 比亞洲平均年降水深少114毫米。
根據1956~1979年同步期年徑流資料分析計算,全國河川年徑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為27120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4年—遇)為24530億立方米,嚴重乾旱年(20年一遇)為22420億立方米。
全國地下水礦化度小於2克/升的淡水區面積(不包括沙漠面積)約86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年補給量為8250億立方米。
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河川徑流中包括很大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動態地下水也有一部分由河川徑流所補給,故不能將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補給量相加作為水資源總量,應扣除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重復水量。
根據1985年《中國水資源評價》的資料, 這項重復水量達7320億立方米, 全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041億立方米。分區水資源見表。中國河川徑流總量與世界各國比較,次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等五國,居世界第六位。
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年徑流量267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1/4;按耕地平均每畝佔有年徑流量1800立方米,約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2/3。
『伍』 中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季風氣候,夏季風特點是高溫多雨,冬季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
(5)我國水資源有什麼分布不均的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和時程變化的兩大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
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很大,並有少水年或多水年連續出現。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北方大於南方,黃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中出現過連續11~13年的枯水期,也出現過連續7~9年的豐水期。有的年份發生北旱南澇,另外一些年份又出現北澇南旱。上述水資源特點是造成中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