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能夠持續利用自然資源
擴展閱讀
冷季型草坪費用多少 2025-02-05 04:51:20
動物之森工具台怎麼製造 2025-02-05 04:32:49

如何能夠持續利用自然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22 12:01:09

①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只要三點。節約利用。合理開發。尋找新能源代替
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西部的自然資源
以資源稟賦為依託,優化產業布局。能源的開發利用應充分考慮資源賦存條件,實現產業布局與資源賦存相協調。目前,國家規劃了山西、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東部、西南地區和新疆五大綜合能源基地,重點圍繞五大基地進行科學布局,依託自身資源條件,建立不同的開發時序和發展層次,形成差異化發展。以山西為例,雖然煤炭資源富集,但煤種各異。晉中、晉東南以優質煉焦煤、無煙煤為主,應重點發展焦爐煤氣、冶金或化工產業;若用於發電,不僅成本高,且難以體現資源的稀缺性。晉北煤炭資源均為動力煤,更適宜建設大型煤電基地,特別是煤矸石發電。而現實情況是,晉南電廠面臨地處資源富集區卻燒不起煤的尷尬局面,必須下大氣力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產業布局。

建立以產業集聚區為節點的產業布局體系。國內外發展經驗表明,「點軸」系統是典型的產業布局形式。通過基礎設施,將快速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點」連線形成「軸」,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作用,從而形成區域發展的「經濟帶」。比如,內蒙古沿黃經濟帶發揮鄂爾多斯盆地的資源優勢和沿黃城市臨近水源的區位優勢,將能源開發利用所產生的輻射能力向周邊擴散,形成相應的能源加工、轉化、消費和服務市場,呈現出以能源工業為軸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既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更提供了科學利用資源的範例。

以最優的輸能方式支撐產業布局的優化。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呈逆向分布,「西能東送」的總體局面不會改變。近年來,遠距離先進輸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產業布局優化創造了條件。以特高壓輸電為例,鄂爾多斯煤炭產區輸電到京津冀魯、華東、華中四省的落地電價,均低於輸煤在當地建廠的上網電價,因此,鄂爾多斯的能源輸出應優先鼓勵輸電。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什麼開發
合理開發 在不嚴重破壞自然環境與地質環境的前提下以盡量清潔,安靜,浪費少點方式
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採取的態度是()①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②要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③
①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種類繁多,但人均不足,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①正確;②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種類繁多,但人均不足,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②正確;③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種類繁多,但人均不足,為子孫後代的利益,要可持續使用,③正確;④我國自然資源的人均不足,因此我國資源人均量少,應節約使用,④正確.故選:D.
應當怎樣處理發展經濟與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せ
您好,新疆 *** 爾自治區應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種植長絨棉,瓜果以及相關的加工工業;利用雪山、冰峰、自然保護區、草原、乾旱地區資源發展探險、乾旱地區旅遊業;利用草場資源發展畜牧業;利用與多國接壤和歐亞第二陸橋的優勢發展邊境對外貿易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樣節約並利用自然資源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資源,資源問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子孫萬代利益,礦山企業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於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中,不斷強化節約集約利用意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持之以恆,常抓不懈,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

二、堅持履行好主體責任。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是我們礦山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礦山企業作為社會公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切實履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主力軍和第一責任人的主體責任,以身作則,將珍惜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變成我們自覺的行動,不斷提高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平。

三、堅持技術創新。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是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我們要依靠科技進步,強化自主創新,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裝置,做研發、推廣先進技術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志願者,積極促進礦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節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為落實節約優先戰略,提高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用英語怎麼說
develop and utilize natural resources in a rational manner

② 自然資源怎樣才能永續利用

‍‍

永續利用中的永續指的是在滿足人類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不過度地攫取自然資源,不造成環境的惡化甚至自然資源的枯竭。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基礎上最大化地節約資源,實現自然資源的長久利用,才能形成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自然資源可以分成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種,但若是過度攫取或是不當開發,例如,大規模砍伐樹木,超過了森林的可再生能力,哪怕是可再生資源也會逐漸枯竭,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的同時也背離了永續利用的目標。反之,若是對資源環境的利用有妥善合理的規劃,重視自然界的承載能力,注重資源自身的再生能力,加強對其保存和再利用,並減少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達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也不是一種奢望。是否能做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取決於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也取決於當下我們每個人的行動。

在發展的同時不忘對資源、對環境的保護,讓人類社會能健康地延續發展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以及適宜的生存環境,這便是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初衷。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投入要素,更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環境因素。因此,資源的永續利用是人類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如今人們十分關注「節能減排」問題——能源危機讓人們重視「節能」,環境污染讓人們重視「減排」,並採取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種經濟手段來鼓勵節能和減排,試圖有效地解決能源問題和污染問題。

‍‍

③ 如何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資源或者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生物資源(可再生)、土地資源、水能、氣候資源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光化轉換和光電轉換三種方式,是一種使可再生能源被利用的新興方式。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
二、充分利用核能。核能最大的用途是發電,還可以用作其它類型的動力源、熱源等。
三、充分利用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運用鑽探的手段來獲取地熱能。地熱能的利用可分為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大類。
四、充分利用水力資源。通過水力發電工程開發利用,將水流體中含有的能量天然資源,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源,例如水力發電。
五、充分利用風能。風力發電就是應用風能的一個典型例子,風能本身環保,低碳,但是地域限制較大,如何利用好風能一直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課題。風能可為溫室氣體減排帶來巨大潛力。陸上風能已在許多國家得到迅速推廣,更多風能並入供電系統在技術上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六、充分利用生物質能。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適合於能源利用的生物質生物質分為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及畜禽糞便等五大類。其蘊藏量極大,僅地球上的植物,生產量就像當於人類消耗礦物能的20倍。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 。
七、充分利用海洋能。海洋能是海水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溫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鹽差能等。
八、充分利用地熱能。
九、充分利用潮汐能。
十、充分利用鹽差能。 鹽差能是兩種含鹽度不同的水體相混時放出的一種能量。其廣泛分布於陸地江河入海處。兩種水體的含鹽濃度相差越大,它們之間產生的鹽差能就越多。
十一、可燃冰。因其外觀象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可燃冰是替代石油、天然氣的一種重要能源。但暫時不可大范圍使用,還在研究中。
十二、細菌發電,即利用細菌的能量發電。作為一種綠色無污染的新型能源,細菌發電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逐步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④ 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法如下:

在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為保持這種平衡就應遵守供飲用的水源和土地生產力得到保護的原則,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受干擾或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原則,對可更新的淡水資源不可過量開發使用和污染的原則。

因此,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中,絕對不能損害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統和生態系統,必須保證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態侍姿合理供應所需的水資源,滿足各行各業用水要求並持續供水。

⑤ 4. 舉例說明如何合理利用各種不同的自然資源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應該做到:
1、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然要求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統一。
2、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統一。
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和諧統一。
舉例:
①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廢料產生並開展回收利用。
②對已產生的核廢料分類收集,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規,分別貯存和處理。
③盡量減少容積以節約運輸。
④向環境稀釋排放時對策。
⑤以穩定的固化體形式貯存、貯存和處理的費用,以減少放射性核素遷移擴散。
拓展資料:
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人類可以直接獲得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可分為三類:
1、不可更新資源,如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
2、可更新資源,指生物、水、土地資源等,能在較短時間內再生產出來或循環再現;
3、取之不盡的資源,如風力、太陽能等,被利用後不會導致貯存量減少。自然保護的中心任務就是保護、增殖(指可更新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繼續利用的能力,求得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自然資源具有兩重性,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環境要素。已經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將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自然資源有石油、煤、金屬、天然氣、森林、土地、水、可燃冰、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指的是地球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地球資源。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⑥ 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措施(從開源和節流方面分析)

針對上述主要的制約因素或矛盾,結合水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對策。

(一) 強化節約意識,建設節水型社會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不多、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佔有量隨人口增加逐漸減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為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續增長、經濟的快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沒有可替代資源的水。

因此,在水資源總量有限的條件下,不實行保護性和持續性的開源節流措施,是無論如何也解決和滿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的。節約用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持續性策略,並逐漸形成節水型社會。

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不可能自發的形成,需要政府重視並大量的艱苦工作。這里既有認識的問題,也有政策和管理的問題,還有科學技術和經費投入等問題。但是,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水資源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堅持政策引導和目標導向,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是可以預期的。

(二) 合理開發水資源,適度增強供水能力

2011年底我國供水總量6107億m3,約占水資源總量22%,總的開發利用率並不算高,還有較大潛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理用情況極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區,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達43%~68%,地下水開發程度達40%~81%。

據國外研究經驗指出:當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少於500 m3,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達到70%時,如不採取復雜高效用水措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必將造成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問題。目前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500 m3,按水資源開發控制現狀已屬於水資源超載區。

因此,再增加當地供水量是相當困難的。如採用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無論東線和中線,開發難度和資金投入都越來越大。至於開發西線調水工程解決西北乾旱地區的供水缺水問題將更困難。

現在的水資源開發必須與保護水資源、防止水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和地區經濟發展同步規劃,有計劃的實施,以維持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協調關系。

因此,必須做好綜合規劃,包括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評價、水環境容量及水的承載能力分析,以及從宏觀到微觀的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減災的全面規劃等,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水資源對持續發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三) 保護水環境,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態環境

我國目前水環境污染是相當嚴重的。徹底解決已經污染了的水資源,使污水資源化,必須採取各種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國制定的經濟、城鄉和環境建設「三同步」(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方針、超標罰款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這些方針和政策並未扼制住環境惡化的勢頭,局部改善而整體惡化的趨勢仍在繼續。

工業是我國水環境的最大污染源,對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應作為水污染防治的重點。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徑是加速建立環境保護產業和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環保保護產業是指其產品和勞務用於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產業部門,其中包括環保機械和環保用品的製造業。

清潔生產技術是包括節省原材料、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減一切排放和廢物數量與毒性,將污染盡量消滅與生產過程之中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如改革原料路線和產品種類,採用高效低耗的生產工藝及設備,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減至最少,使生產的廢物量減至最小,並使廢料、廢物盡可能的「變廢為寶」。

(四) 綜合治理洪澇災害,保障生產與社會安全

為了提高現有防洪能力,盡量減少洪災損失,需要採取工程與非工程相結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標準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經濟、管理等)減緩工程措施不能防禦的洪水而帶來的洪災損失。

洪水是自然環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過分強度對洪水的控制,甚至從政績等方面考慮萬無一失,無論在從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是不可取的。

洪水防治應樹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反映,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關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險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結合起來,共同對付洪水災害和保障社會發展。

治減緩水旱災害損失,還應與水土資源綜合開發、保持水土、植樹造林等結合起來,共同支持再生資源的恢復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總之,防治災害必須是開發性的防治,開發資源必須是與防治不利影響結合起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五) 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證水資源持續利用

目前,我國的水資源管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正在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但總的來說,還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步伐,顯得遲緩不力。譬如,水資源管理部門要求節約用水、保護水質、減少污染,而各行業的生產部門為追求產值卻依舊我行我素,不惜浪費水資源,甚至污染水體。

類似現象,不僅城市、農村存在,個別的水利部門也存在。因此,加強管理不但現在要強凋、要行動,就是將來隨著情況變化、科技進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變遷也是存在的和需要的。

水資源管理內容繁多,重點要加強水資源產權管理、全國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保護、防治規劃和合理配置水資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關水資源政策、法律、協調機制和水資源產業行業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經濟和科技手段的結合將越來越重要。

(六) 建立水資源核算體系,提高水資源綜合效益

加強水資源開發力度,強化水資源科學管理,是提高水資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賴國家資金投入,既有實際困難,也影響國力的全面發展。因此,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強和建立基於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轉變水資源產業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綜合效益。

建立水資源核算體系,明確水資源所有者、使用者和開發者的權利和義務,並逐漸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水資源的儲蓄控制和消耗減少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得到具體表現且水資源的投入產出關系得到有效反映。

通過這樣,可以明晰水資源的盈虧、供水與用水的輕重緩急、節水與浪費水的效益差異,並可指導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6)如何能夠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擴展閱讀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機理包括:

(一) 水的循環規律是水資源得以循環利用的保證

水資源優越於大多數其他自然資源在於其可通過太陽能的作用使陸地上的水源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從而使維持一切生命活動的水源不斷更新。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對水的需要不斷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補充的新鮮水量卻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區出現了水資源的供需失衡。

有些地區因過度開發和污染破壞了當地的水源,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因而人們要求保持水資源的持續利用並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從而引出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相應而言,各個地區均需擁有水資源承載能力所能維持的承載水量,該水量必須能在水循環的條件下得以持續維持。

(二) 水量守恆原理是水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的客觀現實

水量守恆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環運動過程中,可以變換形態和存在空間,但其數量不變。具體來說,在循環中,能夠在一年或多年之間可以得到恢復的水量,該部分水量可以由人類控制、調節並能按照需要供應,並以它作為分析水供需關系的依據。

作為該部分水量應具有以下特徵:

1、能按照社會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

2、該水量擁有可靠的來源,且該來源通過水循環不斷能得到更新和補充;

3、該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

4、該水量和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

5、該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態功能。

⑦ 如何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既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 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人類若想永續利用和保護好自 然資源,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鑒於可再生資源的周期性和不 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為達到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堅 持適度、科學的原則。

適度就是要合理利用,即可承受的開發強度、避免浪費和破壞, 同時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科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技術保證最大 限度地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用科學的理念保證以最正確的方式利用自 然資源。例如,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應在滿足涉及國計 民生需求的情況下,盡量少開采,多開發清潔、可持續利用的風能、 太陽能等替代能源。對漁業資源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要通過限制漁 獲量、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等措施。

⑧ 你對人類開采自然資源有哪些建議

1、合理適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杜絕毀滅性開發;
2、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使開發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3、防治污染,保護自然資源免受環境破壞的威脅
拓展
自然資源都是以土地的形態(山嶺、荒地、灘塗)存在,或是依附於土地(礦藏、水流、森林、草原)存在,無論哪種分類體系都是以土地作為最基本的依託和基礎。
(一)按再生性劃分
按照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兩大類。
再生資源又稱可再生資源或可更新資源,是被人類合理開發利用後可以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功能,使之得到恢復和再生,從而能夠持續利用。再生資源又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者都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
非再生資源稱不可再生資源或不可更新資源,是指它的儲量在人類開發利用後逐漸減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資源。例如:礦物資源(包括能源礦物、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等)等儲量固定的資源。
(二)按耗竭性劃分
按耗竭性可以將自然資源分為耗竭性資源和非耗竭性資源。耗竭性資源指被開發或利用過程中導致明顯消耗或資源蘊藏量為零的過程狀態或改變其位置、形態、存在形式等。耗竭性資源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
非耗竭性資源指通過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動能再生更新,而為人類反復利用的自然資源。非耗竭性資源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恆定資源、亞恆定資源,以及易誤用、易污染資源。3
(三)按照列舉法劃分
《中國自然資源手冊》按列舉法將自然資源分為9 類,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和其他資源。
我國《憲法》第9 條對自然資源的種類進行了列舉,即「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
四、什麼是自然資源資產
自然資源資產是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及產權明確的自然資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擴大了自然資源范疇,不僅將傳統意義上投入經濟活動的自然資源部分納入進來,如礦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為生態系統和聚居環境的環境資源,如空氣、水體、濕地等。
自然資源資產是指其中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產權明確的自然資源。
並非所有的自然資源都可以資產化。
只有同時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明確的所有權三個條件的自然資源,才能稱為自然資源資產。
自然資源資產不同於一般固定資產。
自然資源資產具有自然天成的屬性特點,同時具有資產化和生態價值的雙重特徵,特別是生態價值補償的意義更為突出。
自然資源具有時空分布不均、循環途徑不一、功能數量不一等特點,其生態補償的標准難以統一核算,這是不同於一般固定資產折舊的明顯特徵。
五、自然資源管理規律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