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山簡介
中山市是廣東省轄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半徑100公里范圍內有5個機場(其中3個是國際機場)和4個外輪深水碼頭,從水路至香港只需75分鍾。京珠高速公路、105國道、番中公路等交通干線縱貫全境。居住人口235萬(其中外來居住人口100萬),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有80多萬人,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
中山古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四季飄香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設立香山縣。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經濟取得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得到較多實惠,城市綜合競爭力日益增強,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斷取得新進步。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97.1億元,增長17.8%,工業總產值1767.5億元(不變價),增長31.3%;一般預算財政收入36.6億元,增長19.9%。在2003年中國社科院等單位聯合對中國200個主要城市競爭力的評估報告中,中山市位居第20位,全省第4位。
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中山市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為重點,引進、培育和發展名、優、稀、特、新產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效益穩步提高。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10個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2003年全市農業產值34.1億元。同時,基本完成並開展新一輪「一區三線」森林改造、農橋農路建設、低產魚塘整治、「四旁綠化」和緩坡山地種果、內河整治「五項工程」,加強水利設施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取消了農村用電底度收費,實現城鄉同網同價。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實施教育收費「一費制」,農民負擔減負率達76%。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推行農村財務電算化管理和會計委派制,完善村務公開等各項管理制度。
產業優勢日益突顯,工業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中山市堅持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和「產業強市」戰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抓好名牌戰略和技術創新,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健康增長勢頭,增幅連續三年位居珠三角首位。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了東部高新技術、北部傳統優勢或特色工業、南部出口加工工業的布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國家精細化工生產基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休閑服裝名鎮、中國紅木傢具生產專業鎮、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電子音響產業基地、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等13個國家級產業生產基地。積極扶持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競爭優勢持續增強。會展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2003年成功舉辦3·28招商經貿洽談會、沙溪國際休閑服裝節、(中山)國際電子信息技術與產品博覽會等一系列會展活動。支柱產業進一步加強,2003年支柱產業產值(規模以上)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4.7%。開展示範園區創建活動,工業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立項建設的工業園區共40個,規劃面積22萬畝,已引進企業3092家。開展爭創工業強鎮(區)活動,有11個鎮區年工業總產值超過50億元。開展評選中山十大名牌產品活動,全市擁有中國名牌6個,馳名商標1個,國家質量免檢產品17個,省名牌產品51個,著名商標37個。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堅持用好「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加強關貿、檢貿、稅貿、銀貿合作,提高「大通關」水平。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推進質量與科技興貿戰略,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外貿出口82.5億美元,增長44.2%;實際利用外資9.5億美元,增長23.8%。至2003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資企業35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山市設廠20多家,長虹、TCL、小鴨、格蘭仕、美的等國內大企業也在中山投資。民間資本准入限制放寬,激活民間投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0多萬戶。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消費層次不斷提高。逐步完善第三產業發展政策體系,進行發展目標責任考核。對民間資本從事第三產業實施優惠政策,政策拉動效應明顯。鼓勵現代流通業和旅遊業發展,商貿物流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火炬商貿物流園、西北部工業組團產業物流園和城市配送物流園等三大物流園區順利啟動。抓住CEPA機遇,加強對外聯系和溝通,努力把中山打造成為港澳零關稅產品的集散地。旅遊業成為第三產業支柱,建成了中山城、岐江公園、孫西步行街、嶺南水鄉、泉林山莊、詹園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遊新景點,「孫中山故居」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五年間民營資本新辦旅遊景點13家,投資2億元,推動了旅遊市場成熟和拓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新建住宅小區120個,銷售361.38萬平方米,銷售額90.31億元。市民消費層次顯著提高,由傳統溫飽型消費向現代質量型消費轉換,新興消費方式不斷涌現,汽車、教育、文化、體育、信息等消費活躍。金融、證券、保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業務迅速發展。飲食、休閑娛樂業發達。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日益優化。近年來,中山市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在城市建設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步伐,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社會、提高居民生活素質為主、城鄉協調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大力建設良好的城市設施和人居環境,形成了較強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中山市歷來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引進國際先進理念,依照國際先進標准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城鎮化水平達60.7%。目前,全市公路里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為74.7公里/百平方公里。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79.8萬門,行動電話用戶196.6萬戶,光纜長度2237皮長公里,互聯網用戶近30萬戶。水力、電力設施完備,供應充足。中山港碼頭年吞吐量400萬噸和40多萬標箱,居中國十強和世界百強海港之列。全市有三星級以上酒店20多家,目前在建5星級酒店3家。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做好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進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和水環境綜合整治以及水、空氣、噪音等綜合整治,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環境綜合定量考核連續5年排廣東全省前5名,綠化覆蓋率達到38.3%,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78平方米。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暢通工程模範城市」、 「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城市」等稱號。1997年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居獎」。
各項改革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成效。應對加入世貿需要,清理規范性文件1100多件。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制度,堅持市政府領導與人大、政協領導座談及重大決策聽證等制度。開通了中山市黨政信息平台,堅持市長接待日制度,開通市長專郵和電子郵箱,在《中山日報》開辦《政報》,實行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政務、村務、廠務公開不斷深入,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各級信訪責任,做好安全生產,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面啟動了新一輪以公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攻堅戰,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成了95%以上公有企業的轉制工作。公有資產監督、管理、營運體系不斷完善,效益提高,2003年列入考核類公有企業利潤增長3.2%。審批制度、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取得成效。開展了三輪審批制度改革,共減少審批事項1000多項,減幅75.1%,下放審批許可權,減少審批環節,推行「窗口式」、「一站式」辦公,行政成本進一步降低,效率進一步提高。
科教文衛全面進步,各項事業發展躍上新台階。實施「人才柔性流動」戰略,科技人才和中高級技術工人儲備豐富,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廣東省第5位,各類人才達22.99萬人。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能力明顯提高,獲得省以上科技成果62項,承擔國家「863計劃」5項。各級高度重視科技投入,市本級科技三項經費,占財政支出的2.2%。加強產學研合作,全市各類研發機構90多個。中山民營科技園被評為「全國十佳民營科技園」,小欖、古鎮、沙溪、大涌、南頭、黃圃、民眾、東鳳8個鎮成為「廣東省科技創新專業鎮」。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和學前三年教育,初中升高中升學率91.8%,高等學校毛入學率29%,基礎教育水平穩步提高。全市有各類高校、中專、中技、職業高中26所。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廣東葯學院等著名高校在中山市辦校。啟動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調整學校布局,推進名師、名校、名校長三大工程,教育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發揮「偉人故里」優勢,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重建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建成一批文化設施。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取得優異成績,舉辦了大量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人口率達到40%。開展衛生事業改革,整合醫療資源,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72.4%,居民健康水平穩步上升,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3歲。完成了省下達的人口控制指標,計生服務質量上了新水平。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0.4‰,計劃生育率93.5%。
大力發展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幅提高。2003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增長4.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520元,增長10.8%。城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3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34.2平方米,建成解困房近4萬平方米,基本解決了城區雙困戶住房問題。各級財政增加資金投入,提高低保對象的保障標准,社保體系逐步完善。各類險種參保270多萬人次,最低保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初步建立了與低保相配套的醫療救助、住房解困、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高度重視城鄉就業問題,市級財政安排1600萬元,實行城鄉就業培訓補貼等多項扶持性政策,城鄉就業新增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關注困難群體和殘疾人事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山人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省委九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加快從增量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的轉變,增創城市經濟新優勢,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廣東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示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