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開發利用海水資源
擴展閱讀
如何設置絕對成本線 2025-02-05 17:43:49

如何開發利用海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18 23:00:03

⑴ 如何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依據海洋資源的承載能力,採取綜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政策,以促進海洋產業的協調發展。近年來,中國不斷改造海洋捕撈業、運輸業和海水制鹽業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海洋增養殖業、油氣業、旅遊業和醫葯業等新興產業;積極勘探新的可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發電等潛在海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1997年,中國的海洋漁業、海鹽和鹽化工業以及海洋運輸業、造船業、油氣業和旅遊業等主要海洋產業的總產值達3000多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漁業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漁業的發展,堅持「加速發展養殖,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資源。

⑵ 21世紀人類怎樣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⑶ 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 人類是怎樣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海底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產值占首位,其次是煤礦,另外還有砂、礫石和重砂礦等. ① 石油和天然氣.海底有5000萬平方公里(約占海洋面積的14%)潛在的含油沉積盆地,其中石油的可采儲量估計為1350億噸.近期勘探表明,水深大於200米的大陸坡、大陸隆和小洋盆很可能是未來油氣生產的遠景區. 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海上油氣勘探的國家已達 100多個.1983年鑽井水深已達1965米.到1984年5月,全世界共有活動式鑽井平台715座,其中自升式436座,半潛式 164座,坐底式29座,鑽井浮船和駁船86艘.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50年的 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增長到1983年的6.9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6%.其中以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美國和委內瑞拉等國產量最多.海洋天然氣1983年的產量為2960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19%.其中美國、英國和挪威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1.8%.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產值已佔海洋開發總產值的70%左右. 中國1959年開始在渤海勘探,以後逐漸擴大到南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大陸架,包括台灣方面在內,已發現了7個大型含油氣沉積盆地. ② 煤礦.目前開采海底煤礦的國家有日本、英國、加拿大、土耳其、智利、中國等.日本海底煤礦的開采量占其全國煤總產量的50%左右.智利海底煤礦的開采量達全國煤總產量的84%.英國的位於諾森伯蘭離岸14公裏海底的煤礦是世界最大的海底煤礦. ③ 重砂礦和砂礫.海濱砂礦的開采方法很多.目前世界80%的鋯石、90%的金紅石都是由澳大利亞海濱砂礦開採的.世界90%的錫石來自海濱砂礦,泰國是最大的產錫國.美國在阿拉斯加的好消息灣開採的鉑砂礦佔美國鉑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開採的海濱砂礦有鈦鐵礦、鋯石、獨居石和磷釔礦等.世界上正在開采海洋砂礫的國家有日本、英國、美國、丹麥、荷蘭、中國和瑞典等. ④ 錳結核和熱液礦床.這兩種礦目前尚未正式開采.海底錳結核的試驗性開采已經開始,1978年3月「塞德科 445」號采礦船在夏威夷東南1700公里、水深5000米處試采,日產錳結核300噸;1980年6月和1981年 3月「格洛瑪·勘探者」號船兩次進行試采,日產錳結核500噸.聯邦德國的普羅伊薩克公司1979年已從紅海2200米深的海底采出 15000立方米的礦泥.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研究提煉軟泥中的金屬的技術. 海水化學資源開發 海水中存在著豐富的資源.人類直接從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質目前只有食鹽、溴、鎂和淡水等.食鹽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學物質,世界年產量已超過5000萬噸.中國的產量一直居首位,1983年的生產量為1194萬噸.海水提溴和提鎂發展都較快,世界溴產量的70%、鎂產量的34%都來源於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發展很快.1975年世界日產95噸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有1036個,日產淡水量約 200萬噸;到1980年規模同等的淡水裝置已達2204個,日產淡水量達727萬噸.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包括捕撈和養殖兩個方面.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產捕獲量直線上升,但70年代以後,雖然捕漁船隊和噸位數比過去成倍增加,產量卻徘徊在6000萬噸左右.1982年世界海洋漁獲量6820萬噸,其中日本居首位,蘇聯次之,中國居第三位.由於捕撈量的90%以上集中在大陸架水域,造成捕撈過度.近十多年來,水產資源遭到破壞,不少國家的捕撈區已向深海遠洋發展,並尋找新的海洋生物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初步估計,南極磷蝦蘊藏量約10~5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捕撈5000~7000萬噸,幾乎相當於目前世界的總漁獲量,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海水增養殖發展很快,日本1960年海水養殖產量為30萬噸,到1982年已達118萬噸;美國的海水牡蠣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1982年產 24590噸牡蠣(凈肉);中國海水養殖的產量1983年已達54.5萬噸,比1954年增加了5倍多,養殖品種有海帶、紫菜、貽貝、鮑魚、牡蠣、蛤、海參、對蝦、梭魚、尼羅羅非魚等.

⑷ 中國是怎樣利用海洋的資源

海洋資源開發需要海洋科技支撐,應本著促進資源開發、提高經濟貢獻率的根本目的,實行高技術先導戰略,形成高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性工作相結合的戰略部署。發展海洋資源勘查技術,不斷發現新的可開發資源;發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利用密度低、品位低、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資源深加工技術,開發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醫葯產品、海洋精細化工產品等,提高資源的二次利用率,廢棄物再利用;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包括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影響、局部海域環境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應及局部生態變化過程的監測、預報、控制和管理技術,海域生態環境的修復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污染損害的防治技術等,為修復近海的生態環境作好技術儲備;發展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重視海洋自動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廣泛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逐步實現對我國近海海域的全自動動態監測。

⑸ 海水資源如何利用

大力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緩解沿海城市缺水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海水冷卻廣泛用在沿海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紡織、船舶、食品、醫葯等工業領域。日本和歐洲每年利用海水都達3000億立方米,而目前我國僅100多億立方米。 如果把海水用在工業中當冷卻水、沖洗水、稀釋水等以及居民的沖廁用水 (約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對緩解沿海城市缺水問題,將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術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80年應用史,是目前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我國尚處研究階段;海水沖洗等技術等。與海水直接利用的有關重要技術,還包括耐腐蝕材料、防腐塗層、陰極保護、防生物附著、防漏滲、殺菌、冷卻塔技術等。
積極發展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在推進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業利用淡化海水雖然量少,但是性質重要,目前全國的海水淡化, 每年就能節省約400萬立方米陸地水,對保證沿海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發揮了重大作用。
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 如果熱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把濃縮海水用來提取化學元素,其淡化成本還要降低。
我們應當積極推進沿海工業的海水淡化,支持用途廣泛、競爭力強的海水反滲透淡化技術在電廠和其他工業中的推廣應用;支持低溫多效淡化裝置示範工程建設;支持海水淡化與熱電結合促進沿海居民飲用水的海水淡化的應用;支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結合,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廠排出的大量濃縮海水,積極發展海水化學物質提取產業;加大海水淡化技術裝備(高性能膜組件、低溫多效的鋁合金管等)的國產化。
積極開展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 發展海水的利用 ,在解決我們用水問題的同時,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海水中,有很多十分有價值的礦藏。比如海水中鈾的含量就十分驚人。據調查,全球海水中所含有的鈾,對於人類現階段來說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可見,加強對海水的利用,不但可以解決我們的吃水問題,連能源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海水中化學物質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予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面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產品質量與國際有一定差距,急需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目前,我國還處在鹽鹼工業向海洋化工工業的過渡階段,經過「八五」、「九五」技術攻關,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的產業正在我國逐步形成。

⑹ 該怎樣合理的開發海洋資源

管轄海域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象陸地國土一樣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我國的海洋資源既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又有急需加強保護的雙重任務,應該實行合理開發戰略,使國家管轄海域成為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基地。

海洋礦產資源包括國家管轄海域的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砂礦資源,國際海底區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富鈷結殼資源、熱液硫化物礦產等,有巨大的潛力。要加大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儲量,提高國家的資源保證程度。力爭在海上發現新的大型油氣田,使海洋油氣產量在全國油氣總產量中的比重從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列入國家計劃,重點進行南海北部陸坡區相關海洋環境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商業性勘查做好資源、環境和技術准備。要加強有爭議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並積極貫徹「擱置爭議、共同原則」,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力爭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區域的資源份額。

⑺ 海水資源的利用有哪些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

加強對海 水(包括苦鹹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鹹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 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採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級閃蒸法(MSF),至今利用 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 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 已成為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 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

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

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的2美元以上降到目前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於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

隨著 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並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 透膜研製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

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

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台3000立方米/日 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於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 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作為"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青島建立3000噸/日 的示範工程。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 。

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採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製冰、印 染等。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 。

目前我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 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凱粗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 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 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範工程。

海水脫硫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 氣脫硫方法。

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於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

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 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於我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 理體系。

"九五"鍵孫消期間,我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後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範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 。

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現在已逐步 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我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 、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葯二溴磷研製、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稿知須研製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 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 、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體現。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 ,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 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我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我國沿海地 區的第二水源、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