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發揮監獄 服務四個全面建設大局
解讀新中國監獄的歷史變遷,探尋解放思想推動監獄發展的淵源和規律
監獄從遠古產生走入現代社會,監獄理念嬗變反映監獄歷史演進的烙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監獄制度經過了四個發展時期,即建立鞏固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時期、歷史轉折時期、改革創新發展時期。四十年來,中國監獄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改造人為宗旨,掀開了中國監獄發展的篇章。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思想禁錮中走出來,經過不斷改革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獄制度基本成熟,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回顧新中國監獄工作的發展變遷,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給監獄制度、監獄理論、行刑理念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向縱深推進,社會各界對監獄工作愈加重視,保障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監獄職能的回歸成為大勢所趨,提高改造質量、降低重新犯罪率成為新時期監獄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職責,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監獄工作放到服務「兩個率先」、構建法治江蘇、平安江蘇、和諧江蘇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謀劃,從而更好地履行職能。
解讀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神聖使命,探索解放思想推動監獄科學發展的本質和內涵
監獄作為國家的刑罰執行機關,既是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保障力量,又是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力量,監獄人民警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監獄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應當從更高的起點、更高的層次、更高的水平上做好監獄工作,在新一次的解放思想大潮中推動監獄工作的科學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關鍵要緊緊抓住「以人為本」和「依法治監」。「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改造罪犯為本,創建平安監獄,充分重視和維護罪犯的合法權益,為服刑人員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改造環境,堅持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實現由「監獄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作為工作的中心,從而實現監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安全穩定的基本功能。「依法治監」,就是要求在監獄的一切工作中始終堅持憲法、法律至上,黨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強化民警依法行政、依法執行刑罰、依法管理罪犯的意識,牢固樹立嚴格執法與文明執法並舉的觀念,切實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時,要建立健全科學的依法治監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依法治監的科學化、制度化水平。
解讀監獄工作「三化建設」的發展趨勢,探索解放思想推動監獄科學發展的路徑和特色
三十年來,我國監獄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不斷進行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著力實施法治、科學、開放的監獄發展戰略,穩步推進「三化」建設,監獄逐漸掀開神秘的面紗,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贊譽。新時期,「法治化、科學化、社會化」建設仍然是監獄發展的趨勢,監獄工作者應當解放思想,積極探索監獄科學發展的路徑和特色。
抓好監獄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實現由人治模式到法治模式的轉變。要加快立法進程,提高立法質量,努力形成內容完備、上下貫通、程序嚴密、操作性強的監獄法律法規體系,深入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活動,樹立監獄公正文明的執法形象,加強執法監督,構建監獄內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縱向監督機制和監獄外部全方位、多形式的橫向監督,真正杜絕執法不嚴、違法不糾和妥協執法的現象。
抓好監獄工作的科學化建設,實現由經驗模式到科學模式的轉變。要科學制訂規劃,合理調整監獄布局,整合行刑資源,降低行刑成本,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努力建設數字化的信息傳輸體系和監獄安全防範體系,逐步構建以人防為主,以人防、物防、技防並舉的安全防範機制,不斷提高監獄安全系數。圍繞「政治建警、素質強警、從嚴治警、從優待警」的總體戰略,加快警察隊伍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科學配置人力資源,不斷提升隊伍建設質量;要實現教育改造的科學化,不斷充實教育改造內容,創新教育改造方法,拓展教育改造途徑,充分運用心理矯治等科學手段,建立健全罪犯教育改造質量評估體系,不斷提高罪犯改造質量。
抓好監獄工作的社會化建設,實現由封閉模式向開放模式的轉變。努力探索建設開放式監獄,盡量縮短罪犯改造生活與正常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使罪犯的教育盡可能與社會接軌;要加強對監獄工作的宣傳,爭取社會各界對監獄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廣泛邀請律師、心理學專家、社會經濟學家、企業家以及各類志願人員組成社會志願者隊伍,走進監獄,對罪犯進行幫助教育;要逐步擴大社會資源的利用內涵,嘗試開展由社會專業機構對罪犯再就業進行技能培訓、知識培訓,嘗試擴大非監禁刑的適用比例等工作,著力縮短罪犯刑滿釋放回歸社會的不適應期,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這樣既維護了監獄的安全穩定,促進了罪犯改造,又落實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降低監獄的行刑成本,實現從監獄到回歸社會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