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 經濟資源稀缺性原理
二 經濟資源稀缺性原理
上一節講解了經濟人的假設是自私,但經濟學不能直接使用主觀的私自假設來解釋現象,而是要指明在不同的局限條件下這自私的本性是如何支配人作出不同的選擇。局限條件有很多,這一講就先介紹一個很重要的局限條件——稀缺。
一 經濟資源 稀缺性概念
經濟資源是指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使用的物質和能源,是需要付出代價和勞動的物質統稱。
稀缺性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於人的增長性需求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也即指資源的有用性與有限性。
在這個地球上人類並不是孤獨的,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定要與特定的資源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離開了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從談起。小至個人,大到民族、國家,都是如此。人類從太陽和地球那裡可以得到滿足個體生存以及種族維持的足夠的,甚至可以說過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增長的,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任何資源都可能是稀缺的。也只有當資源稀缺時,需求物品才需要競價交換。
經濟資源稀缺性是個重要的局限條件,因為如果不稀缺,哪怕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不需要進行選擇。想像一下,人們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無限供給,則人們再怎麼自私,魚與熊掌總能兼得,那還何用煞費苦心思量是否要舍此選彼呢?但正因為物品是稀缺的,得到它就要付出代價,自私就有了精心計算如何以最小代價獲得它的用武之地。
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慾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慾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是指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而這種需要付出代價的物品,稱為「經濟資源。。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無限增長性之間的矛盾,就產生出人類重要社會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並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進行消費。」也就是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二 為什麼稀缺
1 人的精力和 科技的發展是有限的。相對於人無窮的慾望和日益增加的人口,經濟資源總是無法全部滿足,資源是稀缺的。
從歷史上看,稀缺性存在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時期。無論是落後的原始社會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稀缺性。從現實來看,稀缺性存在於各個社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存在稀缺性。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無論是土地、礦產資源還是勞動資源,甚至像潔凈的空氣資源也越來越稀缺了。還有地下資源、海底資源、太空資源等。所以稀缺性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稀缺性憂慮。
2 經濟資源是有質量差別的。即使能夠在數量上滿足日益增加的慾望,在質量上也是無法滿足每個人使用需求不同的差異。。
如在大學里上課,常常可以看到課室里有很多空著的座位,這是因為課室能容納的人數大於上課的人數。由於一個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只可能坐一個位子,因此課室座位的供給相對於學生的需求而言,可以說是無限的。但是,座位真的就不稀缺了嗎?那為什麼前排的座位坐得比較滿,空座基本上都出現在後排呢?對了,因為座位的質量是不同的!前排的座位是優座,後排的座位是劣座。於是,座位的數量雖然多於上課的人數,但優座的數量還是少於上課的人數,也就是優座依然是稀缺的。因為所謂的優劣,沒有絕對可言,都是通過比較得出來的。
三 由稀缺性問題產生的對策
1 選擇
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人們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選擇。選擇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在不同可供選擇的事件中進行挑選的活動。經濟學就是要研究如何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亦即資源配置最優化。經濟最優化是做出選擇的基本原則。
經濟學家把選擇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生產什麼與生產多少。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不能生產人們所需要的所有產品,而必須有所取捨。用黃油與大炮的例子來說,就是生產黃油還是生產大炮;或者生產多少黃油,多少大炮,即在黃油與大炮的各種可能性組合中選擇哪一種。
第二,如何生產。是指用什麼方法來進行生產。生產方法實際就是如何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組合,是多用資本,少用勞動,用資本密集型方法來生產;還是少用資本,多用勞動,用勞動密集型方法來生產。不同的方法盡管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但經濟效率是不相同的。成本也不相同。
第三,為誰生產。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和財富如何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如黃油與大炮按什麼原則分配給社會各階層與各個成員。是按勞動量分配,還是按資本量分配。
稀缺性是人類社會各個時期和各個社會所面臨的永恆問題,所以,選擇「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社會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問題。
經濟學正是為了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而產生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一般認為,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合理配置的科學。
2.競爭與合作
稀缺不僅導致選擇,而且還引發了經濟生活中兩種重要現象:競爭與合作。
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制。由於某個人或組織不可能獲得所想要的東西,所以,為了得到更多的稀缺資源,就必須與其他人或組織進行競爭。競爭是社會配置稀缺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經濟是用競爭的方式來配置稀缺資源的。
競爭是在社會公認的規則之內進行的。經濟競爭的關鍵規則是人們可以擁有他們通過自願交換而得到的東西。競爭的基礎是對自己東西的佔有權,以及相互之間的自願交換。對產權與交易自由的保護是最基本的競爭規則,其他規則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正是這些規則調節著人們的競爭行為。
稀缺性不僅引起競爭,而且也引起了合作,因為競爭並不是解決稀缺性的唯一方法,在有些情況下,合作也許比競爭更為有效。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合作並不能消除稀缺性的存在,它只是解決稀缺性問題的另一種途徑。競爭與合作都是解決稀缺性問題的方式,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競爭本身離不開合作。人們同意參與按某種法律規則和自願交換原則建立的經濟體制就是一種合作。不過,合作並不能消除或代替競爭。幾乎所有的合作都意味著在合作之前曾經有過尋求最好合作者而進行的競爭。
競爭與合作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形式,它們相輔相成,是解決稀缺性的不同方式。也只有我們理解了經濟人自私假設和經濟稀缺性原理,我們才會在經濟學中融會貫通經濟學中勞動,市場,價值等基礎理論,並在實際生活實踐中得以應用。
⑵ 如何理解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人們要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對各種有待滿足的目標進行選擇,以便使稀缺資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物品和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無限慾望的滿足之間存在著矛盾,如何有效率的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就成為西方經濟學必須研究的課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起點,探索和回答如何在稀缺條件下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就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根本任務。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並把產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2)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資源擴展閱讀:
原因
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
機會成本的概念當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使經濟主體需要選擇時,選擇會帶來成本,選擇的成本我們稱為機會成本,當把一定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各產品的數量就是機會成本,它是作出一次決策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
經濟問題的解決與機會成本的關系經濟問題的解決被歸結為如何使得選擇的機會成本達到最低。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含義在既定的資源之下所能生產商品的最大產量的組合,就是生產可能性線生產可能性曲線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關系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的特徵。
1、經濟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的定義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西方經濟學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資源是稀缺的社會必須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2、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3、資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變動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貨幣的穩定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源的稀缺性
⑶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資源配置。
因為資源配置是社會再生產始終面臨的問題,資源配置的效率決定了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效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都必須面對資源的稀缺性,對資源作出選擇,回答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
(3)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資源擴展閱讀:
一、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的各種經濟活動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和發展規律的學科。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分為兩個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於以色諾芬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希臘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_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進化證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二、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博弈聖經》中講到: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
《國富論》之後的100年,自由主義經濟繁榮的背後漸漸顯露出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和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貧富懸殊的弊端。德國人卡爾_馬克思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的代表是其勞動力,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提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剩餘價值」等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三、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_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_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_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