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資源保護法規有哪些
葯資源保護管理措施
1)更新觀念,加強保護中葯資源的宣傳
目前,「葯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仍然困擾著許多人,極大地影響著葯材生產和中葯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因此,要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宣傳保護中葯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以及破壞資源的嚴重後果,強調保護野 生葯用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強中葯資源保護管理的法制建設
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中葯資源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執行中葯資源保護任務的組織機構,培養一支較高水平的中葯資源保護和研究的科技隊伍,是搞好中葯資源保護管理工 作的可靠保證,目前,中國中葯資源的第一部法規《條例》已經頒布,中葯資源保護與管理有了法律依據。各地應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領導,逐步完善野生葯材資源保護的地方法規和實施細則,並付諸實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障中葯資源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建立健全執行中葯資源保護法規的組織機構,承擔協調、監督、管理職責,並在中葯經營系統中設立相應的執行監督機構,與其它部門的資源保護機構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資源保護工作。
充實中葯資源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技術水平,在保護、管理以及科研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要有專項資金,保障中葯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正常進行。
3)建立中葯資源保護、試驗研究基地
應在中國有代表性地區建立國家級大型葯用植物(動物)種質基因庫和野轉家種、引種栽培研究試驗基地,以及相應的中葯資源綜合保護區。收集、保存並運用現代技術研究葯用種質基因,同國內外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和多學科交流,促進中葯資源保護工作的發展。例如,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資源種類豐富,高原特有種和民族葯種類較多,應開展種類收集和研究;新疆等荒漠區以收集保存沙生葯用動、植物種為主,並開展沙生動、植物的葯用研究,推廣沙生葯用植物的栽培技術,逐步綠化荒漠,擴大葯源;東北地區以收集中國寒冷動、植物種質為主,並加以引種馴化。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區為中國葯材集中產區和人工栽培適宜的地區,在廣泛收集野生葯材種質的同時,應特別注重收集人工栽培變異種和人工栽培品系的種質基因。野轉家種家養試驗,應注重研究合理的采獵手段和優質、高產技術,並及時推廣。
4)中葯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協調發展
中葯資源保護的目的在於合理開發利用,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把中葯資源保護與中葯材生產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目的。目前,各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園、樹木園等與資源利用部門的協作關系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盡管國家一再強調合理利用資源,但是,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仍然長期脫節,使得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不斷加劇,受破壞的資源種類仍在不斷增多,影響了資源的合理利用,所以,各類型保護區、種質基因庫、引種馴化基地和中葯材生產收購部門應進一步配套協作,加強資源的補給,平衡資源的產出與投入;要研究野轉家種的技術和恢復資源的方法;收集野生種質和人工培育的優質品種,並妥善保存,為科研提供材料,為生產提供優質種源。
5)確定中葯資源物種瀕危程度的標准
目前,對於葯用植(動)物的瀕危程度的標准還處在定性評價階段。1992年第17卷第2期。(中國中葯雜志)刊登了「葯用植物稀有瀕危程度評價標準的討論」一文,從葯用價值、分類學意義、分布及生態環境要求、野生資源量、野生資源減少速率、栽培狀況、保護現狀、綜合性開發現狀等8個方面對葯用植物進行了較全面詳細地評價,評出葯用植物的瀕危種,漸危種、受威脅漸稀種類。在此基礎上根據中葯資源的狀況和人為的影響,對中國珍稀瀕危葯用植(動)物加以調查和評價,編制《中國珍稀瀕危葯用植(動)物名錄》,作為保護葯用物種的依據。
6)監測中葯資源的動態變化
中葯資源的動態變化監測就是對中葯資源的種類、數量(產量、蘊藏量)、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群落的演替規律,以及其它影響中葯資源變化的諸多因子(如市場需求、價格因素)情況等作定期或長期觀察和切合實際的綜合統計與分析。及時預報中葯資源的消長變化與市場、價格等因子的關系,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中葯資源動態變化監測是中葯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得以長期正常維持和正確發揮作用的重要一環。監測的主要任務包括:監測的物種、區域情況報告。監測的物種主要是市場需求大、資源相對不足的葯用物種;資源稀少且易受威脅的葯用物種和國家保護的野生葯材物種;監測的重點區域為中葯資源開發破壞區和保護區,其它區域為一般觀測區;監測情況報告,主要包括葯用動、植物、分布范圍、生境、繁殖方式、種群結構、資源消長、市場需求、價格變化和保護狀況等,監測的主要方法,可根據監測品種的不同情況研究確定,實行定點監測和全面了解相結合,對於重點品種每年至少有1一2次野外實地考察,並做出詳細記錄,逐級整理報告。
中葯資源監測可以由中葯資源保護管理機構具體承擔。各地中葯資源保護(監測)分支機構和監測網點,除完成每年監測任務外,還要承擔國家統一組織的保護物種定期調查,組織專門調查隊伍,深入實地詳細摸清瀕危保護物種的資源情況,為調整和編制中 葯資源保護名錄提供依據。
⑵ 野生中草葯材的保護措施,和野生中草葯材資源的管理
走好資源保護之路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地處亞熱帶,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復雜而典型的地理環境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使百色不僅盛產各種各樣的葯材,而且非常適宜人工種植各種葯材,這造就了百色十分豐富的葯材資源,形成了百色在中草葯產業開發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調查,全國共有中草葯12000多種,廣西有4600多種,僅次於雲南省位居全國第二,而百色市有中草葯近2000種,居廣西之首。其中,七葉一支花、麝香等多個中草葯品種為稀有物種,八角、金銀花、蛤蚧等品種更是出口的熱門物種。此外,百色市還有豐富的民族特色葯源基礎,在民間流傳有大量的壯葯、瑤葯、苗葯配方,其中不少配方不僅物美價廉、功效顯著,且不易仿製,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盡管有著豐富的中草葯資源,但多年來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百色市的中草葯資源卻沒有得以合理的開發利用。相當一部分野生的中草葯品種由於在本地缺乏銷路而被白白浪費掉或者低價銷往外地。據了解,百色市西林、凌雲、田林等三個縣每年共出產野生靈芝200噸左右,但全市使用靈芝作為主要生產原料的企業只有一家,該企業每年僅使用靈芝50噸,餘下的150噸不得不低價外銷。另外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例子則是葯用價值極高的青蒿草,據調查,百色市田林、西林、凌雲、右江區、田陽、田東都有為數不少的青蒿草,青蒿素含量極高。幾年前,大部分的青蒿草因無人開發而被當柴燒了。
一方面,部分中草葯品種沒有得到充分的、合理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則是一些經濟價值高、市場銷路好的中草葯品種長期處於無序的毀滅性亂采狀況,甚至面臨絕種之災。右江民族醫學院覃道光副教授稱,由於沒有相關保護開發措施,不少野生中葯材如雞血藤、金不換等品種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遭受了掠奪性開采,采葯人為了眼前利益將其連根挖出,通過葯販賣到外地。一些過去隨處可見的草葯,如今已難覓影蹤。例如右江民族醫學院自主研發的以金不換為主要成分的安神良葯顱通定,由於原料短缺,幾年前已經被迫停產。
針對百色市中草葯產業發展嚴重滯後,產業開發粗放,資源消耗量大,經濟回報不高的狀況,覃道光認為,百色市的中草葯產業開發要走保護性開發的路子。要加強對中草葯資源管理,制止毀滅性開採行為。對珍稀瀕危品種應通過人工種植加以保護,保障資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利用。
百色市政協委員周永堯醫生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百色市政協一屆四次會議上發出了「發展百色市中草葯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呼籲。他認為,要打開百色市中草葯市場的新局面需要綜合運用營銷、種植和研究開發新葯品三種手段。其一,要建立中葯營銷網路,拓展國內市場,開辟國際流通渠道。百色市應積極籌建中草葯市場,使百色市現有中草葯資源得以合理利用。與百色市毗鄰的雲南、貴州兩省都是我國的中草葯資源大省,百色市可通過吸納周邊地區中草葯材,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中草葯集散地之一。其二,建立具有百色特色的中草葯材標准化生產基地。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國內外的客商到百色建立中葯材GAP基地。按照GAP、GSP標准規范,統一管理、統一回收。其三,依靠右江民族醫學院以及各大醫院的科研力量加強研究開發新特葯及科技含量高的中成葯,提高中草葯材的經濟價值。
此外,周還強調要對百色市重點中草葯產品加以保護。百色市現有幾個產品如婦血康、元首口服液等在區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銷售業績良好。企業、科研單位開發這些產品時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如不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技術外流,將出現不可挽回的後果。右江民族醫學院幾年前曾研製出板藍根產品,後不知何故技術外流,導致右江民族醫學院被迫中斷產品開發。百色市葯品、保健品生產企業和科研單位應以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