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幼兒園周邊有什麼豐富的田園資源
擴展閱讀
胰島素用一月費用多少 2025-02-05 19:30:04
101中石油分校生源怎麼樣 2025-02-05 19:26:06

幼兒園周邊有什麼豐富的田園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16 14:54:43

Ⅰ 農村幼兒教育領域特色資源有哪些

1、 在幼兒園外,農村廣闊的田野,豐收的景象,快速發展的建設事業,農民的辛勤勞動,都是生動的教學內容,無不吸引著每個孩子的心,我們以此作為大課堂的教材,有目的地帶幼兒去農村、去大自然中,讓他們看、讓他們聽、讓他們學、讓他們討論、讓他們感知。幼兒在充分接觸農村社會的過程中,學到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組織幼兒放風箏、組織幼兒園到田間扎稻草人、組織幼兒到豆製品場看師傅教我們做乾子等。組織幼兒觀察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和農民伯伯一起摘棉花、挖紅薯、撿花生,既體驗了生活又增加了對勞動者的感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2、農村幼兒園目前政府的經費投資嚴重不足,與其坐等上級主管部門的恩賜,不如用我們的慧眼去發現。在活動區中,我們因地制宜使其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種樹葉;夏天的水果、蔬菜、沙石;秋天的種子、果實、昆蟲等等,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區活動的興趣。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還能讓幼兒園的工作獨具特色,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區則為幼兒搭建了表現自我的平台,豐富的鄉土區域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滿足了幼兒製作和創造的需要。孩子們面對這些熟悉的材料,捏出一個個形象的物品,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講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這時,自信與快樂圍繞著每個孩子,他們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幼兒的創造靈感在活動區油然而生,他們似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Ⅱ 幼兒園村落自然資源有哪些

幼兒園的自然資源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教材,也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場所。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發展。而喜愛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天性在兒童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因此我們根據兒童的天性,遵循「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環境創設宗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創設充滿生機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幼兒覺得自己如同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中。
大自然、大社會是教育的源泉,我園周圍有許多自然教學資源,可以讓孩子們盡情觀察、探索、玩樂。如科學活動《有趣的泥寶寶》,在活動前兩周孩子們收集菜葉、果皮等垃圾並埋在泥土裡,請孩子們預測這些東西會發生什麼變化。活動中孩子們拿著小鏟子去挖土,初步了解了泥土的凈化及環保作用,並親自動手嘗試使用提供的材料將泥土從水中分離出來,增長了有關泥土作用的知識,從而懂得了保護、愛惜土地資源。

Ⅲ 幼兒園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幼兒園的自然資源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教材,也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場所。

利用自然資源,親近自然 :大自然賦予了萬物靈性,千變萬化的萬千現象給了孩子更多探索的樂趣。面對大自然這個自然的資源,我們常常利用散步的時間去尋覓四季的變化,了解春天的春意;夏日的情趣;秋季的碩果;冬日的寒冷。我們放手讓孩子與自然更親的接近,為了孩子更好的與自然物親近,我們有意讓孩子在散步玩耍的空隙里,探索螞蟻的洞穴;葡萄的攀爬等,同時在自然角放置一盆自己的喜愛的花草或是一盆飼養的小動物如:小烏龜、小魚、小螃蟹等。這些東西給我們的教學活動也帶來豐富的教學材料。記得有一次我們讓孩子帶來各種各樣的種子,進行種植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不僅知道了不同種子的名稱,知道了紅豆是紅紅的可以補血;綠豆可以清火等,而且孩子還發現了不同的種子它們發芽時候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長出來的葉子是不一樣的。更有細心的孩子把每天種子的成長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在親身與自然接觸、探索的那一瞬間,你會發現孩子那專注的眼神,比上課聽講時更有神。他們每天都會去看一看自己種植的種子成長的過程,看到它長大了,會無比的開心。有時還會趁放學家長來接的時候,帶領家長欣賞自己的成果,那種成就感不言而喻地洋溢於他們的小臉上。

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活動 :大自然的任何一物都可能成為教育的道具,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風等等。我們帶領孩子去秋遊,並沒有採用常規的方法,讓孩子跟隨老師的步伐,來觀察秋的變化,而是放開他們自由的步伐,自己發現了秋的韻美。從家長記錄孩子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我覺得秋天很美,因為有五顏六色的小花」;有的說:「我覺得秋天很美,因為有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有沉沉的稻穗,有雪白的棉花」……在回顧說話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觀察能力。雨,一年四季都可看見。

Ⅳ 如何把農村的自然資源運用在幼兒園教育中

一、農村資源與幼兒園環境 讓環境與孩子們說話是我們追尋 的目標之一。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環境創設提供了豐富的源泉。看,從藤上摘下的絲瓜、葫蘆,枝上摘下的辣椒、茄子,地下挖出的土豆、大蒜頭-------我們把它們一串一串地掛起來,配以紅色的蓋塑板,上書大大的"豐"字。一幅秋意濃濃的秋收圖掛滿了蓋塑板。孩子們用從路邊採摘的小花、小草、裝扮教室、活動室、宿舍。就連小小的狗尾巴草在孩子們的手中,一會兒變成一隻可愛的小兔子,一會兒又變成一隻小狗,一會兒又變成小人,一會兒又變成了一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只要你走進我們的幼兒園,你就能充分的感受到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製作的物件掛滿了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孩子們在活動中進一步地親近大自然,從認識農作物的外形,到介紹的文字,無處不體現農村的特色。從中孩子們懂得了水、陽光、空氣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還引導孩子們將小麥分別種在土裡、沙子里、鋸末里、小石子里比一比,看一看,小麥在這些材料上會先發芽,又會在何種物體上長的高又壯,並引導孩子們設計測量標尺及時觀察、及時記錄觀察的結果。由此,孩子們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以及對數的認識能力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其中蘊涵的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則更加久遠。 在夏收的季節里農田裡到處都在燃燒稻草給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對於這件發生在幼兒身邊的環境事件,我及時的抓住時機組織幼兒討論稻草燃燒後給環境造成了什麼破壞?給身體造成哪些傷害?稻草該不該燃燒?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理稻草?通過集體討論幼兒明白了燃燒稻草有很多的煙霧,會給空氣造成污染,讓人們得呼吸道疾病,農民不應該在田裡燃燒稻草等一些道理,紛紛表示要回家勸阻爸爸媽媽不在田裡燃燒稻草。 這樣我們利用農村常見的一次燃燒稻草的事件,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親身感受到了環境污染的破壞性和環保的重要性,知道了保護環境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二、利用農村自然材料,培養幼兒的美術表現力 美術活動在幼兒的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特別是美工活動很受幼兒的喜愛。因為它可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表現力。可是老師有時卻要為美工活動的開展准備很多操作材料,費時又費力。但在我們農村幼兒園只要你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就會發現許多取之不盡的美工材料,如野花、野草、樹葉、稻麥草、種子等。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收集運用這些材料進行加工拼貼,就能創造出一幅一幅美麗的美工作品來。如:在各種野花競相開放的春天,把幼兒帶到幼兒園周邊的田野中、馬路旁,採摘野花野草,回來經過擦洗、壓平、修剪、拼貼後一幅一幅的"花草名信片"就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了。讓幼兒准備各種不同種類的種子如菜子、豆類、瓜果的種子,巧妙的運用不同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少的不同,粘貼到在卡紙上畫出的各種物體的輪廓上,這樣一幅一幅的種子貼畫就做出來了。用馬蓮編草繩、蛇,扎小人、動物等。看著這些運用農村常見的自然材料創造出來的作品,你會情不自禁的為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而感到驚嘆! 在操作過程中既發展了幼兒剪、粘、貼、畫、構圖等技能,鍛煉幼兒手指的靈活性,又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Ⅳ 如何開發農村幼兒園資源

一、農村幼兒園中的特色資源
(一)特色資源
農村幼兒園所處啟灶的區域,往往會有一些具有特色性的資源,比如說本土文化或者是本土產業等等,而這些特色資源往往能夠帶給幼兒不一樣的活動、不一樣的體驗。比如說在展開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的為學生展開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學,既能夠加強幼兒的親切感,又能畝旁虛夠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舉個例子來說,常太鄉被譽為我國的枇杷第一鄉,而這里的幼兒園教師就可以動員幼兒家長配合,展開以家庭為單位的摘枇杷活動,既讓幼兒親身感受到了枇杷第一鄉的壯觀,又起到了綜合性的教育作用,並且還發展了幼兒的社會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二)動物資源
對於城市幼兒園中的幼兒來說,小動物只能通過圖片來接觸,這種認識是表面的,是不具體的。然而,對於農村幼兒園來說,卻有這個條件讓幼兒直接的接觸圖片中的小動物,比如說蝸牛、螞蟻、蚯蚓等等。比如說當春天到來的時候,農村幼兒教師就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建立開放性的蝌蚪觀察池,讓幼兒能夠一天一天的觀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長,從長出後腿到長出前腿,再到蛻掉小尾巴,讓幼兒能夠直觀蝌蚪變青蛙的整個過程。通過這種教學資源,能夠有效的激發幼兒們的求知慾望,刺激迅燃、培養幼兒們的細致觀察能力,並且還能夠促進幼兒們之間的交流、合作。除此之外,一些家禽、家畜等等,也是農村幼兒園教學中重要的、可行的教學資源。

Ⅵ 怎樣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一) 利用農村自然物。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農村的自然物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樣都有著它極好的價值,只要我們去充分的挖掘它、利用它。它將成為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
1、泥土的運用
泥土是農村中最豐富、最富變幻的一種自然資源;可以說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隱含著不可估量教育價值。首先從他的功用看,可設計讓幼兒進行搓、捏、壓
等動作練習。其次,可以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與泥的比例關系以便更好的塑造東西,再次,可以拓寬到泥土製品等等。如:玩「泥和水」找朋友的游戲,因為孩子都喜歡玩泥巴,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水加得太多或太少都捏不攏,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們就會有探索的興趣,通過探索也就掌握了水與泥的比例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充分展開想像,捏造各種泥塑作品。
2、種子的利用
農村具有豐富的種子資源,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年用完明年又會有。種子可分為農作物(稻穀、小麥、米、玉米、各種菜子);蔬菜作物(花生、絲瓜子、芝麻、黃豆、綠豆、花生、玉米、扁豆、刀豆、虹豆)種子不但可以裝飾物體,做種子畫,還可以進行分類、探索聲音等多種用途。如:玩「給瓶子娃娃戴帽子」,讓幼兒把大小、顏色不同的塑料瓶集中在一起,瓶身與瓶蓋分開,並在瓶蓋和瓶身上貼上數量不一的實物圖片點子或數字,要求幼兒為瓶身與瓶蓋配對,再讓幼兒接瓶子身上物體的數字,放上一些種子,這樣就有數字與實物,數字與點子,點子與圖片的訓練,又有按數量取物與物體的多少和聲音不同的探索。
3、蔬菜水果的利用:
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夏天是瓜果水果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正是各類水果豐收的季節。這些五顏六色蔬菜水果真是孩子活動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南瓜、黃瓜、茄子、土豆、紅薯等一些蔬菜,添加一些輔助品,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蔬菜娃娃。製作蔬菜拼盤,水果拼盤。
4、自然物的作用
在農村各種自然物到處可見,蘆葉、茭白葉、蘆秫葉、樹葉,還有常被廢棄的稻草等,這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可真是件寶呀。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如包東西,製作小製作,裝飾物品,還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如:取新鮮蘆秫若干,去葉一片一片分好,請幼兒均勻撕成八次,用剪刀把它剪尖,再播在蘆秫上這樣一隻可愛的蘆秫燈籠便做好了,即可以裝飾教室,又可以獲得成就感。
5、碎布的應用
碎布質地柔軟溫和,可塑造性強。又不用花費錢,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不但可用來製作可愛造型的布玩具,還可以進行印染、扎染、臘染。如:利用碎布料做成小衣服、小衣褲。讓幼兒給小寶寶穿脫衣服,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二) 利用農村自然景色。
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五彩繽紛的景物隨處可見。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小河裡鴨子結伴而行,使人賞心悅目,而對於身在此景中的農村孩子來說,正是美術創作的一個大好天地。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領著孩子,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翱遊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用畫筆畫下來。從他們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子歸來」、「蝌蚪寶寶的出生」、「春江水暖鴨先知」、「樹寶寶長頭發了」等等,這些作品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來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還可以在美工區角中放上了貝殼、螺絲、樹枝、花瓣等,讓幼兒裝飾成盆景;放上了竹枝、竹片等,讓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製風箏,看著自己製作的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歡呼雀躍。
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小樹在一天天長高,小麥已經成熟了,鳥寶寶們出生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經常看到而又忽略的事。但在充滿好奇的孩子們眼裡,這些是顯得那麼的神奇。每天孩子們都會用他們的小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可以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於是,一幅幅新的作品又誕生了。如「菜寶寶的經歷」、「比高低」、 「知了流浪記」、「毛毛蟲和蝴蝶」、「蒜寶寶的小辮子」等,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田野里瓜果累累,長的龍豆、圓的西瓜、扁的扁豆,紫的葡萄、綠的黃瓜、紅的辣椒,真可謂形狀各異、五彩繽紛,將這些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水果蔬菜放在美工區中,讓幼兒裝飾成各種人物、動物、小玩具等,既好玩,又可以裝飾教室。
秋天,意味著豐收。那高高的草垛,曬滿了稻穀的水泥場,被風吹亂的稻草殼,在孩子們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美。我們領著孩子到田野里,去看大片大片金黃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體驗豐收的快樂。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我們領著孩子到樹林里去,看看小樹的挺拔,聽聽小鳥的叫聲,找找被人遺望的野花。回去後,這些又成了孩子們創作的源泉。還可以將玉米、赤豆、黃豆、稻子等自然物運用到裝飾畫中去,通過拼貼、添畫、串連等形式,將它們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掛毯、小包和首飾等。
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則帶著畫板、畫筆在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也是不同的。穿著厚厚的大衣里有冬爺爺,飄著的雪花里有冬爺爺,結著冰的小河裡有冬爺爺,落滿了霜的大地里有冬爺爺,沉睡的麥苗里有冬爺爺,就連堆滿雪的草垛里也藏著冬爺爺。萬物簫條,田野里到處是枯葉、草梗,不過,這也是進行美術創造的好材料,用撿來的枯葉、草梗粘貼成鳥窩,用稻草編、紮成了小動物等。三九嚴寒小河裡結了冰,還可以把冰放在美工區內,用麥管吹成各種造型。
(三) 利用農村風俗。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頗具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民間風俗。如:娶親時的熱鬧,過新年的喜氣洋洋,正月的合家團聚,春天裡放風箏,端午節吃棕子等等,這些是孩子們所熟悉而又
喜歡的風俗。遠比那些聖誕節,生日Party來的親切。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把這些風俗帶到我們的教室里來,讓他們來玩,來做,來感受。然後,用筆把它們畫下來。頓時,一幅幅喜氣而又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給奶奶做重陽糕」、「風箏飛的高」、「貼春聯」、「拜年」、「放炮仗」、「果樹紮上了辮子」等。每一副作品都體現了孩子心中的美好願望。
三、農村自然資源在建構區中的運用。
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使區域活動蘊藏了更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猶如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不斷地飛翔,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慾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這說明材料與幼兒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構區中,可以設置樹枝、木片、蔬菜和沙、土、小石子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和輔助材料,展開豐富的想像進行製作活動,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從創造學的角度講,它給幼兒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頓悟。活動中,「小小建築工」們會變戲法地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及輔助材料,搭建出一座座高樓大廈、小橋流水、鄉間小路??在這些「建築師」的手中,土豆成了樓房、木片成了桌椅、樹枝成了飛機??幼兒的自主意識在這里得到了加強、創造能力在這里得到了培養。
四、農村自然資源在認知區中的運用。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好奇心強,認識依賴於行動。為幼兒選擇易見、可聞、易操作、可觸摸的自然物,能使他們從物質世界中獲得直接經驗和形象生動的具體知識,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和擺弄,孩子們還會從中獲得一些知識,使認知活動變得更加自主有趣。在認知區中,可以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高矮不同的木棍,長短不一的竹片??每次與自然接觸的活動中,我們把收集過來的材料都如數家珍的放在認知區,讓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擺弄,如對種子進行分類,對木棍進行排列,讓幼兒在玩中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
總之,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活生生的書,是一幅看不夠的美妙畫卷。當我們努力發掘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的自然資源時,我們已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口,讓大自然的風和著課改的春風吹拂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種子。

Ⅶ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不少農村幼兒園存在教育經費緊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問題,為此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材料的收集 "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材料對活動區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據季節變換各不相同,它們均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們既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也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們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展現自己的收集品,並通過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當地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植物類、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昆蟲動物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製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二、鄉土材料的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一是植物資源的利用。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野果、樹葉、竹子、稻草、松果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玩一玩"我的時裝秀":操作區讓幼兒學大人用竹篾編斗笠、竹籃、竹筐等竹編工藝品;體育區利用竹製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轎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動物資源的利用。對幼兒來講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動物特別具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幼兒對知了、蚯蚓、蛐蛐、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進行探索,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並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探索結果和與同伴分享。

Ⅷ 淺談如何利用農村資源優勢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學前教育作為全部教育之基礎,其核心的職能就是既要保障每個兒童適應現實的社會,幸福快樂的成長,更要保證他們適應並創造未來的社會。那麼,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呢?即需要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具有探究精神的人才。而如今農村幼兒園備受社會的關注,國家也在大力扶持農村幼兒園,但是,農村幼兒園的資金和設備往往不如城市幼兒園充足,農村幼兒園園區建設的硬體和軟體都與城市幼兒園的條件有一定距離。但是,農村幼兒與城市幼兒一樣,好奇、好問、好探究,他們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喜歡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我認為,農村幼兒園想要更好的發展,可以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以及使幼兒獲得更廣泛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方法,更是能夠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從農村幼兒教育因地制宜的角度,選擇了這個課題。
我們幼兒園地處資源廣闊的農村,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變化,農作物有的開花,有的結果……給孩子以活的教材。幼兒園里的孩子多數是農民的後代,他們對農村的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具有著濃厚的興趣,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及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他們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的技能,如挖坑、點豆豆等,我們認為,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就要充分利用與發揮,鼓勵他們在活動中觀察、操作、實踐,掌握一些科學技能。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分析
科學教育活動不僅是要讓孩子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並提出了「做中學」的口號。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領域教育:「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2002年,我國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研究項目,對幼兒科學教育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以幼兒為主體」、「探究性學習等適宜的觀念和教學策略研究,促進了幼兒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利用農村資源踐行課程標准》、《發揮農村資源的優勢,開展游戲活動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研究中,充分利用了農村的自然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親自去探索農業生產與農事活動的技能。
三、課題概念及課題的界定
(一)課題核心概念
1.科學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感受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2. 幼兒園科學活動:應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有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現代人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二是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濃厚興趣,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3.自然資源:是指離我們生活很近的周邊資源,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的有用自然物。
4.農村自然資源:是與我們農村生活息息相關、隨手可得的一切自然資源。
(二)課題界定
「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研究」是指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幼兒的興趣和原有知識經驗出發,選擇和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認知水平的幼兒科學活動內容,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記錄、操作等途徑,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和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1.皮亞傑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也指出:「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探究活動中,鼓勵幼兒圍繞一定的內容自主探究學習,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2.以探究性理論依據,我們把探究性學習活動理解為是一種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活動,幼兒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為幼兒創設多種途徑,讓幼兒在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知識結構上,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積極地從活動中去探尋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的學習過程。只要是孩子通過自己去調查、交流、討論、實驗、親身經歷的體驗都是探究性學習。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利用農村的有利資源,探索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內容和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主動地感知、體驗、領悟各種科學知識,在探索、發現中培養創新意識,構建新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科學概念,初步發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探究素養。
同時,在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幼兒探究式科學啟蒙興趣的培養過程中,形成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建構新的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園的發展,提升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