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為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我們應該加強對資源的管理,比如控制能源消耗,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有效利用可再生資源。其次,我們應該加強環境保護,比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環境質量,減少垃圾的產生,以及植樹造林。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社會環境的保護,比如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建立環境保護法規,以及加強環境教育。
只有採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比如,我們應該加強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改善環境質量,以及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標。
② 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 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個「世界地球日」。確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珍惜和保護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國將「善待地球,保護資源」確定為今年紀念活動的主題,就是要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地球的不堪重負和礦產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基礎;保護資源是倡導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六大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寫入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列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內容;明確提出了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並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寫進了《黨章》。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始終擁有生存和發展的良好條件,我們一定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加強土地資源保護,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不僅關繫到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疆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的1/6,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在全國處於前列,但適宜人類活動的綠洲面積卻很少,人地矛盾日趨突出。由於氣候乾旱、生態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風沙活動頻繁和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面積不斷增加,土地資源的一度盲目和無序開發,又誘發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劇。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土資源保護和管理必須嚴而又嚴的總要求,全面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兼顧生態」的原則,採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佔補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轉在人口繼續增加、建設用地不斷上升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建立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激勵機制,為耕地保護提供更大的潛力空間,為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提供切實保障。要按照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強耕地保護,全面完成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調整和劃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逐步建立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確保自治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並逐年增加總目標的實現。要強化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嚴格執行農用地與非農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盡可能使各類建設不佔或少佔耕地。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外延式擴展佔用耕地。落實小城鎮建設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鎮用地管理,控制村鎮建設佔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節水增地」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在做好保護耕地、節約耕地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市場建設,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保障西部大開發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新疆是個資源型省區,礦產資源具有分布廣、礦種齊全、配套程度較高、部分礦種儲量大、質量較好以及擁有少數特色礦產等特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經濟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國地質礦產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區之一,全區整體上礦產資源「家底」不清,資源保證程度低,探明儲量不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礦山普遍開采規模小、布局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仍很嚴重,大部分礦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尾礦綜合利用、礦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資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較低。
江澤民同志視察新疆時曾高瞻遠矚地指出:「中央認為,新疆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新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了保障新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對礦產資源的供給能力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的需要,必須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礦產資源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科學規劃,綜合開發,集約利用,加強管理。要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采礦權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礦產資源的緊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提高對礦產資源嚴峻形勢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念、保護地質環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依法辦礦、依法采礦、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自覺性。要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通過引進國內外地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成果質量、科技含量和找礦水平,提高自治區礦產資源儲備。堅持依法管理,從嚴治礦,管好用好有限的礦產資源,要從礦山建設項目的審查入手,對采礦權申請人的辦礦技術條件、開采方案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嚴格把關,實行采礦權總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礦山重復建設,從源頭上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充分利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杜絕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開采礦產資源只顧眼前不顧長遠、靠掠奪式開采來求得一時經濟發展的短視行為,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總體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解決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中的技術難點問題,提高新疆礦業開發科技水平。通過吸收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以先進的采、選、冶工藝和技術,改造傳統的開采、選冶工藝和技術裝備,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
三、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疆地處內陸乾旱地區,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於自然作用、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誘發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層自燃等地質災害;在開發建設活動中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區水資源無序超常開發,不斷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水污染、水源衰減、土地荒漠化等許多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給新疆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中央已明確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其中一項根本任務。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如何降低在資源開發中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問題就成為需要盡快研究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
地質環境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地質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要求,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的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把中長期保護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最大限度地減輕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要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在區域開發和工程建設前期,要做好相應的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提前採取措施,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和預防地質災害。要在查明全區地質遺跡的基礎上,加大對珍貴的地質自然遺產的保護力度,積極爭取在自治區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為促進自治區旅遊業的發展作出貢獻。要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盡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督促采礦權人及時對礦產資源開發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恢復,逐步形成與生產同步的生態恢復建設機制,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有機統一。
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希望全社會重視,各界支持,共同來完成這項事業,努力開創新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紀念第34個「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載《新疆日報》)
③ 中國如何在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表現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在合理使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核心是保證資源與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持續支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世界製造業中心的形成,人均資源佔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交互作用,使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突出表現為土地、水、能源、礦產等資源供應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足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加劇。
1、土地資源約束: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都離不開土地資源。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能否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地域遼闊,國土面積達到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可利用土地僅占國土面積的1/3,人均佔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36人,是世界平均49人的1.78倍。在人均耕地不足的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建設用地不斷擴大,農村住房佔地不斷增加,加上生態退耕和災害損毀,使耕地資源不斷減少,如2006年全國建設佔用耕地、災毀耕地、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分別使耕地減少16.7萬公頃、3.6萬公頃、33.9萬公頃和4萬公頃。特別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我國土地資源質量及其可利用性下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土地沙化面積擴展高達2460平方公里,大量糧田、草地、林地被沙漠侵佔,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中等縣(市)的土地面積。土地資源相對貧乏、耕地不斷減少和土地資源質量下降,不僅會使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受到限制,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制約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會在「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雙重需要下,導致土地供給壓力越來越大,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成為制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2、水資源約束:雖然我國江河縱橫、水網如織,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1945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是聯合國列出的13個嚴重貧水國家之一,水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局面,導致資源型缺水與水質型缺水並存,使之對工農業生產乃至整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成為制約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因素。缺水每年給我國工農業造成的損失高達3500億元,這還不包括水資源被過度開采而導致的巨大間接損失。美國蘭德公司甚至提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八大瓶頸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們對經濟增長率的負面影響達到1.5%~1.9%,高於能源價格上漲和外商投資下降的影響。
3、能源供應約束:我國在2003年相繼出現了煤荒、油荒、電荒。09年一年中今年4月,首鋼收購吉布森礦山被澳收購委員會以違反《公司法》為由叫停;中國海外建築工程的巨頭中冶集團與澳大利亞礦產商蘭伯特角鐵礦有限公司的鐵礦石項目投資,也遇到了麻煩;澳大利亞費利克斯資源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與中國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申請尚未獲批;10月8日,已在8月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中國上海寶鋼集團與澳礦企阿奎拉得到澳外資審查委員會通知,被要求重提申請,這些我國在國外礦業集團並購收購上遇到的麻煩也反映出了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需要依靠進口滿足國內需求,這不但涉及經濟問題,而且也涉及政治與國家安全的問題。一方面國際市場能源價格飆升,局部地區能源供應不足和劇烈波動,給我國帶來了額外的經濟負擔,降低我國GDP的增長速度,使我國利用國際能源改善國內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能源進口的增加,國際上出現了中國「能源威脅論」,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變得十分突出,面臨著很多不可預見和不確定性因素。
4、生態環境約束:人類生產活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循環交流,社會生產過程伴生著以液體、氣體、固體形式的廢棄物排放。當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有害物質排放成倍增加、環境自凈能力難以維繼時,生態環境惡化就不可避免。城市煙塵、酸雨、可吸入顆粒物等,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和反應,形成復合型污染,嚴重污染了土地資源、空氣資源和水資源,直接威脅到居民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農村水土流失、地力衰減、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越來越多的河水變得不適合農業灌溉和生活飲用,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和人們食品安全。這種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和以農村為中心的生態破壞相互交叉、影響,造成了我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導致全國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還給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阻礙,使經濟安全風險增大。
2、資源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約束產生的原因
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只有將產生資源環境約束的主要原因梳理出來,才能找到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正確途徑。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各種資源幾乎應有盡有,無論是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礦產資源,其總量都比較豐富,可持續發展之所以面臨資源環境約束,除了人口眾多、資源稟賦較差、生態環境先天脆弱等客觀因素外,無外乎資源環境需求、利用、配置、管理四大原因。
1、需求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消費升級階段,經濟增長以資源浪費、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為代價。
2、利用原因:習慣於以GDP作為經濟增長目標和考核政府官員政績的主要指標,使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徵的傳統發展模式得以延續,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
3、配置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合理配置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由價格扭曲所導致的資源配置失靈是加劇資源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約束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被認為是一種可以隨意使用或者低價使用的公共物品,其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4、管理原因。有效管理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國資源環境管理不完善,成為資源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約束的基本原因。
3、緩解資源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約束的對策
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要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必須以觀念創新為前提、以產業創新為基礎、以管理創新為保障、以市場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出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1、以觀念創新為前提: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應提高全民族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環境憂患意識,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觀念,培育人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營造全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良好環境。
2、以產業創新為基礎:要把調整產業結構放到突出位置;走資源節約型城市化道路,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推進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切實保護土地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3、以管理創新為保障:通過「恰當的制度安排」,形成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褒揚、對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懲罰。從資源環境管理法制化出發,加快資源環境保護立法,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環境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4、以市場創新為動力:推進資源產業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改革,運用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順資源之間、資源與資源性產品之間的價格關系,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大力培育和規范資源環境市場,制定和完善資源環境的市場運行規則。
5、以科技創新為出路: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實現從資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節約型經濟的轉變,實現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增長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總結:
緩解資源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約束,關系著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全和整體國力提升,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支好型社會,實現經濟、人口、資源、環境持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