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實現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何克抗教授在《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發揮在情景創設、信息資源提供、合作學習的組織和探究性學習的指導以及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等方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導入新課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小孩子一旦對某種事物產生好奇,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新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我聽了本校老師上的《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她利用課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條」的動畫故事,先把一金條平均分成2份,讓啊凡提取1份,但啊凡提不要,他覺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條平均分成4份,啊凡提還是不要;最後,把金條平均分成12份,這一次啊凡提開心的拿了6份。啊……學生大笑了。老師問:啊凡提現在為什麼這樣開心?……像這樣,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課題,就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注意力,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吸引著,輕松愉快,過渡自然,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
多媒體與網路技術充分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拼茂的特點。所以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這一重難點,我利用課件形象生動的剪、拼動畫,把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後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把一個圓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過程,再讓學生自己親手剪拼,最後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引導學生觀察,怎樣才能使這個圓轉化成最近似的長方形?然後再以剪拼動畫32份、64份……形像生動的活動過程展現眼前。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麼?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麼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調整學習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課堂上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在8---10分鍾時間,加上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如教「比的意義」一課,電教室的屏幕上出現一面鮮艷的紅旗,長3米,寬2米。通過兩種量的比較,同學們都學會什麼叫做「比」了,並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稱很快就學會求比值,如果進行反復的練習,學生好象有點厭倦了。這時,我馬上打開「天安門的國旗」的網頁,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飄揚。這是一面特種型號的國旗,誰能找出它的長和寬是多少米?同學們一聽,興趣來了,爭著上網查閱……。最後讓學生查出長5米,寬3.33米。這時,學生好奇極了,有的學生在說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有的求出長和寬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議論和比較我們學校的國旗……。下課了,還在議論。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聽了一節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聽過一年級教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貳』 教師如何開發課程資源_教師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進行數學教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准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和場所,主要包括各種實踐活動材料、錄像帶、多媒體光碟、計算機軟體及網路、圖書館,以及報刊雜志判老、電視廣播、少年宮、博物館等。教材編寫者、學校管理者、教師和有關人員應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需要教師用心去發現、挖掘與利用。沒有發現的意識,課程資源即使在身邊也會被埋沒;不善於挖掘,課程資源就會從身邊逃走;不會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就在身邊閑置、浪費。只要教師善於發現、勤於積累、勇於探索,抓住契機,課程資源就隨手可得。要想真正成功教好數學課,教師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
(一)結合實際,靈活使用資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理念,給教學提供了基本的教學內容、方法、規范和要求,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新教材已充分顯示其優越性。尊重教材,深層次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用理性的態度和全面分析的方法來理解教材、處理教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教材不是聖經,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由於教材的編寫不可能適合各地區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變遷。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必須對教材進行再加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結合實際,創造性地用活教材,對教材重組、整合,使其更好地為我所用。例如,講七年級數學「字母能表示什麼」一節,在導入新課時可並塵增添新的內容,藉助DVD光碟資源,截取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兒歌(讓學生看投影):「1隻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2隻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3隻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接下來,讓學生說出4隻、5隻、10隻……100隻、a只青蛙的嘴的數目、眼睛的數目、腿的數目、跳下水的次數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並用字母表示出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數,然後再舉出課本上的例子。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去問題便迎刃而解。
(二)搶抓機遇,巧妙利用資源
學校的一些活動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各學科間的教學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抓住這一縱橫交錯的紐帶,巧抓機遇,不失時機地借用活動資源、學科資源,用於數學教學。如在學校的《行事歷》上,有一周安排進行「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這是體育課教學的內容,也是數學課進行「統計與概率」教學的一次絕好機會。筆者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讓學生在接受體質健康測試時運用數學知識,主動地參與經歷學生「身高、體重、肺活量」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統計過程,根據實際問題設計調查表,然後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得出明確的結論。掘蔽升結果,有的學生調查了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男生、女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還有的學生將自己或是別人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與本班、本年級的平均值進行比較,產生了不同意見,給出了不同解釋,引出了許多問題,甚至發生了爭論。有一位學生還提出了向學校索要前幾年的學生身高、體重、肺活量檔案資料,作進一步深入研究,寫出 調查報告 ,為學校制定決策提供依據,為學生、為家長的生活習慣提供參考資料,以指導和保護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展。由此,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比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進行交流。這樣的巧妙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學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三)精心設計,恰當運用資源
隨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一個信息化的網路時代已經到來。數學教學要充分利用寬頻衛星通信技術所提供的教學電視和多媒體數據廣播通道和網路所提供的教學環境,有效發揮現有各種教育資源,使其成為教師了解社會的平台、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從而使數學教學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與學。如可讓學生通過網路查找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在計算機上做數學題,查找有關資料,解答歷年中考試題等。
教師在利用媒體資源時,不應簡單地追求形式,而要恰當地使用,要關注對其教學效果的優化,不要一味地照抄照搬。如在講前邊所提到的「字母能表示什麼」的第二個例子――用火柴搭正方形時,提出教材中的四個問題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各自的方法。學生的熱情很高,有的學生藉助拼擺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試圖尋找規律……之後再讓他們交流。等到學生的討論有了一些結果時,播放特級教師的DVD教學光碟片段,師生共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學得開心,記得牢固,教與學都收到了實效。
總之,教師要隨時留心身邊的事物,巧妙地運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充實自己的教學活動,才能使教與學互利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