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評價水體資源
擴展閱讀
自考本科費用包括哪些 2025-02-04 07:51:03

如何評價水體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8-30 04:52:08

㈠ 水資源調查評價有哪些內容

可以寫季節用水費用狀況,和水污染的狀況,再寫結句。

㈡ 如何評價一條河流水能資源是否豐富

河流的落差大,河流徑流量大,河流流速快,則河流水能資源豐富;反之亦然。

㈢ 水資源評價的原則

一、水資源評價總原則

1)以塔里木盆地平原區水資源評價為主,不進行山區水資源評價。

2)水資源評價以校核計算為主,利用最新收集和本次工作取得的資料,對地表水引水量、地下水開采量及水文地質參數進行校核。

3)以地下水資源評價為主、地表水資源評價為輔。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原則

1)按劃分的地下水系統進行評價;全區採用均衡法,重點區同時採用均衡法和數值法,以進行相互驗證。

2)主要對平原區鬆散層孔隙水進行評價。

3)根據水資源轉化的特點進行評價。

4)對小於1g/L、1~3g/L的地下水資源量單獨進行評價。

5)以利用原有資料為主,結合水文地質條件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變化進行評價。

6)根據研究方法和資料的差別選擇合理適用的評價方法。

7)在逐級評價匯總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評價。

8)對各劃分單元分別進行水量計算和水質評價。

㈣ 水資源評價的指標體系問題

近20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流域,在水資源評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採用了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其大致可分為水資源單項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6]

在單項評價指標體系中,不少專家學者針對水資源的某一特定屬性,提出了如水資源的質量、承載力、豐富度、脆弱性、價值、生態環境影響、利用特性、管理等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現略述一二。

水資源的豐富度評價與各種水資源量有關(如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量、降水量),也與社會經濟活動有關(如人口、經濟發展程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羅先香一項關於中國西部水資源豐富度綜合評價中,選取的10項評價因子為耕地率、耕地灌溉率、人口密度、工業產值模數、需水量模數、供水量模數、人均供水量、水資源利用率、不同年(現狀及2000年水平年)缺水率。

目前國內有關水資源脆弱性的研究較少,主要側重於地下水的研究,針對地表水的研究更少,主要是水質方面,對水資源的脆弱性評價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指標體系,而且某些指標不易獲得,可操作性差。在劉綠柳的一項研究中建立了易於操作、可比性強、綜合全面的指標體系,包括本質脆弱性(即水資源的內部性質)、特殊脆弱性(即水資源的外部性質)兩個方面,構建了年降水量、過境水量、空間分布等17個指標,注重指標可比性方面,如水利發電量/總發電量、開采系數、超采系數、水質綜合指數、儲量/供給量、需求量/供給量等。

從水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復合系統來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受到水資源形成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水資源條件方面(包括對其組成部分河川在內的河流流水量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河川徑流中各種極值的對比、水旱災害、區域分配的不均程度、水質及污染等);其次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包括人口增長、城市化程度、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再次受到國家、區域地方政策和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影響。所以,研究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指標體系,可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手段。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左東啟等提出了包括自然、人文、經濟、生態等方面的47個指標,根據各指標的隸屬關系及每個指標的類型,將各個指標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組成可持續評價指標體系;朱玉仙等構建了能夠表徵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卞建民等建立了包含水資源的可供給性,開發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及綜合效益的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馮耀龍等建立的區域水資源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由一個目標層、一個准則層和兩個指標層構成。此外,一些學者針對特定水資源類型,選取特定的區域(如風景區景觀水資源、城市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如,溫淑瑤等建立的區域湖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工業生產等對水的滿意度、水環境可恢復度等49個指標,並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研究結果是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居民用水滿意度占的權重最大,人均住宅面積居第二,技術進步貢獻率居第三;岳亮等提出景觀水資源綜合評價標准,包括自然評價和人文評價兩個方面,其中自然評價標准為誘人性,包括理化優劣性、水情動態性、水體位態性;人文評價包括社會評價(歷史性、觀賞性)、生態評價(自然性)和經濟評價(稀缺性、效益性)。

參考文獻

[1]陳家琦,錢正英.關於水資源評價和人均水資源量指標的一些問題[J].中國水利,2003,(11)7:42~44

[2]李春暉,楊志峰.水資源評價進展與存在的幾個問題[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5:189~192

[3]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現代水資源評價及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2):12~17

[4]陳家琦,王浩,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7

[5]劉克岩,王桂玲.以用水為主體的水質水量結合水資源評價方法[J].水文,2002,(6)17:32~33

[6]張麗萍,朱鍾麟,鄧良基.水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問題探討[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4,(21)4:5~9

[7]劉東蘭.水資源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2):57~60

[8]王國新主編.水資源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77~135

[9]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56.128~140

[10]王開章主編.現代水資源分析與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㈤ 水資源評價的方法

關於水資源評價的活動內容,大多數學者都贊同包括基礎評價、利用評價和環境評價三部分,其中,基礎評價主要指數量評價,利用評價含開發程度調查分析、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等,水環境評價主要解決水質問題[4,8~10]。文獻[9]給出了較為詳細的水量和水質評價方法;文獻[10]則把開發利用中的綜合評價和價值評價單列出來,從而把現代水資源評價主要類型歸納為水資源質量評價、水資源數量評價、水資源環境效益評價、水資源綜合評價以及水資源價值評價等5部分,並均有評價方法(模型)論述,是目前為止較為詳盡的關於水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的文獻。

也有學者基於水資源的價值的認識,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提出了不同水資源用途依其經濟屬性的5種評價方法,即旅行成本法、特徵價格法、假設條件評估法、線性規劃法和生產函數法[7]。下面略述一二。

旅行成本法主要用於評估景觀和遊憩資源的社會價值,在水資源的應用上,可用此法評估水資源用於景觀欣賞和遊憩的價值。旅遊資源不外乎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方面,其中自然風光離不開山和水,而且水景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應用旅行成本法評估水資源的景觀遊憩效益時要注意三點。①景觀遊憩地點的社會效益與其所能承載的遊客人數呈正比,若人數過多以致發生擠擁,將使遊客人數下降,所以擁擠的負面效果不可忽略;②此法只考慮旅行者的費用與時間以反映其對遊憩的願付價值,若某一水資源的景觀遊憩活動受到管制,如限制人數或活動形態,則應用此法有低估的可能;③如果消費者到多處遊憩地點旅行,以本法估計其中之一的遊憩地點時,則有高估的可能,修正的方法是將總的旅行成本分攤到該次旅行所有的遊憩地點,再估計個別地點的效益。

應用生產函數法評估水資源價值是將水資源視為生產要素,並假設生產者追求成本最小或利潤最大,而導出水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引申需求函數,然後再由已知的其他生產要素價格而估計出未知的水影子價格。其最早應用於估計灌溉用水的價值。生產函數法將水視為生產要素,故只適合用於估計供工業生產用水的價值。景觀、防洪、生態保護或環境保護等水資源用途,不適合用本法來評價。