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資源是什麼
問題一: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詳細點 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的書本,材料,教學的佔用資源:如學習的桌子,課本等。這些都是教學的資源。教學資源拆來來說,也就是老師教你們知識的那些所有相關需要的資源。(我覺得我很聰明的,這么說你都不明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阿。)
問題二:什麼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形式多樣。紀實片,比如,弘揚社會美德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人力資源豐富,有好的地理位置,比如周邊是大學城,科研院等;有實踐場地,比如體育館,實驗室,農場等;已經畢業的學生,捐助母校;
問題三:教育資源系統具體指什麼?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
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傳統的圖書館、資料中心這些學習資源環境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網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最為廣泛的教學資源。網上教育資源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了解教育資源的分類及其特點,將有利於高效地獲取資源,也能更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
問題四:教育資源生均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一所學校有2000份圖書,有500個學生,生均圖書4冊。
問題五:教育教學資源指什麼 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的書本,材料,教學的佔用資源:如學習的桌子,課本等。這些都是教學的資源。教學資源憨了來說,也就是老師教你們知識的那些所有相關需要的資源。
問題六:什麼是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動和教育歷史以來,在長期的文明進化和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積累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資產、教搏團州育費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設施以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系的總和。
ke..co飢/view/846832?fr=ala0_1_1
優質:最好的
問題七:什麼是基礎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指教育的生產資料的來源,教育的生產資料是指教育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教育資源大致可分為人、物質資源和觀念資源三大類,包括師資、生源和自有教育活動與教育歷史以來,在長期的文明進化和教育實踐中所創造積累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資產、教育費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設施以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系的總和(註:網路名片)。在教育資源中,人是最核心的資源。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有句教育名言說:「大學,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說明師資是最重要的資源。儒學亞聖孟子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樂(《孟子盡心篇》)。說明生源也是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
師資和生源作為教育最核心的資源,本無所謂輕重,但通常人們認為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注1)。從教育的本義出發,教師無疑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其依據還在於:教育規律和教育發展歷史都證明: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一個好老師,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注2)。
教或宴師作為基礎教育的第一資源,是與好的教育和教出好孩子有關的。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孩子?好的基礎教育就是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就是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好孩子就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和在可能發展的條件下能獲得相對全面發展或最大發展的學生,是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學生,是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主動適應社會的學生,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奉獻精神的人(注3)。這樣的好教育以及好教育培養的好孩子理所當然的需要有好教師
對基礎教育而言,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還體現在有教無類上,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紐斯所指出的:「教育的藝術是基蔽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因此,基礎教育不應該選擇學生。雖然學生具有多樣化和差異性,但這不能成為基礎教育必須選擇學生的理由。正是由於學生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人們才應該為每一個或每一類學生提供包括特色教育、個性化教育在內的合適的教育。
但是,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具體說是學校)將學生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主要表現在千方百計挖生源上,如初中挖小學的優質生源,高中挖初中的優質生源。連大學也在生源戰中樂此不疲,使用唬挖高考優質生源的手段層出不窮。基礎教育成了選擇學生的教育,而不是提供多樣而有特色的教育讓學生自主選擇。
基礎教育將學生作為第一資源是升學教育使然,是追求升學率使然。基礎教育從為學生人生打基礎的教育演變成為競爭升學率的教育,說明基礎教育已步入誤區或已遠離了基礎教育的本質。許多人曾質疑所謂好學校挖生源或按分數從高到低「掐尖」的做法,認為既然是好學校就應該好在有教無類上,就應該好在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上,就應該好在能把別的學校不能培養得那麼好的學生培養好;而挖生源或「掐尖」的做法,只能說明是因為學校首先佔有了大量的所謂優質生源才帶來了學校的高升學率,而高升學率並不是因為學校有優秀的師資和優質的教育。
簡言之,討論基礎教育第一資源的問題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人們可以從學校所持有的基礎教育的第一資源觀中思考和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基礎教育,誰在真正實施基礎教育。
問題八:什麼叫教學資源 簡介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資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 自從20世紀30年代視聽教育興起以來,媒體的種類越來越多,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教育觀念也正在發生變化。早期,教師被看成信息源,媒體只起單向傳遞作用,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到70年代,人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媒體成為師生相互溝通的中介物,師生應該更多地交流;到了80年代,學習心理學的發展推動了教育技術的進步,媒體再也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通道」,而是構成認知活動的實踐空間和實踐領域,人們更加註意和關心媒體環境了;到了90年代,人們認識到「教育技術是對與學習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資源已經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關心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對教學資源的認識和研究是極其迫切的任務。 教學資源可以理解為一切可以利用於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在教學資源構成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主動的利用資源來滿足。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僅教學媒體是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也是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環境。
編輯本段分類
AECT』77定義曾經把教學資源分為兩大類:設計的資源和利用的資源。AECT』94定義對教學資源的界定有所修改,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支持系統。 教學資源,通俗的說,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學習中的物化了的資源。教材只是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可資利用的一個材料,必須有教師的二次加工,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又如作為教學中的媒體要素,也是一個資源,如何將計算機與新課程進行整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新課程的支持,不僅反映教師的認識問題,也反映了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駕馭能力。學習情境則是要靠教師創造性地創設的教學組成要素。良好的學習情境,將有利於學生事半功倍的學習。 傳統的圖書館、資料中心這些學習資源環境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網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最為廣泛的教學資源。 網上教育資源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了解教育資源的分類及其特點,將有利於高效地獲取資源,也能更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 教學資源還可以認為包括教學資料、支持系統、教學環境等組成部分。 教學資料為蘊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的各類信息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料指的是以數字形態存在的教學材料,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數字化的素材、教學軟體、補充材料等等。 支持系統主要指支持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包括學習能量的支持、設備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員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統作為資源的內容對象與學習者溝通的途徑,實現了媒介的功能,它與資源組成的構成相關聯,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結構性視角。 教學環境不只是指教學過程發生的地點,更重要的是指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其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流效果。教學環境是學習者運用資源開展學習的具體情境,體現了資源組成諸要素之間的各類相互作用,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關系性視角。
問題九:最好的教育資源站是什麼? 教師聯盟站,眾多的免費資源,包括了免費教案、論試題、課件、笑話、小游戲……還有情感江湖在線游戲,邊聊天邊感受江湖,實在是最佳選擇。
問題十:什麼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形式多樣。紀實片,比如,弘揚社會美德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人力資源豐富,有好的地理位置,比如周邊是大學城,科研院等;有實踐場地,比如體育館,實驗室,農場等;已經畢業的學生,捐助母校;
❷ 教學資源是什麼
是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教育教學材料和工具。
教學資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教育教學材料和工具,包括教科書、講義、試卷、教學視纖首首頻、圖片、音頻、模擬軟芹鄭件、實驗器材、教學設備等,以及教師和學生自己創毀數作的教學材料和資源。
教學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❸ [學校資源庫的建設和資源的有效利用]資源庫整合資源
在省、州、縣各級教育部門的支持下,祥雲縣劉廠鎮先後實施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和「班班通」試點工程,實施這兩項工程的目標是「改進以班級為單位的課堂信息化軟硬體環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使教師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運用恰當的技術與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要讓這些設備充分運轉起來,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資源庫的建設;二是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學校資源庫的建設
多媒體資源是學習內容的數字化表徵,是信息化教學及其應用的基礎。不同的硬體設備,與之相適應的資源種類不相同,來源也不同。因此,學校要善於把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收集起來,進行分類、整理,建設一個充實的、符合本校發展的教育教學資源庫,以此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建設學校資源庫通常有以下幾種途徑。
1.配套資源是學校資源庫的基礎。「農遠工程」和「班班通工程」配備了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模式一」配備了成套的教學光碟資源,「模式二」由國家重點支持開發製作針對中西部農村地區需要的同步課堂和衛星數據廣播資源(遠教IP資源),「班班通」試點工程也配套了相應的教育教學光碟資源。其中,「遠教IP資源」通過「遠程教育接收系統」接收,資源特點是科學、全面,它涉及不同版本所有學科,有時事動態、課程資源、學習指導、專題教育、教師發展、少年文化、為農服務、使用指南、網站導航等欄目。這些資源是學校建設資源庫的基礎,各學校負責遠程教育的領導和管理人員要認真做好資源的接收、整理、分類等工作。
2.網路資源是學校資源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校要通過互聯網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充實學校資源庫。當然,我們在利用網路教育資源時,首先要遵守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原則」,其次是要進行甄別篩選,不是什麼教育資源都適用於學校資源庫,教育資源要符合本地區的學情,有利於學校的發展,要能促進師生的教與學。
3.學校自主開發的資源是學校資源庫的生命所在。學校自主開發的教育教學資源是學校資源庫的生命所在,因為它是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產物,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寶貴資源。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伍空孝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製作特色教育教學資源,為學校資源庫注入新的活力。要以活動為契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形式的課件評比和競賽活動,在活動中提升教師開發資源的能力,在活動中加強教師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要以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為依託,推動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例如每位老師建一個文件夾,按時向學校提交計劃、總結、活動方案、 教學設計 、相關課件、教學心得等。
4.科學整理、分類、管理資源是建設學校資源庫的必要手段。學校資源庫猶如一個圖書館,教育資源好比圖書,要實現教育資源的科學管理,就必須對教育資源進行科學的整理、分類、存放。首先,要有一間存放教育教學資源的檔案室和充足的櫃架,以及存入資源的計算機伺服器;其次是要把所有教育教學資源登記造冊並註明存放處、建立教學資源列表;再次是要把所有教學資源分門別類上架、存放。例如,教學資源要分年級、分學科、分媒體形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存放;光碟資源等物化的資源要存入櫃架並貼上標簽;電子形式的資源要存入學校網路硬碟並注意存放位置腔稿。另外,學校還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例如教學光碟的借閱使用制度、安全瀏覽教育資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資源的有效利用
充實的資源庫,為搞好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動力,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推動學校快速發展呢?
1.建立校園區域網,做好資源的發布,是有效利用資源的前提。資源的發布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將教育資源目錄冊掛於各學科教師辦公室,讓每一位教師熟悉資源內容和存入位置,做到心中有數,便於使用;二是建立校園區域網,把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按「教學資源列表」存入學校伺服器硬碟上,便於教師通過校園網路瀏覽教育教學資源。校園區域網的建立,使資源的發布變得簡單、快捷,同時也促進了教師間的交流,教師可以通過網路上傳自己的教育教學資源,交流教學心得,真正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
2.提高教虧空師教育技術能力,是有效利用資源的關鍵。教育技術是「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者,是教育資源的設計者、利用者和管理者,要做到「日常化應用資源,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即在合適的時間運用恰當的技術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切實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是關鍵。過去,我校多數教師利用資源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知道一些技術性知識,機械地應用課件資源。2009年以來,劉廠鎮分批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初級),並參加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考試(初級),通過培訓,教師對教育技術有了全新的理解,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認識,特別是對「授導型教學設計」和「探究型教學設計」有了深刻的理解,資源的應用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3.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達到教育教學最優化,是資源利用的落腳點。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教育教學環境的改善及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隨著學校信息網路的建立和教師信息化素養的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方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例如,光碟教學應用模式、簡易多媒體教室環境下的資源應用模式、多媒體教室環境下的資源應用模式、網路多媒體教室環境下的資源應用模式、移動網路教室環境下的資源應用模式、學科專用教室和教師電子備課室的資源應用模式等。無論是什麼樣的資源應用模式,都要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達到教育教學最優化的目的。資源的應用要適時、適度,避免為了展示資源而偏離教學目標的做法,避免資源使用不當、信息過載的現象。應用資源不能生搬硬套,例如,下載的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育目標進行必要的修改,融入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於Microsoft Office Dower Point課件和動畫,要從教學設計的需要出發,或修改,或截取,或補充;對於視頻資源(光碟資源),要反復觀看,或作為教學設計參考,或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截取片段進行輔助教學。只有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才能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促進教學的最優化。
作者單位
祥雲縣劉廠鎮大波那小學
◇責任編輯:陳�◇
❹ 什麼是教學資源
家長可為學校提供圖書、電腦、教學用品、體育器材、實習實踐場地等資源。
家長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指家長整個群體而言。具體到每個家庭、每個家長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提供資源。比如管車隊的,就可以在學校搞外出活動的時候提供出行車輛上的方便服務;開工廠的,就有條件讓學校帶學生去工廠參加生產流程;管禮堂的,就可以在學校需要大型集會及演出場所的時候提供便利等。
教學資源的含義:
1、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
2、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學資源
❺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❻ 課程資源的含義
教學資源的含義?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可以理解為一切可以利用於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妙用課程資源是什麼意思
Windows操作系統的出現,使滑鼠成為電腦必備的輸入設備,它將復雜的命令行輸入方式,變得簡單而輕松。但是滑鼠也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進行一些特定的操作時,使用快捷鍵更方便一點,以下就是和Shift有關的一些快捷鍵,合理的利用這些快捷鍵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r\n \r\n以下技巧如不加特殊說明,都適用於Win9x\\/ME\\/2000下。 \r\n \r\n選擇多個文件、文件夾: \r\n \r\n要選擇多個文件時,先選中首文件,然後按住Shift選擇最後一個文件,這樣這兩個文件之間的文件將全部被選中,你還可以利用Shift和方向鍵進行選擇。此快捷鍵在資源管理器、對話框中都適用,同時也適合於文件夾轎尺的選擇。 \r\n \r\n徹底刪除文件、文件夾: \r\n \r\n在刪除文件、文件夾時,按下Shift+Del組合鍵,確認回車,可以直接刪除文件,而不是將文件放入回收站。 \r\n \r\n關閉所有文件夾窗口: \r\n \r\n如果你打開文件夾的是,選擇在不同窗口打開不同的文件夾。按住Shift鍵後單擊關閉激帆悶按鈕將關閉該文件夾窗口及其所有上級文件夾窗口。 在打開文件時按住Shift鍵,可以將文件在新的窗口打開。 \r\n \r\n跳過啟動程序: \r\n \r\n在Win98啟動時按住Shift鍵直到啟動完畢,可取消自動啟動程序功能,並且跳過硬體檢測,達到快速啟動。 \r\n \r\n去掉CD自動播放: \r\n \r\n在放入CD光碟時按住Shift鍵,可以去掉其自動播放功能。 \r\n \r\n快速重新啟動: \r\n \r\n在關閉Win98時,按住Shift鍵,選擇\\「重新啟動計算機\\」,計算機將重新啟動Win98而不執行熱啟動。此快捷鍵在更改設置後需要重新啟動系統時非常實用,減少啟動的等待明彎時間。 \r\n \r\n強制移動: \r\n \r\n對於某些由於有屬性而無法進行移動的文件或文件夾,可以在移動時按住Shift鍵,達到強行移動的效果。 \r\n \r\n切換全\\/半形狀態: \r\n \r\n按下Shift+空格鍵。 \r\n \r\n切換粘滯鍵開關: \r\n \r\n按下Shift鍵5次。 \r\n \r\n快速粘貼對象: \r\n \r\n不論是在編輯框中還是在標准Windows應用程序中,同時按下Shift+Insert鍵,即可從剪貼板上粘貼內容。 \r\n \r\n改變文件的關聯: \r\n \r\n當遇到某個文件不想以它的默認程序打開時,按住S......>>
語文課程資源是什麼意思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對課程資源與其開發、利用有專門的文字表述,如:「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詳細點
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的書本,材料,教學的佔用資源:如學習的桌子,課本等。這些都是教學的資源。教學資源拆來來說,也就是老師教你們知識的那些所有相關需要的資源。(我覺得我很聰明的,這么說你都不明白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阿。)
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資源 什麼意思
條件性課程資源和素材性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如按其功能劃分,可以分為條件性課程資源和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於課程卻並不形成資源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比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就屬於條件性課程資源。許多條件性資源的開發雖然不是教師的個人力量能實現的,但是可以利用現有條件盡可能地開發。素材性資源是指作用於課程,並能成為課程的素材或者來源的資源,素材性資源的特點則是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於素材性課程資源。教材就是最常見的素材性資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素材性資源開發和運用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素材性資源並不能直接構成課程,它只是備選材料,只有經過加工並付諸實施時才能成為課程。
簡述研究課程的意義
1、有助於完善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2、有助於指導教育教學功能;
3、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
資源對於化學課程教學的意義有哪些
一、「錯誤資源」表述 所謂錯誤資源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發生偏差或失誤,並通過雙邊互動,在集體「識錯」「思錯」和「糾錯」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錯誤伴隨教學過程的始終,只要有認識,就會有錯誤,錯誤中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客觀。
創生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如何進行?
創生教學資源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准備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准取代了教學大綱,還教學活動本來面貌,科學客觀地面對教學過程中那些不確定因素。新課改教材為教師留有較大的發揮和創造空間,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特別是要把創生教學資源作為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准備工作。
我們認為,創生教學資源的時機一般在教學過程前、教學過程中、教學結束後三個階段進行。
①教學過程前,創造性運用教材資源。創生教學資源要從創新使用教材做起。每節課上課前,我們必然要備教材。就探究性學習的實施而言,教材中有些探究成份是隱性的,有些探究成份探究的價值小。這時,我們應深層次挖掘教材中的探究點,把探究成份隱性的備成顯性的,把探究價值小的搞成價值大的,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優化組合。在教學人教版《溫度計》一課時,教材的編排順序是:觀察溫度計構造→知道溫度計製作原理→認讀溫度刻度→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如果按教材編排順序數,教學過程呆板,各環節鬆散且探究價值小。仔細推敲教材,就會發現液體熱脹冷縮實驗裝置與溫度計構造的本質相同之處,這正是一個隱性探究點,值得老師將其顯性化並大做文章。於是實驗教師在備課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第一步,研究液體熱脹冷縮裝置是怎樣演變成溫度計的構造的;第二步,學生自製溫度計,自主確定刻度劃分標准,從而深刻了解攝氏溫度計的刻度劃分及認讀方法,並為自己設計的溫度計確定用途,由不同用途學生可以想到各種多樣的溫度計。靠創設自製溫度計這份教學資源,將教材所有內容穿了起來,並且超越了教材,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
②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隨著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和奇思妙想往往為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學資源。為此,教師應因勢利導,把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教學《眼睛的科學》一課時,在教學即將結束時,實驗教師啟發學生互相提問解答關於眼睛的問題,創生出許多有趣的教學資源,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其教學片斷如下:
師:這節課大家積極動腦,踴躍發言,研究了許多問題,下面我們能不能自己提問,自己解答。
生問:貓的眼睛為什麼「一日三變」?
生答:為了能捉住老鼠,晚上瞳孔變大,眼睛看得清。
生問:眼睛不小心進了沙子,為什麼會流淚?
生答:眼睛能分泌淚水,洗刷眼睛,起保護作用。
生問:我想知道近視眼有沒有其它類型?
生答:近視眼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兩種。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自己的學習,還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許多問題,這說明你們愛科學,會學習,希望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繼續發揚。
③教學結束後,把學生的問題作為後續研究資源。小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完成的,要重視學生在課後有意義的後續活動,注重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廣泛利用存在於教材之外的各種資源。在教學《水的浮力》的結束階段,實驗教師矗設了以下情境:
師(出示裝有小瓶子的礦泉水瓶):最後咱們來玩個小魔術,小瓶子浮在礦泉水瓶上方,若對它說聲「沉下去」它就會聽話嗎?
(學生命令後均不奏效,學生好奇心及求知慾極強。)
師(演示):浮上來。
(小瓶子果然浮上來。)
師(演示):沉下去。
(小瓶子果然沉下去)。
師: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嗎?
生(甲):小瓶子的沉浮與什麼有關系?
生(乙):小瓶子為什麼聽老師的話?
生(丙):把瓶蓋拿下來,小瓶子還會沉浮嗎?
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很好,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生(齊答):想。
師:好,讓我們課下一起研究。
(學生懷著......>>
課程整合有什麼意義
⑴廣義課程整合
從廣義上講,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 廣義課程整合: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師生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課程整合涉及到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從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 此課程整合,由於動靜比較大,學科教師和教研部門不能完成。應當由省市級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組織、實施和推廣。
⑵狹義課程整合
從狹義上講,課程整合就是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 狹義課程整合:對教師、學生、教學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綜合性要求。這種要求並非面向知識,而是強調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 此課供整合,可以由區縣以上的教育機構來負責支持和積極推動,由教研部門和學科教師努力實施來完成。
什麼是微課,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我復制的,希望你採納
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黎加厚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上海)
一、 引子:你攤上大事兒了
2013年新學期剛開始,我幾乎每一周都接到電話和電子郵件,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門、基層學校熱情邀請我去參加報告會或培訓班,給一線教師培訓學習微課程教學設計。我感到奇怪,為什麼大家現在一下子象發燒一樣,到處都在說微課程、翻轉課堂、可汗學院?
上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編輯又給我發郵件,又打電話,希望我幫雜志社最新一期撰寫關於微課的稿件,還說邀請了華南師大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在國內基層教育部門組織微課大賽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路中心胡鐵生主任一起撰寫微課稿件。正在我思考如何完成雜志社這項任務的時候,我的手機又響了,這是一所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打電話,要我給該校全體教師培訓微課教學設計,電話中他一開口就說:你攤上大事兒了!
我問他為什麼現在要搞全員教師的微課程設計培訓?對方說,你看看,過去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中心機房,學生上機要排隊、發上機票、門庭若市;現在,門可雀羅,除了教師規定必須到機房上課以外,幾乎沒人來這里,機房裡的電腦都蒙上灰了;而在校園里,學生個個拿自己的電腦和手機無線上網。你再看看大街上,人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電腦。下一步的發展,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學生人人用自己的設備上網學習,教師不「翻轉課堂」,還用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行嗎?時間已經到了一個節點上了!
啊,我明白了,我攤上大事兒了!我們搞教育信息化的和從事教師培訓工作的人都攤上大事兒了!
二、「課」和「微課」的含義
在正規學校課堂教學中,師生所說的「上課」了,「一堂課」,是指目前學校教育普遍實施的班級集體教學的組織方式與基本單位。學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學活動,是以上課作為主體,上課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核心。在經典教學論的學術專著中,對「課」的定義是:「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的單位,其作用在於達到一個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學目的。」[1]
觀察和分析一節課的組成,包括了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材-各類數字化媒體-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反饋-學習環境等多種要素,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關聯與互動,構成了教學系統的生命活動。
與「課」的概念相對應的「微課」(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涌現出來的新概念。去年,當大家注意到可汗學院的課程是一小段一小段講授知識點的「小」課程,就開始把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稱為「微課程」。後來發現,僅僅是一段「微視頻」,如果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微視頻」還在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積件」的思路上,即將課堂錄制的課堂實錄視頻切片,做成一個個教學片斷,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或者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但是,在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中,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師培訓翻轉課堂的項目中,根據教學論的系統觀,我們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中,可汗式「微課程」是指記錄教師給學生講授課程內容的一段10分鍾以內的「微視頻」。這段「微視頻」需要與學習單、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等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僅是錄制的一段教師上課講授活動的內容,實質是一段視頻記錄的課堂教學實錄,可以作為一段學習材料,沒有形成「微課......>>
❼ 什麼叫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
從廣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
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後援系統。
(7)整合某校教學資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教學資源的分類:
AECT』77定義曾經把教學資源分為兩大類:設計的資源和利用的資源。AECT』94定義對教學資源的界定有所修改,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支持系統.教學資源。
通俗的說,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學習中的物化了的資源。
教材只是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可資利用的一個材料,必須有教師的二次加工,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又如作為教學中的媒體要素,也是一個資源。
如何將計算機與新課程進行整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新課程的支持,不僅反映教師的認識問題,也反映了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駕馭能力。
學習情境則是要靠教師創造性地創設的教學組成要素。良好的學習情境,將有利於學生事半功倍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