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生產資源
生產某些某件物品所需投入的東西稱之為生產所需的資源也可以叫生產資源。
資源,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資源生產力亦稱「資源生產率」。單位自然資源投入的產出能力。自然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最常見的是能源生產率,或稱「能源效率」,是量度每單位能源的產出率或附加價值。單位資源產生的效益越多,資源利用效率就越高,資源生產力也越高。
要求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產出最多的價值,使廢棄物量減到最小,從而減少經濟活動的不利環境影響。
㈡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因為社會物質資料無不來自於自然資源,而人類的生產活動又都是從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始的。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離開了自然這個 「最大的材料庫」,就像俗話說的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人類不僅無法進行任何生產活動,也無法生存與發展。馬克思在 《資本論》中說: 「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 馬克思: 《資本論》節選本) 。恩格斯在批判 「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這一片面觀點時也指出: 「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集) 。這些精闢的論斷,揭示了人類生產活動和自然資源之間的密切聯系,闡明了自然資源在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中的基礎地位。
確實,人類社會要想生存和發展,是離不開礦產資源的。特別是在科技飛速進步、生產迅速發展、人類對改善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多的今天,尤其如此。人們的食、衣、住、行、用、醫這六個主要的方面都少不了礦產資源。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要解決吃飯這個問題,就離不開礦產資源。例如,灌溉就要用水、用地下水,種莊稼要用礦肥,這是很明顯的。1978 年我國農用化肥產量869. 3 萬噸,1990 年農用化肥產量1 912. 0 萬噸,為1978年的 2. 20 倍。近年來,通過農業地質的研究證明,許多微量元素及其組合與農作物的生長是有很大關系的。在四川,經過地質學家們的研究,在一定的地球化學背景下,棉花才能長得好。根據這個研究成果,把棉花的種植面積縮小了一半以上,而產量卻增加了兩倍多。於是建議調整棉花種植面積,被省里採納。1982 ~ 1988 年由 原 來 90 個 種 棉 縣 減 少到 35 個 縣,減 少 棉 田40% ,在農業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科研人員共同努力下,使四川棉花產量由 173. 4 萬擔增加到 316. 2 萬擔,增加 82%。每畝產量由 24 千克增加到 64 千克,產值由 3 億元增加到 6. 2 億元。又如北京郊區種板栗,有的地方長得好,有的地方長不好。北京地礦局地質人員在調查北京市郊區農業地質背景時發現,板栗喜歡生長在由石英二長岩、石英閃長岩、黑雲母閃長岩風化的 pH =6. 5 左右的中—弱酸性土壤中,修正了原來認為板栗生長受花崗岩控制的傳統認識,並利用航片圈定出適宜種板栗的土地 5. 9 萬畝。從而為昌平縣發展板栗生產提供了指導意見。這個建議已被採納,如黑山寨鄉 1983 年畝產板栗只有 15. 5 千克,平均每畝7. 8 株,每株產 2 千克。1985 年新種植標准化板栗園 3 009 畝,每畝 110 株,8 年後畝產達 400 千克,其經濟效益比老果園提高25 倍。穿衣也離不開礦產資源。剛才說的種棉花就是一個例子。現在有不少用化纖原料做的衣料。而化纖就是用礦物原料生產的。化學纖維產量1978 年為28. 46 萬噸,1990 年增至162. 49 萬噸。住房就更不用說了。從一般的沙、石、粘土到花崗石、大理石等高級裝飾建築材料; 從水泥到鋼筋等材料都與礦物原料有關。水泥 1978 年產量為 6 524 萬噸,1990 年產量增至 20 290 萬噸,相當於 1978 年的 3. 11 倍。平板玻璃 1978 年產 1 784 萬箱,1990 年產 8 016 萬箱。交通更明顯,交通工具都是用與礦物原料有關的材料生產的。為了適應人們對交通、旅行運輸的需要,製造飛機、輪船、火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工具都需要多種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原料。在用的方面就更廣泛了,吃飯用的碗,做飯的鍋,喝茶的杯子都與礦產有關,需要鐵礦、鋁土礦、瓷土礦等多種礦產原料。又如,現在彩色電視機的顯像管就與稀土礦產有關。治療疾病,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懂得用礦物原料做葯,現在也還用礦物原料做葯。而且利用礦物直接作為葯品或利用礦物制礦物葯品已達相當數量的規模,長春地質學院和長春中醫學院合編的 《中國礦物葯》一書中所搜集的就有 54 種原礦物葯,16 種礦物製品葯,4 種礦物葯制劑。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還需要耗用煤、石油、天然氣、原子能、地熱等大量的能源資源。在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方面,礦產資源則更是不可缺少的,總之,礦產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又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人類不僅需要礦產資源,而且需要耗用大量的礦產資源。我國目前每年人均耗用 5 噸礦石。原蘇聯人均耗用 14 噸,據美國礦業局分析,目前美國人年均需要消耗 20 噸礦石 ( 不包括重復使用的金屬和建築材料在內) 。如果保持現有水平,每個人,一生中要耗費鉛 350 千克 ( 主要用於汽車蓄電瓶、焊接和電子設備) ,鋅 300 千克 ( 冶煉青銅、鋼構件鍍層、橡膠和塗料生產中使用) ,銅 700 千克以上 ( 主要消耗在電子設備、發電機、通訊設施和導線) ,鋁約 1. 5 噸 ( 飛機、折疊式傢具、啤酒、汁液及其他清涼飲料罐) ,鑄鐵 15 噸 ( 船舶和樓房建築、廚房用具和汽車) ,粘土 12 噸以上 ( 沒有它不僅不能生產磚瓦,也不能生產紙張、塗料、玻璃、陶瓷) ,鹽 13 噸左右 ( 主要不是用在食品上,而是製造塑料、清潔劑和築路) 。此外,不斷改進的建築需要,還不得不為每個人開采 500 噸以上的石頭、沙子、礫石、水泥等。
㈢ 什麼是生產資源或生活來源的天然來源
《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自然資源是指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自然界中一切能夠為人類所利用並產生使用價值的、能夠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諸要素總和。它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社會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物質要素;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
㈣ 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重要源泉是什麼
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中,生物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是人們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重要源泉。即使在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的情況下,野生生物資源對於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