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建設資源節約型應注意什麼
擴展閱讀
液化石油什麼時候買 2025-02-07 09:03:04
鑽石綉為什麼容易掉珠 2025-02-07 09:01:46
什麼是上等品牌的鑽石 2025-02-07 08:59:58

建設資源節約型應注意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31 06:49:25

㈠ 什麼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社會 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著重考慮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價是阻礙水資源基礎產業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價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使與水相關產業的經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同時,水價體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資源節約型社會
完善產權制度
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既應明晰自然資源的產權,優化自然資源配置,節約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又應保護知識產權,提高人們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積極性。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應用技術,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目前應重點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節油代油、潔凈煤和節電、節水技術。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綠色能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此,應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
制訂開發和利用規劃
重點編制節電、節水、節油、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中長期規劃,為工業節水、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牆體材料革新、散裝水泥和環保產業發展提出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
加快制定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技術體系,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術支撐。
加強法制建設
加強環境資源、糧食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對浪費的法律法規,為懲罰嚴重破壞環境資源者和嚴重浪費資源者提供法律依據;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產權權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交易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坑蒙拐騙以及制假售假行為,規范市場交易,減少資源損失。

2 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明 環境友好型社會主題宣傳活動
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則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生態環境要素的質態變化形成對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有效調控的關鍵性反饋機制,特別是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採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

建設途徑: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 環境優美的黃河濕地
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里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綠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綠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憑借公眾的綠色力量,實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在發達國家,公眾既是上世紀傳統環保運動的發起者,也是當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佔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范圍。

㈡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著力點,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要求真務實,居安思危,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全局觀念;做到建設節約型社會從今天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地、節材等具體工作做起,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二是加大調控和監管力度,杜絕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低水平重復建設一直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頑症」。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沒有看到資源的無端消耗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產生的消極後果。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於企業行為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對於政府行為要加大監督力度,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把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列入監督考核內容。三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加以控制,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四是大力扶持環保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環保產業潛力巨大,不僅能回收廢棄物, 減少污染,它的產值巨大,還能推動經濟發展和勞動及就業。環保產業只是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環節,我們應該著手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們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探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著手建立支撐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眾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循環經濟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建設節約型社會,還要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帶動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與此同時,國家還應該不遺餘力地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入,加快新能源開發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