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水資源的利用有哪些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
加強對海 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 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採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級閃蒸法(MSF),至今利用 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 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為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 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
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
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於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
隨著 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並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 透膜研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
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 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作為"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青島建立3000噸/日 的示範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 。
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 。
目前我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 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凱粗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 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 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
海水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 氣脫硫方法。
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
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 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我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 理體系。
"九五"鍵孫消期間,我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 。
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我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 、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葯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稿知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 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體現。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 ,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 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我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我國沿海地 區的第二水源、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⑵ 開發水資源的方式有哪些要盡量全面!(急急急)
水資源影響國計民生至巨,亦為國家經濟發展基本要素之一。台灣地區水資源條件相當不理想,時間與空間之分布不均,河川又多為坡陡短促,居民生活空間 范圍的地面水污染嚴重,地下水又嚴重超抽,水資源的多次或循環利用不僅不能發揮,更使得可供使用的水資源對象與范圍逐漸窄小,水資源供應的穩定性已明顯地 加速惡化中,季節性缺水的現象也時有所聞。
面對水資源匱乏之隱憂,大部分人仍樂觀地以「每年開發興建一個水庫」來增加供水能力,但張石角教授警告台灣目前水庫淤積情況嚴重,預估 壽命均不長,雖然還有可以開發為水庫之處,但用地取得已越來越困難,蓄水成本也呈直線上升趨勢,力求水資源之開源與節流並重,及朝向永續利用邁進,應為未 來努力的方向。
優先改善家庭污水污染
若以經濟層面考慮,水資源開發之第一優先當是地表川流水(如表),利用攔河堰及進水工程就可取用水源。但台灣地區各河川中、下游都已普 受污染,尤其是西部河川污染更是嚴重,因此加速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及污水處理廠以改善家庭污水污染,才能配合工業與畜牧廢水之管制,而達中、下游水資源之 復生與再用。這項工程若能做好,則第四優先的廢污水再用的可能性就大幅度提高了,也將增大水資源水權的互換與調配的彈性。
可惜目前政府對家庭污水的管理策略,仍過於偏重利用截流系統與海洋放流,平白將水中所含雜質仍比海水為低的家庭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不但未能充分利用自然河川系統之功能,也將浪費大量能源於污水輸送與抽送,甚至持續使沿海海水污染增加,連帶也影響第五順位的海水淡化成本。
近年來,部分地區因水資源缺乏,已有利用海水淡化作為水源之議,但比較起來,廢污水再用可利用多種工程替代方式降低成本,若毒性物質管制適當,甚至可提升為農業、養殖業及工業等用水,發展前途不容忽視。
地下水資源已過度開發
第二優先順位為地下水資源,但台灣目前局部地區已屬過度開發使用狀態,多處臨海地區已有地盤下陷與海水入侵現象。臨海地區,海水與地下 淡水會因壓力平衡而形成一楔形交界面,鹽水之位置在海平面以下,約為淡水高出海平面距離的 40 倍,但若大幅度超抽地下水,淡水部分壓力下降,海水就以鹽水錐形式上升,上升的幅度也以 40 倍速度迅速上揚,甚至地下水就會局部或全面鹽化了。此次高雄林園地區水質鹽化,海水入侵應為主要原因之一。
⑶ 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包括多水源的科學調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綜合利用,廢污水回收處理利用以及鹹淡水混合利用,水庫、蓄水池的防滲處理等。
對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價,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資源並發揮最大效益的優化分配方案,進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利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模糊數學方法,建立優化調度模型,採用計算機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水資源的效益,實現節水增產並保持灌區水資源的良性平衡。
在乾旱缺水的丘陵山區,選擇有一定產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頂,或經過夯實防滲處理的地方,作為雨水匯集區,將雨水引人位置較低的水窖或水窯內儲存,經過凈化處理,供農村人畜飲水和農作物灌溉用水。
在利用地下水為灌溉水源的地區,在維持地下水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確定開采強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對機井進行測試改造,提高機井的出水效率和裝置效率,降低能耗。在井渠結合的灌區,非灌慨季節時,可利用渠道引客水或利用排水溝積蓄雨季降水,人滲補給地下水。
⑷ 水利工程都包括哪些
水利工程包括城鎮供水工程、海塗圍墾工程、水利漁業工程、水利發電工程、港口工程。
1、城鎮供水工程:最早的城鎮供水工程約在公元前2900年已在埃及出現。以後不斷發展。羅馬城於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先後建立了11條向城內供水的輸水道。公元前 312年建成阿匹亞輸水道,水源為泉水,從水源到城市配水點為長約16km的地下暗渠。
2、海塗圍墾工程:在沿海灘塗築堤擋潮、變海為陸,以發展生產的工程。中國的海塗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圍墾潛力很大。
3、水利漁業工程:水利漁業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後形成的水域發展漁業的生產活動。是水利設施的多種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庫庫底的清理,魚苗基地和攔魚。
4、水利發電工程:由建築物來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頭,並以水庫匯集、調節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設備是水輪發電機組。當水流通過水輪機時,水輪機受水流推動而轉動,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再經過變電和輸配電設備將電力送到用戶。
5、港口工程:是興建港口所需的各項工程設施的工程技術,包括港址選擇、工程規劃設計及各項設施(如各種建築物、裝卸設備、系船浮筒、航標等)的修建。
水利工程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水文學、河流動力學、管理學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3、掌握工程結構設計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
4、掌握大中型水利水電樞紐、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技術;
5、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6、具有水利水電工程所必需的測繪制圖、運算和基本工藝操作技能。
⑸ 水資源開發利用
2.3.1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3.1.1 供水工程現狀
蓄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區已建成水庫10處,總庫容1248.4×104m3,興利庫容825×104m3,其中有小(一)型水庫三座(白竹境水庫、五龍水庫和官莊水庫),總庫容1106×104m3,小(二)型水庫兩處,總庫容109.2×104m3。蓄水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7455×104畝,設計年供水能力1445×104m3,實際供水量1225×104m3。
引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區引水工程10處,引水流量6.9m3/s,主要為青獅潭水庫東、西乾渠引水,共7處,引水流量4.8m3/s;三座引水壩(伍仙壩、黃金水坎和冠岩壩),引水流量2.1m3/s,設計年供水能力5901×104m3,實際供水量5654×104m3。
提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247處,裝機容量4261kW,設計年供水能力4908×104m3,實際供水量3096×104m3;工業、生活供水工程主要為自來水和自備水源,設計年供水量20258×104m3,實際供水量15368×104m3。
地下供水工程主要是城市自備地下水井。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區地下水供水能力基本穩定在15×104m3/d,5500×104m3/a。
2.3.1.2 現狀年用水水平
2000年桂林市區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5854×104m3,農村生活用水量736×104m3,合計生活用水量6590×104m3。
市區工業用水主要以低耗水工業主為,如通訊、制葯、橡膠、機電等,相對地,食品行業、機械、無線電等企業耗水量較大。按萬元產值耗水量計算,2000年桂林市區工業用水量為10944×104m3。
市區農業用水量7986×104m3,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7149×104m3,牲畜用水202×104m3,林漁業用水量635×104m3。
2000年桂林市區用水量統計結果見表2.2。
表2.2 2000年桂林市區用水量統計
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持生態與環境功能和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9、10]。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認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的首要原則是生態需水必須優先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環境不至於進一步退化。因此,生態環境需水估算問題就成為生態環境建設依據的重要基礎。就桂林而言,生態環境需水主要是為保證灕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防治河道污染和旅遊景觀惡化,保護桂林生態環境等所需要的水量。每年秋冬季節是灕江的枯水期,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乾旱缺水,枯水期多年平均最枯流量為10.8m3/s,實測枯水期最小流量僅為3.8m3/s。為了維持河流枯水季生態基流及水質污染稀釋自凈需水量,根據我國在《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3839—83)中的規定:一般河流採用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11]。據1986~1995年灕江實測最枯月平均流量,可知灕江最小流量應維持在25.5m3/s以上。同時,為了滿足旅遊通航的最基本要求,需要達到30.0m3/s,需水量94608×104m3/a。據統計,灕江市區段流量低於30.0m3/s的年平均天數為45d,平均流量15.1m3/s,則需用水5793×104m3,才能達到最基本要求。
2.3.2 需水預測
2.3.2.1 生活需水預測
生活需水包括城鎮生活需水和農村生活需水。
城鎮生活需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城鎮規模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條件及居民用水水平等因素,在一定范圍內,其增長速度是比較有規律的,因而可以用綜合分析定額法推求未來需水量。此方法考慮的因素是用水人口和綜合用水定額。
農村生活需水按照水利部最新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2002年8月制定)的規定,為了保持與產值計算統一口徑,農村牲畜用水列入農業部門用水,故預測農村生活需水量時,只預測不同水平年農村人口需水量。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城鎮和農村綜合用水定額,擬定桂林市區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鎮、農村生活用水定額見表2.3。
表2.3 桂林市區2005~2020年城鎮和農村生活需水總量預測結果
2.3.2.2 工業需水預測
工業需水一般是指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用於製造、加工、冷卻、凈化、洗滌等方面的用水。桂林市區的工業主要有機械、電子電器、橡膠、醫葯、食品、建材、輕紡、化工等,多以低耗水的工業為主。
工業需水預測涉及的因素較多,直接的因素有萬元產值需水量、水的重復利用率、節水工藝設備及水的價格等。在進行工業需水預測時,依照萬元產值用水量和工業總產值進行預測。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工業用水定額預測值,經計算得出桂林市區各水平年工業需水預測值(表2.4)。
表2.4 桂林市區2005~2020年工業需水量預測結果表
2.3.2.3 農業需水預測
農業需水預測包括農田灌溉和林牧漁業需水,桂林市區農業需水主要以農田灌溉需水為主。
農田灌溉需水。《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中水稻灌溉定額採用青獅潭灌區灌溉定額,旱作物灌溉定額參照1996年廣西區水利電力廳提供的用水定額參考值,結合桂林實際情況,提出降水保證率為95%情況下(中乾旱年份)的灌溉定額(表2.5)。
表2.5 桂林市區2005~2020年農田灌溉需水量預測結果
牲畜用水量的預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畜牧業的產值和萬元產值用水量計算;另一種就是常見的定額法,按照牲畜數量和用水定額來確定。為與前述方法保持一致,依然採用定額法計算,各水平年預測結果見表2.6。
表2.6 桂林市區2005~2020年牲畜需水量預測結果
林(主要指經濟林)、漁業在今後20年內,基本保持現有發展水平,需水量基本維持在635×104m3。
農業需水總量即為農田灌溉需水量與林牧漁業需水量總和,2005年、2010年、2020年農業需水量見圖2.4。
圖2.4 桂林市區耕地面積和農業需水量預測
2.3.2.4 第三產業需水預測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桂林市區第三產業產值已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和支柱,同時,第三產業用水量也勢必會增加,成為不可輕視的用水部門。根據新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大綱,要把第三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用水部門進行預測。利用綜合分析定額法,依據不同水平年的第三產業產值和萬元產值用水定額,預測第三產業需水量。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第三產業用水定額預測值得出桂林市區各水平年第三產業需水量預測值(表2.7)。
表2.7 桂林市區2005~2020年第三產業需水量預測結果
2.3.2.5 生態需水預測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鎮用水(市鎮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第三產業用水,均由自來水公司和自備水源解決)增加,將增加抽取灕江的水量,致使灕江流量減少。2000年自來水公司和自備地表水水源日供水量50.7×104m3,相當於灕江5.9m3/s的流量;初步預測,到2005年日供水量60.5×104m3,相當於灕江7.0m3/s 的流量,增加1.1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221×104m3;2010年日供水量70.5×104m3,相當於灕江8.2m3/s的流量,增加1.2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687×104m3;2020年日供水量75.5×104m3,相當於灕江8.7m3/s的流量,增加0.5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882×104m3。
2.3.2.6 總需水預測
以2000年為基準年,根據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目標,按多種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分析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預測結果見圖2.5和圖2.6。
圖2.5 桂林市區2005~2020年需水預測
2.3.3 供水預測
2.3.3.1 地表水供水預測
2000年桂林市區內供水工程有蓄水工程10座,總庫容1248.4×104m3,設計可供水量為1455×104m3,現狀年供水量1225×104m3;引水工程10處,引水流量6.9m3/s,設計可供水量為5901×104m3,現狀年供水量5654×104m3;提水灌溉工程247處,裝機容量4261kW,設計可供水量為4908×104m3,現狀年供水量3096×104m3。
規劃續建擴建、挖潛配套水源工程,年可供水量為968×104m3;規劃新建工程雁山區放膽里水庫,總庫容180×104m3,年可供水量為202×104m3。
圖2.6 桂林市區各需水量比例變化預測
自來水廠3處,裝機容量10526kW,設計流量4.11m3/s,設計供水能力12958×104m3,日可供水量為35.50×104m3。規劃新建琴潭水廠,2005年日可供水量10×104t,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新建城北水廠,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
自備水源(包括地下水)逐年減少使用,由供水量29.5×104t/d依次減少至2005年25×104t/d、2010年20×104t/d、2020年15×104t/d。
2.3.3.2 地下水供水預測
市區地下水天然資源十分豐富(表2.8),總補給量達4.1×108m3/a,補給強度一般在(65~87)×104m3/(a·km2),平均補給強度為73×104m3/(a·km2)。在天然資源中,以降雨入滲補給為主,占總補給量的83%,其次是稻田回歸入滲補給和渠道滲漏補給,分別占總補給量的5.5%和4.8%。
表2.8 桂林市區地下水天然資源
市區地下水開采資源總計2.12×108m3/a,開采強度在(31.29~40.35)×104m3/(a·km2),平均開采強度37.48×104m3/(a·km2)。可見市區地下水開采資源小於天然補給資源,開采資源占補給資源的51.2%,補給保證程度較高。
市區主要是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普遍較低,2000年開采量為5215×104m3/a,僅占開采量的24.6%,有較大的開發前景。但是由於岩溶水的開采易引起岩溶塌陷,不宜增大開采量,應保持15×104m3/d的開采量。
2.3.3.3 旅遊通航補水預測
灕江在枯水季節時,河床主航道的水深、寬度和曲率半徑都滿足不了現有旅遊航船,影響了灕江旅遊。為了擁有較好的航運條件,保證順利通航,要求河道流量不低於30m3/s。
桂林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堅持不懈地開展灕江補水。青獅潭水庫作為灕江一期補水工程於1989年起實現灕江補水,使灕江枯水期流量達到30m3/s,至2000年補水水量平均為12400×104m3/a。
目前,已啟動第二期補水工程,包括:在靈川大圩潮田河上游新建的思安江水庫,設計庫容9420×104m3,年補水量7776×104m3,補水保證率95%,補水流量10m3/s時可補水150d,補水路途28km,補水由大圩匯入灕江;在興安漠川河已建成的五里峽水庫,每年可向灕江補水7470×104m3,經南乾渠向灕江支流靈河上游補水,補水路途105km,補水由榕江鎮匯入灕江,補水流量5m3/s;新建興安小榕江攔河壩、引水渠及8km長隧道,將小榕江水引入青獅潭水庫進行調蓄後向灕江補水。在近期(2005年)滿足城市供水60×104m3/d、灌區灌溉用水、下游防洪蓄水要求的前提下,可向灕江補水14974×104m3/a(以出庫斷面計),補水目標由30m3/s提高到35m3/s。共可實現向灕江補水31864×104m3/a,補水目標流量加第一期30m3/s,湊補至50m3/s。
2010年前將實施第三期補水,其項目為斧子口水庫補水9200×104m3,川江水庫補水4200×104m3,補水流量合計15m3/s。灕江流量將湊補至65m3/s,到2010年向灕江補水量為45264×104m3。
2020年底水庫補水15604×104m3,補水保證率95%,補水流量12m3/s,灕江流量將湊補至77m3/s。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水預測見表2.9。
表2.9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水預測表(單位:104m3)
2.3.3.4 水資源供需平衡態勢分析
對應著社會經濟發展預測基本情景,桂林市區2005~2020年水資源供需平衡結果見表2.10。可以看出,隨著市區工農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果僅靠現有技術向灕江取水和利用地下水,在2020年將出現缺水現象,表現在市鎮用水緊張上缺水2055×104m3,2020年以後的缺水量將進一步加大,屆時水資源將嚴重製約桂林市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供水工程不配套、不完善,實際供水能力達不到設計供水能力;蓄水工程較少,調節能力較低,引水工程又無調節能力,豐水期水不能蓄存起來而白白流走,枯水期則河流來水量小,用水得不到滿足。
表2.10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需平衡分析表(單位:104m3)
⑹ 水利工程都包括那幾類具體的項目
水利工程除了水庫除險加固和農田水利還有
一、擋水建築物
阻擋或攔束水流、擁高或調節上游水位的建築物,一般橫跨河道者稱為壩,沿水流方向在河道兩側修築者稱為堤。例如葛洲壩工程。
二、泄水建築物
能從水庫安全可靠地放泄多餘或需要水量的建築物。歷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壩,因洪水超過水庫容量而漫頂造成潰壩。例如溢流壩。
三、專門水工建築物
為某一專門目的或為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所設的建築物。渠道是輸水建築物,多數用於灌溉和引水工程。例如前蘇聯英古里壩。
(6)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有什麼擴展閱讀:
水利工程的特點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
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
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築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築物更為復雜。
4、效益具有隨機性
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面廣。
5、一般規模大
水利工程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