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
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目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導致土地資源數量減少。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土地資源流失的現象,這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地面上植被減少,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同時城鎮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過度開發,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被佔用,使耕地面積銳減。
2、土地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
當前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增多,導致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之農業、林業和牧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土地資源流失、鹽漬化和荒漠化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收益。
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非法佔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費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土地資源後備不足問題,會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
2. 如何合理利用開發土地資源
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匯報四個方面,一是土地的生態意義;二是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特點;三是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一,土地的生態意義。土地在自然哲學思考中被譽為「萬物之母」,是最根本的物質要素,所以跟生態是相關的,是一切生物的生長的最根本的基礎。那麼我們國家地少人多,造成水土資源短缺的狀況使得合理利用土地在我們國傢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態意義。我們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土地相對比較短缺,面積960平方公里,但是我們的國土質量比較低,隔壁、沙漠比較多,所以跟美國相比,人均耕地,草原,比較好的土地遠遠低於美國,也低於印度這些大國,所以土地在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國家採取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三個重要問題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最關鍵的,所以土地是整個城市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二,一些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特點。
第一生態宜居城市土地注意緊湊集約利用。生態城市的概念很多,我個人認為生態城市從幾個方面體現他的內涵,一是人盡其才,人的創造力,各方面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物盡其用,經濟要循環利用,物質要循環利用,減少排出物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三是地盡其利,就涉及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這個應該是生態城市也能體現最基本含義的概念。生態城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土地的利用效率,比較緊湊,注意綜合利用,混合利用,居住地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所在地,這是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中地利用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流量,減少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可以降低能耗,物耗,生態城市環境的改善有利的條件。緊湊城市開發模式是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一種重要模式,主要是指緊湊集約利用土地,在減少資源的佔用與浪費的同時,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里。緊湊城市思想包括8大方面,一是高密度居住,二是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第三是城鄉邊界和景觀明顯,第四個混合土地利用,第五生活多樣化,第六身份明晰,第七社會公正,第八日常生活的自我豐富等等。緊湊城市八個方面的特點。
國外許多城市都是以這種開發模式,緊湊的土地開發模式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比如美國的克利夫蘭為了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大湖沿岸的綠色城市,制訂了12項明確的生態城市議題,其中「精明增長」是這些議題中最重要的一項,精明增長是緊湊的增長,核心內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保護空地以及土地的混合使用,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混合,拉近距離,少用汽車,步行上班,上學等等。美國的克利夫蘭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緊湊型開發利用,是美國比較典型的生態宜居城市。
第二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的土地一般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利用。圍繞交通軸線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布局,主要圍繞交通的軸線進行土地的利用布局,這樣上下班出行非常方便,購物也非常方便,還有娛樂非常方便,減少人們過渡依賴機動車輛帶來的局限和環境問題,所以生態宜居城市一般來說圍著公共交通線路開發利用,建設商業區,盡量減少對機動車的依賴,這就是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個提高。75%的人靠公共汽車出行的,主要是依靠公共汽車出行的的原因是沿著公路軸線,直接到達居住區和辦公區,這就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宜居城市的第二個特點以交通線路為軸線開發。
第三個特點生態宜居城市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注意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生態城市非常重視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合作關系,他注意這三個效益,不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和高地價和高土地收益,他是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模式,日本千葉市在規劃上高度重視原有的自然地貌,自然的系統,精心規劃城市地區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把人工的設施與市民交流活動相關的緊密的結合起來,人工系統和自然系統結合在一起,所以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人類居住。
第四個特點就是地價與房價比較合理。總結國內外生態宜居城市,地價與房價都是比較適中的,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特別是房價跟當地人的收入相適應。這是第四個特點。
第五個特點強調社區意識。生態宜居城市的開發利用非常強調社區,以社區為中心的土地利用模式,強調社區的歸屬感,城市的歸屬感,這種模式與公眾參與密切相關,強化了公眾是城市的生產者、建設者、消費者和保護者的重要作用,很多的國外的生產城市在土地開發利用的時候都是以社區為中心,然後強調公眾參與,大家一起來決策,一起來規劃、設計,參與規劃、設計,參與建設和管理。這樣社區的歸屬感非常明顯。
三,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是舊城改造,對增加綠地的片面理解。我們國家現在在生態宜居城市都是面積比較大的,城市綠地增長很多,城市綠地內容涵蓋了綠地的類型,職能、面積、人均面積、寬度等等,許多城市從數量上保障了城市居民對城市綠地的最低需求,但是功能連通性、空間易達性等生態功能重視不夠。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工廠外遷,對城市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很多工廠特別是內城區的工廠大量外遷,缺乏統一的規劃,很多城市都有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主要是用來招商的,對外招商的,城市內部的工廠外遷的時候因為技術、規模等問題沒有到工業園區去,在郊區分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新區開發,佔用大量的成片的農用地,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比較嚴重。很多城市都強調新區的開發,還有居住郊區話,辦公郊區化等等佔用大量得成片農用地,如果說一塊佔用影響不是很大,如果大片農用地佔用,增長很高的比例,地下水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城市周圍地水系,地表地下水系就會收到很大的沖擊,破壞,土壤、植被都會收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城市周邊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塊很多城市都沒有注意,特別是大片的土地被徵用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四個土地緊缺與浪費並存,我們國家很多城市土地都是比較緊缺的,但是浪費現象也非常嚴重,許多城市在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中過分追求大廣場,大馬路。大廣場、大馬路雖然說空間上開闊了,但是並不適合人類生活,我們要過馬路也要走很長時間,這是簡單的一個道理,過馬路很不方便。所以大廣場、大馬路不適合中國的特點,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對土地浪費很多。第二個土地破碎、邊角地、城中村等等低效用地非常多,邊角地、城中村,這些在城市中非常多,像北京邊角地、城中村非常多,特別是邊角地,拐彎抹角的地方不好利用,另外邊角地生態環境比較差,所以對城市影響比較大,利用效率比較低,生態影響比較大。第三個城鄉結合部違法低效用地,違章建築非常多。這也是我們國家城市土地利用的一大問題,違法低效用地非常多。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五個問題是土地儲備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征地多、房價高,對生態宜居產生不良影響。我們國家土地儲備是從1996年開始的。世界上最早土地儲備國家是荷蘭,是1896年,荷蘭這個國家是沿海的國家土地比較缺乏,首先政府圍海造地,土地歸政府所有,政府再出售,出租,土地儲備政府收購土地,城市發展在向市場拋出土地,這就是土地儲備的過程。我們過程是1996年開始,100年以後,我們國家土地儲備10幾年20年的發展目前問題還是很多,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政府征地,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以後,把地掛牌賣出去,徵用的時候幾萬用一畝,賣出去的時候幾百萬一畝,價錢漲了幾百倍,追求經濟利益,追求城市彈性手術,導致整地多,房價高,宜居城市收到影響,房價高是不宜居的。我們國家過分的強調土地收益。
第六個城鄉土地生態環境的差距比較大。我們現在生產城市建設中注意城區的生產環境的改善,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區的環境變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城市只要往郊區,往外走5公里就會發現周圍的地區生態環境非常差,無論北京還是上海,只要從大城區往外走就會發現農村臟亂差,污水到處流,垃圾隨地放,這個在世界上城鄉生態環境的差距我們國家是最高的,城鄉的差距非常大,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建設投資比較多,但是要求農村這個方面沒有注意,農村的生態環境差返過來會影響城區生態環境改善,影響城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我國生態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對策和建議。
第一個協調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比較重要。土地利用規劃要以城市生態規律為基礎,尊重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不要過分強調它的經濟社會屬性,城市土地的自然屬性要得到尊重,土地利用更要符合城市生態系統運作的相關規律,充分發揮他的自然生態功能還要兼顧社會經濟功能的雙重效益。要根據城市功能的變化,優化用地結構與布局,特別是土地供應商要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產業進一步向園區集中,增加居住與生態用地比例,根據城市的功能變化,相應的降低工業用地,增加生態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創建宜居城市。
第二要協調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我們國家現在地價與房價的關系,房價漲的很快,房價主要受地價的影響,地價高了,房價就水漲船高,我們國家地價、房價的關系是非常明顯,房價太高了,雖然生態環境好,我們買不起房子,我們居住環境差不是宜居的城市。
第三要協調節約與集約用地的關系。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使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為長遠發展保留建設用地,必須合理集約利用土地,這是我們國家土地國情所決定的。生態城市要注意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與保護,在國外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國家更要重視節約利用,土地節約利用要求我們不要搞大面積的綠地,不要搞低密度的建築。
要合理利用地上空間,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是我們國家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商業區,公交樞紐地區的地下空間,一定要大力開發,要發展經濟技術,我們國家的積水技術,節材技術都是發展比較快,節地技術要引起重視,怎麼節約用地,採用什麼技術節約用地,節約集約用地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用於做生態環境建設,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成本,減少出行上下班的物質消耗,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可以節約土地,可以進行更多的生態環境建設,所以節約土地要地密度,大面積的綠地,不是這個概念。
第四要統籌城鄉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城市土地主要是建城區,主要是建設用地,要在更廣泛的地域范圍內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利用,安排工廠、辦公、居住,倉儲、文教,衛生、綠化等用地,要從城市與周圍腹地更大范圍合理的利用起來,要進行城鄉土地利用一體化,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一體化,保護城市郊區生態空間,科學劃分允許建設區、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實行生態補償,要從土地轉讓收益裡面給限制建設區,財政的轉移支付。加強耕地與耕地農業保護,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將耕地與基本農田作為重要生態用地加以保護。這個應該引起重視。我們不是說把農用地轉成建設用地越多越好,我們從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幾個方面考慮基本農田的保護。另外一個控制不顧生態環境的城市周圍非利用地的開發。還有的可以考慮與周邊城市實現生態用地共享,這些城市可以一起考慮建立一個綠色空間,大家一起共建生態文明都市圈。比如說石家莊與周圍的這些城市可以一起共建周圍的生態空間。
第五就是加強生態用地的儲備。我們國家現在土地儲備正在發展,儲備政策正在發展,國外是城市發展速度調控,土地市場調控為依據的,我們國家現在一個是土地市場調控,第二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引起注意,把儲備土地的手段作為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我們國家土地儲備不應該只追求土地效益,拍賣高價,應該多儲備土地作為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