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對資源環境問題國家社會個人怎麼做
一.對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反思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人類面臨嚴重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產生的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態系統資源與環境的供給能力。資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的枯竭,將使人類的生存、發展面臨著極其嚴重的挑戰。1968年,羅馬俱樂部的科學家們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在全球學術界和政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自此,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學者就資源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就可持續發展戰略達成了很多共識。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和各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主要具有下述內容:第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持續性原則,強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共同性原則,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第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持續利用。為實現這種持續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標准,即社會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可再生資源的更新速度;社會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作為其替代品的資源的開發速度;社會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過環境對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第三,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除芬蘭、瑞典、挪威、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外,各國都把環境保護放在可持續戰略的優先地位,強調運用環境稅、產權界定等經濟手段及行政手段、法制手段來保護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氣免受各種有毒物質的污染。第四,相信市場激勵與科技進步能自動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資源替換問題。認為市場機制可通過資源價格的變動反映資源的稀缺狀況,一旦資源面臨枯竭,資源價格上漲會促使人們尋找替代資源,而科技進步為資源替換提供了技術手段。第五,在工業領域推廣清潔生產戰略。所謂清潔生產,就是工業生產中通過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管理、生產過程內部循環利用等環節的科學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污染。第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核算體系,用以評價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上述對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想、戰略的內容概括可能不全面,但並不妨礙我們就它的主要方面作出評價。由於對全球資源、環境危機的性質和根源缺乏正確認識,以西方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存在著以下缺陷: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在於,私人資本利益主導下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索取上,經濟發展採取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各國雖然對高投入、高消耗的生產模式和浪費型的高消費模式進行了批判,但沒有意願和能力改造這種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相反,各國政府仍舊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中心,竭力不損及目前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第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建立發展的可持續資源和環境基礎。各國很重視環境問題,卻低估了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沒有建立可信的資源替換戰略或者資源代際分配計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缺乏具體的對策。美國政府的資源戰略,僅僅是全力發展強大的高技術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資源和能源安全。最近,布希政府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目的就在於控制世界石油資源,以達到稱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應的目的。歐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有資源色彩,但只限於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石油、天然氣等)的消耗,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強調對生物多樣性和其他重要資源的保護,而沒有應對資源危機的全面的資源替代戰略。這說明西方忽視了一定階段和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爆發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現實性。第三,盲目相信自發的科技進步能解決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忽視了現實中科學技術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最終解決資源與與環境問題的手段。另一方面,在科技進步完全服從資本利益時,它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由於其巨大的杠桿作用,會迅速消耗大量寶貴的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認識上的片面性導致實踐上的盲目樂觀,各國政府都缺乏應戰資源與環境危機的科技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第四,發達國家的可持續戰略忽視了世界人口的增長對全球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壓力,尤其是忽視了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貧困人口——佔世界人口1/3——靠種植、採集或捕捉食物過活,直接破壞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成為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和它們主導的國際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和發展援助不夠,對世界人口增長的控制重視不夠。不僅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甚至推行生態(環境)標准,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設立種種貿易壁壘,損害這些國家的發展,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有學者認為知識經濟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顯然,不論是教育、科研、咨詢、策劃等知識產業還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所孕育的大量高科技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知識經濟不能取代物質經濟使人類進入虛擬經濟時代,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部分。隨著人口規模擴大和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隨著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世界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張,對資源與環境的消耗還會繼續增長。知識與技術只能節約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緩危機的到來。也就是說,知識經濟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僅僅依靠知識經濟的發展,是不能全面應對人類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危機的。
總之,以西方為代表的、現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短視的、消極的、片面的。僅僅用發展知識經濟的辦法作為可持續戰略的根本途徑,也同樣是消極的、危險的。人類需要制定更積極的、富有遠見的、全面的戰略,才能有效地渡過難關。
二.制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是最終化解危機的手段
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是最終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必須制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為化解危機作好充分的准備。
2. 循環利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提高我們
循環利用是將廢品變為可再利用材料的過程,它與重復利用不同。重復利用指的是重復使用一些產品。
循環提供了一種既能減少垃圾填埋又能,節約自然資源的方法。很具有吸引力。
首先我們不應該亂扔垃圾 不要污染自然環境。不要亂砍濫伐 那些工廠 汽車 要盡快改成無污染的。特別是野生動物不應該撲殺。就算是有害的 也不能 會破壞生態食物鏈的。
再次 應該植樹造林 保護林木。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去努力。
3. 為了保護水資源,人們做了哪些事
1、大力發展節水型先進工藝:如採用無水印染工藝,用於法印染代替有水印染,可消除印染污水的排放;採用無毒工藝,如用酶法製革代替鹼法製革,便可避免產生危害較大的鹼性廢水;採用無氰電鍍工藝,在生產過程中用非氰化物電解液代替氰化物工藝,可使水中不含有毒物質。
2、改進設備、加強管理、杜絕浪費。一些設備老化,冒、漏水的現象十分嚴重,應更新設備,加強管理。
3、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a.重復用水 b.循環用水 c.閉路循環 d. 生活污水的再生回用。
4、加強廢水中有用物質的回收:回收廢水中有用物質;從漂白廢液中回收氯化納;從黑液中提取鹼木素、二甲基亞礬,松節油等副產品,則既可使污染源變為生產產品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又為集中治理創造了條件。
5、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個人良好節水習慣:如用水完畢隨手關掉水龍頭,平常洗衣服應用盤洗,而不用水龍頭直接沖洗,洗澡最好也要盆浴,而不用水龍頭從始至終直接沖洗等。
6、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對於大批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或是其他污水,只有通過以上設備,進行綜合處理,以確保使我們有限的水源能充分利用。
相關說明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採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採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
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重復多次使用;並出現年內和年際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儲存形式和運動過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所影響。
4. 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實行垃圾分類,注意潔水潔
1、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使用塑料袋,杜絕白色污染,節約用紙,讓列印紙重復使用,或做草稿紙,或用紙張背面再列印。
2、節約用水,用完水後及時擰緊水龍頭,避免大開水龍頭,提倡用水盆蓄水洗手、洗臉。
3、關心並支持政府的環保工作,留意關於環保的各種宣傳,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進一步了解和豐富自身環保知識,牢固自己的環保觀念。
5. 人類已用光2019年的原定資源量,面臨資源緊缺的情況,普通市民應該怎麼做
資源問題是全球需要共同考慮的問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我們人類會為自己現在的奢侈浪費感到後悔的,我們就要從現在做起,珍惜資源,我們從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比如以下幾種方式!
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可是許多人還沒有節儉生活的好習慣。節約資源,從我做起。節約不是大人的專利,節約的習慣應當從小養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美好的明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