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六盤水市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防外泄工具怎麼用 2025-02-04 16:38:21
每套圖成本怎麼算 2025-02-04 16:36:04
什麼是新石油檢測試劑 2025-02-04 16:11:34

六盤水市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8-27 11:59:52

Ⅰ 貴州六盤水窮嗎

窮 六盤水市位於貴州西部,總面積9914.8平方公里,轄4個縣級行政區,9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306.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0.958萬人。所轄縣級行政區中, 3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定貧困縣),有6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佔全省重點鄉(鎮)的7.25%, 佔全市鄉 (鎮)總數的69.38%,有101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佔全省的7.25%,佔全市並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貧困人口132.09萬人,佔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貧困人口30.91萬人,佔全省的7.96%,六盤水市一直是貴州省主要的貧困地區之一。
六盤水市經過1986年開始到1993年的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和2001年到現在的新階段扶貧開發,農村貧困面貌得到明顯改變,廣大農村貧困人口逐步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貧困人口由132.9萬左右下降到的18萬人左右;農民人均佔有糧食從216.67公斤上升到349公斤,農民的吃糧問題基本解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735元;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通公路率達99.5%,村通電率達100%,農戶用電率達 96.91%,村自來水受益率達67.8%,有95.4%的行政村通電話。 「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有鄉鎮衛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張,村衛生室 1480個,鄉村醫生 3816人,2007年廣播覆蓋率達 88.85% 、電視覆蓋率達94.61%,建農村經濟信息網點105個,有鄉精神文明活動中心 64個。農村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發展。

二、我市農村貧困的一般現狀及特殊性
(一)農村貧困一般現狀
雖然六盤水市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績,但農村貧困現象還未消除,農村的貧困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六盤水市與發達地區之間、本市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縮小差距,消除農村貧困現象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從六盤水市農村情況來看,貧困的一般現狀主要為:
1、貧困人口多。我市4個縣級行政區中,六枝特區、盤縣、水城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佔全省重點縣的6%; 68個鄉鎮列入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佔全省重點鄉(鎮)的7.25%, 佔全市鄉 (鎮)總數的69.38%(其中:一類鄉6個,二類鄉40個,三類鄉22個),列入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的村1013個,佔全省的7.25%,佔全市並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類村 378 個,二類村 564個,三類村71個)。2007年,還有49.39萬貧困人口,其中農村低保人口28.85萬人。農村貧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點多面廣,不集中,不連片。
3、貧困程度深。一是農民收入差距大。2007年,六盤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元,為貴州省平均水平的98.9%,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56.6% ,而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更低,僅為2127元,為全市的90.6%,全省的85.6%,全國的51.3%。二是城鄉收入差距大。2000年六盤水市城鄉收入比為3.66:1,到2007年,達到4.34:1,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三是總體處於溫飽。據2007年住戶調查,農村住戶人均食品消費為2078.33元,占消費支出的56.6%,處於基本解決溫飽的階段,離小康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3、貧困人口素質低。由於諸因素的影響,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勞動技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識和技術系統培訓機會少,科技掌握和運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貧困群眾還存在「等、靠、要」依賴思想, 難以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通過對水城縣勺米鄉馬尾河村調查發現,全村150個勞動力中最高文化僅為初中,並且沒有什麼專業技術,外出40個勞動力,謀生手段主要為打零工、背背兜等重體力勞動,體力強度大,收入少。
4、返貧問題突出。由於受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業生產水平低等因素影響,農民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經濟收入不穩定, 農村部分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易返貧,大災大返貧,小災小返貧,豐年溫飽,災年返貧的現象較為普遍,因災、因病、因學返貧問題仍是已解決溫飽貧困人口返貧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封建意識和民族風俗的影響,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相互攀比也是導致返貧的一個主要原因。全市2007年絕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7.7%,低收入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20.5%。
5、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仍較落後。經過二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六盤水市農村水、電、路等基礎得明顯改善。但是,農村安全衛生飲用水問題還沒有完全達標,一些貧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難未解決;高價電和生產用電困難的問題在部分地區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級差,通達率低,處於晴通雨阻狀況;還有大量的危房、茅草屋和無房戶,以「三改」(改廁、改灶、改院)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
6、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後,產業化扶貧仍在起步階段,有規模、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受益面大的優勢產業少,農民收入來源單一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變。

(二)農村貧困的特殊性
六盤水市處於雲貴高原腹地,為滇東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廣西丘陵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廣,氣候類型復雜,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六盤水市特殊的自然環境。六盤水市又是國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隨著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六盤水市已逐步成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區。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地質災害區形成了六盤水市農村貧困的六個疊加因素,各因素之間互相影響,相互制約,是六盤水市農村貧困的特殊原因。
1、明顯的深山區。六盤水市地形起伏劇烈,海拔一般為1400~1900米,相對高差多為300~700米,地勢最高和最低相對高差達2314.3米。山地(中中山和高中山)和丘陵(中丘和高丘)占土地總面積的82.1%,盆谷壩子僅佔8.5%,農村人口大都居住在山高坡陡、谷深的自然環境里,這樣的地形條件,解決其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經濟社會發展困難。
2、明顯的石山區。六盤水市岩溶地區分布較廣,岩溶面積6263.09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下同)的63.18%。大面積的岩溶分布,決定了六盤水市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劣性。除水熱條件較好的壩地之外,大部分岩溶地區宜耕地資源不足,土層淺薄,分布不連續,保水性、耐旱性差,承受自然災害能力低,土地質量差,即使在壩地,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高,加之較頻繁的水旱災害,產出不高;非農地因條件惡劣,林灌生長速度也往往較差,產出量極低。從自然條件來說,岩溶地區土地人口承載力極低,但是六盤水市人口密度為309人/平方公里,造成了低土地人口承載力與高人口密度之間的矛盾,形成了農業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失衡狀況。各種途徑增加的糧食被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糧食佔有量長時間維持在較低水平,人口超載在岩溶地區普遍存在。
3、明顯的高寒山區。六盤水市大部分屬亞熱帶雲貴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形成氣候條件的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尤其是山區復雜的地形、地勢的影響,使境內熱量資源的地域性差異顯著,雨水、光照的時空分布不均,乾旱、冰雹、低溫、綿雨、雪凝、霜凍以及引起局部洪澇的暴雨等主要農業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受地形地勢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境內冬春乾旱,多晴朗天氣,並時伴強勁的西南大風,夏季又雨量偏多,經常出現雷陣雨和冰雹天氣。秋冬春乾旱、冰雹、倒春寒、秋風、秋綿雨、暴雨、凌凍等災害性天氣給農業生產發展帶來一定難度。
4、嚴重的石漠化區域。六盤水市石漠化總面積(輕度以上)3265.6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2.94%,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1691.4平方公里, 占國土面積的17.05%。高於全省的平均數,位居九個地州市之首。嚴重的土地石漠化導致耕地減少、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甚至到了無地可種、無水可飲、無柴可燒的境地。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程度,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嚴重的地質災害區。六盤水市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以煤炭開采為主的能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煤炭等礦產資源開發,而礦產資源的開發,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成為農戶致貧的原因之一。2005年,六盤水市四個縣(特區、區)都發生了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共查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783處,受脅22877戶99245人。 隨著礦產資源的進一步開采,工程區范圍內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地方將成為「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的不適宜生存地區,需要搬遷移民,才能解決因地災害導致的貧困問題。
6、少數民族聚居區。由於受歷史、經濟、社會諸因素影響,六盤水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之一,具有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區域廣、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的市情特點。全市有少數民族鄉50個,佔全市鄉鎮(辦)的51%,有少數民族44個,少數民族人口83.83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7.39%,1萬人以上少數民族7個,其中彝族31.2萬人,苗族25.7萬人,布依族11.6萬人,白族5.8萬人,回族2萬人,仡佬族1.4萬人,水族1.2萬人。少數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在農村偏遠地區,交通困難、信息閉塞。

Ⅱ 貴州有哪些礦產資源

貴州省發現礦產110多種,其中有76種探明了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飾面用輝綠岩、磚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鋁土礦、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鎂、錳、鎵等;此外,煤、銻、金、硫鐵礦等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

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稱,2002年末保有儲量為492.27億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4.24億噸;磷礦儲量26.95億噸,佔全國總量的40%以上;重晶石儲量為全國的三分之一;金礦儲量居全國第十二位,是中國新崛起的黃金生產基地。

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貴州界於北緯24°37′-29°13′ ,東經103°36′-109°35′,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貴州省總面積17.62萬平方千米。

(2)六盤水市的自然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貴州的主要自然資源:

1、水資源

貴州河流數量較多,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2002年貴州省河川徑流量達到1145.2億立方米。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徵明顯,大多數的河流上游,河谷開闊,水流平緩,水量小。

2、土地資源

貴州省土地資源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較少。山地面積為108740平方千米,占貴州省土地總面積的61.7%,丘陵面積為54197平方千米,占貴州省土地總面積的31.1%;山間平壩區面積為13230平方千米,僅占貴州省土地總面積的7.5%。

3、生物資源

貴州省有維管束植物9982種(包括亞種、變種,下同),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種,綠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環境的2000多種;列入國家Ⅰ級保護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銀杉、珙桐、貴州蘇鐵等16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脊椎動物1053種,其中獸類141種,鳥類509種,爬行類104種,兩棲類74種,魚類225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貴州

Ⅲ 貴州省地有哪些組合態勢良好的自然資源

貴州的生物資源比較豐富。二是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組合態勢良好,開發前景廣闊。... 從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態比較脆弱。二是可耕地資源數量少,耕地質量不高,但歸根結底是為了駁論點。 駁論文是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文體,在對一些社會醜陋現象的批判與揭露上價值尤為突出,但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感到不知從何駁起,無從,,,組合態勢良好的自然資源一、水煤結合、水火電互濟、優勢突出的能源資源貴州河網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產水模數高,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Ⅳ 六盤水的自然資源

六盤水有株六鐵路復線、水柏鐵路、內昆鐵路、六盤水南編組站,加上滇黔鐵路,形成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廣西入海,東出湖南到華東,西進雲南進入東南亞的鐵路大「十」字,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改變了西南路網結構,增加了路網的靈活性,增加內陸省份與沿海港口城市的聯系,對保證鐵路四通八達,安全營運,促進相關地區的物資交流、繁榮市場及發展區域經濟有著重要作用。
「十二五」規劃中,六盤水將建成滬昆高鐵貴州段(貴陽——安順——黃果樹——普安——盤縣),滬昆高鐵支線(六盤水——雙水——六枝——安順),畢節———水城———興義線,黔桂鐵路延線,織金———納雍———水城線,貴陽——織金——六枝線,六盤水——攀枝花線等一系列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 月照機場位於中國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月照鄉花竹林壩子,為4C級國內支線機場。2008年4月初,六盤水月照機場的預可研報告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委託專家組的評審。六盤水月照民用機場建設十分必要,它是進一步完善貴州省航空網路運輸,構建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的重要載體。機場主要考慮使用A319、A320、B737-700、B737-800、CRJ-200等機型,本期站坪按2架C類飛機自滑進出設計。規劃主要航線為六盤水至貴陽、成都、昆明、重慶、西安、廣州、武漢、北京、上海等城市。
2014年11月28日,六盤水月照機場正式通航。首飛航班貴陽—六盤水,機場首期開通的航班有六盤水—貴陽,每日兩班;六盤水—重慶,每日1班。近期,機場將陸續開通北京往返六盤水、昆明經停六盤水往返上海、廣州往返六盤水等航線。

Ⅳ 貴州六盤水夏天為什麼那麼涼快

六盤水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受低緯度高海拔的影響,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溫13至14℃,1月均溫3至6.3℃,7月均溫19.8至22℃。

六盤水境內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立體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夏季平均氣溫19.7℃,冬季平均氣溫3℃。

氣候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是全國唯一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

六盤水市,是貴州省的6個地級市之一,駐地鍾山區。別稱中國涼都。位於貴州西部烏蒙山區。

(5)六盤水市的自然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六盤水「煤都」何以變「涼都」(美麗中國)

六盤水過去以「煤都」著稱,那種黑乎乎的顏色,深深地留在人們腦海之中。可如今,走進明湖濕地公園、牂牁湖景區、野玉海國際山地旅遊度假區等一處處風景優美之地,便會對這座城市產生全新的印象。

實際上,六盤水清涼舒適的氣候、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如同磁鐵,正吸引著越來越多遊客紛至沓來。

1、「煤都」華麗變身

正值全國多地高溫之時,從炙熱的北京來到六盤水,頓感清涼舒爽。一場初秋的雨水恰似甘露,滋潤了久旱的大地。大家立刻換上秋裝來抵禦這爽爽的寒意。

當地人介紹說,六盤水沒有氣候學意義上的「夏天」。在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9.7℃,全年涼爽、舒適天數達200餘天。

2005年,六盤水市以「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的氣候特點,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城市,是名副其實的消夏勝地、避暑天堂。

在六盤水擁有「涼都」片名之前,「煤都」一直都是當地的「標簽」。六盤水作為貴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全國63個煤炭資源型城市之一,工業經濟佔了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

多年來,六盤水一直奉行著「吃煤飯、念煤經」的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催促著「煤都」必須探索一條重視生態環境的轉型之路。

環境,曾是六盤水的短板。前些年來六盤水采訪,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到一天時間,一定會變黑。

經過幾年來的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六盤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9%,市區空氣優良率高達100%。

全市累計投入249億元,對交通、綠化、燈飾、水系,星級酒店、文體設施、城市管網、公共廁所、公交站點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建設改造,終於實現了從「傻大黑粗」的資源型城市向休閑度假旅遊城市的轉型。

今天的六盤水,整座城市都像景點,是一個「山在樹中、樹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