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遺跡海灘帶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遺跡海灘帶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14 08:45:07

㈠ 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資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又包括在挽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貌景觀是在成因上彼此相關的各種地表形態的組合,如山地景觀、河谷景觀、湖泊景觀、岩溶景觀等; 地貌為景觀要素之一,常以某一種或兩種主導自然地理要素 ( 如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動物) 來命名。

5.1.1 地質遺跡種類及分布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遺跡包括海岸侵蝕地貌 ( 海蝕崖與海蝕平台) 、海岸堆積地貌 ( 海灘與潮灘) 及古火山口等 ( 圖 5.2) 。

( 1) 海岸侵蝕地貌

海岸侵蝕地貌包括海蝕崖、海蝕平台等 ( 圖 5.3) ,主要位於膠州灣北海岸的城陽區紅島鎮、上馬鎮及黃島,是由火山岩、碎屑岩構成的岩石岸,岸線平直,發育有典型構造———侵蝕基岩。全新世早期海岸線遺跡保存完整,地貌界線明顯。

海蝕崖在膠州灣沿岸非常發育,其組成物質不同,形態也各異。

法家園—大殷家一線海蝕崖低而陡,是由侏羅系萊陽群砂礫岩構成的,其崖壁峻峭,崖高 6 ~7m,由於不斷坍塌,致使海蝕洞、海蝕蜂巢等海蝕現象極不明顯。海蝕崖以上是剝蝕低丘,地勢平緩; 海蝕崖底部海蝕洞穴發育; 崖腳處有大量堆積物,岩塊巨礫堆積於狹窄的礫石海灘上,不同大小的礫石遭受波浪沖蝕,形成渾圓狀、扁圓狀礫石排列於海灘上。

花崗岩組成的海崖在本區不是很普遍,它和砂礫岩組成的海崖不同,崖壁雖然也比較陡峻,但並不那麼直立,崖壁上有各式各樣的海蝕痕跡,如海蝕蜂巢、海蝕裂隙等。

紅島東北的東洋嘴—邵哥庄一帶的海蝕崖為斷層海蝕崖,NE - SW 走向,岸線平直,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 60°左右。斷層面除有浪蝕痕跡外,還有斷層鏡面和擦痕。海岸的東南側尚有 NE—S 向分布的海蝕平台和海蝕柱 ( 圖 5.4) 。

同時,紅島趕海觀光園內不僅存在大量海岸侵蝕地貌景觀,還有著地質發展變動的證據。海岸兩級台地侵蝕崖景觀 ( 圖 5.5) ,由老台地侵蝕轉為新台地的侵蝕,說明該地地質活動呈上升狀態。

圖 5.11 樓山山頂被水泥處理過的岩石

3)由於認識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許多地質遺跡被人類活動強烈干擾,如後韓家西北的植物化石,幾乎完全為居民點、公路以及農田等人類活動區域所覆蓋。

(3)保護措施

1)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使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樹立保護地質遺跡的意識,不斷增強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形成保護地質遺跡的氛圍,抵制和防範各種破壞地質遺跡的行為。

3)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從事采礦、取土、采沙、爆破活動;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築物。采礦和採石是破壞地質遺跡的主要方式,潮海火山口即已遭受掠奪性開采,破壞嚴重。建議全面整頓區內采礦場,對列入研究區地質遺跡名錄的地質遺跡區(點)禁止采礦。

4)加大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對地質遺跡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登記和保護。對符合條件的應該設立地質遺跡保護區進行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

5)制定扶持地質遺跡保護區與地質公園發展的政策。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不具備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條件,但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地表形態,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使地質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又對其進行保護。各級政府和地質遺跡保護主管部門應在資金、技術方面給予扶持。

6)在規劃階段,劃定地質遺跡地貌景觀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可以建設具有保護功能的地質公園;保護區不得作為普通建設用地,並與生態間隔帶相結合。建設項目應當避開地質遺跡保護區;確實無法避開的,應當報經該地質遺跡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的原批准機關同意,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