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南省能源,礦產優勢
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形勢
一、礦業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地處祖國的中南部,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全省國土總面積為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999年全省總人口為6532萬人,城鎮化水平為25.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5個百分點。2000年GDP為3692億元,「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率為9.7%,比全國年均增長速度高出1.4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620元。
湖南省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之鄉和旅遊勝地之美譽。以礦產資源開發和生產加工為對象的冶金、化工、建材業已成為全省的支柱產業。1999年礦業及相關產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19.4%,占社會總產出的10.4%。礦業采選業總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
湖南省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2000年全省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82.42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96%,其中鉛、鋅、銻、鉍、硬質合金產量分別為26.01、45.53、4.68、0.2835、0.0523萬噸,分別佔全國產量的25.17%、23.67%、43.9%、40%、61.2%。湖南錳業發達,其產品生產能力與生產設備以及產品質量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鎘、銦等分散元素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煤產量在南方省份位居前列,佔全國2.52%。水泥產量為2273.9萬噸,位居全國第8位,平板玻璃產量為750萬標准重量箱,位於全國第5位。重晶石、螢石、石墨、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產原料的產量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全省主要礦產品及相關製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7195.15萬美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9.47%,其中出口總額為63573.26萬美元,佔全省的49.67%。
礦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省城鎮化的進程,形成了婁底、郴州、衡陽、株洲等一批市級和桂陽、常寧、冷水江、花垣、臨武、漣源、新化、平江、沅陵、桃江等一批縣級以礦產資源為支撐的礦業城鎮,礦業帶動了全省運輸業的發展,與礦業相關的運輸業產值約32億元。
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
(一)礦產資源的基本特點及優勢
湖南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優勢礦產多且分布相對集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1.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優勢礦產突出。截止1999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計亞種141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70.18%。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57種(含亞種),居前5位的有34種(含亞種),其中鎢、鉍、螢石、石墨、海泡石、石榴子石、玻璃用白雲岩、陶粒頁岩等8種礦產的保有儲量佔全國首位(表1),石煤、錳、釩、銻、銣、重晶石、玻璃用砂岩等7種礦產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2位。具有國際優勢的礦產有:鎢、鉍、銻、螢石、隱晶質石墨、重晶石等,在國內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的礦種有錳、錫、鉛、鋅、鈮、鉭、水泥灰岩、石膏、高嶺土、芒硝,煤炭在南方地區具有比較優勢。
2.礦床分布呈明顯的區域性和相對集中性。鎢、錫、鉬、鉍、鉛、鋅、石墨主要集中在郴州、衡陽地區;銻主要分布在婁底、益陽地區,錳主要分布在永州、湘西自治州、懷化和湘潭地區;金、銀主要集中在衡陽、懷化、岳陽和郴州地區;煤主要分布在婁底、邵陽、郴州地區;鹽、石膏和鈣芒硝主要分布在衡陽、常德地區。
3.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大型、特大型礦床相對較多,金屬礦共伴生礦多,貧礦多,難選冶礦多。按礦區計,全省共發現礦產地1196處,其中特大型礦6個,大型87個,中型205個,小型898處;品位大於30%的錳礦僅為總儲量的30%左右,含硫大於35%的富硫鐵僅佔12.7%,鉛+鋅品位大於5%的礦僅佔36%;鐵、磷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差,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難以利用;87.2%以上的有色金屬礦區含有2種以上的有益共伴生組分,含10種以上的共伴生組分佔4.7%。共伴生組分的綜合利用價值高。
4.礦產資源找礦潛力大。鉛、鋅、鎢、鉍、鉬、磷的預測資源量為其資源儲量的2倍以上,煤、鐵、銀、螢石的預測資源量為其資源儲量的3倍以上,金、銻、重晶石、岩鹽、各類石灰岩、高嶺土等的預測資源量是其資源儲量的5倍以上。
(二)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現狀
1.基礎地質調查:已完成全省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區域化探測量和1∶50萬區域重力測量工作,基本完成了全省的航空磁測。已完成1∶20萬重力測量18個圖幅,約占省域面積的58%,1∶5萬區域地質調查187幅,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0%,20個縣(市)1∶5萬—1∶1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在6個重要城市區內開展了1∶5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在重要成礦區帶內開展了1∶5萬化探、1∶5萬放射性水文區域調查和地面伽瑪測量。
2.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已探明83種(計亞種101種)礦產的儲量,列入礦產儲量平衡表的有68種。共發現各類礦產地約6000餘處,列入儲量平衡表上的1196處礦產地中,達到精查(勘探)程度的有451處,佔37.7%;詳查和普查(含普查以下)的礦產地745處,佔62.3%。全省仍有大量具有潛力的礦點(礦化點)需提高其勘查程度。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至2001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77種(含亞種)礦產(表2)。礦山總數達8875個。按礦山企業規模計,有大型礦山企業14個,中型72個,小型8789個。礦山企業從事采選業人數46.14萬人,年產礦石2.41億噸。按所有制性質計,礦山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66家,集體企業3501家,公司制企業88家,私營企業4994家,中外合資及外商獨資企業14家。1999年,全省礦山企業采選業產值達217.36億元(位居全國前十名之列),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8%,礦業開發為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1.能源礦產:建立了以漣邵、資興、白沙3個礦務局和煤炭壩、辰溪、譚家山、群力煤礦為主體的江南較大的煤炭工業基地。利用的礦種有煤、石煤、鈾、地熱,其中以煤炭開發利用為主。2001年全省共有煤炭礦山2269個,其中中型礦山23個,小型礦山2244個。從事採煤業人數為19.45萬人,產煤2944.33萬噸。煤的自給程度在70%以上。石煤產量為86.07萬噸,多為小型礦山,共74個。鈾礦僅1個國有礦山在開采。寧鄉、汝城等縣利用地熱資源,建立了旅遊區、渡假村、療養院。
2.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華菱集團公司、桃江錳礦、湖南冶金企業集團公司為主體的鐵、錳礦產資源開發與生產加工基地。現有小型鐵礦山100個,中型2個,年產鐵礦石151.66萬噸;大型錳礦山1個,中型4個,小型119個,年產錳礦石119.42萬噸。小型釩礦山8個,年產釩礦石18.5萬噸。
3.有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李梅等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水口山礦務局、三立集團為主體的鉛鋅采選冶工業基地,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的銻生產與加工基地,以柿竹園、瑤崗仙、川口等鎢礦和株洲硬質合金廠為主體的鎢生產與加工基地。以鎢、銻、鉛、鋅、銅、錫等礦的開發為主。2001年有色金屬礦山共計280個,其中大型4個,中型16個,小型260個。礦山企業從業人數為4.1萬人,年產礦石1344.23萬噸。現有鉛鋅礦山163個,鎢礦山25個,錫礦山39個,銻礦山23個。主要有色金屬礦產綜合利用率為60—70%,綜合回收率在40%上下,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4.貴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辰州礦業公司、黃金洞金礦、高家坳金礦、龍王山金礦為主體的黃金生產和加工基地。全省共有133個金礦山。2000年產金4.14噸,佔全國的2.9%。全省沒有獨立的銀礦,主要是在有色礦的冶煉過程中綜合回收銀,1999年產白銀317.31噸,佔全國白銀總產量的25.44%,屬白銀加工生產大省。
5.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礦產:從事稀有、稀土礦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基地,主要有株洲硬質合金廠、桃江稀土金屬冶煉廠、益陽鴻運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和湘南稀土金屬材料研究所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全省有11個鈮、鉭小型礦山,年產礦石1萬噸。稀有金屬礦產鈹和分散元素礦產鎘、銦、鉈、鍺、鎵、硒、碲等,主要是在冶煉過程中綜合回收,鋰、鋯、銣、銫等稀有金屬礦產和磷釔礦、獨居石等稀土礦產尚未開發利用。
6.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湘澧鹽礦為主體的鹽生產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團、雪峰集團、瀟湘水泥集團、東江水泥廠為骨乾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及以岳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等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主要利用的礦種有水泥灰岩、玻璃砂岩、石墨、高嶺土、石膏、大理石和花崗石等飾面建材、磷、硫、重晶石、岩鹽、海泡石、螢石、冶金用白雲岩、熔劑灰岩、耐火粘土等。共有非金屬礦山5898個,其中大型礦山5個,中型礦山25個,小型礦山5867個。按礦種計,磚瓦粘土礦1912個,建築石料及制灰用灰岩礦山1291個,建築用砂968個,其它礦山1696個。年產礦石1.94億噸。
7.礦泉水:全省現有礦泉水生產廠家31個,年產礦泉水24.65萬立方米。
(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至1999年底,礦山廢渣累計堆存量達2.22億噸,礦業廢渣堆存量占工業廢渣總量的86.8%。採煤排出的廢渣占總堆存量的36.94%,湘中地區採煤排出的廢渣達0.65億噸。各類礦山共佔地20.05萬公頃,其中佔用耕地4.17萬公頃。
近年來各地加強了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1999年,用於礦山企業廢水、廢氣治理的總費用約1.4億元。土地復墾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至1999年底,共復墾土地面積0.60萬公頃,復墾率為14.4%,恢復植被0.28萬公頃,還綠率為7.6%;在礦山環境保護、立法、調查、尾礦廢石的綜合利用、典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都已起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效。
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勘投資不足,後備資源短缺。地勘投入減少,導致人才嚴重流失,探索性工作止步不前,致使導致煤、鐵、錳、銅、鉍、銻、錫、鉬、砷等礦產資源儲量增長速度低於消耗速度,主要礦山的資源面臨枯竭,有色金屬總公司的13家骨幹礦山有7家因資源枯竭而相繼關閉。一些馳名的大中型礦山,按目前的儲量消耗速度最多隻能維持6—8年,一些礦業城鎮將因資源枯竭而衰亡。
2.礦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礦山數量過多,規模過小,小型礦山佔全省礦山總數的99.03%;二是采、選、冶結構失調,采選能力小、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三是礦產品精深加工和高精尖產品率低,礦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有色金屬的深加工產品占總產品的10%;四是非金屬礦產品開發相對滯後。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大部分國有礦山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集約化程度低,資源利用率低。礦山企業的「三率」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僅占可綜合利用礦山數的25%左右,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僅占可綜合利用礦種的約40%。
4.利用省外資源方式單一,資源供給的保證風險增大。以投資入股的方式獲取省外或國外礦產資源的尚無一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對礦產資源壟斷的加劇,以貿易方式直接獲取資源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
5.礦山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業活動已破壞土地及植被面積達1748.09km2,占省域面積的0.83%,局部出現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由采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和泥石流,以及鉛、鎘、汞和砷等元素污染等次生地質災害對國家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損失,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於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使得土地復墾率及還綠率過低。如不加大力度,預測至2010年,因廢渣堆存、廢棄地以及水土流失等將使2518.58km2的土地受到破壞,占省域面積的1.19%。
6.礦產資源開發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礦政管理有待完善。一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缺乏宏觀調控,鎢、錫、銻等優勢礦產過量開采;二是礦產資源勘查雖然實行了統一管理,但勘查隊伍的多頭管理使得地質資料相互封鎖、投資浪費;三是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礦業資本市場不夠發育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融資渠道不暢,現有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四是礦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證;五是地礦行政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市、縣礦政管理專業技術力量不強,執法監督力度不足。
四、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及可供性分析
(一)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其「十五」計劃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要求
1.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要求加大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力度和保障程度。《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預測「十五」期間全省經濟增長率年均為9%,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700億元,人均GDP達8450元,人口控制在6800萬以內,城鎮化水平達36%。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均資源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建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業的發展和一般加工業對礦產資源的普遍需求,這就要求為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提供更多的礦物原料。預測至2005年,全省需煤4508萬噸,鐵礦石570萬噸,錳礦石100萬噸,銅精礦2.5萬噸,磷155萬噸。
2.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要求優化和提升礦業結構,構築和鞏固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礦業。資源利用方向需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形成和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
3.為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要求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布局,建立以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和化工等各具特色的礦業發展布局。
4.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要求盡快轉變礦產資源利用和保護方式,提升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節能降耗水平。
5.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進一步建立全方位開放的礦業格局。加入WTO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有利於鎢、錫、銻、石墨、鉛、鋅、錳、陶瓷製品等全省優勢礦產品及其製品出口,有利於在更寬、更廣的范圍利用省外的石油、銅、鋁、富鐵礦、磷、鉀鹽等礦產資源,有利於穩定地吸引外資和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開發全省的礦產資源,有利於推進全省赴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但對那些規模小、技術落後、成本高的礦業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包括礦產品貿易、利用外資勘查開發本省資源和赴省外國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礦業格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6.改善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統籌礦產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礦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持續發展。
(二)礦產資源的可供性分析
今後10年,礦產資源滿足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況為:完全依賴省外的有石油、天然氣、鉀鹽等;部分自給的有煤、鉛、鎢、鋅、金、銅、鋁、銻、錳、鐵、磷、硫等;能完全自給的有鈾、銀、錫、鉬、鉍、稀土、鈮、鉭、鹽礦、砷、石膏、高嶺土、重晶石、螢石、水泥灰岩、石墨、海泡石、耐火粘土和玻璃砂岩等。
礦業經濟全球化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有利於我省擴大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但由於國際礦產品市場受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而變化,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我省礦產資源的供應安全,建立相對穩定的供應渠道。
B. 湖南省湘西州的地緣優勢
1、資源豐富。湘西地區大小河流密布,水力資源蘊藏量741.32萬千瓦,可開發量582.47萬千瓦,分別佔全省的48.4%和53.7%,境內有五強溪、鳳灘、江埡和碗米坡等大型水電站。2003年,湘西地區有林地面積達389.3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2.9%,森林覆蓋率為62.34%,比全省高9.21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達11601.6萬立方米;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擁有金錢豹、娃娃魚、獨角獸等國家保護動物和南方紅豆杉、伯樂和珙桐等珍稀樹種。湘西地區已基本探明儲量礦產資源近百種,錳儲量居全國第2位,鉛鋅居全國第3位,汞居全國第4位,黃金、磷礦、重晶石、大理石等儲量均居全省首位。湘西地區山奇水美,風光秀麗,擁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張家界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達500平方公里,融山、水、洞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自治州的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里耶古城遺址及秦簡;懷化的沅陵黔中郡故城遺址、芷江抗戰勝利受降坊以及丹霞地貌群——通道萬佛山;邵陽的武岡雲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被譽為南方「呼倫貝爾」的南山牧場。
2、具有較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湘西地區處於五省交界之處,是湖南省通往雲貴渝的門戶地帶,也是全國東部地區經濟技術向西南輻射和西南地區物資向東流轉的必經之地,起著引東接西、連南通北的重要作用。湘黔、枝柳和渝懷鐵路呈「大」字型在此交匯,懷化火車編組站是全國九大鐵路編組站之一;320、319、209國道和上瑞、長渝高速公路貫穿其境;張家界機場已開通40多條航線,在建的懷化芷江機場即將建成使用;沅水、澧水通航能力較強。湘西地區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公路為主,航空、水運為輔的立體交通網路。
3、產業開發初具規模。從工業看,湘西地區共有規模工業企業804家,初步形成了以電力、冶金、食品、醫葯和化纖等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點骨幹企業。從農業看,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較高,為發展延季及反季節蔬菜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雪峰蜜桔、漵浦棗子、獼猴桃、葯材種植業和湘西黃牛、乳業等養殖業均已形成較大的開發規模。從第三產業看,湘西地區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並通過改造和新建一批賓館酒店,提高接待能力,進一步發展壯大旅遊業,從而帶動了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3年,湘西地區旅遊景點接待能力達15.17萬人次/天,共接待國內遊客1364.23萬人,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0.1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0.87億元,增長9.7%。
C. 湖南的主要礦產都有哪些
南省礦產資源相對較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120種(141亞種),已有探明儲量的礦產83種(101亞種)。現有特大型礦床8處,大型礦床97處,中型礦床231處,小型礦床865處,礦點5000餘處。目前已開發利用礦產88種,礦山企業6810個,其中大型礦山11個,中型礦山40個,小型礦山3435個,小礦山3324個。
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支柱性作用的15種礦產(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鋁、銅、鉛、鋅、金、磷、硫鐵礦、鉀鹽、鈉鹽、水泥灰岩)中,湖南省除石油、天然氣、鉀鹽外,其餘12種礦產都有探明儲量。國內的45種重要礦產中,在湖南發現了37種礦產,有29種礦產探明了儲量。其中金剛石、錳、金、硼、鈷、鈾、鉛、鋅、硫鐵、磷、石膏、高嶺土、鈉鹽、水泥灰岩、玻璃用砂、螢石、鎢、錫、銻、芒硝、石墨、重晶石等22種具有優勢或潛在優勢。
其中鉛鋅9.77萬噸,煤93.6萬噸。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郴州、衡陽、婁底、邵陽、長沙、湘潭、株洲、懷化8個市。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以有色金屬礦居多,非金屬礦次之。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不論是礦種還是儲量在全國均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探明儲量的有色金屬37種,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獨居石等名列全國榜首,鉛、鋅等儲量也很豐富。非金屬礦是僅次於有色金屬礦的第二大礦產資源,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等儲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他還有石灰石、硅石、白雲石、硫鐵礦、磷礦等30多種,分布在湖南省內的66個縣市。
D. 湖南什麼資源豐富
有色金屬資源、煤炭資源(南方地區相對而言)、勞動力資源、旅遊資源、美女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