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創業怎麼利用身邊資源
1、有興趣!作為年輕人,有機會去為自己夢想拼搏一下,選擇自己興趣,或許是你最大的動力。
2、有經驗!作為大學生畢業生,最好把創業和所學的知識有機的集合起來。這樣你更有優勢!
3、有資金!無論如何,創業需要有承擔一定風險的能力。作為剛畢業的學生,定位自己的實力很重要。
4、有渠道!學生更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和關系網。
② 想要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你知道該怎麼做嗎
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跟其經濟能力和所處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比如月薪3000的打工人操勞半生,可能在大城市連個廁所都買不到,全部的錢也只能用在最廉價的“衣食住行 ”這些方面,沒有多少娛樂活動。但身價過億的富豪就不一樣了,人家住幾百平米的別墅,供養幾十個傭人,出行靠的是飛機,每天閑下來甚至可以打打高爾夫。這就是兩者所掌握社會資源的區別,而它其實是由經濟實力決定。
那每個人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呢?其實方法有很多。在企業中就是努力工作提升業績,跟上級搞好關系,最後通過考核慢慢往上爬。想走公務員這條路的話,就是先通過公務員考試,然後在自己的崗位慢慢沉澱,通過長時間積累後尋求晉升。隨著你的地位越來越高,那麼到最後所掌握的資源肯定也越來越多。
③ 如何對身邊的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已從教 20 余年,在從教生活中我深有體會 ,教學資源的積累非常重要。 新課程實施後, 資源的收集和積累更是尤為突出。接下來我想把我多年來收集資
源的苦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A. 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的巧用。 我自隰縣師范畢業, 分配到鄉鎮農村中學。
開始主帶數學,兼帶美術;後又兼帶過體育、地理、生物等課程。由於美術教材 資源的匱乏,又缺少繪畫的工具、模特等。我領著學生到學校的空地上,讓他們
在地上用石子勾畫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圖案。比如:山包、樹木、花草、房屋等。 後來隨著條件的改善, 我幫學生購買了紙和筆。 從簡筆畫到素描,
讓學生去感知、 去體驗。當然,教材是我自己備課時編寫的。體育器材的短缺,更需要開發地方 資源。比如兩棵樹間做單杠、鞦韆、繩梯等。
B.文本資源的收集與積累。我帶數學十八年,送過七、八屆初中畢業生。 期間,用過約四種類型教科書。每種教科書都有他的時代性和局限性,為了使學
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我首先向老教師請教,主動聽他們的課,向他們學習教 學經驗,收集他們的「科研成果」轉為我用。再者,自己訂購數學資料,進行題
型累計,如: 《數理化》《數學周報》《學習報》《山西教育》等。隨著時代的 、 、 、
進步,課程的改革,我們身邊的資源越來越多、越來越雜,這就促使我必須博覽 群書,取其精華。為此,我曾編了一本初三復習題集,用了三屆,每屆都有更新。
當然,我沒有出版過,也沒有在外校交流過。又一輪,新課程的改革,我感到我 越來越不會教學,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課改後我用過新人教版、北師大版及華
東師范版。它們的編排主導的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加上「多媒體」的使用, 僅靠文本資源的積累已遠遠不夠。
C.錄像、投影片的使用。我曾做過好多優秀的投影片,使用過錄像教學。 他們有的能提高課堂效率,有的反而變成累贅。我感到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符
合實際環境及學生資源的實況,千萬不要喧賓奪主。 D.數字資源的學習與積累。新課程的使用、普及,又一次把我推向選擇的
絕境。我面臨不會電腦、不知網路為何物,更不要說制什麼課件。為此,我購買 了許多學習電腦的書籍,進行了認真、刻苦的自學。終於於 2004 年 6
月制出了 我滿意的第一個課件——「平方差」公式的探究與拓展。此時,我從教的鄉鎮中 學,僅有 10 台裝有 windows 98
系統的微機,沒有多媒體投影機。全縣也只有蒲 縣第一中學有一台多媒體投影機。於同年, 我被調入了蒲縣一中。在後來的教
學中,我摸索、探究,不敢懈怠。發現僅靠自己製作,又繁瑣,又太累。我開始 收集和積累其他教師的課件,建立了課件庫。此刻,又有一意外收獲,數學周報
社,給我贈一光碟。上邊錄入了全國各地的優秀數學課件,我只需以我的學生情 況進行修改,就可用了。當然,光碟與題庫,在我數學教研組共享了。隨著多媒
體的普及、網路的接通。於 2006 年,一中要對教師進行一次全面電腦知識的培 訓, 要我作主講教師。 怎麼辦?我那點兒知識怎麼面對老師們,
我給他們講什麼? 我想到了網路,於是求助於網路,在網上下載了培訓課件《信息技術培訓教材》 。
先和我選的三個輔導老師一塊進行了探究學習,研究了培訓方案。自此,我也就 轉行做了微機教師。
最後,我要說,沒資源找資源;有資源學習資源、優化資源。剛帶微機時, 沒有教材,用的是 window 98 機,Office 系統是 2000
,邊學邊編教材。後來有 了教材,微機也更新為 XP 系統的聯想機型。我就邊學邊教,和學生一塊發現操
作技巧,交流心得。總之,只有把資源優化了,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效果。 同志們,努力吧!教育改革靠吾輩,莫要蹉跎了歲月,荒蕪了光陰。教學資 源的開發利用,有喜悅也有苦悶。開發的過程布滿了荊棘,充滿了新奇和刺激, 莫要做對不起子孫後代的事兒!
④ 如何借用你身邊的資源,讓你快速的成長
其實,不管是誰,新到一個環境,都會有生疏,難以融入的感覺。但時不等人,快速適應職場是作為職場人士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有需求才能動力。當我們新到一個環境時,要想主動融入到其中,就必須先要了解大家的需求,這是融入其中,進行人際交往的關鍵一步。
世界上唯一 能夠影響別人的方法,就是談論別人所要的,提出他們的需要,並讓他知道如何獲得。這其實就是「捨得」的所在。捨出去的同時,也就註定了我們的收獲。
這就是職場上的品牌,但它的形象在於自己職場業績的堆積,需要用自己的成績來塑造。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不管明天會遇到什麼,抗壓訓練對自己百無一害,不時地利用一切環境,提升自己在壓力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也是作為職場人士的技能之一。
所以,現在很多公司在面試環節上,都很重視求職者在壓力環境下的表現。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人必須有期望,但不可脫離實際,盲目自大。職場上,自信心對一個人很重要。
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積極心態下,能樂觀地看待自己所面臨的困難,讓自己不斷產生強大的力量,超越現在的自己。
職場如戰場,想要在職場上站穩腳跟,就必須利用一切對 自己有利的事情,成就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大的依靠。
⑤ 如何有效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對於教學資源的積累和利用,我總是在嘗試之中。身邊皆有教育資源。要做某事,首先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有向某方向努力的意識問題。同樣,要想有效地利用身邊教育資源,首先要主動發現、利用身邊教育資源。改掉「對資源視而不見」的現象。我們首先應意識到: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教育資源。
1、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學校、班級的文化、精神、以及人與之間的關系。這種教學環境之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學習到的就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和思維,這種精神和思維對學生的影響比知識更有意義。學生在某教學過程和非教學的其它事件的發生過程中,精神得到激勵、心靈得到凈、思維受到啟發,也就是作為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學習的品質得到優化。另外,許多教育資源是綜合在一起的。如,黑板報的形式是物質的,但只有學生在閱讀其內容時才能顯示其作用。
2、對環境教育資源和人的教育資源的重視。環境是人的周圍的一切,包括物化的和非物質一切因素。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並時刻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在利用身邊的環境來教育、影響學生的同時,還應更加重視挖掘人自身的教育資源。因為,人是最活躍的因素,許多非物質教育資源就是人營造的,人對人的影響具有決定性意義。
3、在教學中去發現資源。在教育事件發生的過程中,由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物互動,常常生成許多事先所沒有預料到的元素。這些元素,有的已經是重要的收獲,有的是需要作為新的教育資源參與下一個環節活動,再次發生新的生成,循環往復,教育的樂趣也盡顯其中。
4、正確的應用兩面教育資源。正面教育資源指對學生起正面作用的一切資源。反之就是負面的教育資源。
⑥ 想找對象,身邊沒有資源,咋辦
線下的你可以多加入一些社團、參加一些單身Paty(不少人組織)
⑦ 如何開發和利用身邊的科學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農村的植物資源。
在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農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長著無數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科學教學中,能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讓學生對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確的概念,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有很好的幫助。在這過程中,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好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如教關於花的知識,第一次上課時,我叫學生課前採集一些花,課堂上進行仔細觀察,雖然也能掌握有關花的知識,但跟我第二次帶學生去米丘林實驗基地(學校實驗基地)上課相比,無論是興趣也好,還是創新發散思維也好,都比第一次關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課前學生一聽說要各自帶好自己所需的觀察工具去校外觀察,上課鈴聲前,他們早就帶好工具,排著隊等候發「兵」了。一到園地,他們各自拿出自己的觀察工具,根據小組分工進行認真仔細觀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有的用照相機拍攝,有的乾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還有的一位學生拿著數碼攝像機拍攝小蜜蜂採花的過程……,總之一句話,學生非常投入,組員之間配合默契。我從他們的課堂反饋中發現,他們不但知道了花的結構,而且了解了花的幾種傳粉方式(風媒傳粉、蟲媒傳粉、人工傳粉),並懂得了什麼樣的植物開什麼花,花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變化,觀察它一生成長的過程,我利用學具袋中的幾顆鳳仙花的種子,讓每位學生將種子種到可以攜帶的罐子中,給鳳仙花澆水、除草的同時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的變化,並每天帶到課堂中予以科學觀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觀察到了鳳仙花從種子變成芽,芽長成苗到鳳仙花開花、結果,以及收集到了種子。學生在觀察鳳仙花一生成長變化時,同時也對身邊其他的很多植物進行了對比觀察,切實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學生通過這種活動,既觀察到了植物一生的變化,又培養了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植物部分時,為了要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植物是怎樣通過體內「導管」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預先布置學生採集內質較肥厚、葉子較寬大的植物。學生采來後把它洗凈,然後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紅色墨水和藍色墨水的瓶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就能夠清楚觀察到植物通過「導管」將紅色液體和藍色液體吸收到莖和葉片上,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二、開發和利用農村的動物資源。
在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動物資源。學生可以充分接觸的非常多的動物,通過對動物的飼養、觀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動物,並進行科學研究。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的動物部分時,我就讓學生課前准備捉一些蝸牛、螞蟻、蜻蜓等動物,上課時帶到教室里進行仔細觀察、比較,既誘發了學生從小有研究科學的興趣,又為學生深刻認識動物提供感性材料。通過對這些動物的學習研究,使他們認識了這些極小的動物,並產生了愛憐之情。我還在課上出示了金魚、公雞、青蛙等動物,讓學生觀察研究,學生顯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我就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並參照家鄉豐富的動物資源,讓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每個學生都飼養了一種小動物,並能成功養殖。通過學生的這種行為,既讓他們觀察到了動物一生的變化和生活的習性,又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時,講到了蠶的一生。由於不可能在課堂中看到蠶的一生完整的變化過程,我提前指導學生制定養蠶的計劃,讓學生按計劃去觀察蠶的變化,認真寫觀察日記。學生通過飼養、觀察,對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記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這些課時,對學生養蠶的情況和記錄進行考查,針對學生所記錄的情況,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習的興趣高漲,課堂非常活躍,學生很快地概括出蠶的一生要經過四個階段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熱情,還培養了學生怎樣有計劃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三、開發和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
農村自然條件豐富,山青水秀,河道縱橫,岩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雲、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田野,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於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CAI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象,學生科學課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能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學《空氣》這一章時,我讓學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氣,感受不同的氣味,並用各種方式收集空氣,感受空氣。讓學生到戶外感受空氣的流動,看看空氣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動的。再在課堂中用各種實驗加以驗證,為學生了解空氣的流動提供了更廣泛的依據。空氣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生通過身邊的萬物對空氣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並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氣。把大自然當做課堂進行教學,使學生受到愛科學、愛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學《天氣》這一章時,講到了雲、雨、風和氣溫等有關自然現象,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課本知識,看看雲的樣子,品嘗雨的味道,感受風的力量,體驗氣溫的變化。我經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驗,當今天天空的雲特別多時,我就讓學生去看雲的樣子,說說它們的名字,認識它們。當天下雨時,我讓學生到外面去測測雨量,嘗嘗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帶給我們的一切。我還讓學生每天記錄風向和風力的大小。學生還每天記錄氣溫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氣候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他們明白平時熟視無睹的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等著他們去研究。同時也認識到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揭開其中的奧秘,並讓學生陶醉在大自然這美妙的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
四、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
1、 建立實驗室,允許自行實驗。
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准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因此,農村學校必須要建立一個專用的實驗室,購進必需的實驗器材,除了科學課上進行實驗探究,還可以利用午間活動和放學後時間開放,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實驗,由值班實驗教師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里,輕松自在,會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通過互相合作、自主實驗,他們定會發現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現象,領悟書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 發揮網路、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搜范圍。
在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有些疑問連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太陽系時,許多學生提出了:「有沒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質?」等問題,像這些問題,單憑書上是沒辦法解決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借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以便上課查詢,同時還開放網際網路,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嚮往自主收搜信息,並把收集到的信息,隨時記錄下來,然後集體交流總結,通過這樣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擴大學生探究的范圍,激發學生探究宇宙科學的興趣。
3、 建立實驗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活動。
許多科學教師可能對教材中的生物學部分內容教學感到頭疼,尤其是種植部分內容。一方面由於現在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於各學校缺少種植和養殖基地,使得教學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因此,我校發揮自身優勢,騰出校園中的一塊空地,開墾成實驗基地——米丘林實驗基地,分成二部分: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是飼養著教材上出現的動物,如雞、兔之類的動物,當上這部分內容時,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實物,供學生觀察探究。種植區除了種植教材上出現的植物外,還可以從田地里引進許多新品種。種植這部分作為學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種植類的課,都在基地內上,並要求學生對所種植的植物進行精心管理、仔細觀察、認真做好觀察記錄。米丘林實驗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活生生的動物、實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學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場所。
五、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在實驗探究中,往往有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它的結果,而需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如蠶、青蛙的一生觀察、種子發芽的觀察,像這樣的觀察,單在課堂里拿幾件標本或實物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家裡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於學生的探究。我教《蠶》時,課前先請學生自己在家養幾條蠶,精心飼養,仔細觀察,並做好詳細的記錄,課內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一來,學生對蠶的一生非常了解,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個個舉手發言。在交流會上,各學生紛紛拿著自己的實驗記錄,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述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動圖畫形式。另外,豐富家庭的科普讀物,關注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圖書館,並提高其利用率。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通過課內與家裡互相結合,使知識從感性認識自然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六、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與本街道社區科研、企事業單位建立聯系,共建科技活動場所,開展現場科技教學活動;聘請科技人員和專家擔任學校科技活動的指導老師,聘請家長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學生作科普講座。例如把學生帶到果園,了解果樹的栽培與嫁接;到工廠參觀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