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堅持措施到戶精準,著力解決"怎麼扶"的問題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基本方略,是推動扶貧工作提質增效的重大舉措。要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要求,選准問題、精準發力。
一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扶持誰」是一個首當其沖的問題,也是基礎性的問題,一定要解決好。調研中發現,一些鄉鎮(場)對貧困戶、人口數根本沒有調查清楚,貧困標准把握不準,家中有轎車、拖拉機的也定為貧困戶,鄉鎮扶貧辦只滿足於村委上報的數據,稀里糊塗。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遵循標准、逐戶核查、公示公告、分級確認、動態調整」的原則,要在去年建檔立卡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建檔立卡大回訪」活動,切實把「回頭看」「擠水分」工作做實做細,確保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真正把貧困人口的底數摸清,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搞准,做到一戶一本台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掛圖作戰。對弄虛作假、數據信息不實的,將嚴肅追究所在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責任。要建立縣、鄉、村建檔立卡網路信息,與自治區、地區扶貧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行精準化動態化管理。
二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根據上級要求,縣委、承擔主體責任,這對我們是壓力,更是挑戰。有關部門單位要按職履責,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縣委農辦、扶貧辦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主動工作,不斷提升工作水平。「訪惠聚」工作組要堅持所在村不脫貧不脫鉤,切實幫助解決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管理等實際困難。要進一步大力拓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扶貧模式。多年來的扶貧實踐表明,各類、個體工商戶、土地承包大戶、養殖大戶、離退休老幹部、在外沙雅籍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生力軍,積極鼓勵並高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可以實現多贏局面。大家要轉變扶貧觀念,凝聚一個共識:脫貧攻堅是全黨的事,全社會的責任,不能把脫貧攻堅只當作是的事、幹部的事,需要發動我們社會力量、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做。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優勢所在,希望廣大社會各界人士繼續發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主動融入全縣的扶貧脫貧工作機制當中,積極為脫貧攻堅和家鄉建設出力,做貢獻;要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探索與金融風險共擔參與脫貧的辦法,用的「小」資金帶動金融「活」資金,撬動社會「大」資金,進一步深化定點扶貧,創新參與方式,廣泛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三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因貧原因和類型施策,按照「七到村七到戶七到人」的要求,制定幫扶措施,一戶一策,對症下。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在「怎麼扶」的問題上,我想請大家注意幾點。一是脫貧要形成合力,發動縣級領導、鄉鎮領導、「訪惠聚」工作組、定點包村聯戶幫扶牽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和各類、個體工商戶、土地承辦大戶、種養殖大戶等社會力量九個層次來對接,攻堅難度要分類,合理均衡配置扶貧資源和力量。脫貧任務最艱巨、難度最大的村由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包聯,情況稍好一點的常委包聯。同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全部組織起來,集少成多,匯聚到一處形成大力量。二是脫貧工作要跳出以往的老路子,懂得創新思維,選擇的脫貧方式一定是能脫貧的方式,不能一味爭項目、要資金,對於有條件的貧困戶,由協調,通過免租費、拉貸款等政策,真正增強貧困戶的自生動力,白給錢的事情不要干,逐步將「輸血」變為「造血」。
四要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要建立健全貧困村、貧困戶有序退出機制。堅持嚴格評估,科學設定時間表、合理有序退出,嚴格脫貧驗收辦法,實現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無論是貧困戶脫貧還是貧困村摘帽,都要和脫貧攻堅總要求、總任務對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對表,既要積極而為,又不能急躁冒進,每年退出多少要精準到村、到戶、到人,成熟一個摘帽一個,脫貧一戶銷號一戶。對弄虛作假、矇混過關,以及玩數字游戲、搞數字扶貧的,一經查實,嚴肅追責。貧困村摘帽後需要培育和鞏固自我發展能力,要留出緩沖期,在一定時間內摘帽不摘政策;對提前完成脫貧任務的鄉鎮(場)要給予獎勵,保證苦幹實干先脫貧的不吃虧。對貧困戶脫貧後,幫扶措施要再保留一段時間,做到不穩定脫貧不脫鉤,確保真脫貧、不返貧。
㈡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一、堅持以產業發展扶貧
堅持以產業發展扶貧,要求准確摸清本地各個鄉鎮、村的總體底數,了解當地貧困地域的范圍、貧困人口的數量、貧困程度、具體致貧原因和潛在的資源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規劃當地貧困人口的扶貧計劃方案,科學制定未來五年內各階段的工作任務指標,使扶貧工作的開展透明化,且使得扶貧成果有數據可依。
對於部分貧困程度嚴重的地區,扶貧工作可能需要先「輸血」,以完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政治經濟大環境,改變貧困者的思想理念,為吸引產業投資做好鋪墊,為產業引進等「造血」措施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扶貧前期應注重「輸血」,中期力爭「輸血」、「造血」兩手抓,到後期以「造血」為主。
二、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
隨著扶貧政策執行方法的多樣化,以及救助對象需求的多元化,社會工作將成為我國農村扶貧事業發展的新路徑和必要補充。現代扶貧問題和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受助對象上具有相通性。現代扶貧問題和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受助對象上具有相通性。
三、堅持「提升內生力、提升益貧性」戰略機制
在精準扶貧中應堅持「提升內生力、提升益貧性」的戰略機制。「提升內生力」,就是以貧困地區自力更生為主,外部力量幫扶為輔。「提升益貧性」,就是開發等一切經濟社會活動要有益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一方面,依靠自身努力改變劣勢。貧困地區應揚長避短,立足本地特色生態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創新特色「造血」方式。這就要求從實際出發,大力推進本地區的資源型工業、勞務經濟、特色農業、民族和地區特色旅遊等。
(2)扶貧資源如何下放到最基層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如何助推社會公平:
一、通過「對象精準」有利於實現起點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合理有效地確立識別指標,創新識別方法,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可以有的放矢,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有效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真正提高扶貧資源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也即通過再次分配減少資源稟賦的初始差距,最大限度地保證起點狀態下每個公民所擁有的要素稟賦是相近的,從而實現起點公平。
二、通過「方法精準」有利於實現機會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科學評估、創新扶貧資源配置方法,找准著力點,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確保扶貧扶在「點」上,有效解決「如何扶」的問題,真正發揮扶貧資源的效用,才能使貧困者真正享有在市場競爭中的公平機會,才能生長出發展的自信,更公平地享有改革發展帶來的機會,以實現機會公平。
三、通過「成效精準」有利於實現結果公平
精準扶貧通過創新扶貧措施,不僅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和地區,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而且通過可持續的扶貧方式,從根源上改變了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解決了弱勢群體權益的弱化,有助於增強貧困者獲取新的資本性資源的能力,從而有利於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以實現結果公平。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時期精準扶貧四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