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氣候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1、熱帶季風
包括台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5℃,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於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0℃,終年無霜。
2、亞熱帶季風
中國華南大部分地區和華東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0--15℃,是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侯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侯,即30天),冬季氣溫相當低。
3、溫帶季風
中國華北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3000--45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0℃、夏季侯平均氣溫多數仍超過22℃,超過25℃的已很少見,屬於比較溫暖涼爽的。近幾年來,由於氣候變暖等原因,華北南部地區頻頻出現高溫天氣,但平均氣溫仍不超過25℃。
4、溫帶大陸性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中國大部分北緯40°以北的內陸地區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些地區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氣溫日較差、年較差都很大,如新疆。
5、熱帶雨林
中國南沙群島屬於這種類型的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1)氣候資源特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東部季風區夏季高溫多雨、西北地區夏季炎熱乾燥、青藏高原區夏季涼爽,降水少。
由於大陸和海洋熱力特性的差異,冬季嚴寒的亞洲內陸形成一個冷性高氣壓,東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對成為一個熱性低氣壓,高氣壓區的空氣要流向低氣壓區,就形成我國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風。
相反夏季大陸熱於海洋,高溫的大陸成為低氣壓區,涼爽的海洋成為高氣壓區,因此,我國夏季盛行從海洋向大陸的東南風或西南風。由於大陸來的風帶來乾燥氣流,海洋來的風帶來濕潤空氣,所以我國的降水多發生在偏南風盛行的夏半年5-9月。
可見,我國的季風特色不僅反映在風向的轉換,也反映在干濕的變化上。形成我國季風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冬干夏雨。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長,一般並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長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節。
② 氣候氣象旅遊資源的特點
氣候氣象旅遊資源的特點
(一)地域性
地理緯度、海陸分布、地形起伏,對大范圍氣候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氣候的地帶性分布,促使各地的氣象氣候旅遊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須在特定場合與地點才會顯現。如霧凇出現在松花江沿岸;地處熱帶的海南島,年平均氣溫23℃~25℃,終年長夏無冬,四季常青,是我國冬季避寒的最佳場所。
(二)季節性
溫度、濕度等諸氣象要素,都有規律性的日變化和年變化。不同的氣象景觀在一年內所出現的時間,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例如被譽為黃山四絕之一的雲海,波濤翻滾、此起彼伏、飄忽不定,吸引眾多的仰慕者去一睹它的風采。然而如願者為數不多,原因在於雲海的展現,也有季節差異。年平均40天的雲海,主要出現在11月至次年5月。
(三)瞬變性
大氣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往往變化迅速,變幻無窮。只有把握時機,才能如願以償。如四川峨眉山,人們苦攀登頂,總想一睹「佛光」。事實上,「佛光」一般出現在日出後、日落前的一小段時間,瞬變性大,遊客能觀賞到的概率很小。
(四)組合性
氣象氣候景觀作為旅遊產品開發,常常要與其他旅遊資源相組合。例如:我國處於熱帶、長夏無冬的地域不小,但並不都能開發成避寒之地。海南島之所以能成為避寒勝地,除氣候條件優越外,藍天、碧水、沙灘、黎族風情、五指山風光等,都是重要的支撐點與組合要素。
③ 氣候資源及其特點有哪些
嚴格地說,氣候資源是指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有利的氣候條件;其不利的氣候條件,常常引起氣候災害。因此,氣候條件,或者說氣候環境,應包括氣候資源和氣候災害兩個主要方面。現在,也有些人把氣候資源和氣候條件等同起來,把氣候災害包括在氣候資源內,把災害看作負資源。當然,氣候資源和氣候災害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轉化。因此,對氣候資源作這樣廣義的理解,也還是說得通的。
氣候資源有什麼特點呢?氣候資源是一種很特殊的資源。它和其他資源不同,主要有如下幾點:
(1)氣候是光照、溫度、濕度、降水、風等要素有機組成的。其資源的多少,不但取決於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況,而且還取決於不同的服務對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條件的配合情況,不像黃金、煤炭等礦產資源那樣多多益善。例如,對農作物而言,溫度在一定范圍我國西北地區利用風能發電內是資源,過高可能成熱害,過低可能成冷害或凍害;降水在一定范圍內是資源,過多可能成澇災,過少可能成旱災。乾旱區光、熱資源雖很豐富,但水資源短缺,限制了光、熱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其價值大為降低。再如,陰雨天氣對某些農作物的生長也許是有益的,但對旅遊、曬鹽業則可能帶來不便甚至是有害的;積雪覆蓋保護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難,又可能有害了。
(2)氣候有時間變化。這種變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顯,變化規律難以捉摸。例如,氣溫的晝夜變化、季節變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氣,卻不是年年如此的。至於某段時間的或多年的氣候變化,雖有一定的范圍,但變化比較復雜,難以准確預測。因此,氣候資源的利用,必須因時制宜。中國最古老的農書《氾勝之書》一開頭就說:「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孟子》也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這都說明,栽種作物要掌握時機。如果錯過時機,資源稍縱即逝,就白白地浪費了。
(3)氣候有地區差異。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氣候,和其他地方的氣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氣候資源的利用,還必須因地制宜。《氾勝之書》說「種禾無期,因地為時」,意思是種穀子沒有固定的日期,隨地方不同而定時間;另一方面,世界上有些地方,盡管彼此相距很遠,氣候雖不完全相同,但卻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種,牲畜可以引養,利用氣候資源的經驗,可以相互交流。
(4)氣候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氣候資源不像黃金、煤炭等礦產資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終將有開采完的時候。而氣候資源歸根到底來自太陽輻射,如果利用合理,保護得當,它將與太陽同壽,可以反復、永久地利用。
(5)氣候是人力可以影響的。這種影響,有有意識與無意識之分。由於氣候條件與其他自然條件密切相關,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了氣候條件。例如,種草種樹,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氣候變好;而毀林毀草、排干湖沼等則可以使氣候變壞。都市化和工業化污染大氣,使降水酸度增大,氣溫升高,可能導致氣候產生長遠的、大規模的、對人類生存有巨大影響的變化。人類有意識改善氣候,目前多限於在小范圍內進行。例如,營造防護林,設置風障,建造排灌設施、玻璃溫室、塑料棚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改造氣候的能力將日益提高,所能改造的范圍將日益擴大,所能改造的方面也將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氣候條件改造成為有利的氣候條件,把某些氣候災害改造成為氣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