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空氣,怎樣利用這些發展經濟
農村這個地方實際上是大家都知道一個值得我們開發的地方,它有著自己特定的自然景觀以及社會經濟條件,他跟城市區別開來,人們對於農村的印象就是它的生活條件就是不是那麼的快速,但是呢,他平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了風景,又或者說是生活節奏都是很舒服的。
② 農村資源缺乏如何增強農村吸引力
當前,鄉村面臨「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的難題。一方面,要吸引包括農業院校畢業生在內的更多專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村。另一方面,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從業者。要推動建立城鄉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城鄉融合貫通的社會保障體系
又逢一年畢業季,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中國農業大學官方就業統計顯示,在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5144位畢業生中,僅有400餘人畢業後直接從事農林牧漁業,這一數據自2015年以來逐年減少。筆者認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從農率」下降現象,折射出「鄉村振興先要鄉村人才振興」的迫切要求,暢通智力下鄉通道,要讓農村的吸引力強起來,讓人才在鄉村留得住。
農業院校學生「務農」意願的變化有多方面原因。從整體就業看,就業選擇日益多元化、市場化,學習的專業與就業的方向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多,類似的現象不只出現在農學領域。不過,從農業農村來看,農業行業平均收入水平低於其他行業,鄉村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水平不如城市,加之以往社會環境無意中對農業工作有矮化的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影響。從農業院校來看,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與農業現實需要有一定脫節,也是一個原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業院校畢業生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農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大學生。人才有多層次、多路徑、多平台的成長需求,在快速發展的農業農村領域,農業院校大學生有較多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可以做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成為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也可以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事實上,做農業不僅僅是種地養豬。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即使是種地養豬的工作也今非昔比。農業院校畢業生在農業技術、品牌、理念等方面發揮的空間十分廣闊。
當前,鄉村面臨「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的難題。一方面,要吸引包括農業院校畢業生在內的更多專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村。年輕人有追求新鮮感和自我實現的追求,也有把知識儲備轉化為實踐成果的抱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勢下,農業院校畢業生大有可為。生活中,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帶領鄉親致富的新聞也屢見報端。但是,在新形勢下,如何優化農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如何把學校目標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也需要院校作出調整和優化。
另一方面,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從業者。只有愛農業,才能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才能把務農當成事業;只有懂技術,才能更好地將農業科技應用於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只有善經營,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生產作出有效響應。新型農業從業者隊伍並不搞學歷歧視,也不搞專業排斥,有志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界人士都在其中。所謂「就地培養」,意味著無論對大學畢業生還是對其他從業者,要積極實施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持續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結構。
鄉村人才振興是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支持和引導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實業也不是一日之功。要推動建立城鄉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城鄉融合貫通的社會保障體系,暢通智力下鄉的通道,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創新,吸引社會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使得他們務農有尊嚴、幹事有平台、成功有褒獎、失敗有保障
③ 如何合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
如何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1、興修水渠和機耕道,進行土地整理提質,不斷提高地類等級。在保證退耕還林的前提下,對曾經比較肥沃現在已卻已荒費的旱地,進行復種,對荒田進行復種,細心耕耘。不斷地提高地類級別。提高地類級別所需資金按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出資,國家實行以獎代補,所補資金必需進行嚴厲的監管。
2、加大土地流轉,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通過土地流轉後實現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生產出的產品可以通過品牌、網路等方式進行銷售。在保證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要盡可能的鼓勵土地流轉,也鼓勵發展一鄉一品的規模化和產業化農業經濟。
3、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完善護林管理機制。林業資源既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響小氣候,還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提高森林的覆蓋面積,植樹與護林相結合。在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時,同時也必需完善護林管理機制,在山林確權後,對山林也可以進行流轉。
4、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實現節約集約用地。因地制宜、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科學規劃,努力實現時間和空間的最佳組合。加強對舊村、空心村的整治、改造,有效地利用閑置地,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區,進一步加大政府監管職能和執法力度。通過限制土地供應量,改變工業用地外延擴張式的發展模式,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盤活土地存量資產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轉變廠區建設貪大求全的舊觀念,突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依靠法律的保障,加強法律監管力度,對土地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違法違紀現象給予制止和嚴懲。按照用地的節約集約原則,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實現城鄉建設一體化。
5、進行農業套種和多季種植,實現土地充分利用發展循環農業,採取種果、養雞、養鴨、養魚一體化,雞、鴨糞養魚,魚糞肥土,肥土種果,進行循環和立體種、養。對這些進行套種、循環種養和多季種植的農業生產,政府有必要加以支持和鼓勵,以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增加農民收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六十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法採取措施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激活農村土地資源,完善農村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滿足鄉村產業、公共服務設施和農民住宅用地合理需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鄉村產業用地,建設用地指標應當向鄉村發展傾斜,縣域內新增耕地指標應當優先用於折抵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建設用地指標,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
經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並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依法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優先用於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和鄉村產業。
④ 現在有些農村荒地越來越多了,如何把這些荒地給利用起來
由於農村的經濟問題,這種經濟的收入是不同的。 因此,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廢棄土地。 農業收入非常低,尤其是零售農民。 農村的這種情況,就目前的發展而言,導致了非常落後的發展。
要想利用這塊土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由政府帶頭支持農村青年回鄉創業。 不是年輕人回老家創業。 這就需要一定的優惠政策。 換句話說,在誠意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這些都是合理利用這些努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支持年輕人回鄉創業,那麼與農村農業有關的基本就在於種植業和養殖業這方面,與農村密切相關,比較容易發展。
⑤ 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發揮農村土地資源價值
有幸讀到《中國土地》2018年第十期關於陝西高陵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城鄉融合新路徑的文章,很受啟發。
關於盤活農村建設用地資源,有以下幾種大的探索:
一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將農村的建設用地指標置換到城市,農村獲得補充耕地指標、建設用地指標交衣的資金和復墾後的耕地,城市獲得指標進行開發建設,各得其所,既優化了城鄉用地布局,也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推進了城鄉要素的流動。但總體上,還是一種農村支持城市發展、要素向城市集中的思維,長遠來看不利於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的繁榮。
二是國家近年來推動的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的試點,但受選址限制、融資渠道不多、各方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形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發揮的作用還有限。
三是陝西高陵農村土地改革試點提出的新舉措,「鄉村社區」,主要做法是通過整村騰退進入新社區或房前屋後超占亂占整治騰退,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社區,騰出的建設用地用於公共設施配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等產業發展配套;「共享社區」,主要做法是將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離,將使用權長期出租給有需求的人,城鄉居民、自然人法人均可租賃宅基地,可以是20年30年,可以在宅基地上蓋房,可以用於居住,也可以用於經營(如民宿、電商……) 期滿房地無嘗返還給資格權人,並簽訂規范的法律合同。不論是鄉村社區還是共享社區,其基本思路是「用本地資源解決本地問題」,將資源、產業、人氣留在農村,讓農民之間分享發展成果和財產權收益,符合鄉村振興要求,也利於鄉村的繁榮發展!看好此種模式!!!
盤活農村建設用地的做法肯定遠不止這三種,等以後逐步發現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