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景區運營管理及盈利模式是怎麼樣的
建立專業景區管理公司形成統一營銷中心
1、景區管理公司的定位和職能
為保證景區業務的相關能力建設,整合景區資源,提升整體品牌和效益,需要組織架構進行匹配,建立景區專業公司具有其必要性。
定位:運營協調中心、品牌整合中心、戰略規劃中心、人才培養中心
職能:(1)明確景區業務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建立景區業務的盈利模式,挖掘盈利能力。(2)協調景區內的品牌建設,對景區業務整體的品牌進行設計與推廣,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集中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建立相關流程制度。(4)培養景區人才,建立自己的景區管理團隊,確保日常經營和輸出管理的人才數量。
2、統一品牌,集中產品作戰
將景區及相應產品的品牌進行統籌規劃,統一規則,從長期及整體的戰略的眼光來看品牌營銷。通過合理的品牌定位、品牌營銷與品牌傳播,在遊客數量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在遊客中建立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以鼓勵遊客積極宣傳景區,產生品牌效應。這需要對品牌所蘊含的產品、價值、文化及管理進行相應的定位,並將其貫穿整個運營流程,轉化為可以傳播的信息及口號,確定品牌要素及傳播渠道,並注意後續機制對品牌營銷的監督與追蹤效果。
3、開發網路營銷渠道
現有的旅遊業態較為健全:旅行社、酒店、芒果網、景區、度假區、客運、高爾夫、演藝。充分運用旅遊板塊內部資源,積極拓展與系統內旅行社、公司、景區產品、在線旅遊平台的合作,將網站作為統一的產品展示、銷售及客戶資源共享的平台,使各旅遊業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完善的網路覆蓋,實現客戶資源共享。
推出不同類型的會員卡、儲值消費卡等,建立起龐大的客戶群,持卡的客戶可以在集團下屬的各個旅遊景區、酒店、客運、旅行社等進行消費、折扣優惠;與各大航空公司、商家等進行合作聯盟,實現資源共享,讓客戶感到尊貴與自豪,真正體現周到體貼的服務理念。
分析客戶類型建立相應的營銷渠道
1、分析客戶:通過對目標客戶類型、年齡、收入、地域等條件的分析,總結出客戶的消費能力、逗留時間等,結合不同類型的自助游遊客、旅行團遊客及機構客戶來定位景區產品的類型及特點,並進行相應的市場推廣。
2、構建渠道:通過構建景區的營銷渠道,分別針對不同類型客戶,贏得大量的客源。對於機構大客戶直銷,可建立相應體系,拓展客戶關系,承接大型跨國企業、上市公司和行業領先公司的會議、度假、展覽、商品發布活動等;對於旅行團遊客,則可積極拓展全國范圍內的各大旅行社的合作,並運用旅行社板塊內部資源,這一般會在項目投入運營的初期為景區貢獻客源;對於自助游遊客,可通過品牌推廣進行接觸,在項目運營的初期進行一定的廣告營銷,並通過網路、便捷的售票方式使自助游遊客更容易來到景區。
3、營銷工具:在構建出景區的營銷渠道後,在眾多的營銷工具如廣告、贊助、市場調研、網路、促銷、印刷品、公共關系、媒體等中進行篩選,以選擇最適合的工具與內容。
加強專業化經營兼顧租賃外包
進行景區投資時,需要對產品及服務要素進行評估,通過項目在整體戰略中的重要性、品牌影響力、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經營能力等方面確定哪些項目進行自營,同時考慮哪些項目需要利用社會資源。
1、集中精力於自身經營經驗豐富、管理良好的項目
自營主要是指完全依靠景區板塊的內部資源,由景區的核心團隊進行經營,將核心的溫泉、酒店等專項項目、特色項目做好,提高利潤率水平,並可充分利用集團的資源,經營各類核心產口。
2、對其他非重點項目進行招商引資,租賃外包
外包出租主要是依靠景區板塊外的資源進行經營。外包經營一般會將項目的人員及資源集中在獲得土地、自然資源以及經營優勢項目上,保證收益率,通過外包獲得穩定而且理想的收益,不用過多地牽涉在日常的細節經營中。
在項目外包時,需要對外包供貨商的資質及質量進行嚴格的評估,考慮其與景區定位是否相符,並合理制定收益要求,關注產品定價、質量與豐富性,相互達成協議,選擇國際知名連鎖品牌或經營成熟集團,有利於豐富景區產品,擴大客源。同時定期、持續對供貨商進行評估,確保供貨商提供合理、良好的服務與產品,設立淘汰與再選擇制度,保證供貨商與景區的發展相一致。
隨著景區運營能力的加強,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形成景區系列標准,考慮打包上市,推陳出新,創造自己的造血功能。
『貳』 城市建設政府收益項目有哪些
自然資源項目、金融項目、醫療項目、公共設施項目等。
政府對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帶領社會發展,協調社會資源。政府就好比杠桿,總是在社會中扮演者無形的手,協調社會資源。一般政府收益的項目,幾乎都是關乎到自然資源、金融、民生健康、公共設施等其他項目。
自然資源項目,一般是山水、樹林,不可再生資源。眾所周知,幅員遼闊的中國,雖然地域遼闊,但是資源分配不均衡,為了平衡這些資源,政府會建立一些設施,有助於資源協調,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些就是典型代表。
金融項目,首先金融行業關乎人民幣發行的行業,這樣機密的工作,怎能讓私人銀行發行;其次國家要依據市場通過率,調解市場價格和匯率變化。第三利用儲備資金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也是有利於本國政策的制定,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醫療項目,在我國民生大於天,為了提高公共健康,政府會投資醫院建設和健身設備定點投入,鼓勵人們積極投保和積極健身,加強全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有利於政府對醫療政策制定。
公共設施項目,我國如今能夠取得快速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公路的建設。公路建設也是政府重大投資之一。在建國之初我國公路聊聊無幾,幾乎都是土路,如今交通發達,不僅有公路,而且還有高速鐵路等。
『叄』 礦產資源收益及其分配研究
在一些聯邦制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絕大多數是由省(州)政府控制[36]。不管礦產資源賦存量有多少,從勘探證的申辦到礦山閉坑,基本上均由各省辦理,聯邦不幹預其具體過程,除非涉及省間關系的協調、公民意見較大的環境問題、復墾問題等。在利益分配上,各省(州)擁有獨立的稅收立法權。
加拿大的油氣稅制分為兩個層次:聯邦稅和省稅。聯邦稅又分為聯邦所得稅和聯邦礦區使用費,聯邦所得稅適用於各省,但聯邦礦區使用費僅用於直接由聯邦負責管理的油氣資源。各省基本上直接負責其管轄境內的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生產,並徵收省所得稅、省礦區使用費以及其他稅費[37]。美國各州則一直在收取自然資源的開采權使用費、跨州稅以及其他稅收。路易斯安那州率先對聯邦控制的外大陸架上的天然氣征稅,蒙大拿州也對煤徵收30%的跨州稅[38]。跨州稅的納稅人是在本州從事礦山開採的居民或企業,但負稅人卻是資源的需求者或消費者。由於自然資源在各州的分布極不均衡,因此,跨州稅的收取使某些州憑借自然資源的稟賦優勢,從其他州聚集了大量的稅收收入。此外,一些州掌握著埋藏有資源的土地,從聯邦政府獲得一份租賃收入,還有一些州對當地的資源儲藏徵收財產稅。
加拿大的稅收均等化方案根據各省的征稅能力來提供轉移支付。其做法是,1962年以前,以稅收收入最高的兩個省的人均稅收(含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和遺產稅)為基礎,進行轉移支付。1962年後又加上資源稅。1967年該方案有了兩個轉變:一是將用來計算人均稅收的稅種由4種擴展為16種;二是不再根據收入最高的兩省的人均稅收對貧困省進行轉移支付,而代之以全國平均的人均稅收水平。在加拿大1972年確定的轉移支付公式中,對9種與資源有關的稅做了不同於其他稅收的處理,目的是降低因資源稟賦而導致的不平等程度[39]。如阿爾伯塔省因能源價格上漲而獲得了一筆飛來橫財,聯邦政府就從其一般性收入中增加用於平衡的支出,以支援那些貧窮或缺乏資源的省份。
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立法和政策,將利益分配下放。這些國家有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委內瑞拉等。印度尼西亞將收益權下放,允許地方政府擁有區域內礦產稅收益的80%[40]。在巴西,除權利金歸土地所有者外,各種稅收、權利金和費用在聯邦、州和市三個層次上徵收。在迦納,主要稅收和權利金收入是由中央政府徵收的,但同時設立了兩種機制來確保一部分收入流入更低層次的政府。其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中央政府徵收的至少5%收入要轉給地方政府,不管這種收入來自哪個地方;二是設立采礦發展基金,權利金的20%要注入這一基金,這一基金的一半收入應給當地政府。
在單一制國家,礦產資源歸中央所有,礦租由中央財政統一支配。對於能源富集區的產業轉型,通過轉移支付等形式來給予補償。德國的資源型區域轉型的籌資形式包括政府投資或政府貸款、向用戶徵收煤炭附加費和補貼稅、發行土地發展基金債券等[41]。例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的魯爾礦區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出現主導產業衰退、大量工人失業、生態環境惡化、人口外流等問題。政府及時採取了保護煤炭工業的政策,給煤炭工業提供價格補貼、礦工津貼和退休金補貼、關閉礦井補助和研究開發補助等,這才逐漸擺脫了困境,成為世界著名的煤炭綜合開發基地。
日本產煤地域地方財政支援對策包括產煤地域振興臨時支付金、產煤地域活性事業補助金和地方支付稅的特例等三種[42]。在礦井關閉前,給予發展多種經營補助和無息貸款,為關閉後的人員安置創造條件。政府規定,失業煤炭工人的培訓費用由煤炭企業或接收單位負擔,政府給予相應補貼。政府為下崗失業職工提供生活補貼和求職資助,並為接收下崗職工的企業按用人比例給予差別獎勵。
在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礦產資源收益主要來自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及礦業權價款。其中資源稅屬於地方稅,近海石油資源稅歸中央政府,其他資源稅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礦產資源補償費就地上繳中央金庫,中央與省、直轄市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分成比例為5:5,中央和自治區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分成比例為4:6。采礦權價款收入自2006年9月1日起,按固定比例進行分成,價款收入20%歸中央所有,80%歸地方政府所有,省、市、縣分成比例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從我國現行的礦產資源收益分配現狀來看,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以中央政府為主體,收益的絕大部分歸國家所有,資源開發企業在資源開發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資源所在地在利益分配上處於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