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是什麼
擴展閱讀
如何設置絕對成本線 2025-02-05 17:43:49

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18 18:40:06

Ⅰ 請問什麼是環境承載力,什麼是環境人口容量。哪一個具有最小值哪一個有最大值

即可概括如下:

資源、環境 → 環境承載力(最大值)

資源、環境
→ 環境人口容量(最大值)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環境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可持續利用 → 人口合理容量(最小值)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人民生活福利水平

一、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

「環境承載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環境的「資源觀和價值觀」。環境作為一種資源,環境承載力包含了兩層涵義:一是指環境的單個要素(如土地、水、氣候、動植物、礦產等資源)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環境狀態)的承載能力;二是指環境污染相對應的環境納污能力即「環境自凈能力」。因此「環境承載力」的科學定義可表述為: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資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即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經濟與社會的限度。這里「某種狀態或條件」是指現實的或擬定的環境結構不發生明顯不利於人類生存方向改變的前提條件;所謂「能承受」是指不影響環境系統正常功能的發揮。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人口容量概念產生的背景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面對數量龐大且與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實,人們必然關注人口增長與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從而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又稱資源承載力,簡單地看作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超過這個人口數,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於最高人口的涵義。由於對環境人口容量確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教材中採取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該定義在強調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考慮到技術條件。這個概念包含以下幾層意思:①分析環境人口容量應針對具體的時期,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②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利用的資源和技術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外)資源和技術,這一點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約因素不確定。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發生變化,造成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但在具體時期,假定製約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變或變化很少時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條件,估計的方法不同,結論也會不同。人類發展史的每一時期由於受當時科技水平條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環境人口容量即當時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人類的人口總數從未達到過最高的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未來不同的時間尺度上,以預期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及與此相適應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依據,一個區域利用其自身的資源所能持續穩定供養的人口數量。環境人口容量則是在一定地區或國家所容納的人口數量。環境承載力相對穩定,它受資源生產能力與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約,受人的行為影響小,比較客觀。環境人口容量則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為和人口遷移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主觀性強,它可以大於或小於環境的人口承載力。

二、「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可以用來表示環境對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在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實際估計中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環境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如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左右,就是根據據土地承載力做出的估計。

綜上所述,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多用於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口數量的關系。如土地人口承載力,就是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養的最大人口數。環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它是隨時間變化的。因此,筆者認為:由於考慮的范圍、時期、條件和目標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義,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具體規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們的內涵不完全相同。
我認為環境承載力大於等於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包含了環境人口容量,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不同的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包括人口數量、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以及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如果只用某一資源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的話,那麼環境承載力就等於環境人口容量了。簡言之,環境人口容量是從人口的數量角度表達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環境容量>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適度人口,也就是多少人口最合適,或者說是理想人口
二人口容量
定義1: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定義2:人口容量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指一國或一地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狹義):從生態、資源或環境的角度看: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廣義):①在可預見的時期內,②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③在保證符合社
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
區能夠維持供養的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①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同時又不防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如何正確理解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這三個概念的理解應從人口增長、人地關系、人口問題等角度來全面理解。

人類是地理環境演化發展的產物,本來也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即人類具有自然屬性。人類的生產、生活既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也要向環境中排放生產、生活的廢棄物。故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首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一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即是環境承載力(考慮資源的供給能力與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但一個區域自然環境供給資源的能力也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即一個區域的環境承載力也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則除了要考慮該區域的資源條件即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外,還應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人口的增長、出生率、死亡率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制約。原始型、傳統型人口增長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有限,環境承載力小,人類創造的財富少(因人也是消費者),醫療衛生水平落後,導致死亡率高。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死亡率下降。現在發達國家出生率低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當時並不存在人口問題。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模式則並不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的,因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糧食、社會財富等缺乏,就業機會少,故出現嚴重的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現代型增長模式則因出生率低,也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可以看出,一個區域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數量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並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故一個區域考慮其資源條件(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即人口容量。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則還應考慮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即要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所容納的人口數量。

Ⅱ 什麼是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人們用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的標尺。環境承載力決定著一個流域(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如果在一定社會福利和經濟技術水平條件下,流域(或區域)的人口和經濟規模超出其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范圍,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竭,嚴重時會引起經濟社會不可持續發展。



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多維向量,每一個分量也可能有多個指標,主要分為三部分:

1、資源供給指標。包括水、土地、生物量、能源供給量等。

2、社會影響指標,包括經濟實力、污染治理投資、公用設施水平、人口密度、社會滿意程度等。

3、環境容納指標,包括排污量、綠化狀況、凈化能力等。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進一步列出更加具體的指標,進行分區定量研究。以環境承載力為約束條件,對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提出優化方案,可以使人類社會經濟行為與資源環境狀態相匹配,不斷改善環境,提高環境承載力,以同樣的環境創造更多的財富。

Ⅲ 什麼是環境承載力,它在環境規劃中的作用

如一條流量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數量的污染物,可允許一部分污染物稍加處理後排入環境,讓環境將這些污染物消化掉,而突出的是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築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生產和生存的水平,環境具有自我修復外界污染物所致損傷的能力、地點、方式要合適,排放的數量不得超過環境容量.因為環境容量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如同樣數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排入河道,以及處理到何種程度為宜.了解某一環境對各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重要,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
承載力概念引入生態學後發生了演化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資源條件下.對於某一區域,生態承載力強調的是系統的承載功能,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根據環境容量可以制訂出經濟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確定哪些污染物由環境去凈化,哪些必須先進處理.
一般的環境系統都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取決於環境本身的狀況.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環境容量大一些.污染物不同,環境對它的凈化能力也不同,資源與環境的供應與容納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在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的條件下,由於河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作用,進入河中的污染物濃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環境標准以下.這就是環境(河流)的自凈作用使污染物稀釋或轉化為非污染物的過程.環境的自凈作用越強,環境容量就越大.
一個特定環境的環境容量的大小.
而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環境容量
指某一環境對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重金屬容易在河底積累,有機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納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數量不同,這表明環境容量因物而異.
研究環境容量對控制環境污染很有用處.由於環境有一定自凈能力,經過嚴格測算,其內容包括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所以,某一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概念,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態系統,在這一限度內,環境質量不致降低到有害於人類生活,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排放污染物時間.
環境就會被污染

Ⅳ 什麼是資源承載力,簡述其特點有哪些

資源承載力是指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當人類的活動在一定的范圍內時,其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和完善來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但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其整個系統就會出現崩潰,這個最大限度就是資源承載力。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