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土資源有什麼特點
擴展閱讀
dnf12增幅成本怎麼算 2025-02-06 14:59:05
木工用的工具刀哪裡有賣 2025-02-06 14:57:30
如何使用手工工具 2025-02-06 14:43:55

土資源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3-08-08 12:58:56

❶ 土地資源具有哪些特性

問題一:土地資源具有哪些特性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少。

(1)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
面積的7.1%,排在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土地佔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積(1.4畝)僅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佔有量的40%。

(2)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於500米的土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7.1%。特別是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地區。在全部的耕地中,高產田只佔總耕地面積的20%,中產田佔40%,低產佔32%。

(3)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約為2億畝,真正可以開發為耕地的只有1億畝左右。
我國關於土地方面的基本國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問題二:土地資源具有哪些特徵並簡要說明 我國土地資源的虛蠢褲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少。

(1)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檔掘約96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面積的7.1%,排在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土地佔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積(1.4畝)僅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佔有量的40%。

(2)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於500米的土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7.1%。特別是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地區。在全部的耕地中,高產田只佔總耕地面積的20%,中產田佔40%,低產佔32%。

(3)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約為2億畝,真正可以開發為耕地的只有1億畝左右。
我國關於土地方面的基本國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問題三: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差簡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問題四: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①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
② 山地多`平地少,
③ 中國農耕歷史悠久,可供開墾的土地以為數不多,後備耕地資源缺乏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江省區。

問題五: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具有哪些特點

問題六:土地資源的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有哪些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積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質量的差異性。
4、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
土地的經濟特徵:
1.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樣性。
3.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困難償(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6.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
7.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

問題七:我國的土地資源分布具有什麼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特點:
1.我國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
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4.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生產力地區差異顯著。

問題八: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特點 基本國策是什麼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少。

(1)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
面積的7.1%,排在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土地佔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積(1.4畝)僅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佔有量的40%。

(2)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穿,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於500米的土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7.1%。特別是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地區。在全部的耕地中,高產田只佔總耕地面積的20%,中產田佔40%,低產佔32%。

(3)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約為2億畝,真正可以開發為耕地的只有1億畝左右。
我國關於土地方面的基本國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問題九:我國土地資源有何特徵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是:①絕對數量較大,人均佔有量小。②山地多,平地少。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多。
③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④宜開發為耕地的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大。
望採納,不懂歡迎追問哈

問題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問題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生態問題的考察,分析了土地生態問題產生的成因及其後果,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長久被忽視的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最後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對策。
關鍵詞土地開發利用;生態問題;土地資源生態價值
一、我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的生態問題及其成因
土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是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污染和破壞,土地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問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末我國人口總數達107億,平均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36人,超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然而,根據《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我國的耕地數量只有18.31億畝,人均只有40畝,大約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足,特別是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已利用的達到100億畝左右,占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積雪、石山、裸地等。宜開發為耕地後備土地資源的潛力不大,在大約5億畝的宜農後備土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僅約為2億畝。現在可利用土地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嚴重污染,我國的土地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已存在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地球生態環境中,土地因素的惡化最為嚴重,過度砍伐森林和對土地的超負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減退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生態環境正面臨著惡化范圍不斷擴大、程度加劇、危害加劇的局面,具體表現在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草地和森林不斷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目前,我國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達到17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多億元;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鹽鹼化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遠遠超過治理的速度,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鹼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減退。
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浪費土地的現象嚴重。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導致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城鄉建設和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05年當年新增建設用地424萬畝,比上年增加6%;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現在行業內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耕地減少的原因在農業內部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所致。另一類則是非農業建設佔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別是很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農民失地嚴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設開發區,農村宅基地嚴重超標等。200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18.31億畝,比上年度凈減少54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降為4畝;2005年減少的耕地面積中,建設佔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退耕585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4項共減少耕地1004萬畝,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支出大於收入,耕地凈減少544萬畝。
環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和破壞。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

❷ 我國土地資源有什麼特點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手孫旅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

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凱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畢凳退化的問題。

中國土地資源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類型利用,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宜墾荒地、宜林荒地。

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棗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3、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復雜,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多樣的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資源,1983》一的可比資料,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相比,農業用地比重偏小。

4、從土地利用類型的組合看,中國東南部與西北部差異顯著,其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向西經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寧夏鹽池同心地區,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轉向青藏高原東南緣。

東南部是全國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區,耕地約佔全國的90%,土地墾殖指數較高,西北部以牧業用地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墾殖指數低。

❸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1、土地遼闊,類型多樣。

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有優越的熱量條件;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半濕潤與半乾旱、乾旱兩大地理區域。

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

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3、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

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

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4、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

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

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

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

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

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總之,中國土地資源雖然類型齊全,但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所以雖然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小。

❹ 我國土地資源有什麼特點

1、人多地少

我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2、類型齊全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

3、區域差異明顯

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



荒地資源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土地資源短缺問題正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一邊是城市化需要大量土地,另一邊是政府不斷強調要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並制定出了嚴格的土地保護法。

尖銳的供需矛盾促使我們重現關注,長期以來,一直忽視了在中國還有大量不適於生產糧食的荒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荒地的用途和價值開始顯現出來。

這些荒地可以直接或經過簡單的改良來種植能源作物和其他一些經濟作物,如:能源林或花卉果樹,開發這些土地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深入了解並把握相關知識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