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教育行業如何資源共享
擴展閱讀
哪裡購買邁瑞產品 2025-02-07 17:51:10

教育行業如何資源共享

發布時間: 2023-07-26 17:56:17

❶ 家庭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共享機制有哪些

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必須要滿足一下三點:
1)、觀念、共識、規則和機制是資源共建共享的四個必要因素;
2)、資源共建共享要努力實現標准化、市場化和產業化;
3)推進共建共享, 建立共享機制的程序和步驟。
具體來說,應該做到如下內容:要實現高校網路教育資源共享,高校之間就要相互溝通,交換服務信息,進行合作,這是高校網路教育資源共享內在的組織啟動機制。影響我國網路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制度、規范化的管理以及法律還不是很健全。我國需要建立統一規范的技術標准,對資源建設的質量和部門要盡快統一我國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促使應用系統的設計以及相關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按照統一標准執行,並為兩者之間的整合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各院校、企業應自覺遵守和採用統一的技術規范,開發建設一批能跨平台使用、可相互共享的優質網路教學資源,支持最終實現教學資源的全面共享。她總結,要實現高校網路教育資源共享,從微觀上要有合理的組織啟動機制,必須綜合考慮高校之間的差異,選擇適合的網路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激發高校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從宏觀上要完善保障和協調網路教育資源共享的政策法規;制定提高高校網路教育資源共享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技術標准和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

❷ 如何改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共享機制各抒己見哈

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探討
金 單
(義烏工商學院旅遊系,浙江義烏322000)
摘 要:社區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社區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目前制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的因素主要有應試教育盛行、社區意識淡漠、缺乏統籌協調機制等,因而影響了共享的效果。為此,要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增強社區意識,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提高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效果。
關鍵詞: 教育資源;社區資源;社區教育;共享。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及「建設學習型社會」口號的提出,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展並日益受到重視。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社區資源及教育資源的支撐,為了使社區內的教育資源及其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以便在資源整合的情況下更好地開展
社區教育,有必要對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進行探討。
一、社區資源、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關系分析
目前對於社區資源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進行社區建設過程中以及一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社區資源的概念做出了相應的界定,如認為「社區資源是指社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區屬部門特別是學校擁有的文化、教育、體育、娛樂設施和場地、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社區資源是指社區范圍內可用來提供服務的資源」;「社區資源是一切可供社區需求的資源」;「社區資源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資源,是一個具體社區能夠掌握、支配和動員的各種現實的社會資源」等。從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區資源內容豐富。實際上社區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普教、職教、成教和高教等各類學校教育資源,各類社會公共教育資源,各類企事業單位個人掌握的教育資源,以及一切能夠起到教
育作用的資源因素,而豐富的教育資源滲透在各類社區資源當中。隨著社區教育的開展,社區教育資源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所提及。社區教育資源不同於教育資源,並不是所有的教育資源都是社區教育資源,如一所高校如果它的教育資源不對社區開放,那麼這類教育資源就不能稱為社區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應該是社區資源中能夠被社區掌握、支配和動員以開展社區教育的各種現實的社區資源。要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就要整合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從而形成社區教育資源。
二、社區教育的兩大主要板塊
實現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共享的目的就是整合更多的社區教育資源以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以社區為依託,以全體社區成員為對象,以提高居民整體素質為宗旨,是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統一。社區教育從內容分類,可分為文化基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科學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齡層次又可分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等。除了上述分類外,為了更好地研究社區教育,可從受教育對象主要是系統教育序列中的學生為主,還是以社區居民為主,將社區教育分為兩大板塊: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和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是按學校的條件及需要,發展與社區的教育合作,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社區歸屬感、公民責任等教育目標,致力培養在校學生和年輕一代的品德、學養、技能和對社會的歸屬感,鼓勵青年人不斷追求新知識,勇於創新,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同時也讓社區人士有享用學校設施及活動的機會,學校也為社區提供切合時宜的教育活動。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則以建立與市民互助的關系為基礎,鼓勵市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提高市民的覺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建設一個互相尊重和團結的社區。
三、目前制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的因素
1.應試教育盛行及社區意識淡漠使社區教育不能深度開展
要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共享,必須有社區教育的推動。然而,社區教育的兩大板塊,即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和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的開展,都有各自的制約因素。應試教育盛行使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難以深入開展。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選拔手段,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是一個嚴酷的生存法則,影響到教育領域,便加劇了考試的應用。近年來,由於深厚的社會背景和客觀環境,應試教育在中國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日益盛行,所以出現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而應試教育卻大行其道的現象。應試教育的盛行使學校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學生的個人興趣被抹殺了,每天陷入各種各樣的、題型怪異的題海中,對於學生的品德如何、修養怎樣、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強弱等這些關系孩子生命的寶貴知識全都被忽視了。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往往忽視甚至不屑開展以育人為目標,充
分利用社區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這些社區教育活動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行為規范養成等教育系列活動,以及融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內容於一體的課外興趣活動。學校沒有推動學生社區教育的內在動力,也就不會積極參與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淡漠也使社區組織的社區教育不能深入與廣泛開展。目前我國社會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居民異質性較強,地域觀念變得淡漠,加上城市生活的高節奏,使社區居民一般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社區內居民進行交往,也很少同鄰居往來,只是在涉及個人的經濟利益事宜時才同他人聯系。社區發展不完善,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較為淡漠,在調動社區資源促進社區教育、社區建設與發展上還比較遲緩。
2.缺乏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
目前,社區各部門、單位參與整合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態度各不相同。由於部門和單位之間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場地設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部門和單位在參與意識和行動上存在較大差別,資源充足的部門和單位積極性不高,而積極參與的部門和單位又缺少人、財、物和設施資源。這種認識上的差異性和動因上強弱不對稱性,對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無疑是一道障礙。為協調各部門和單位利益,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資源整合的統籌協調機制。但目前我國還缺乏較為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政府在推動社區教育、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方面統籌協調的力度不夠,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政府相關單位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夠,往往在本部門的工作方案中很少涉及社區教育。而在社區教育開展較為成功的香港,不僅有教育統籌局與民政事務局負責社區教育的整體政策及規劃,而且衛生福利、規劃環境及廉政公署等部門制定的施政方案中也常常涉及社區教育的提供。我國不少地方開展社區教育沒有統籌規劃,而實際上開展社區教育往往會涉及多個部門,若缺乏必要的統籌協調機制,開展社區教育就會遇到諸多困難,這樣不利於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
3.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共享的效果還有待提高
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資源在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開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資源整合共享帶來的效果還有待提高。如在一些城市裡,科技館、博物館免費向學生開放,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專業講解,學生在參觀過程中只不過是走馬觀花,收效甚微。另外,在社區針對居民開展的社區教育過程中,由於學校等教育機構派出的上課培訓教師不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及特點,社區居民反映收獲不多。諸如此類事例都說明,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實際效果還有待提高,只有較好的資源共享效果才能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利用。
四、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1.進一步倡導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及提高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
為加強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提高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機構等參與構建社區資源和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熱情,應進一步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 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 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素質教育的目標光靠學校教育已經無法實現,必須把眼 光投向廣闊的社會,開發利用新的教育資源,在利用社區資源上作大文章。要讓教育者們意識到社區教育是學科教育內容的延續和拓展,是學校育人的延續和拓展,是學生管理的延續和拓展。要加強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還應強化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倡導終生教育及學習型社會的構 建。要努力改善社區環境,包括社區綠化、衛生、治安、人際關系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個社區綠化 搞得好,空氣清新舒適;衛生做得好,處處干凈整潔;治安維持得好,讓人倍感安全;人際關系協調得 好,人人和睦相處,那麼就會讓社區居民產生清新感、舒適感、安全感、協調感,從而從內心深處萌生對 社區的美感、信任感、依戀感,而這一過程就是社區意識逐步形成及加強的過程。另外,要讓社區居民意 識到終生接受教育其實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是生存的需要。在生存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為了能夠更 好地適應這種環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是不被淘汰的必要條件。二是精神的需要。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 人總是希望能有更好更多的精神享受,而這樣的享受要有足夠的理解與欣賞能力才行,這種理解與欣賞能力只有通過接受教育與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合才能夠得到。當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形成以及終生教育需要產生時,就會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社區教育,需求的加強將有助於推動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
2.建立起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
在實施社區教育的過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統籌、多方參與的社區教育格局。可成立專門的社區教育領導機構———社區教育委員會,由教委、街道辦、公安、團委、婦聯等部門組成,各部門的負責人為委員會委員。為分清各部門的職責任務,並協調各部門的工作以開展社區教育,可制定社區教育委員會章程,以確定包括街道、婦聯、團委、工會、文化、公安、司法、衛生、體育、文明委在內的社區單位在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為配合社區教育的開展,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社區內各個學校要確定分管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工作的領導,在所在街道(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統籌下,共同商量制定共建、共享方案和具體管理制度,明確社區與學校各自的職責任務。要確定學校開放的場所、時間、對象、管理人員、進出要求、注意事項。使用學校資源所必須開支的人員管理費、設備損耗費、水電費等,應本著友好合作、互利互惠的精神,由學校與社區洽談解決。
3.提高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效果
深入挖掘社區資源,開展符合青少年特點的社區教育活動。利用社區資源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化水平,使他們真正學到許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識。避免那些形式主義的活動,使社區教育達到實際效果。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包括培訓授課場地的提供、師資力量的支持以及為開展相關教育活動需要的幫助這些針對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活動,應符合和滿足廣大居民的需求,以達到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活動的真正目的。
作者簡介:金 單(1979 ),女,浙江義烏人,講師,從事旅遊經濟研究
參考文獻:
[1] 葉南客.試論旅遊資源所有權與經營相分離[J].學海, 2002(5).
[2] 吳新葉,吳洪法.配置與調適———現階段社區資源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2(2).
[3] 許 芸.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3).
[4] 蔡志海.社區意識與我國的社區資源動員[J].蘭州學刊, 2001(1).
[5] 江漢石油管理局教育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大力推進社區教育[J].湖北教育, 2000(7).
[6] 李立綱,谷 禾.城市居民社區資源共享研究[J].雲南社會科學, 2001(5).
The ShareM echanism Research in Ecation and DistrictResource
JIN Dan
(Department oftourism, Yiwu commence college, Yiwu322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s steps in district ecation, itmust share district and ecation resource posi-
tively. But some problems are existing, like districtconsciousness is fain,t overall coordinationmechanics is lack,
etc. Thus, we should enhance quality and lifelong ecation, raise districtconsciousness, perfectoverall coordina-
tion system, so that to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affection in ecation and district resource.
Key words:ecation resource; district resource; district ecation; share
〔責任編輯:楊臨潁〕

世界上沒有毫無價值的文章,只有不同的角度!希望你能找到關於它的價值角度!

❸ 【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資源共享淺析】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後

【摘要】縱觀世界各地的名校,其教學資源優質而豐富,教師也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優質資源的共享不僅能很快提升教學質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更利於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對高校的發展也有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對策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指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50%時。自1990年來,我國高校連續擴招,毛入學率達到22%,高等教育進入大櫻讓虧眾化階段。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教育數量擴張速度遠遠高過教育質量的跟進速度,導致教育質量普片下滑:其次,各校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社會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競爭加劇,高質量的人才是核心競爭力。高校的優質之源共享,不僅可以使教育資源的價值最大化;而且,對高校整體的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一、高校優質資源的現狀分析
長期形成的我國高等教育封閉式辦學的傳統制約著高校資源的共享,同時高校各自別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心理上的隔閡也使高校的資源共享產生了困難,包括國家投入巨資立項建設在內的優資資源也得不到推廣應用。很多高校害怕因為優質資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削弱自己的競爭力,甚至會喪失自己的品牌[1]。我們應該淡化這種觀念,站在全球化競爭的角度來看問題,整體加強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高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創新,使我國教育有更高層次的飛躍。
二、高校優質資源共享方式的探討
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需要一個完整的機制,我們應根據節約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強化組織間的合作,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開放高效的共享平台,促進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1.教師資源共享。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教師資源的缺乏問題也逐漸顯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學科的多樣化、專業化,則需要更多的教師去培養這些社會所需人才。如我們可以建立教師資源共享網,鼓勵教師跨校兼課,使好老師成為更多學生的共同財富;建立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庫;建立教學督導員庫;互享高水平學術講座等。
2.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路共享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著力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以政府主導,高等學校自主建設,專家、高校師生和社會力量參與評價遴選為建設模式,創新機制,以原國家精品課程為基礎,優化結構、轉型升級、多級聯動、共建共享。[2]國家早就進行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工作[3],並且這項工程得到很多高校的積極響應,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3.信息資源共享。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且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各地區經濟、教育發展水平不同,東部和沿海城市教育更為發達,而西部和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等諸多原因,致使我國教育優質資源分布區域不均衡,而這已成為影響教育公平與社會公正的重要障礙。因此,我們應通過信息化,跨越地理區域因素,彌補西部滑唯和偏遠地區教育質量過低,使我國高等教育全面平衡的發展。
(1)網路課堂。高校教學中利用國家信息網、教育網和全國脊神高校互聯網上的各種教育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優秀的教師通過網路向各地高校學生講授知識,然後通過視頻和郵件與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得到優質教學。
(2)網路圖書。如今的時代是信息化時代,網路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路顯著提高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的效率並且使之更加豐富,完善。在網路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的今天,讀者的信息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希望通過網路獲取廣泛的、多樣的、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因此早期的以館際互借為主要標志的資源共享方式,正在由網路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模式所取代,能以較低成本將其他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作為本館藏書的延伸,彌補各自館藏的不足,為高校師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務,真正實現文獻資源的共享,提高整個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中的信息資源保障能力。
(3)教育管理模式。我國各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差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術水平、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加強高校隊伍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目標,所以各高校間可以相互借鑒、學習各自在教育管理中的寶貴經驗,認真貫徹和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指示,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4)科研動態。高校科研的基層組織模式多以課題組為單位,以小型、封閉式的研究居多,不利於在綜合大項目、大課題上實現重大突破,取得重大成果,更談不上參與國際競爭。現代科研理念最重要的是信息與資源共享,合作探討是科研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強以科技人才資源、科技文獻和科學數據資源、大型科學儀器資源,研究實驗基地資源為重點的資料庫建設,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這樣有利於於國際內外科技研究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不同學術的交流融合,不同思維的碰撞,極大的提高了各高校間的學術實力,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團結合作精神。
三、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質量監控
高校應建立包括學校、學生、企業在內的完善的教育質量評估與反饋的監控體系[8],全方位、多層次、廣視野對不同的教育環節進行質量的監控,質量監控是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整個實施過程效果的反饋和監督,更有效促進高效優質資源共享。其中高校教育質量評估系統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內部評估,通過策劃→實施→評估這樣一個程序進行,側重於高校共享資源的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活動和教學運行的環境。二是外部評估,包括社會評估和行政評估,重點在於高校硬體設施的改善、教學任務完成質量和人才培養的方案等等。質量監控對於高校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學成果的一種反映,是改進教學工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部分。科學合理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可以實現教學質量管理的高效化、藝術化,使教學質量持續地提高並進入良性循環軌道,這才是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健康發展和長期存在的根本保證。
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可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使教育結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縮小中西部教育質量差距,培養復合型的全能人才,同時高校間的優質資源共享也有利於相互學習、交流、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提高高校的整體教育水平,提升我國的國際學術水平,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和區域結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
【參考文獻】
[1]周曉芳,肖化.研究生持續擴招形勢下高校資源共享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2004,(6):18~20.
[2]教育部,教高[2011]8號,2011,(13):1~7.
[3]柏偉,何小松.地方高校精品課程優質資源共享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8,(20):94~95.

❹ 如何進行校企合作共建教學資源庫

強化聯合培養制度目前,不少企業只注重用人,不注意育人,特別是勞動密度大的企業,一旦出現人員的流失,往往企業的生產就會受到較大的沖擊,效益受到很大影響。應鼓勵企業與學校開展合作,強化學校企業聯合實施人才培養制度,形成良性循環的企業勞動力供給鏈。學校聯合企業實施人才培養制度,通過調研市場人才需求、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並結合政府發展規劃,圍繞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共同制定人才的培養方案、課程設定和培訓內容等,把學生的理論學習、基礎訓練和生產實踐進行有機地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使企業培訓問題前置、用人矛盾前置,在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的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同時,學校也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幫助形成企業內部的教育與培訓制度。做好企業員工的學歷提高、技能提升培訓,新工藝、新操作的集體輪訓,富餘人員實施轉崗培訓等,共同解決好企業急需解決的生產、管理以及勞動力等方面的難題,讓企業感受到校企合作帶來的巨大便利,極大調動企業主動投入資金和資源。共建技術扶持制度校企之間的合作不僅局限於勞動力資源的培養,也是教學理念和生產實踐的相互結合,是科技能力提升和生產效益提高的合作。中職學校要想吸引企業更好的進行深層次合作,學校本身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是不可缺少重要的因素。如果學校沒有實力較強的科研力量,沒有功能完善的後勤技術服務能力,沒有頗具吸引力的科研開發成果,與社會勞動力培訓機構相比沒有強烈優勢,那麼在校企合作中必然處於從屬地位,企業就不會與學校開展長期密切的合作,校企合作的「雙贏」局面也就不能實現。學校需要不斷加強校企合作技術扶持意識,針對市場和企業發展的需要,著力提升科研技術能力、保障服務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形成吸引企業主動上門尋求合作的影響力,多層次、全方位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提高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構架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目的、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技術扶持創新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學校與企業之間相互進行技術扶持、創新,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開發。節約了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了產能,促進了產業的優化升級;明確了學校科研目標,提供了實際,推動了學校科研能力的發展,提高了學校學質量。這樣,企業為學校提供了動力,學校為企業提升了實力,使校企合作成為雙方的自發行動,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贏」。重視互派交流制度技術人員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也是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聯手企業積極實施的「雙任雙進」制度。企業派管理人員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參與專業設置、教學管理;學校派行政人員兼任企業管理職務,參與經營謀劃、產品研發和生產管理。讓企業的技師進學校擔任老師,把專業知識帶進課堂,用技能經驗指導實訓;選送專業能力較強的老師進企業擔任技師,把先進理念帶進車間、用專業知識指導企業生產、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壯大他們的規模,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讓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參與學校管理、直入課堂,把鮮活的生產實例、最新的企業動態、嚴謹的企業文化引入學校、引進課堂。派老師進去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生產環節,發現技術發展趨勢,熟悉行業所需的新理論、新工藝、新標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科研方向,快速實現科研成果向工藝成品的轉變。學校和企業重視人員互派交流制度,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文化,讓教師近距離了解科研需求,提高了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感,有力地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的進一步落實與發展。健全推廣宣傳制度「酒香也怕巷子深」,校企合作的縱深發展也離不開媒體的推廣和宣傳。健全校企合作推廣宣傳制度,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快速傳播、引領市場的特點,積極開辟版面、開設專欄、增加頻道宣傳報道校企合作的趨勢、動態、優勢和成果等等,不斷擴大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對校企合作的認可度和參與率,讓企業的信息、品牌得到更好的傳播和展示,使學校的形象和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提高。「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良性的制度環境才有良性的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因此,不斷完善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將會有力地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為黨中央提出的「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做出積極的貢獻。

❺ 通過哪些措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在校園內部建立一個資源共享平台,可以各個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人員共享相關資料。例如課件、教育視頻、各種教育資料等等。
目前很多院校都有自己的共享平台,可以向 思昂軟體 了解一下情況。

❻ 如何用互聯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據報道,日前舉行的「互聯網+教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經驗交流現場會上,盧氏模式被國家及省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盧氏模式是三門峽教育的縮影,是藉助互聯網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時代,我們要在確保弱勢群體有公平接受教育機會的同時,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盧氏模式讓我們看到,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貧困、革命老區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中國的鄉村教育能夠在新時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❼ 幼兒園教學資源共享有哪些

資源共享包括:幼兒圖書、教師用書資料、教學工具。
幼兒園資源共享的開拓與整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是幼兒園節約資金的需要,是幼兒發展的呼喚。
在當前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各幼兒園經費普遍緊張,不能為幼兒提供足夠優越和寬敞的教育資金,幼兒園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投入,社會的支持,然而我們也有必要採取措施,使現有資源發揮最大作用,為幼兒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