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農業用水上我們如何合理使用有哪些方案
對於農業用水我們可以通過完善水利設施、控制用水量、建立水管理機制等方法而達到農業用水的合理使用。主要有以下方案:
五、對農業用水水價形成機制,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機制獎勵。
在農業用水上我們可以建立水價機制,以價格約束農業用水濫用現象,避免農業用水的浪費。同時,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機制獎勵可以更好地使人們重視農業用水,減少在灌溉和畜牧時的農業用水浪費。
最後,農業用水的節約是一個艱難並且長期的過程,但成功的農業用水節約可以極大的減少我國淡水資源的浪費,提高我國水資源儲備糧。
⑵ 農業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農業資源保護就是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農業資源保護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保護、草原資源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等。在農業資源開發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立足於本地資源的優勢和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實行資源優勢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揚長避短,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要繼續堅持「科教興農」的方針,把開發重點放到環境保護、「低荒」改造、科技創新、集約經營、挖掘資源內涵潛力上來,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工升值,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把市場需求的產品做優、做大、做強;要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扶持為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的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加農戶」經驗,建立健全市場信息網路,培育中介組織,促進城鄉農、工、商企業之間的重組與聯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開拓大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在資源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並貫穿於全過程,不可偏廢;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瞻前顧後,統籌安排,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搞掠奪式經營,做到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⑶ 如何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農業資源分為水利、土地、勞動力等。
一、水利
一)採用水利與農業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包括水的農業利用效率,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節水農業的核心是節水灌溉。
二)提高水資源農業利用率的具體措施是:
1、農田土壤水分管理。
2、水資源評價與管理。
3、污水處理及其農業利用。
4、廣泛應用噴灌、滴灌、膜下灌等高效灌溉技術和地下溝、渠、坑灌。充分利用山區中小水庫、
塘壩、小水窯等集雨工程收集雨水灌溉農田。
二)土地一是「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四是「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葯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葯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三)勞動力
大力提倡在家創業
政府要在農村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提高農村幹部的整體素質,讓有知識有干勁有見識的新一代扛起大梁,吸引外資合理利用地理優勢
除了農田以外企業才能更好的容納勞動力
⑷ 如何綜合利用農業資源
現在流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比如你現在所有的資源,國有農場已經有類似的產業模式,一般是土地種植玉米桿,用玉米桿去喂牛,牛糞用來沼氣發電做燃料,沼氣渣用來弄大棚蘑菇等,還可以弄營養土養殖蚯蚓賣給釣魚的,果樹需肥不是太大,讓其一般發展就好。這是現在流行的生態循環農業的產業鏈,安徽南方就有很多類似的,具體可取參觀學習,提醒下,大多是國有支持,農業由於生產周期長,見效不是很快,有政府支持最好。
⑸ 如何才能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土地和水資源。
2、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3、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4、教育和培訓農民,提高勞動者素質。
5、立足環保,優化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
⑹ 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應堅持哪些原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 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 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
⑺ 如何實現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如何實現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 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2.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 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 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
農業: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農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