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呼倫貝爾有些什麼礦產資源
擴展閱讀
哪裡購買邁瑞產品 2025-02-07 17:51:10

呼倫貝爾有些什麼礦產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7-27 03:14:09

Ⅰ 內蒙古的主要礦產資源是什麼

內蒙古的主要礦產資源是(煤炭、稀土和石油天然氣)
內蒙古礦產資源的基本特色及優勢
1、能源礦產品種齊全,資源儲量豐富,潛力巨大。全區已發現含油氣盆地12個,面積44萬平方公里,預測石油資源量數十億噸,天然氣資源量萬億立方米以上。煤炭資源已探明和預測含煤盆地49個,面積10萬平方公里,預測資源量10000億噸以上,資源潛力巨大。內蒙古的能源礦產成片分布,儲量相對集中,具有建設特大型綜合能源基地的資源條件,對全國能源結構和布局有重要影響。
2、稀土資源得天獨厚,世界第一,具有佔領世界市場的潛力。區內已查明白雲鄂博稀土礦田和「八O一」稀土稀有礦床兩處,預測資源總量億噸以上。白雲鄂博稀土礦,以輕稀土為主,保有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38%,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八O一」稀土稀有金屬礦床,以重稀土為主,與鈮、袒、鋯、鈹稀有金屬生,也是世界級的特大型礦床,資源潛力巨大。
3、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具有規模開發條件。全區已查明銅、鉛、鋅、鎢、錫、鉬、鎳、鈷、鉍、銻等十種有色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西部、大興安嶺中南段和狼山三個地區,佔有色金屬總量的95%以上,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外部建設,適宜整裝開發形成大型的原材料基地。
4、非金屬礦產分布普遍,礦種優勢明顯。自治區境內高嶺土、鹽、石膏、芒硝、天然鹼等礦種優勢明顯,石膏、芒硝擁有世界級的特大型礦床,鹽、天然鹼和優質高效的高嶺土全國聞名。

Ⅱ 內蒙古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世界稀土總量的76%。該礦山含礦物172種,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至2006年,已發現各類礦種135種,探明儲量的有83種,儲量居中國第一的礦種有5種,居中國前三位礦種約有28種,居中國前十位的礦種有67種。稀土儲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儲量7016億噸,居中國第一位,天然氣地質儲量7903億立方米。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天然氣田是截至2010年中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之一。可利用風能總功率1.01億千瓦,居中國首位。

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區、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有35%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

內蒙古農作物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內蒙古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分屬於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還有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維管束植物1668種,隸屬於121科、504屬,有飼用價值的900餘種,優良牧草200餘種。

內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甜楊、蕁麻、大葉草、蘆葦、蒲、沙柳、紅柳等70多種,是造紙、編織、制繩、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中草葯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黃芪、枸杞、黃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種。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蓮花、松籽、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篤斯、懸鉤子、山丁子、紅豆、山櫻桃等果實是釀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荊子、秋子梨、薔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維生素較豐富。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發菜最負盛名。百合類、石蒜類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和澱粉工業中有重要用途。檸條、沙蒿、酸刺、馬藺、鹼地膚等在固沙、治鹼和環境保護中有獨特用途。

全區有獸類24科114種,佔中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產業狩獵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51科365種,佔中國鳥類1186種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獸類有駝鹿、馬鹿、馴鹿、野驢、野馬、野駱駝、梅花鹿、兔猻、貂熊、猞猁、麝、雪豹、盤羊、黃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豬、赤狐、水獺、北山羊、岩羊等;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大天鵝、金雕、玉帶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紅嘴松雞、蘭馬雞、榛雞、鴛鴦等。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此外,鼠類是內蒙古草原上占優勢的居住者。全區有嚙齒動物54種,約佔中國種數的35%,多屬害獸。

玻璃生產用砂基地,天然硅砂儲量約為550億噸。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寶山瑪瑙礦儲量2775噸,居中國第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

全區地表水資源為406.60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中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139.35億立方米,佔中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