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還有哪些鄉土資源可以用到游戲中
擴展閱讀
自考本科費用包括哪些 2025-02-04 07:51:03

還有哪些鄉土資源可以用到游戲中

發布時間: 2023-08-29 22:15:05

A. 如何使用農村資源豐富幼兒游戲教案

利用鄉土資源 豐富幼兒游戲活動 甘肅省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張萍 游戲是幼兒自發地、自主地與空間、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 境性活動。幼兒園是幼兒游戲的主要場所,幼兒的游戲水平、幼兒 在游戲中的發展直接取決於教師為其創設的游戲環境和提供的游戲 材料。我園立足於鄉鎮幼兒園的實際,結合鄉土化主題活動的開展, 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游戲活 動,把游戲活動延伸到自然、社會、家庭中去,讓每個幼兒在環境 中獲得自由、自主、和諧、愉悅的發展,真正體現出陶行知先生所 倡導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資源」的教育思想。 一、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們根據 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 鄉土資源,為孩子創設具有鄉土特點的角色區、探索區、美工區、 音樂區、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 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游戲環境。如在「家鄉的 春天」主題活動中,老師帶領幼兒創設了自然角,那嫩綠的蒜苗、 胡蘿卜苗、豆苗、麥子、玉米,飼養角里可愛的烏龜、蝌蚪、小魚 兒,再加上奇形怪狀的小石子,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豐富而鮮活的微 型自然界。在開展主題活動「泥沙樂」時,老師在區角里准備了大 盆細沙,投放了不同大小的飲料瓶、紙盒、小篩子、小鏟子,供幼 兒探索沙子的特性,同時還提供飲料瓶讓幼兒自製玩沙的鏟子、小 桶等,從這里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在 「種子的妙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紛紛從家中帶來了花生、麥子、 豆子、桃核等各種各樣的種子投放在自然角供幼兒觀察,並師生共 同布置探索區「我認識的種子」 ,給幼兒提供了觀察、對比、討論種 子的機會;在美工區,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種子及乳膠、棉簽、雙面 膠、泡沫板等材料,讓孩子自由進行「種子貼畫」 。那一幅幅稚嫩的 作品,閃現著孩子們創造的火花。在《好玩的石頭》 》主題活動中, 老師帶幼兒撿來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石頭投放在活動區,孩子們 在那裡練習數數、排序、比多少,在石頭上畫畫,用石頭印畫、滾 畫、拼貼畫,能玩出那麼多花樣。這些材料的利用既豐富了區域活 動的內容,還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 二、利用鄉土環境和材料豐富幼兒戶外游戲活動。 鄉土資源中很多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又不用花錢的環境和材料, 都可以用來開展富有特色的戶外游戲活動。我們組織幼兒踏青、春 游、揀落葉、撿石子、捉昆蟲,讓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 的花草樹木、鳥語花香,同時,幼兒在過水溝、走田埂、爬土坡的 活動中不僅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還鍛煉了幼兒的身體、 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的良好品德。秋天老師帶幼兒去農庄掰玉米棒、 摘玉米葉、抽玉米穗、搓玉米籽,帶孩子用玉米桿、玉米棒、玉米 籽製作長槍、手榴彈、手雷,玩「學做解放軍」的游戲;用南瓜、 冬瓜、西瓜、甜瓜玩體育游戲《運瓜樂》 ;用廢舊輪胎玩各種背、抬、 滾、跳、爬的游戲。發動家長利用鄉土材料製作各種可以讓幼兒玩 一玩、做一做、鍛煉鍛煉的器械,如高粱桿、木頭、黃沙、鋸削、 刨花等,經過加工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戶外活動器具:用木頭自製小 推車、擔水的扁擔、陀螺、打尕;用木棍做木馬、花轎;用柳條做 山洞、 做體操圈; 用鋸削做沙袋、 用黃沙做沙包、 用岌岌棍做挑棍…… 這些玩具既漂亮又實用,遠比在商店買的運動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 戰性,更能讓孩子在鍛煉、游戲中獲得快樂。 三、利用鄉土材料豐富角色游戲活動。 在角色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幼兒、家長和教師都是游戲材料的 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商量各種材 料的特點與用處,為開展角色游戲活動奠定基礎。在商店和超市的 游戲中,有孩子們自己收集的各類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裝盒、塑料 瓶;在醫院游戲中,有用一次性紙杯做的聽筒、紙盒做的 X 光機器、 廢舊報紙做成的各種葯丸;在娃娃家游戲中,各種各樣的包裝盒在 教師與孩子的加工後,變成了娃娃家裡的電腦、電視、空調、洗衣 機、傢具、灶具,變成了馬路上的各種汽車、小區的漂亮樓房。在 美食城游戲中,孩子們用紗布、海綿、泡沫紙、橡皮泥、廢舊的布 做成的胡蘿卜和青椒、藕、面條、各種燒烤等。這些游戲材料干凈 衛生、經濟實惠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給孩子留下了較多的想像、 創造的空間。 四、利用鄉土材料豐富建構游戲活動。 石頭、沙子、黃泥等這些都是農村取之不盡的自然材料,幼兒 對這些材料都有著天生的感情,建構游戲中,我們將石頭洗凈,選 取干凈的黃沙與細膩安全的黃泥讓幼兒進行建構活動。孩子們用石 頭蓋房子,用黃沙堆砌、塑造各種造型,用黃泥製作小動物。另外, 我們還提供大小不同的紙盒和各種飲料罐,讓幼兒堆積成各種形狀 的樓房;提供大小不同的木塊,供幼兒進行造型創作。 「農家小院」 中成串的谷穗、玉米、辣椒、稻草製作的糧倉;用蔬菜製作的南瓜 娃娃、馬鈴薯小豬、玉米老爺爺、蘿卜船,絲瓜瓤製作的長頸鹿, 都是老師與孩子們的得意創作。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 力,還豐富了幼兒的想像力。 鄉土材料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利用,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豐 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了鄉鎮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了幼兒 園教育內容,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更加關心社會,了解 家鄉,更加關注家鄉的變化,並從中體驗到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 的感受,形成對家鄉的良好情感。同時,也折射出了老師的教育思 想、教育智慧,更體現了我們的教育理念。

B.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游戲化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於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陳鶴琴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書本。」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兒園位於元和公園內,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觀,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林間,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唯答搜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裡,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像,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2.鄉土材料在各種美工活動中的運用。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後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並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塗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有的說畫的是人,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麵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像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後,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後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像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舉前絲瓜種子等等用於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指歷,通過貼貼、畫畫、剪鍵、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製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乾後,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3.奇思妙想,開展造型類美工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我們利用各種「貝殼」,組織孩子充分發揮想像,用靈巧的小手在貝殼進行裝飾畫,還將裝飾好的貝殼拼成一隻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我們組織孩子收集、購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蔬菜不僅名稱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豬……真的很有趣,我們就開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動,孩子們在打扮蔬菜時,很興奮,有許多的創意,如把黃瓜用刀片切開挖掉些就成了張大嘴巴的鱷魚,在蘿卜上裝上兩只大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胖小豬,把老薑變成了小鳥,把一個個茄子變成了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企鵝,給洋蔥扎個蝴蝶結就變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美工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蠡口是著名的傢具城,在這里最多的就是傢具,孩子們見的最多的也是傢具,從傢具加工廠淘來的剩餘邊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們幼兒園教師的眼裡成了「寶貝」,我們利用邊角料製作皮影畫,裝飾我們的長廊;利用木屑,通過染色,創作木屑畫;用粉筆在沙皮上畫畫等等,孩子們利用收集來的各種大小的盒子製作不同的傢具,並用彩紙、畫筆、膠水、毛根等對其裝飾,這樣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傢具城就形成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對於有蠡口特色的傢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鄉土材料注意的問題。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在活動中注重尊重幼兒
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3.材料選擇應注意安全性適宜性原則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採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餘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然後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貝殼歸一類、乾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便出現腐爛現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5.材料與環境的同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並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中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於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C. 農村幼兒園如何利用本地資源開展戶外游戲活動.ppt

【摘要】本土資源作為地域特色的優勢資源,具有獨特的特點及價值,是農村幼兒園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本文通過闡述如何充分發掘本土資源的優勢,利用鄉土文化、民風民俗、自然景物等開展生趣盎然的游戲活動,有效提高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從而激發幼兒對家鄉、家鄉人民、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實現幼兒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本土資源
本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地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本土地理、本土自然、民間藝術、民風習俗、本土歷史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等。這些資源具有濃郁的鄉土民風,幼兒耳聞目染,非常熟悉,是幼兒園難得的教育資源,《綱要》也明確要求: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我園是地處農村的鄉鎮中心幼兒園,有小山、有樹林、有小河、有菜園、有果園,還有一些豐富的民間文化、淳樸的民風、厚道的鄉情,這種特定的地域環境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是孩子們生活、學習、游戲的大課堂。那麼,如何精心選擇那些能引發幼兒探究興趣、萌發幼兒審美意願、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本土資源,有效提高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開啟農村孩子們潛能的金鑰匙呢?

一、巧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
(一)充分挖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
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大自然是一部真實豐富的網路全書,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財富,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為幼兒獲得對世界的感性認識提供了天然的場所。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是挖掘自然教育資源切實可行的一步。
陶行知先生對農村教育提出了「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環境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刺激,幼兒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建構知識和經驗的,是幼兒發展的首要條件。農村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大自然厚贈給農村孩子的教科書,是幼兒所熟悉的,是幼兒所樂意接受的事物。《綱要》也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春天,帶領孩子們到田間觀賞綠油油的稻子、到山上觀察粉紅色的桃花、到小河裡捉小蝌蚪;秋天,帶領孩子們參觀農民們的秋收景象,讓孩子們感知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夏天,帶領孩子們到小溪邊玩沙、到小溪里玩水槍、打水仗,孩子們在「玩」中學到了本領。
在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相對於室內的游戲活動,孩子們更喜歡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游戲。於是,我們把孩子們引向大自然,田間、樹林成了幼兒游戲的最佳場所。幼兒園旁邊有一塊空的菜地,每當夏末秋初,這里便成了開展游戲活動的「寶地」。有的幼兒在玩「娃娃家」游戲,他們用瓜葉當盤子,瓜果當食物,挖空的小瓜做飯碗;有的幼兒用瓜藤編結草帽,有的圍著瓜棚追逐游戲。孩子們在自然有趣的情境中開展游戲,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擴大了想像的空間,想像力和創造力進一步發展。同時,大自然能陶冶幼兒美麗的情操,萌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的教育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各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幼兒園附近的蔬菜基地、養豬場、銀鷺集團、新圩小城鎮建設一條街、新圩東陵豆乾等是我們豐富的社區資源。我們定期的組織孩子們參觀蔬菜基地、了解了各種蔬菜的生長過程,知道農民們勞動的辛苦,從而更加懂得珍惜糧食;通過帶領孩子們參觀銀鷺集團生產車間,不僅了解了食品的生產工序,也感受到工人們勞動的辛苦;我們還與本地知名的東陵豆乾加工廠聯系,帶領孩子們實地參觀了豆乾加工的全過程,使孩子們了解了豆乾的製作過程,也體會到工人勞動的辛苦。另外,我們還組織孩子們參觀新圩小城鎮建設一條街,讓孩子們用稚嫩的眼睛去觀察家鄉的變化,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古宅小學「豎笛演奏」已成為新圩民俗文化的「名片」為外界所稱道,取材於農村生活的閩南童謠改編而成的曲目,展現孩子們的童真曼妙。我園和古宅小學結對子,定期請豎笛老師到我園為興趣班的孩子們上課、表演。我鎮的「新圩嫂」合唱團是中國第一支閩南語原生態的鄉村女子合唱團,她們用那清泉般恬美的嗓音演繹那最悠遠、最鄉土的閩南語原生態歌謠,在各種比賽中展示了閩南文化風采。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社區資源,組織幼兒參觀她們排練及演出,並請在合唱團演唱的老師到幼兒園為孩子們教唱,孩子們親身感受閩南文化的唯美與古韻!萌發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活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材料
除了讓幼兒在廣闊的大自然中豐富知識經驗之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對農村幼兒園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每次散步、參觀的時機,引導幼兒拾撿、採摘一些自然物:如各種各樣的泥土、粗細不同的沙粒、形狀各異的石頭、松果、樹皮、干樹葉等,並通過指導幼兒親自加工處理,便成了美觀實用的游戲玩具,如指導幼兒將撿到的各種石頭做成棋子、在石頭上畫畫、用石頭蓋房子;將收集的松果、樹葉和花瓣修剪、粘貼成各種動物圖案;用「狗尾草」編小狗、小花鼠、草帽;用泥巴捏成的小動物、小泥人;用高粱桿作眼鏡、小飛機;用稻草紮成一把把,一個個稻草人形象而生動;用野藤和幾塊木板做的鞦韆等,這些本土資源材料的創造性使用,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和無窮的樂趣,都成了幼兒最喜愛的游戲器材。
農村有許多廢舊物品,只要是安全、衛生的,我們就與幼兒一起收集,共同製作,以彌補游戲玩具的不足,如用包裝袋編織「揪尾巴」的小辮子,用酸奶瓶粘上碎布當小飛鏢,用碎布裝沙製作沙包,用易拉罐做成梅花樁。幼兒在製作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動手能力,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而且以物代物的能力也逐漸提高,如玩「過家家」游戲,幼兒用兩塊碎磚和一塊瓦片搭爐灶,用沙粒當「米飯」,用松針當「面條」,用樹枝當「筷子」,用樹葉當「碗勺」,用泥巴捏娃娃當「寶寶」、「汽車」、包「餃子」。這些開放性的游戲材料極大的促進了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想像力更為豐富,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妙用本土資源中的民間文化
《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教師要認識到農村具有的傳統的知識和本土的文化遺產,具有固定的價值和效力,並能促進發展。傳統民間文化是我們的人民用雙手和心靈創造的數千年來深厚積淀,並且與人們的生活情感、理想深深凝結著,在幼兒園進行傳統民間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教育意義。
我鎮金柄村的「拍胸舞」遠近聞名,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都是種菜的農民,他們原汁原味的表演讓人感受到閩南舞蹈的魅力,我們邀請拍胸舞團團長到我園,給孩子們授藝,別具一格的搖晃動作,配上動聽的閩南語歌曲,加上孩子們天真的表情,活潑有趣,詼諧爽朗,幼兒實際感受到了閩南民間舞蹈的風趣,激發了幼兒愛閩南民間文化、愛家鄉的情感。
農村特有的民俗風情,也是我們農村幼兒園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通過帶領幼兒走進各村、各家各戶去參觀,「看一看、學一學、做一做」親身感受本地民俗風情,例如中秋節組織幼兒到社區參加「博餅」活動;元宵節組織幼兒到街上看舞龍舞獅、參觀花燈,做元宵;端午節組織幼兒到事先聯系好的幼兒家裡學包粽子;農村特有的「封建日」,村裡都會演大戲,如高甲戲、歌仔戲、布袋戲等,我們就組織幼兒到村裡觀看,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做了很好的鋪墊。孩子們身處在這么一個色彩繽紛、有著純朴的人文風情的生活環境,加深了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從小接受民間傳統文化的熏陶,享受民間傳統文化帶來的快樂,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智用家長教育資源
《綱要》明確指出:家庭、幼兒園是幼兒發展的兩大環境。家長的教育觀念、知識結構等對幼兒園教育、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在不斷的轉變,培養目標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家長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知識都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資源作用,能為我們的教育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開展民間游戲課題研究時,我們意識到大部分農村家長的童年是在玩民間游戲中渡過的,這為我們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如家長會、家訪等,與家長一起查閱、整理民間游戲資料,讓家長在家與自己的孩子一 起玩民間游戲,然後讓孩子們把游戲帶進幼兒園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還請家長作為一分子走進課堂,和孩子們一起游戲,激發幼兒對民間游戲的興趣,形成互教互動,這樣,家長、老師、家庭幼兒園有了共同的話題,增進了家園聯系。
例如,有些游戲需要「建築工人」「木工師傅」等職業的角色,我們就請做建築的、做木工的家長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上課,主題游戲「土玩坊」「木趣坊」自然生成,在小小木工作坊里,孩子們個個成了木工師,據木頭、釘木頭、截木頭,做出了小汽車、小積木等等,孩子們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在動手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另外,我們還開展了閩南語民間故事、閩南童謠比賽,請孩子們的爺爺、奶奶來幼兒園講故事,《田螺姑娘》《虎姑婆》《燒肉粽》等經典的閩南民間故事、閩南童謠,孩子們都朗朗上口,感受到閩南方言的詼諧有趣。家長資源的介入,使得我們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煥發出無可比擬的光彩。
本土教育資源是非常廣闊、非常豐富的;是一片豐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其教育價值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廣大農村幼兒教師大膽去嘗試、探索,就能尋找出一條合適的本土化教育模式,就能讓農村的孩子們扎進家鄉教育資源的「沃土」之中,從小領略、認識本土資源,並深深地融進了他們心靈深處,綻放朵朵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