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怎麼樣
擴展閱讀
自考本科費用包括哪些 2025-02-04 07:51:03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8-29 19:08:46

Ⅰ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學校隸屬關系:安徽省電話:0554-6668430

學校所在地:安徽省淮南市學院路傳真:0554-6668707

郵政編碼:232001網址:http://www.aust.e.cn

安徽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以工為主,工、理、經、文、醫、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至今已經有近六十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原隸屬煤炭工業部,1998年7月,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現為安徽省「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五所大學之一。

學校現設有14個院、系,面向全國招生。該校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現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設有41個本科專業,18個碩士學科點,2個博士學科點,8個工程碩士學科授權領域。學校有6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示範專業。

一、專業設置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原名為地質系,地質工程專業是該系最早開辦的專業之一。現有地學類地質工程和地學類相關學科環境工程、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5個本科專業,地質工程、環境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環境工程博士學學位授予點。其中地質工程學科為1981年全國首批碩士點。地質工程與環境工程學科分別為學校重點學科和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專業同時還是省級重點示範專業。該系現有1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全國二級學會機構——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在該系。

二、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長期以來,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注意優化隊伍結構。目前,系擁有一支年齡結構與學歷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教師總人數為53人,其中教授12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2%,副教授21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9%,講師與助教20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7%。教師的學歷結構為:博士1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6%,碩士23人,占教師總人數的43%,大學本科畢業生16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0%。其年齡結構為:小於35歲的18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3%,35~45歲的17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2%,46~55歲的1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26%,大於56歲的4人,占教師總人數的7.5%。

三、人才培養

到目前為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培養的地質類學科的本科生已近3000人。由於生源來自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畢業生基本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全國各大煤炭行業的生產、設計與科研部門,90年代後期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地礦、煤炭、城建、交通等不同行業的地質勘探部門和岩土工程勘測與設計部門。研究生培養始於1978年,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科點。至2004年,已累計培養地質工程學科研究生147名。目前,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每年招收本科生300名,其中地質類專業約80名。每年招收研究生30名,地質工程專業約10名,以及部分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工程碩士研究生。

四、辦學優勢與特色

1.良好的區位優勢

安徽理工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全國著名的資源大省,安徽有全國知名的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以及銅陵、馬鞍山等有色金屬礦山。無論是有色金屬礦山還是煤炭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都將需要大量的地質工程技術人員的輸入。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斷探討人才培養的模式。人才市場的需求促使著本校地質工程專業學科的不斷發展。

2.悠久的辦學歷史優勢

安徽理工大學的地質工程學科專業是安徽省高校惟一的地質工程學科本科專業,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50餘年前的淮南工業專科學校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在長期的辦學歷史和學科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學科建設的積淀。

3.相對健全的學科體系

系內所設的地質工程、環境工程、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5個專業涉及地礦、環境和測繪三大學科。學科之間互相依託,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其中地質工程學科以培育地質與資源學科群為目標,以礦井工程地質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為帶頭學科方向,帶動礦井水文地質、勘察技術,以及礦山環境地質學科方向的發展。

與國內相關專業相比,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礦產地質、勘察技術與岩土工程施工技術、基礎工程和地基設計與處理相結合。專業培養方向主要為地質勘探與岩土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礦山工程地質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較寬的專業口徑也是本專業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把教學改革的結合點和平衡點建立在礦山工程學、建築工程學、力學、化學,以及安全技術與工程學科之上,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總體要求培養人才是本專業改革與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本專業最具特色之處。

五、學科建設

環境工程學科為2003年新增博士點學科,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是我校最早的碩士點學科之一,校級重點學科,安徽省示範本科專業。

六、實驗室建設

該系現有礦山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安徽省級重點實驗室一個,校級重點實驗室有工程物探實驗室和3S實驗室,另有基礎地質實驗室、地下水動力學實驗室、工程岩土實驗室、地質環境檢測中心實驗室、空間信息與數據處理中心、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實驗室、污水處理實驗室等服務於教學和科研的多個專業實驗室。擁有X射線衍射儀、DSC-TGA聯用熱分析儀、GC-MS聯用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度計、紫外可見光分光度計、數字式BOD分析儀、TMA分析儀、全自動量熱儀、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氣相色譜儀、礦井地震儀、礦井資源探測儀、超聲波測試儀、GPS接收儀、TO600全站儀等大型儀器數十台件。

七、「九五」以來的科學研究簡況

「九五」以來,該系共承擔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縱向項目近100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項。獲得省級以上科研獎勵近20次。近幾年來年均到位科研經費保持在200萬元以上。目前承擔的在研項目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該系一貫注重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先後與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澳大利亞烏倫貢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州地質調查研究所、紐約城市大學、德國DMT、英國阿伯丁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到我校講學訪問,該系先後有9名年輕教師外出研修和開展合作科學研究。

(撰稿:嚴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