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術課堂中都有哪些可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
我國目前課程改革和發展方向是積極建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強調發展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美術教學的重要途徑。強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開發並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李建平在《課程改革教師要直面「蛻變」》一文中強調:教師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教師不僅要會「教書」,還要會「編書」。作為美術教師,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呢?
一、巧用「拿來主義」:
過去人們往往把教材奉為教育的「聖經」,認為教師的教學必須絕對遵循教材要求,不得越雷池一步,教師的作用就是照本宣科,這種教材觀念在今天這樣的信息社會已經是不可能的,一套相對靜止的教材永遠無法承載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現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教材就有十幾套,如人美版、人教版、蘇教版、湖美版的等等,除了國家的,還有地方的教材,如遼海版的教材……我們如果能夠巧用「拿來主義」,也會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美術課程資源。
如:在《中國美術教育》2002年第六期上刊登的江蘇版新美術教材《鞋》單元教學設計,即《漂亮的鞋》、《鞋的聯想》、《心靈手巧——我設計的鞋》,我就充分地利用了這一課程資源。附我的課後感想:
《鞋》一課對我的啟示
當我看到江蘇版美術教材《鞋》的單元教學設計,即《漂亮的鞋》、《鞋的聯想》、《心靈手巧——我設計的鞋》內容後,感覺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那麼的吸引人。在上這一課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將此單元的課例用在了美術課堂上,上完第一課時後,更是讓我激動不已。
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鞋進行了展示,並通過課前查閱的資料以及登陸了鞋的相關的網站,學生的表現讓我大吃一驚,更讓我受益匪淺。
通過對鞋的研究,使學生了解了鞋上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穿鞋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鞋與生活的關系……上一學期,我曾讓他們畫過鞋,目的就是讓學生觀察寫生鞋,說白了,就是看看誰畫得最像,結果那終究是少數學生的成功。而今天再讓學生上這一課的內容,它的意義是建立在一種鞋的文化上面,通過一雙小小的鞋,讓我和我的學生了解到了那麼多的相關的歷史與文化:如學生談到了古代閨中婦女穿的綉花鞋;皇宮中妃子宮女穿的鞋;京劇中小丑的鞋;卓別林的大鞋;童話故事中灰姑娘的水晶鞋;小腳老太太的小尖尖鞋;以及現代人穿的富有個性的高跟鞋、休閑鞋、尖頭鞋、厚底鞋等等。學生們甚至想到了日本的木屐和宮廷中的鞋的比較,還有中國古代朝中官員穿的靴子的不同圖案代表不同的官職……他們在畫鞋設計鞋的時候,想出了鞋的很多的功能,如能散發香味,引來蝴蝶的「百花開鞋」;保護人身安全的「防閃電鞋」;黑暗中能發光的「夜光鞋」;白天收光,晚上放光的「早收晚放鞋」;走路時能聽收音機的「廣播鞋」;甚至是童話故事中的那種「一步登天鞋」……簡直是五花八門,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的投入到自己的設想中來,每一個學生這節課的收獲都很大。
今天美術課堂上我的感受是:我與學生之間是交融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收獲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迸發出靈感的過程……
我感覺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手中一定要擁有幾套不同種類的美術教育雜志以及不同版本的美術教材。比如《中國美術教育》、《中小學美術教育》、《少兒美術》、《小畫家》等,裡面總是登載著一些最新最前衛的東西,一些非常具有實用性的東西。如《「蝦」是什麼樣子?》、《三角形和方形的組合設計》、《舊報紙新玩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美術教育教學隨手可取的資源。
二、開發自身的興趣:
因為有了統一的國家課程標准與通用的美術教材,所以確保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教材並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因此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可以更大膽、更開放、給教師更多的創造空間,發揮教師自身的特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說,開發利用教師自身的資源,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些我們以前很少關注、或從不關注的教師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一旦被充分挖掘,並使之賦予教學意義而得到展現的同時,便成為可以利用的豐富的課程資源。
在工作中飽含激情的狀態固然重要,但我覺得工作之外幹些什麼更重要,要學會忙裡偷閑,這樣會成為快樂生活的滋補品。休息時,我會創作一些作品放在辦公室裡面或是家裡顯擺,親戚朋友來了之後,總會欣賞並會贊揚一翻。辦公室裡面擺放著芭比娃娃、CD架、花籃等等;家裡擺放自己製作的裝飾畫、首飾盒、影集、相框……如今,在手工教學方面,我已經開發了很多的課程資源比如:花卉系列了、人物系列了、動物系列了、花瓶系列、文具系列、布貼畫系列、服裝系列等等。擁有了這些教學資源,讓我上起課來有一種信手拈來的感覺。這種創作也喚起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回到家裡,就拿枯燥的做飯來說吧,也變得蠻有樂趣的。在炒勺翻飛的時候,我就會不由的想:要是能把炒勺用紙製作出來,掛在牆上該多好看呢!第二天早上起來,它們就真的掛在了牆上——昨天晚上我又忙到了12點。我感到在自身興趣這種資源的挖掘、利用、充實的過程過程中,也就是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高、個性美麗凸顯的過程。
三、發現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能使學生的愛好、興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如何盡最大限量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達到張揚個性的目的,是我們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的又一途徑。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和學習主人。教學實踐中有大量的、豐富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和學生來共同開發。這種課程資源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愉悅的情境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下面就是我在開發校本課程中的一個小案例:
校本課程的開發——折紙
開學初,校領導召開了一個全體教師關於開發校本課程的會議。我所教的對象是一年級學生,針對一年級的學生特點,設想折紙這個教學的內容。當孩子們一聽折紙這個內容,一下子就報了上了三十多個人,於是折紙班就順利地組建成了。但我只會折有限的幾樣東西,況且這幾樣東西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怎麼辦呢?下班後到書店裡去「充電」吧!來到書店,急急忙忙沖到花花綠綠折紙櫃台前,挑了又挑,最後選了幾本帶回家,飯也沒功夫做了,邊喝著牛奶啃著麵包,邊看著書中的示範,邊折著……折著折著,還真折出興趣來了。有時書中的圖示,我還真的好好琢磨琢磨,還好,一番研究我居然學會折好幾種了,今天晚上的收獲還真不小呢!
經過幾天精心練習和准備,我充滿了信心開始了折紙這門校本課程的實踐了!第一次給他們上課時,我教他們折小房子,學生們當時一聽是特別的高興。當我和學生一起折一遍後,發現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學會了,此時別說我是怎樣的著急,而那不會折的學生更是急壞了,手裡拿著或是折了一半、或是折了幾下的半成品直喊:「老師!老師!這塊兒怎麼折呀?」我剛想告訴他,又有好多的學生在喊「老師」……教室里頓時亂成了一團,甚至有的學生都跑到了講台前,此時的我真恨不得能生出個「三頭六臂」來!「老師!我會折!我告訴他吧!」一個女孩手裡擎著折好的小房子,得意地喊著,她的這一喊還真啟發了我。我馬上說到:「太好了,會折的小朋友,你們去教一教不會的小朋友吧!」「來,我教你!」「來,我教你!」會折的孩子還真是得意這個「美差」,你教兩個,他教兩個……真是人多力量大,一會功夫,全班小朋友都會折小房子了,於是他們又興奮的折了第二個、第三個……最後,又將折好的小房子貼到了黑板上,又用彩紙做了花草樹木在房子的周圍布置一番,一幅美麗的「村莊」圖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後來我們的折紙班裡,好多的學生從家裡拿來了折紙的書給我看,並要求我今天教他們折這個,明天教他們折那個。我呢,也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還有的時候,我也被他們難住了,有的學生還自告奮勇的來教我呢!再後來,一到折紙班的活動時,好多的學生從家裡拿來了折好的東西,「老師,這是媽媽教我的,這是爸爸教我的!……」興奮的樣子真是溢於言表。
折紙班成立一年來,我的感受是:在校本課程中,師生各自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學生與老師一起設計自己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促進、平等的師生關系,我和我的學生是在折紙的過程中共同的成長與進步著!
其實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還有很多的途徑,比如圖書館資料庫、公共文化設施、當地的文物資源以及周邊環境等。正如生活就像百寶庫,學生就像百寶袋,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心裡有教育,眼裡有資源,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為了趕上時代的腳步,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重塑自己。在課程資源方面,用資源豐富教師的內涵,用資源啟發教師的思考;用資源促動教師的實踐,用資源鼓勵教師的再創造;最終實現:用資源促教師,用教師創資源,這樣一個資源生成與轉化之路;在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積累、轉換、生成過程中,促動美術教學改革的發展。
Ⅱ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
美術課程標准指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美術課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新課程實施,探索地方美術資源與美術課程的整合,從而最大化地發展學生的綜合美術素養,我校從本地實際出發,對地方美術資源進行了開發、實踐和探索。這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更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地傳統剪紙藝術始終有流傳,因此我校將剪紙藝術帶進了美術課堂。學生通過欣賞大量的剪紙藝術作品,如《雙鯉戲水》、《鳳凰比翼》、》、《雙鵲爭春》等。普遍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此時,學生對剪紙的形式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接著,可從學理上闡述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遍布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尤其是農村婦女,她們不僅把它作為裝飾生活、美化環境的重要手段,它還承載著一個民族對生活和未來的憧憬和懷想。
美術不僅是技能技巧的訓練,更是一種文化的學習。藉助地方文化資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等相關知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挖掘地方美術資源在學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是多樣的,除剪紙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如我市的黑陶藝術。從而把握民族、民間美術的深層文化內涵及其在學校美術教育中的價值,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Ⅲ 談談小學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求解答
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實施美術課程總目標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並在《標准》第四部分「教學建議」中把它與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等並重。如果能大力開發、充分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則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下面就此結合筆者的一些做法,簡要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對當地傳統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江西的民間美術種類多,影響大,如陶瓷、剪紙、風箏、磚刻、剪紙、年畫等,有著極大的開發利用空間。開發具有優秀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教育內容是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的。圍繞對當地傳統造型藝術所包蘊的文化內涵及其製作實踐的學習活動,有益於引導學生了解社區文化,提高文化素質,有益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
例如:五年級美術課《剪紙》,由於我本人非常喜歡剪紙,所以在平時很注意搜集關於剪紙的知識和剪紙圖案。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他們回家看書或查找資料去了解剪紙的歷史、用途、種類、地域分布特點等。在上課的導入部分我請學生欣賞民樂《喜洋洋》,讓學生享受過年的氣氛,啟發學生們聯想到過年時,我們會用剪紙來美化環境。然後我引入對剪紙的知識介紹,隨後展示了自己平時製作的剪紙作品《女孩》、《荷花》、《花籃》、《喜鵲》,讓學生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接著示範如何完成一幅剪紙,我從構思——草稿——剪——刻——貼,每一步示範給學生看,然後給出剪紙紋樣供學生參考,給學生留出大量時間去製作剪紙。最後學生在窗戶上展示剪紙作品,並評選優秀剪紙能手。
總之整個過程我都認真去准備,學生學的很感興趣。學生們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提高了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發掘地方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創造性地開發與利用
九江自然環境優越,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美術學科開發與利用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具體條件,開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術教學資源,是我們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術第十一冊第一課《中國古代建築欣賞》,教材安排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築欣賞(故宮、長城、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正規教材為中心,安排欣賞了中國古代最經典的一些建築的藝術特色等內容。第二課時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築欣賞》,以圖片、文字說明等形式介紹了吳城鎮的望夫亭、雲居山的大雄寶殿等古亭、古樓。拓展了原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九江的古亭、古樓進行觀察、討論、嘗試線描繪畫,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
同時,還組織學生參加地方美協組織的小畫家聯誼活動;參觀地方美術展覽活動;利用節假日去公共場所進行尋求美的足跡……拓寬小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相互間的交流。通過學生與自然的直接對話和寫生體驗,拓展了學生的欣賞視野和思維空間,在學生幼小的心裡播下了美的種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從實際出發,利用廢棄物品、材料進行再開發創造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透過現代生活中大量的廢棄物品,以藝術的眼光,化腐朽為神奇,給其以藝術的再生,是美術學科開發利用課程
Ⅳ 如何開展美術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美術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挖掘學生動力資源,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讓學生自主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終身教育的要求。要讓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就必須充分挖掘學生動力資源,使之能不斷激勵或推動學生個體去學習。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挖掘學生動力資源的有效形式,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學生的學習基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新課程要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學生的經驗是一種資源,學生的經驗是我們教學的起點,知識只有與學生的經驗結合起來並最終內化為經驗才是有價值的。脫離學生經驗的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唯心的教學。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將學生熟悉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一方面能使學生感到課堂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重視學生差異性資源,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特徵之一,它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
(1)教學目標富有彈性。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存在差異,他們對學習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學目標要有彈性,要對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彈性教學目標,應該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基本的教學目標必須要求全體學生達到,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超越基本目標。作業設計要體現彈性要求,分基礎題和綜合提高題,前者要求全班學生完成,後者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以滿足能力強的學生的學習慾望,減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的負擔,使全體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