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澳大利亞有多少水資源
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有多少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14 09:56:49

⑴ 澳大利亞水資源總量

自然資源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豐富,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地理與氣候】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總面積770萬平方公里,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為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 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
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⑵ 澳大利亞的有什麼河,有什麼海位於哪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河流。
墨累河發源於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的派勒特山。
墨累河流向西轉西北,構成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州的大部邊界,穿過休姆水庫,至南澳大利亞的摩根急轉向南,後流過亞歷山德里娜湖,注入印度洋的因康特灣。

珊瑚海是南太平洋的屬海。它的西邊是澳洲大陸,南連塔斯曼海,東北面被新赫布里底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幾內亞(伊里安島)所包圍。珊瑚海大部分的海底水深3千至4千米,最深處9174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

⑶ 全世界大概有多少水資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珍貴資源。地球上雖然「三分陸地七分水」,水資源總量達14億立方公里,但海洋鹹水佔97.2%,淡水僅佔2.8%,儲量僅3.7億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蘊藏在南極冰原和北極冰山中,人類生產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僅為105萬億立方米。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淡水資源日漸短缺,污染日益嚴重,水、旱災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遭到破壞,並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增長越來越快,許多國家陷入缺水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制約。然而,水資源開發的多部門性,各部門在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政出多門,阻礙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另一方面,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破壞的嚴重程度。為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問題,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措施,而且必須要注重社會宣傳教育。除了在政策、法律,管理體制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外,還要開展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正是出於上述原因,聯合國第47屆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21世紀議程》第十八章《保護淡水資源質量和供應:水資源開發,管理和利用綜合性辦法》中所提出的建議,確定了旨在使全世界都來關心並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世界水日」決議。人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水危機很可能會比糧食危機或石油危機更早到來。
北美4100萬人每天喝「葯水」
北美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佔全世界淡水資源的大約13%),但有時還是感到有水資源不足的壓力。作為加拿大大草原主要水源的冰川和積雪地正在萎縮。某些城市也存在供水緊張、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據最近進行的一項水調查發現,美國有4100萬人的飲用水中含有多種葯物成分,包括抗生素、抗痙攣葯物、鎮靜劑等。盡管飲用水中葯物含量甚微,不會即刻損害健康,但科學家擔心,通過飲水長期攝入這些葯物可能會危害健康。
南美擁有全球1/4水資源
南美洲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水資源,而南美大陸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南美森林面積一直在縮小,水資源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加上南美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用水量,所以,在保護水源方面,南美絕對沒到高枕無憂的地步。
歐洲1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日前發表公報說,歐洲仍有一億多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歐洲及全球其他地區必須對水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非洲1/3人口缺乏飲用水
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非洲的河流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這將導致四分之一的非洲大陸會在本世紀末處於嚴重的缺水狀態。該報告發現非洲大陸的河道對降雨量的變化高度敏感。在非洲西部,即使是少量的降水量下降都將致使河流減少80%的流量,這一切會導致科學家們稱做的「水難民」情況的發生。
非洲目前三分之一人口缺乏飲用水,而有近半數的非洲人因飲用不潔凈水而染病。而水資源問題也很可能會成為一些非洲國家之間發生紛爭或沖突的導火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很多鄉下婦女和女孩每天必須走數公里,才能找到水源。因為這種體力勞動,這些婦女和孩子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整日為家庭和生計奔忙。
大洋洲提出響亮口號「環境是合法用水戶」
即便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水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澳大利亞2002年經歷了百年一遇的乾旱,此後旱情有所緩解,但從2006年開始,乾旱再次光顧。受到旱災影響最嚴重的是默累-達令盆地。
最近由頂尖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氣候變化的分析表明,降雨減少很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近年來,為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採取措施,建立水分配與水權綜合管理體系,並明確提出一句響亮口號:「環境是合法用水戶」。
亞洲恆河被列入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
水污染、洪災和旱災已成為南亞面臨的三大與水有關的「災害」。印度的生活用水質量在全球被評估的122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每天有200多萬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當地居民飲用和在烹飪時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經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水污染嚴重影響老百姓的健康。流經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恆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
據路透社報道,以色列的滴灌節水技術如今再獲突破,實現利用紫外線凈化水和利用細菌處理有機污水。以色列60%國土面積被列為乾旱地區,境內所有水資源均歸國家所有。伊拉克戰爭爆發五年後的今天,伊拉克有數百萬人缺乏干凈的飲用水。
資料來源:中國網

⑷ 全球水資源現狀

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總儲水量約為 13. 86 × 108km3,大部分水存在於海洋中,占 96. 54%,但是 97. 47% (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 淡水僅占總水量的 2. 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 (占 68. 77%)和地下水 (占 30. 06%)之中 (表 1-1)。

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 。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有些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流入海洋。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尤其有限 (表 1-2)。

表 1-1 地球水圈水儲量分布狀況表

續表

表 1-2 世界各大洲可用淡水量統計表

全世界地下水資源總量是比較豐富的。如果不包括冰川和永久積雪,儲存和流動的地下水資源量約佔全世界淡水資源的2/3,每年有2.5×1012m3可更新地下水資源量,這比目前全世界地下水使用量的3倍還要多。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資料,俄羅斯使用的地下水資源量還不到每年9000×108m3補給量的5%;西非不到1%;中國可更新的地下水供水量超過8000×108m3,但僅使用了3527.78×108m3(2004年),是補給量的39.20%;印度已存在嚴重的過量開采問題,但其使用量仍不足,每年為4500×108m3,是補給量的33.3%。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潛力。

地下水一般水質優良、水溫變化小,開發利用簡單方便,多數不需要大量投資來開發,也不必建設大的供水工程;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補給變化與其水位響應、井的出水量之間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後,供水穩定、均衡。地下水的上述特點,使得地下水資源在世界各國都被廣泛利用於農業、工業、生活等,特別是作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利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地下水開采量約5500×108m3/a,其中美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1135×108m3/a、760×108m3/a、138×108m3/a和27×108m3/a,到20世紀末,全球地下水開采量已經超過7500×108m3/a,近10餘年中,地下水開采速度最快的為印度和中國。各國開采地下水的主要用途不盡相同。例如,美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用於灌溉的地下水量佔地下水總開采量的50%以上,而日本、歐盟各國地下水主要用於居民生活供水。

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Committee on Natural Resources)會議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Management,United Nations)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餘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這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

1997年10月20日,《水信息報》(Water Information)刊登了世界153個國家水資源情況和各國用水量及其構成,水資源情況包括國土面積、水資源總量、1995年人口數量、1995年人均水資源量、1995年耕地面積和單位耕地面積水資源量,各國用水量及其構成(包括年份、用水量、人均用水量、用水組成。用水包括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從這些指標排序的情況(表1-3)來看,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不樂觀。

表1-3 世界153國家部分指標排序表

聯合國發表的 《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 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 83 億,生活在水資源緊缺和貧乏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 年的 3 億增加到 2025 年的 30 億,後者為前者的10 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面臨更大的缺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